作者:王钟的
本文转载自:新京报评论(ID:xjb-pl)
希望有关部门组织更翔实的调查,给出经得起检验的结论,这也是提高自然资源调查事业专业化水平的必然责任。
▲还原哀牢山4名地质员失联始末。视频/新京报我们视频“紧急呼叫”栏目
4名年轻的地质人员进山后失联,最终全部遇难,让“哀牢山”这个语带哀伤的地名为人所知。尽管媒体连日来的报道呈现了许多事实,但至今仍然留有诸多谜团:遇难人员是否具备野外作业的专业能力?导致其失联的具体原因是什么?他们的直接死因又是什么?救援行动是否妥当及时?
更清晰地复盘这起不幸事件,努力回答上述疑问,是对遇难者家属的应有交代,也是为避免同样事故发生的必要经验总结。尽管野外调查活动是一项风险性较大的专业工作,但在高科技设备的支持和人类野外经验的不断积累下,人们还是希望这样的悲剧不再发生,地质人员的安全得到更好保障。
但是,面对公众关切,有关部门发布的信息并不完整。比如,针对媒体“是否有遇难人员属于临时抽调”等疑问,4人所属的中国地质调查局昆明自然资源综合调查中心党委书记范忠禹回应媒体称:“我们坚信大众有是非辨别能力的。”
是否有遇难人员属于临时抽调,是个事实问题。只有正面解答这一问题,提供清晰的事实判断,大众才能进行是与非的价值判断。
▲11月26日,哀牢山遇难地质员张瑜的好友接受采访,透露张瑜准备和女友结婚。视频/新京报我们视频
根据媒体报道,遇难人员并没有携带专业的宿营装备,甚至没有携带正餐和准备伙食的工具,也没有在山上过夜的打算。但是,哀牢山区地质状况复杂,原始森林茂密丛生,即使没有过夜的打算,只要上山就需精心准备,以备不时之需。
一个细节也足以说明问题:驾驶员何某某担心地质队员晚上下不了山,从备用油桶里给他们倒了1矿泉水瓶汽油,供生火取暖、防野兽、稀释油漆用。连驾驶员都担心地质队员不能当日下山,为何遇难者却没有携带更充足的专业装备?
直到目前,有关方面对遇难者的直接死因也语焉不详。有报道称可能是因为地质人员失温,也有人分析是森林中瘴气所致。但大众的“是非辨别能力”,不能凭借这些尚不足以成为结论的推测。由专业人员进行调查,才能回答这些问题。
此前,多家媒体报道,地质人员在失联后并未打开RTK定位仪,致使救援人员无法精准定位。有人分析称,可能是遇难者并不知道RTK定位仪有求救功能。地质人员未使用定位仪的原因是什么?是否真的不熟悉其功能?回答清楚这些问题,不仅关乎具体人员的生死,也关系到野外调查的整个安全体系。
▲11月23日21时许,前来接应转移失联人员遗体的车辆。新京报记者 李阳 摄
另据报道,承担此次调查任务的中国地质调查局昆明自然资源综合调查中心,系由原武警黄金部队第十支队集体退役后转隶而来。建成能够承担国家基础性公益性战略性地质调查任务的专业化队伍,是这支队伍的重要任务和目标。每一次野外调查,都是对其专业性的检验,而在衡量专业性的诸多标准中,安全避险能力无疑是最基本的标准。
此外,即便从野外安全常识普及的角度看,有关部门也不妨把这场悲剧当成一次示警。事实充分证明,即便是从事野外作业的专业人员,也会遇到力有不逮的危险。在社会上也有不少人热衷于户外活动的当下,一些出没于原始山林的“驴友”面临怎样的风险,应当做好怎样的准备,也可以通过此次事件进行告知和普及。
总而言之,目前媒体拼图式的报道,并不足以还原全部事实。这需要有关部门组织更翔实的调查,给出经得起检验的结论,更完整地回应遇难者家属的关心和公众的关切。这不仅是划分事故责任归属的必要步骤,也是提高自然资源调查事业专业化水平的必然责任。
1、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星火智库立场,仅供大家学习参考;
2、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xinghuozhiku.com/11025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