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载自:地球知识局(ID:diqiuzhishiju)
作者:无梦
在很多人的印象里,美国似乎是在二战后成为世界老大的——之前的世界霸主英国在两次世界大战中元气大伤,无力维持自身地位,于是选择与美国结盟,对抗苏联。
英国在成为美国忠实盟友的同时,颇为平静地将霸权交给了后者,虽然经历了类似苏伊士运河等颇为不愉快的事件。
帝国绵延数百年,岂有长盛不衰之理?
曾经的荣耀与如今的没落,对比之下更显迟暮▼
但事实上,英美之间围绕着世界霸权所进行的斗争非常激烈,可以说动用了除去热战外的所有手段。毕竟,曾经纵横四海的大英,不可能轻易将霸权拱手相让。两国的交锋,其实早在一战前就已经开始了。
因为美国曾是大英前殖民地这茬事儿
两国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是互看不爽的
(滚粗美利坚)▼
帝国斜阳
历史上的大英帝国可谓八面威风,凭借着多次成功的对外战争,打开了巨大的市场,赚取了巨额的财富。盛极时还从西班牙手中夺走了“日不落帝国”的名头。加上第一次工业革命所带来的生产力飞跃,英国迅速成长为当时惟一的超级大国。
最强的时候,谈判都懒得用嘴,而是用炮口
(你好,开门做生意了)▼
但物极必反,除去那个早已独立的北美殖民地外,英国曾经引以为豪的工业优势也在逐渐消失。
英国政府出于倾销商品的考虑,严格限制殖民地与其他国家之间的贸易,这使得英国的工业品根本不需要与他国商品竞争即可轻松售出。因而,英国制造业在提高商品质量和生产效率一事上始终缺乏兴趣,反倒是投机倾向很浓的金融业颇受有钱人重视。
金融信用体系+武装暴力提供背书
——勾兑出日不落帝国的强权
(英国东印度公司)▼
反观美国和德国,为了发展工业不惜高薪从英国挖走熟练的工人技师。一个最好的例子是:第一次工业革命中的瓦特蒸汽机、珍妮纺纱机、火车等发明都出自英国人之手;但到了第二次工业革命时,德国人发明的发电机、内燃机汽车,美国人发明的电话,成了改变人类历史的划时代产物。
对个人而言,技多不压身,只要有手艺到哪儿都吃香
(福特生产线,图:Ford Motor Company)▼
此外,随着资本主义大潮下商人群体的崛起,传统的贵族势力日益衰微,而这群空有名头却囊中羞涩的贵族为了获取名誉和财富,极力推动对外扩张。这让英国走上了穷兵黩武的道路,尽管为本国开辟了市场,却也极大地消耗了人力。
在布尔战争中,英国损失2万余人,投入军费2.2亿英镑(约相当于2014年的2020亿英镑)。后来,英国在一战中损失高达115万人,几乎打空了一代青壮年,就连贵族军官的损失率都达到了17%。
战争绞肉机,搅碎了大英的霸权迷梦
也让当时的欧洲人失去了父亲、丈夫、儿子
(列强无义战,图:电影《他们已不再变老》)▼
最致命的是,随着国力下降,对英国而言极为重要的殖民地体系变得难以为继。可以说,如果失去了殖民地,英国将无法维持自己一流大国的身份。
而力图让大英殖民体系土崩瓦解的主要推手。正是从英国手下独立,经过百余年韬光养晦,已经发育得极为茁壮的美国。
在帝国主义时代,霸主当坚船利炮者为之
此时美国国运勃兴,任谁都无法阻挡了
(一战后的纽约港,图:壹图网)▼
昭昭天命
美国是清教徒建立的国家,其教义比新教还要极端,一代又一代的美国人都深受影响,坚信自己受天命“眷顾”,应当积极开疆拓土。从大西洋扩张太平洋甚至更远,仿佛就是自己的天命。
奉天承运,受神指引的话圣东可还行?
日语音译与对应的汉字发音,毫无违和感
(日式脑洞,图:nagonthelake.blogspo)▼
1783年,轰轰烈烈的“西进运动”在美国开展起来。尽管有无数印第安人在此过程中丧命,但当时的美国人还是根据法国人托克维尔的“美国例外论”,给这一领土扩张时期取了一个冠冕堂皇的称谓——“昭昭天命”(Manifest Destiny)。
美国白人觉得自己是受神感召,去取“应许之地”
但事实上哪有什么“应许”,全是印第安人的血泪▼
伴随着领土的飞速扩张,美国工业的发展也同样迅猛。早在1890年,美国的钢铁产量就已经超过了英国,完善的铁路网络也在快速扩展,其工业产值已与当时的英国不相上下。雄心勃勃的美国这时开始谋求对外扩张自己的势力,这就必然要与身为世界霸主的英国发生冲突。
军工企业,历来都是美国的另一张形象名片
看这1905年的海军造船厂铸炮车间,满满当当
(欢迎选购,图:loc.gov)▼
19世纪初末20世纪初,尽管美国社会主流仍奉行一贯的“孤立主义”(不主动卷入任何外部军事冲突,限制与国外的贸易和文化交流),但此时的美国领导人,已经准备挑战英国的霸权了。
一战期间,时任美国总统伍德罗·威尔逊为了扩大美国在国际上的影响力,向欧洲多国售卖军火大发横财,也成功地让美国参与到了一战当中。
哪儿打架往哪儿递砖头,生怕事不够大
这是美国人的祖传操作,至今依然如此
(炮弹女郎,图:壹图网)▼
一战后的巴黎和会上,英美法组成的三巨头各怀鬼胎——法国想要彻底整垮德国,防止它再次作妖;而英国仍想维持欧洲大陆均势,自己则充当孤悬海外的超然存在,因此极力阻挠法国肢解德国。
列强的利益,都是通过战争来攫取的
巴黎和会,不过是走个形式过场罢了
(右起:美法英意四国领导人)▼
而美国的野心就是通过这次和会,把大英霸权的根基直接铲掉。为此,他提出了“十四点和平原则”,其中对后世影响最为深远的有三点:
第二点,无论战时与和平时期,公海航行绝对自由。这是美国在海洋霸权上向英国发起的直接挑战。
第五点,调整对殖民地的要求,平等对待殖民地人民。这一点彰显了威尔逊所谓“民族自决”的思想,在点燃第三世界民族解放运动导火索的同时,也摧毁了大英维系殖民地统治的法理基础。
第十四点,成立国际联盟以维持世界和平。由于国联本身并不具备强制力而沦为笑柄,美国也受孤立主义影响而未能加入。但其成立的初衷,是威尔逊试图挑战欧洲强权的一次尝试。
这次尝试的结果,后来大家都知道了……
国联没有给被压迫者带来公平,反而沦为列强的工具
(国联第一次会议)▼
困兽之斗
面对美国人的出招,英国人是怎么应对的呢?
尽管不愿拱手让出世界霸权,但英国人很清楚,未来打仗打的就是工业实力和经济实力,而自己也已经不再是纵横五洲四洋的头号帝国了。
跟历史上的那些世界性帝国相比
英国的命运算不错的了,好歹延续到今天
(知足吧,还要啥自行车?)▼
巴黎和会两年后,美、英、法、意、日等国又开了一次华盛顿会议。这次会议的重要议题之一,就是商量五国海军未来的实力对比,究竟应该是什么样的。
此前,英国为了维持自己的全球霸权,始终将本国的海军实力设定为大于第二和第三之和,但一战打光了老底儿,让英国人对海军军备竞赛感到力不从心。
这样一来,在会议达成的《五国海军条约》中,事实上宣布了英国在海军力量方面选择与美国维持同一水平,无奈放弃了海上的独占地位。
下军舰如下饺,玩军备竞赛,美国几乎没有对手
所以那个不服气的日本,很快就为此付出了代价
(咔咔猛造,图:nps.gov)▼
二战爆发,法国早早投降,英国不得不直面来自纳粹德国的压力。希特勒甚至制订过直接登陆英国本土的“海狮计划”,但由于纳粹空军始终未能获得绝对制空权而作罢。不得不说,这场发生在家门口的战争,让英国人记忆深刻。
二战的残酷程度,耗尽了英国军队那点精气神
一大波英军,在敦刻尔克差点儿让人包了饺子
(求心理阴影面积,图:电影《敦刻尔克》)▼
1945年5月,纳粹德国宣布投降,带领英国人扛过了二战的温斯顿·丘吉尔完全不担心当年的大选,在波茨坦和杜鲁门、斯大林探讨如何划分势力范围。
结果,波茨坦会议开到一半,国内传来消息,宣扬帝国意识形态和继续争霸的保守党大败;提出战后重建、要搞全民医保制度的工党候选人克莱门特·艾德礼成功上位。
谈笑风生的丘吉尔对败选作何感想,已不重要
重要的是,战后英国人心思安,不吃他这一套了
(图:cdn.britannica.com)▼
艾德礼任内放弃了有“帝国皇冠上的明珠”之称的印度殖民地,英国势力基本退出中东。尽管后来保守党重新夺权,丘吉尔再度出任首相,但也无力扭转局面了。
即便强如丘吉尔,也拗不过大势所趋
失去印度,不过是帝国衰落过程中的必然
(王气从此黯然收)▼
二战结束前,有一场著名的会议对英国的影响更甚。1944年,决定战后几十年国际金融秩序的布雷顿森林会议召开,此时的英国已经深陷泥潭。
二战临近结束时,英国负债已经占到了GDP的240%,其中大部分是美债。而美国则已经拥有了世界黄金储备的四分之三。小罗斯福敏锐地意识到,是时候从英国人手上拿走金融霸权了。
有人终将老去,但永远有人正年轻
布雷顿森林体系的确立,开启美国的全盛时代
(会议现场,图:cdn.britannica.com)▼
会上,英国著名经济学家凯恩斯提出要构建一种超越国家的世界性货币,但美国人表示:美元就是未来的世界货币。
经过紧张的谈判,美国以绝对的金融实力赢下了谈判,并规定未来以美元兑换黄金,成员国货币则与美元挂钩。这种美元金本位制度一直维持到1971年,美元已成为公认的世界货币。
有钱就是了不起,就是能为所欲为
但比有钱更可怕的是,拿捏住世界金融命脉
(纽交所)▼
这还没完,1945年8月,美国在没有任何征兆的情况下宣布停止对英援助,已经获取的剩余物资必须照价付款,再获得新物资也得用钱购买,且此前按照《租借法案》提供给英方的航母和舰载机必须立刻归还。
这招釜底抽薪无疑要了英国的老命。当时,英国物资极度匮乏、外汇储备严重不足。没办法,英国只得批准《布雷顿森林协定》,并放开英镑与美元之间的自由兑换。
随即,美国靠着金融手段,让几乎所有国家都卖出英镑买入美元,在导致英镑飞速贬值的同时,几乎耗干了英国的外汇储备。
不要钱才是最贵的,这些美援物资不是白拿的
困难到靠接济才能度日,你大英还有讨价余地么?
(图:iwm.org.uk)▼
这一套组合拳下来,相当于彻底击垮了英国赖以吸殖民地血的“帝国特惠制”,加之殖民地独立运动此起彼伏,帝国趋于分崩离析。
到二战结束,时任美国总统杜鲁门提出“马歇尔计划”,为重建欧洲提供了大量资金,将过剩的工业产能输出到欧洲。在开拓了市场的同时,也极大地增强了自身在欧洲的存在感。可以说,欧洲为美国马首是瞻,基本就是从此时开始的。
至此,在美利坚“奋三世之余烈”的努力下,世界霸权的宝座上迎来了一位新王。
“旧王已死,新王当立!”恍若言犹在耳
可转瞬之间,曾经的后浪如今已成前浪▼
参考资料:
1. https://en.wiki.hancel.org/wiki/Monroe_Doctrine
2. 《20世纪英国世袭贵族的衰落》,阎照祥
3. https://en.wiki.hancel.org/wiki/Second_Industrial_Revolution
4. https://en.wiki.hancel.org/wiki/Second_Boer_War
5. https://en.wiki.hancel.org/wiki/World_War_I
6. https://en.wiki.hancel.org/wiki/Roosevelt_Corollary
7. 《西奥多·罗斯福》,现代教育出版社
8. https://en.wiki.hancel.org/wiki/Great_White_Fleet
9. https://en.wiki.hancel.org/wiki/Dawes_Plan
10. https://en.wiki.hancel.org/wiki/Young_Plan
11. https://en.wiki.hancel.org/wiki/Marshall_Plan
*本文内容为作者提供,不代表地球知识局立场
封面:shutterstock
1、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星火智库立场,仅供大家学习参考; 2、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xinghuozhiku.com/11333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