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载自:牛弹琴(ID:bullpiano)
未来的竞争,无非有两种。
一种是看得见的,单维度的,谁强谁弱,谁富谁贫,拉出数据比一比,很分明。还有一种是暂时看不见的,多维度综合的,这是“集体的竞争”,谁整合各种资源的能力强,就能在未来占据主动。
人与人的竞争是这样,国家与国家,地区与地区之间,同样如此。
从这一角度看,中国有个地区,在集体竞争层面,尤其是创新方面,占据着优势。
哪里?
粤港澳大湾区。
应该不是京津冀,长三角也要稍逊风骚,就是粤港澳大湾区。
“大湾区”这个概念,迄今不过四年,很年轻。但这片热土,向来是最能创造奇迹的地方。
香港的遥遥领先,自然不必多说。难得的是,在改革开放这股东风中,借助香港的资金、技术、理念,整个广东发生了一场蝶变。
2020年广东全省GDP为110760.94亿元,同比增长2.3%,连续32年位居全国第一。广东一个省的GDP,目前已经包括俄罗斯、韩国在内的世界上90%以上的国家。
深圳和广州,则已发展成与北京上海并列的一线城市。
但粤港澳大湾区也有挑战,而且相当严峻。
第一,其内部发展并不均衡,部分地区和领域还存在同质化竞争和资源错配现象;
第二,香港经济增长缺乏持续稳固支撑,澳门经济结构相对单一、发展资源有限,珠三角九市市场经济体制有待完善;
第三,从宏观层面上看,资源能源约束趋紧,生态环境压力日益增大,人口红利逐步减退。
更别提制度的差异,香港的动荡,难免的隔阂。
这导致大湾区概念提出之时,很多人并不看好大湾区的未来。
但4年过去了,经过一系列的整合后,大湾区已让人刮目相看。
2020年6月30日,“港区国安法”施行,这是一个重大转折点,香港开始告别持续已久的动荡。中央出手,果然是定海神针。
粤港澳越来越紧密,第十五届全运会,三地联手举办,这也是三地首次共同举办国家级体育赛事。
随后,香港宣布开发北部都会区、深圳前海扩区、珠海横琴升级……
变革一浪接一浪。
成立4年后,大湾区重新起步再出发。
重新出发是好事,但也意味着,就要面临新的挑战。
对于粤港澳大湾区来说,目前最大的挑战是:
持续的创新。
这有两个层面的问题:
第一、抛开过去的奇迹重新出发,粤港澳大湾区是否依然保有继续创新的热情;
第二、想要在新的竞争层面上创新,中国制造的代表——粤港澳大湾区是否有创新的能力。
但是,只要看一眼大湾区就明白了。
如果连粤港澳大湾区都没办法持续创新的话,中国恐怕就没有哪个区域能胜任这一历史任务了。
实际上,早在2017年,马化腾在香港一个论坛上就提到了,粤港澳大湾区有“几副好牌”,“硬件、软件、服务,(想要创新)三位一体,缺一不可。”
这句话怎么理解?
首先,大湾区的硬件优势是什么?
当然是企业,是企业组成的以珠江口沿岸为核心,辐射大湾区的“环湾科创带”。
在这个科创带上,有25家世界500强企业,这些企业身处不同行业,虚实结合、软硬并重,均是各自行业的龙头。
其中,香港9家,深圳8家,广州5家,多是创新企业。
要知道,2011年,大湾区还只有7家企业上榜,10年后则已25家,是10年前的3.6倍,占全国上榜企业的比例18.5%。
与各大经济体相比,大湾区的500强企业数量,已经超过英国、韩国等,超越德国和法国,也已是历史必然。
更要看到,在这个科创带上,还有29家独角兽企业,且均为发展速度快、估值高、且代表了新生产力发展方向,受投资者追捧的创业企业。
这还没完。
2019年,大湾区(不含香港和澳门)工业产总值,在全国的占比基本与2010年持平,约为10%。但大湾区以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为代表的高科技制造业产值占全国比重,2019年达到36%,较2010年的33.7%,明显上升。
高科技企业越多,就意味着创新越快,也意味着离未来越近。
仅就硬件层面,大湾区有底气。
据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预测:到2030年,粤港澳大湾区独角兽企业预计将超过100家,“专精特新”企业预计将超过1000家,基本实现赶超纽约湾区,看齐旧金山湾区。
这是中国第一湾,未来将是世界第一湾。
我们前面说了,竞争的维度有两个,一是硬碰硬的对比,二是资源整合的能力。
如果说硬件的比拼是第一维度,那么软件和服务,则代表了后者的强度。
而在软件和服务方面,粤港澳大湾区同样是隐形冠军。不管是城市治理水平,还是企业之间的良性互动,大湾区现在是高地,未来也应该是高地。
过去几十年,在扮演“世界工厂”角色时,港澳和珠三角就创造了以生产制造业为代表的“共享生产”模式,优势互补、协同生产、高效市场等区域特色,早就刻在了大湾区的基因里。
如今,大湾区由“共享生产”的特质也进一步升级到“共享创新”。
什么叫“共享创新”?
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不断推进,科技同经济、社会、文化、生态深入协同发展,对人类文明演进和全球治理体系发展产生深刻影响。这也意味着,凭借一己之力,再也没有任何一家企业或者个人,能够以一己之力推动科学的大规模进步,解决所有问题。
想要创新,必须要集体智慧,也必须要整合所有资源。
还好,对于粤港澳大湾区来说,早在概念落定之前,“共享创新”就开始了。
以华为、腾讯、比亚迪、大疆等龙头企业作为创新资源和需求节点,为中小企业带来了资金、技术、产品、信息等方面反哺和服务,形成“先强带后强”的氛围,从而带动了一批小巨人和隐形冠军企业成长,反过来又壮大了“共享创新”这一生态。
这其实也揭示了“共享创新”的另一个特质:
成员的主动性。
就以腾讯为例,从2015年开始,腾讯就在做两件事:逐步放开源代码,同时在基础科学领域加大投入。
客观地说,这已经超越了一个企业的本职,更体现为一种担当,我更愿意称之一种“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式的家国情怀。
腾讯的目的很简单,从大湾区开始,推动“科技共同体”的形成。
12月7日,首届湾区科创峰会在广州举行。作为大湾区最大规模的高端科学交流平台——“大湾区科学论坛”主议程下的特色活动,峰会聚集了来自粤港澳三地、产学研三界的专家学者和科创企业代表。
嘉宾们表示,面对大国博弈、数字经济浪潮和湾区竞争,粤港澳大湾区在赶考的路上,有条件、也有能力成为全球顶级科创湾区,交出新时代的答卷。
作为此次峰会联合主办方之一的腾讯公司表示,未来将在各级部门的支持下搭建“湾区科创峰会”这个平台,助力更多中小科创企业交流和发展,向“专精特新”迈进,解决更多实际“科技痛点”,推动培育更多世界级“隐形冠军”,履行湾区大企业的应有责任。
若干年后回看,很多“隐形冠军”,或许就在我们身边,我们发现了没有?
粤港澳大湾区,中国名副其实的第一湾。
这里一直是中国开放的最前沿。不管是深圳特区的成立,中国制造的奇迹,还是港澳从制度到市场的尝试,萦绕在这片土地上的,最不缺的是勇气和创新。
这是粤港澳的禀赋和优势,也是大湾区的责任和担当。
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正在加速演进,一个“共享创新”时代来临时,肩负民族复兴重任的粤港澳大湾区,再次站在时代的风口浪尖。
深厚的基础,远大的目标,高效的政府,主动的企业,勤奋的人民……上下齐心,众志成城,一切生产要素正在这片曾经创造奇迹的热土上,凝聚成一个新的拳头。
但也别骄傲,前面肯定有挑战,绝对不可能都是坦途,我们需要小心再小心。
但更要自信,中国毕竟已不是100年前的中国,中国人的拳头,握紧了挥出去,就是又一个奇迹。
个人观点,不代表任何机构
为大湾区点个赞吧
加油
亲爱的中国
我们期待新的奇迹
1、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星火智库立场,仅供大家学习参考; 2、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xinghuozhiku.com/11515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