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历伊朗伊斯兰革命

作者:华黎明

本文转载自:外交官说事儿(ID:DiplomatsTalk)

文 | 《世界知识画报》总653期 2021年6月

亲历伊朗伊斯兰革命

作者简介  

华黎明 1939年生于上海,先后就读于北京外国语学院英语系和北京大学东语系;1963年入外交部工作,先后在驻阿富汗、伊朗使馆和外交部西亚北非司工作,曾担任周恩来、刘少奇和邓小平等国家领导人的波斯语翻译;1988年任外交部西亚北非司副司长;1991-2001年先后出任中国驻伊朗、阿联酋、荷兰大使兼中国常驻禁止化学武器组织(OPCW)代表;1998年被阿联酋总统扎耶德授予“一级独立勋章”。

1977至1983年,我在伊朗工作时亲历伊朗伊斯兰革命、学生占领美国大使馆等事件。今日忆起,依然历历在目。

巴列维梦碎德黑兰

1973年10月16日,第一次石油危机爆发,油价猛涨,波斯湾沿岸的产油国迅速致富,仅伊朗的国民生产总值几年内就翻了几番。当年我陪同外长访问伊朗时,看到首都德黑兰高楼林立,高速公路四通八达,大街上车水马龙,一片繁荣景象。

滚滚而来的美元让伊朗国王穆罕默德·礼萨·巴列维做起了昔日波斯帝国的旧梦。他一再修订经济发展计划,大幅增加投资,强行加速推进工业建设,宣称到上世纪末将伊朗建成世界第一大强国。

然而现实却是另番景象:

以国王、王室为首的富豪们聚敛财富,贪污腐化,贫富差距愈加悬殊;

大批失地农民流入城市,德黑兰集中了伊朗1/5的人口;

巴列维依靠军警和秘密特务组织“萨瓦克”加强专制统治;

外交上,巴列维对美国唯命是听。

民族矛盾伴随着人民对西方文化大举吞噬伊斯兰文化的愤怒,使巴列维政权坐到了火山口。

亲历伊朗伊斯兰革命

1991年,华黎明向伊朗总统拉夫桑贾尼递交国书。

1977年底,我被派往中国驻伊朗使馆工作。我到达德黑兰不久,巴列维出访美国美国总统卡特在白宫前的草坪上主持欢迎仪式时,大批伊朗留美学生聚集在附近举行反国王的示威,美国警方只得使用催泪弹驱散人群。由于风向关系,催泪弹的烟雾飘向白宫草坪,我从电视上看到两位元首被催泪弹烟雾熏得泪流满面。

与此同时,流亡在伊拉克纳杰夫的伊朗宗教领袖霍梅尼向国内学生和信徒发出反对国王的“圣战”号召。而1978年初刊登在伊朗《新闻报》上一篇亵渎霍梅尼的文章,成为引发伊朗国内大规模反国王示威游行的导火索。

亲历伊朗伊斯兰革命

1977年11月,巴列维国王会见到访的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邓颖超,华黎明担任波斯语翻译。

1月7-9日,数千名神学院学生在宗教圣城库姆举行抗议游行示威,遭到当局镇压,造成70人死亡、400多人受伤的惨剧。库姆流血事件点燃了伊朗伊斯兰革命(1978-1979年)的火焰。2月,抗议运动席卷全国。

1978年3月21日是波斯新年,每年的这一天,所有外国驻伊朗使节都要到王宫给巴列维国王拜年。使节们按照递交国书的顺序排列,等待国王一一答谢。

当时焦若愚大使与美国驻伊朗大使沙利文紧挨着,我作为翻译站在焦大使身后。当巴列维国王向我们走来时,沙利文突然对焦大使说:“这个国家缺少领袖!”焦大使听后甚感奇怪,问道:“您是不是指的这个人?”他说:“是的。”可见美国政府当时已开始对巴列维失去信心。

沙利文后来在他的回忆录《出使伊朗》中也提到,当时他在写给美国国务院的报告中就认为,美国仅仅依靠巴列维是很危险的。

亲历伊朗伊斯兰革命

1979年2月1日,伊朗宗教领袖霍梅尼在流亡国外15年后回到德黑兰,得到民众热烈欢迎。(威明 供图)

12月10-11日,上百万人拥上德黑兰街头示威游行。游行组织者发表了17点声明,要求结束君主制、接受霍梅尼为最高领导人、建立伊斯兰政府、恢复农业、保护宗教、让流放者回国等等。

18日,全国爆发总罢工,政府机构完全陷入瘫痪。国王被迫于12月30日任命“民族阵线”领导人之一巴赫蒂亚尔为首相,组成摄政委员会。但国王统治的基础已走向崩溃,王室成员、高级官员及军官纷纷向海外转移财产,一些士兵倒向革命阵营。

亲历伊朗伊斯兰革命

1979年11月4日,伊朗学生占领美国大使馆,并扣押美国外交官为人质。(威明 供图)

美国也在关键时刻改变了一贯支持国王的态度。早在霍梅尼流亡巴黎时,卡特总统就派秘密特使到巴黎和霍梅尼谈判,双方达成密约,只要美国说服伊朗军队不发动政变,同时把巴列维赶出伊朗,霍梅尼执政后将继续保持与美国的关系。

随后美国又派驻北约总司令休斯将军到伊朗稳定军心。休斯抵达伊朗后先召集伊朗军队中的高级将领开会,说服他们支持新政权,不发动政变,而后才去王宫通知巴列维10天内离开伊朗。“我像一只死耗子般被美国扔出了伊朗”,巴列维在回忆录中写道。

亲历伊朗伊斯兰革命

1994年钱其琛外长访问伊朗期间,

华黎明大使陪同钱外长出席活动。

1979年1月26日,巴列维国王迫于美国的压力流亡国外。消息一经传出,德黑兰市民又一次拥上街头,欢欣雀跃,载歌载舞。

那天我正好在德黑兰市中心,目睹了这一欢庆场面,许多市民当街宰羊庆祝,司机们打开大灯、长按汽笛,还有人将鲜花插在雨刮器上,任鲜花随着雨刮器的节奏飞舞,我乘坐的汽车被狂欢的群众塞满了糖果和甜点;室内几十座巴列维父子的铜像纷纷被推倒……

几天后,霍梅尼从巴黎回到伊朗,建立了伊斯兰政权,统治了伊朗半个世纪的巴列维王朝寿终正寝。

美国与伊朗敌对的根源

1979年4月1日,伊朗伊斯兰共和国宣布成立,美伊维持正常的外交关系,沙利文继续留驻德黑兰。但到了10月,形势急转直下。

被废黜的国王巴列维离开伊朗后辗转多国,其间患上淋巴癌,他的家属通过洛克菲勒和基辛格等人向美国政府申请赴美治疗。卡特政府犹豫再三后,于1979年10月2日宣布,出于“人道主义”,同意巴列维赴美治病。此举顿时引起伊朗民众公愤,霍梅尼谴责美国政府支持巴列维,表示伊朗人民将给予回击。

1979年11月4日上午,数百名伊朗学生占领美国大使馆,扣押了55名使馆人员作为人质,要求美国政府立即引渡巴列维。

亲历伊朗伊斯兰革命

1991年8月,华黎明大使举行庆祝中伊建交20周年招待会,伊朗外长韦拉亚提出席。

4日当天,我陪同林兆南临时代办到伊朗外交部办事,当时我们还不知道美国大使馆被占领一事,只是看到美国临时代办的专车停放在外交部门口。后来才知道,美国待办带领两名随员到外交部抗议伊朗学生占领美国驻伊大使馆,之后被伊朗外交部官员告知不得离开伊朗外交部。

就这样,美国大使馆的52名人质被扣押在使馆,美国代办和两名随员被扣押在外交部。

事件发生后,美国积极展开外交活动。18、19日,伊朗方面释放了人质中的13名妇女和黑人,但依然坚持将引渡巴列维作为释放其他人质的条件。

卡特政府遂采取强硬手段,驱逐了183名伊朗外交官和不符合在美居住手续的伊朗留学生。伊朗立即还以颜色,宣布停止向美输出石油,准备提取在美的存款,不接受以美元作为石油交易的支付货币,不偿还巴列维政权欠下的债款。

美国针锋相对,采取反制措施,下令停止进口伊朗石油,冻结伊朗在美资产,上诉海牙国际法庭。

12月1日,联合国安理会通过决议,呼吁伊朗释放美国外交人员,但伊朗拒绝接受安理会决议。

亲历伊朗伊斯兰革命

被伊朗学生扣押的美国外交官

1980年4月7日,美国政府宣布与伊朗断绝外交关系,并正式对伊朗实行经济制裁,还要求西欧盟国采取同样措施。4月22日,卡特总统下令执行武装营救人质的“蓝光”计划,但因直升机在营救途中发生故障,计划被取消。在撤离过程中,一架直升机和一架运输机相撞,导致机毁人亡。

9月,两伊战争爆发,美国人质遂成为伊朗的包袱。11月2日,伊朗议会经过激烈辩论,通过了释放人质的4项条件:美国保证不干涉伊朗内政、解除伊朗在美国的资产冻结、撤销美国对伊朗的一切要求与制裁措施、将前国王巴列维的财产归还伊朗。对此,美国表示原则上接受。

亲历伊朗伊斯兰革命

中国前驻伊朗大使 华黎明

(人民网记者 夏晓伦摄)

经阿尔巴尼亚等国斡旋,美伊双方终于在1981年1月19日签署了关于解决人质问题的协议,美国分3次归还伊朗140亿美元的资产,取消对伊朗的经济制裁,伊朗释放全部人质。

旷日持久的美国人质问题虽然得到了解决,但为美伊关系打上了难以解开的结。此后美国历届政府不管采取如何敌对伊朗的政策,国会方面均无阻力,民众也都能接受。而人质事件加上新政权公然宣传“输出革命”,也极大损害了伊朗伊斯兰革命的形象,造成其与伊拉克、沙特等周边阿拉伯国家的紧张关系。

— END —

文 | 《世界知识画报》总653期 2021年6月

图 | 除署名外由华黎明提供

1、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星火智库立场,仅供大家学习参考; 2、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xinghuozhiku.com/116229.html

Like (0)
Previous 2021年12月9日 下午12:05
Next 2021年12月15日 下午12:02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Please Login to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