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奇艺裁员40%背后最痛的真相

本文转载自:血钻故事(ID:xuezuangushi)

本文作者:左页,血钻故事执行主编

大家好,我是左页。

最近影视工业传来一个大消息:爱奇艺大裁员,裁员比例达到20-40%,有些部门被一锅端。

和这个令人灰心丧气的消息相对应,影视圈还有个好消息,很多人估计也知道了,就是一个叫《鱿鱼游戏》的韩国影视剧火遍了全球,顺便将拥有该剧版权的公司美国奈飞带上了一个新高度,股价从9月17日开播当日的589.35美元/股,涨到现在611.690美元/股,市值冲到2709亿美元,订阅用户暴涨850万,冲破2亿大关。

爱奇艺裁员40%背后最痛的真相

真是人比人气死人。

爱奇艺被视为“中国版奈飞”,也是目前国内长视频网站体量最大的,但最近这一波裁员,导致它的股价创下历史新低,目前已经跌至4.990美元/股,3月最高时曾达到28.97美元/股,跌幅超过80%,目前总市值为39亿美元左右。

两相对照,说实话挺让人唏嘘的。我们今天就聊下这事。  

爱奇艺裁员40%背后最痛的真相

现状

说爱奇艺的事之前,先跟大家报告一个新情况吧,爱奇艺,并非唯一最近走背字、大缩水的中国互联网公司,过去10个月,阿里、腾讯、百度(爱奇艺的幕后老大)都在缩水。 

百度3月份港股上市时的市值曾高达7061.26亿,现在跌至4073.68亿,其美股市值则从1159亿跌至519.79,“瘦”了近一半,另外最近两个月,阿里港股从6.7万亿缩水至2.5万亿,腾讯从7.3万亿缩水至4.3万亿,两家一共跌了将近6万亿人民币市值——比工商、建设、农业和中国四大银行加起来的市值还多一万亿。 

2019年那会儿,全球十大市值公司,腾讯和阿里都还能挤进去,现在已经没有中国内地公司了。

中国互联网公司,正在经历严峻的寒冬。

吊诡的是,舆论却不待见它们,我看有些人还挺幸灾乐祸,巴不得它们完蛋。坦率地说,这种心态真的不好,互联网企业是咱们国内这些年表现最突出的私企,公众觉得现在只有致力于搞芯片制造和研发的企业才值得尊重,从舆论情绪上来说可以理解,但毕竟术业有专攻嘛。 

好吧,不多说了,反正现在就这么一个形势,我们说回爱奇艺。 

首先咱们搞清楚爱奇艺到底是干什么的,简单来说,它就是贩卖、制作电视剧、电影和综艺的长视频公司。 

现在的视频APP或网站,一般分为三类: 

短视频,比如抖音、快手之类,主要是网友自己上传些短小作品; 

中视频,比如YouTube、B站、西瓜视频等,主要侧重相对较长且比较垂直类专业的视频; 

长视频,比如爱奇艺、优酷、腾讯视频、搜狐视频、芒果TV、奈飞等,主要侧重于影视剧、综艺、纪录片等。 

这是简单的区分,其实国内的视频网站,许多都是大杂烩。但相对来说,各自属于什么类型的视频公司,大致还是能区分出来。 

国内长视频网站,已经有十几年历史,最高时达400多家,经历了极其残酷的竞争和洗牌后,像乐视、酷六、暴风、土豆、搜狐,要么被收购了,要么边缘化了,或者干脆就不见了。目前爱奇艺、优酷和腾讯视频,是内地长视频网站最牛的三家,其中爱奇艺的订阅会员最多,目前有1.036亿。 

但就是这三家最牛的长视频网站,也都还没盈利,而且亏损非常严重,每年数十亿、上百亿那么亏。比如,2013年—2020年,爱奇艺累计净亏损已超370亿元。有人统计过,过去十年,国内长视频网站累计亏损了1000亿以上。 

这些钱都亏哪去了呢? 

简单来说,主要都亏在各类影视剧综艺节目的版权费上了,其中那些流量明星们赚了大头。 

最近一些年,背靠BAT的“爱优腾”三家,竞争近乎白热化,一次次推高综艺、影视剧价码。面对头部的影视剧,视频网站“竞价”采购,就是你出一亿,对手可能就出两亿,那下一个对手又可能出三亿。 

比如腾讯视频花了8.1亿购买《如懿传》的播放权。注意,这还仅仅是播放权。其实《如懿传》卖给了多个平台,据说总价超过了13亿。这部电视剧的两位主演,一个周迅,一个霍建华,总共拿走了1.5亿的片酬,周迅一人拿走9千多万。 

爱奇艺裁员40%背后最痛的真相

一张网上流传的版权费价格表

目前长视频网站中,爱奇艺订阅会员最多,可亏损也是最严重的。但比这更大的问题,是它的订阅会员自去年开始首次出现了下降苗头,不再成长了,目前的订阅会员,比上一季减少了260万。 

没有成长,对于一家亏损的互联网公司来说是非常麻烦的事,比亏损本身还严重,因为没有成长,就没有预期,没有预期就吹不出来故事,没有故事就很难再融到更多的投资,也就没有能力再参与接下来的烧钱大战。

这次爱奇艺大裁员,主要也是因为亏损严重,否则,故事讲不下去,融资会非常困难。 

其实对于长视频网站来说,盈利模式很简单,就是靠不断推出爆款作品,吸引和稳住更多的订阅会员和广告。 

这些年,说爱奇艺推出的影视剧或综艺节目完全拉跨,也不客观。其实它还是搞出来不少现象级的影视剧和综艺节目,比如《奇葩说》、《中国有嘻哈》,还有《延禧攻略》、《隐秘的角落》,以及最近的《风起洛阳》好像都不错。 

只不过,它终究没有烧成中国的奈飞。

整个中国长视频网站,烧了十年,烧了这么多钱,也没有烧出任何一部像《鱿鱼游戏》那样的全球性爆款。

爱奇艺裁员40%背后最痛的真相

爱奇艺裁员40%背后最痛的真相

市场

其实我对爱奇艺这类长视频网站,一直抱有极高的信心。

因为,从整个影视工业的体系发展角度来说,它们代表着新的业态和趋势,也是中国内地影视工业弯道超车的希望。 

我们以美国的奈飞来说下这个观点 

奈飞以前是一家影碟租售公司,现在是世界上最大的原创性长视频公司,也是美国好莱坞影视工业生产体系的革命者和颠覆者。 

2018年年底,美国电影学会(MPAA)宣布奈飞为新成员。这是一大事,但被很多人忽略了,它意味着奈飞作为一家互联网长视频公司,成功挤入了美国影视工业的主流体系,说明它不仅仅技术超越了传统电影制造公司,而且内容上的过硬程度也赶上来了。 

MPAA成立于1922年,代表着美国好莱坞电影工业。此前,它的成员包括:华特迪士尼、索尼影业、派拉蒙、20世纪福斯、环球影业和华纳,即著名的“好莱坞六大”,但后来迪士尼收购了20世纪福斯,变成了“好莱坞五大”,可现在奈飞加入,好莱坞再次有了“新六大”。 

尽管美国电影学会将奈飞纳入为其成员,但奈飞对于好莱坞来说,或者对整个美国的电影工业体系来说,是完全不一样的业态,是要革传统好莱坞工业的命的。 

它其实有点像当年推出小汽车流水线制造业的福特,也有点像推出触摸屏的苹果,它不单单是来丰富行业传统的,而是一个颠覆者。 

早在奈飞被宣布为MPAA之前,奈飞每年生产的上限2亿美元的原创电影+上限2000万美元的独立电影+动画片与纪录片,就已经超过90部了,这个数量相当于过去好莱坞“六大”的一半多。好莱坞产出最高的是环球,一年也就30部的样子。 

数量都是其次,最关键的是好莱坞发展多年,已经形成了一套制作、发行和收益的完备体系,行销世界,从来无敌手。但奈飞的到来,完全破坏了影视剧圈早已经形成的顽固生态。

比如,它大大缩短了电影上映后的收益窗口期,过去一部电影上映后,大概有3-6个月的窗口期,可是奈飞这种流媒体出现后,一部电影的窗口期大概也就1个月。在这种流媒体的冲击下,过去电影工业中的影院,可能要大量倒闭了。 

所以电影院是最痛恨奈飞的。

奈飞与袁和平合作的《青冥宝剑》,就曾遭遇美国院线抵制,最终只有15家影院放映。有人据此说奈飞是“电影艺术”的破坏者,建议不该给他们投资的影视剧颁奖。 

但其实奈飞比任何一家传统电影制造公司都更加舍得砸钱,即使好莱坞不待见的导演和作品,他们也支持、不干涉,任由创作人员自由发挥。

比如马丁·斯科塞斯的《爱尔兰人》,之前找的是好莱坞的派拉蒙,但听说成本超过1.25亿,后者也就放弃了。但奈飞不管这个,不仅给了1.6亿美元的超额预算,也对电影超过3.5小时的时长毫无意见。

爱奇艺裁员40%背后最痛的真相

好莱坞这种成熟的电影工业,一般不愿意太冒险,拍摄之前会有各种评估,所以久而久之,它慢慢就发展成了一个保守的、只求观众口味“最大公约数”的工业体系。

比如,一些超级英雄、大团圆、快乐水电影卖钱,他们就专门盯着这玩意拍,卖座的电影,拍完了一集,接着续集、第二集、第三集、第四集…… 

奈飞从好莱坞这边吸引了大量愿意冒险的人才过去,生产的影视剧,跟好莱坞过去习惯的那种爆米花、流水线的水影视剧完全不同,它的题材更加多元,有大众的也有小众的,生产了一大批口碑和票房或点击率并重的影视剧。

比如2013年的《纸牌屋》,一部直指现实的影视剧,带来2300万订阅用户,又比如今年的《鱿鱼游戏》,又是直指现实、带有批判性的作品,跟好莱坞偏好的超级英雄的快乐水影视剧完全不一样。

爱奇艺裁员40%背后最痛的真相

《纸牌屋》海报

奈飞就像美国影视圈里的一条鲶鱼,以至于引起了各大好莱坞电影公司的敌视,向它发动了“狙击战”。

一方面,他们撤回了放在奈飞网站上播放量巨大的影视剧,比如,2020年,华纳传媒撤下了《老友记》,2021年,NBC环球撤下《办公室》;另外一方面,迪士尼、华纳传媒、NBC环球等,也将推出自己的流媒体网站,准备与奈飞一较高下。 

所以大家看到了吧,奈飞就是传统好莱坞电影工业的革命者。 

我为什么对爱奇艺这类长视频网站抱着极高的期望和信心,原因就在这里:它是影视工业的新业态,非常有希望颠覆美国统治全球的好莱坞影视工业体系,从而实现国内影视工业的弯道超车。 

但非常可惜,如今我们最牛的长视频网站爱奇艺,已经远远落后于美国奈飞。

美国影视工业的命,看来终究由他们美国人自己革,而不是别人。而且如果不是国内的政策保护,奈飞可能早就进入国内了,它现在已经在韩国、日本布局,未来也是国内长视频公司全球化的竞争者。 

其实按理来说,中国的长视频网站、影视工业是没有道理落后的。 

首先,今天的中国影视圈,并不缺资本,8.1亿买一部电视剧播放权,放在任何一个国家,都是高成本投入了。 

而从市场需求端来说,也非常旺盛,2020年,中国第一次成为世界最大的影院市场,全年总票房达到31亿美元,超过了北美的22.8亿美元。去年《八佰》获得全球票房冠军,是世界上第一部非好莱坞全球票房年度冠军。

爱奇艺裁员40%背后最痛的真相

再从资本端来说,2017年之前,中国资本大举进入好莱坞。现在不少好莱坞电影,也都有中国资本的影子。比如2019年获得奥斯卡最佳影片的《绿皮书》,就有阿里的投资。 

但总得来说,中国资本的好莱坞之旅并不顺利,赔多赚少,一些真正赚钱的大电影,人家不带你玩。比如,中国游戏巨头完美世界花5亿美元投资环球影业,但投资的片单中,并不包括《侏罗纪世界》、《速度与激情》以及“小黄人”系列这样的大IP。

而且这类进入好莱坞的资本,后来被国家叫了“紧急刹车”了,所以未来它们多半也会将目光对准国内市场。 

总之,中国的影视工业不缺钱也不缺市场,但本应该在影视工业中占一席之地、肩负中国影视工业弯道超车希望的长视频网站,似乎并没能利用好这大好的机会。  

爱奇艺裁员40%背后最痛的真相
历史

所谓哀其不幸,怒其不争,大概就是这种感觉吧。 

其实除了资本、市场和未来的前景外,国内长视频网站也不缺人才和积累。对于这点,我讲讲历史,大家就明白了。 

70后、80后、90后可能都知道,上世纪60年代-90年中,中国有个地方的影视剧,是非常牛的,这个地方叫香港。牛到什么程度呢?以电影制作量来算,香港这么一个城市生产的电影,曾与美国和印度两大“莱坞”比肩,位列世界第三。 

因为本土人口有限,所以香港的电影出口市场一直占据大头,这点可能比当年的“好莱坞”还要强,主要演给印度人看的“宝莱坞”更是没法比了。

所以当时的香港影视行业被人称为电影“亚洲帝国主义”,大量出口至中国台湾、韩国、新马泰、印尼、菲律宾、澳洲,乃至日本、英国、德国、法国、巴基斯坦和美国 

爱奇艺裁员40%背后最痛的真相

香港电影对亚洲市场的辐射力非常强。所以以前成龙说过:“我并不在乎亚洲以外地区的观众”。

大家如果看过韩剧《请回答1988》也能大致了解这点,当时韩国的年轻人,是特别迷张国荣、张曼玉和王祖贤的,他们也跟我们一样,房间里贴满了这些港星的照片。

爱奇艺裁员40%背后最痛的真相

当年香港电影为什么那么强呢?很简单,就是各种资本、人才都往那挤嘛。 

当年中国内地战乱,以及1949年后内地电影生态出现重大转折,过去在内地尤其是上海积累的大量电影资金、人才转移到了香港。

比如,1934年,上海天一电影公司创始人邵醉翁,南下香港设立了天一影片公司分厂,后来他的弟弟邵逸夫创办了邵氏电影公司。建国以后也有过去的,比如张爱玲,就是上世纪50年代去了香港,后来即使到了美国,她也有很长一段时间给香港电懋公司(当年能跟邵氏争霸的唯一一家电影公司)写剧本。

爱奇艺裁员40%背后最痛的真相

邵逸夫

有人统计过,1945-1949年间,共有120万内地人去了香港。 

除了内地的资源转移促进了香港电影的繁荣外,当时东南亚本土电影业相对落后,以及东南亚大量的华人资本,也为香港电影业的繁荣助了一把力。

比如创办电懋的陆运涛,他父亲就是马来西亚的华裔富商陆佑——以前是被人当猪仔卖到新加坡的广东人。另外,邵氏兄弟早些年也是在东南亚那边起家的。 

但是,香港电影的繁荣,持续到了上世纪90年代中也就基本结束了,古惑仔系列差不多就是最后的繁荣了。现在我们熟悉的2000年以后的周星驰《功夫》、《少林足球》,好像是香港电影的回光返照,其实已经不算是真正的“港片”了。

爱奇艺裁员40%背后最痛的真相

1993年香港电影公映数量首次跌破100部,1994年,电影票房未过千万的占六成,观影人数、影院的数量,都在以肉眼可见的速度锐减。 

与此同时,邵逸夫投资的TVB和TVB标志性的电视剧也在衰落。当年在内地掀起收视热潮的《上海滩》、《天龙八部》、《神雕侠侣》,好像已经很多年都不再有了。

2001年穿越剧《寻秦记》、2003年《金枝欲孽》(后来内地《甄嬛传》就模仿的这部剧),在内地获得了非常大的反响,但也是TVB最后的辉煌了。TVB的股价,也从2013年60港元,下降到现在的4.690港元。 

另外,与香港的影视业一起衰落的,还包括台湾的影视业。

以2001年《流星花园》为代表的台湾偶像剧,也曾风靡一时。这剧我印象比较深,一开始我们这边好像看不了正版的《流星花园》,大家都跑去买那种盗版碟来看,连考试题目也跟风,讨论什么F4现象。

爱奇艺裁员40%背后最痛的真相

另外,《薰衣草》、《恶作剧之吻》、《王子变青蛙》、《海豚湾恋人》、《天国的嫁衣》、《微笑pasta》、《恶魔在身边》和《命中注定我爱你》,当年也都是非常火的。 

但大概从2011年开始,台湾偶像剧也突然衰落了,台湾的年轻人不再追本土的偶像剧了,转而开始追大陆的《甄嬛传》和《琅琊榜》,以及各类韩剧,比如《请回答1988》,以及最近的《鱿鱼游戏》。 

港台影视工业衰落的原因很多,这儿我就不细说了,但有个共同的趋向是:港台本土的影视剧衰落后,那些原来聚在香港和台湾赚钱的演员、导演、制作公司,都纷纷北上,聚拢到了内地。 

换句话说,今天的内地,其实就是当年的香港啊,各种资源汇聚。所以我们本来是完全有希望占据世界影视制造工业中的一级的,本也应该不断产出各类世界级影响的爆款。 

想象现在资本、资源过剩,再想想以前中国内地拍个电视剧多难啊。

上世纪80年代拍《西游记》那会儿,六小龄童每集不过70元工资,那会儿还不知道怎么吊威亚,杨洁导演专门派了几个人去香港学习,学完后回来拍摄,找不到白马充当白龙马,只能将一头黑色的马刷成白色,每次遇水都要重新刷一次。

可就是这么艰苦的环境下,拍出了几代人都难忘的经典。

爱奇艺裁员40%背后最痛的真相

而且,很多人可能不知道,上世纪80年代,因为意识形态分歧,台湾当局还不允许香港或台湾的演员跑来大陆拍戏,违抗禁令,动辄封杀。

当时内地的影视剧市场很小,一般演员如果被台湾封杀,可能就意味着演艺事业完全葬送了,所以演员和资本都进不来。好多来内地拍过戏的演员,要想参演台资主导的电影,或者电影要想在台湾上映,那就必须先写个“悔过书”。 

80年代来内地拍《垂帘听政》的香港演员梁家辉,就曾被台当局封杀。但梁家辉坚决不写什么“悔过书”,结果被封杀了,还有1988年被选为全国人大代表的汪明荃,也被台湾当局封杀了10年,期间无奈不得不转型去干主持人。

爱奇艺裁员40%背后最痛的真相

垂帘听政中的梁家辉

在周星驰电影《功夫》里扮演火云邪神的梁小龙,以前扮演过《大侠霍元甲》里的陈真,也因为80年代来内地拍戏,被台湾当局封锁。

爱奇艺裁员40%背后最痛的真相

还有1984年春晚唱《我的中国心》的张明敏,当时不仅台湾当局要封锁他与费翔主演的电影,连香港的媒体也不播他的歌,电影公司要他写“悔过书”。也是因为这段历史,所以现在内地观众对那些不爱国的港台演员动辄得咎,我还觉得挺合理。

很难想象过去缺资金、缺市场、缺技术的那段憋屈历史,更难想象,现在港台和内地的市场地位完全掉了个儿,所以没有人再怕台湾当局的封杀了,好多港台演员甚至争着唱主旋律,欧阳娜娜、志玲姐姐都唱《我的祖国》了,也不怕台媒台当局说三道四了。 

但越是有这样的地位和资源吧,就越难以理解内地的影视工业无法出好作品、反而搞出大量烂剧的悖论现象。

说实话,每次看那些港台演员,一个个跑去内地的山寨综艺摇屁股、玩那种老掉牙的游戏的时候,我就感觉莫名的悲哀。资源来了,钱也花了,尬笑下,就没了。 

玩综艺、不拍电影电视剧也没啥,市场嘛。可现在国内好多知名综艺,却都是克隆韩国的,真感觉好丢人啊,像什么《爸爸去哪儿》、《奔跑吧兄弟》、《蒙面歌王》,全是模仿或买的别人的版权。

关键这些玩意,又不是什么多有涵养的东西,可我们好像就是创造不出来似的。 

结尾

资源够、市场需求也够强够大,但就是出不来全球性爆款,这里面肯定有“鬼”。

有人说,咱们国内电影票房也高。但其实已经有过票房数十亿的电影,跑去北美上映只获得几百万票房的案例了。挺尴尬的。 

很多人把这“鬼”,归结于这一届内容创作者不行,而内容创作者不行,缺乏想象力,又归结为行政限制太多。 

应该说,这确实是个国内影视发展的大问题。几个月前,我曾跟一个懂电影剧本的哥们聊天,他说现在搞电影剧本真的太难了,剧里涉及什么部门,就要让什么部门审核。 

未来,影视工业要发展,分级制可能是必须走的一步。 

但我觉得这只是部分原因。我前面说过,即使是电影工业最成熟的好莱坞,也是有限制的。有些过于大胆、冒险的题材,他们是不愿意拍的,很简单,他们有充分的经验判定一部电影“赚不赚钱”。 

所以我刚也说了,这样一来的结果,就是好莱坞工业全都倾向于去拍那种口味“最大公约数”的电影,也就是所谓的超级英雄、大团圆的电影。搞得很多电影,就是换了一个名字,主人公换了一张面孔而已,同质化非常严重。 

许多知名的电影导演,已经烦透了他们这一套标准价值观下的流水线电影。但也没办法啊,电影投资大,谁愿意跟着你冒险呢? 

你看,这就是好莱坞电影的“限制”。

当然它不是行政限制,但最后的结果都一样:就是影视剧无法关照到“完整的人性”,其中的影视剧人物,逐渐扁平,如果说内地的影视剧人物,有不食人间烟火,脱离生活,假现实、假大空的问题,那好莱坞则把观众当成“快乐的傻子”。 

但是不是有限制就没法搞影视剧创作了,当然不是,好莱坞也不是完全没有佳作出来是吧。 

奈飞是反好莱坞的典型,不也走出来一条路吗?它抓住了这种“好莱坞厌倦”,吸引了大量的人才,这些年他们的自制剧自制电影的崛起,包括韩国这些年搞出来的爆款,其实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他们抓住了观众对口味“最大公约数”的电影的反感。 

奉俊昊执导的《寄生虫》,获得2019年奥斯卡最佳影片,不是没有逻辑的。而《鱿鱼游戏》延续一贯的套路,那就是奈飞拥有足够的反好莱坞化的敏感嗅觉抓住了机会。

爱奇艺裁员40%背后最痛的真相

《寄生虫》海报

值得一说的,是韩国这些搞现实主义题材的导演,都不是学导演、表演、艺术或文学出身的,奉俊昊是学社会学的,制作《鱿鱼游戏》的黄东赫,则是学新闻学的。 

我当然不会傻到建议爱奇艺学走奈飞那种直击现实主义题材的路子。我只是说,任何限制不是绝对的,连好莱坞这种强大的工业系统限制都可以打破,那国内的限制同样也是有路径覆盖的。

事实上,最近一些年,即使一些主旋律影视剧,也拍得挺好看的,观众的认可度也越来越高了,这就是希望。 

我的观察是,其实国内的影视工业,尤其是最有钱的这些长视频网站,没能制作出大爆款,恰恰是因为他们喜欢模仿好莱坞那套做法,把观众当傻子一样喂各种快乐水、猪食类影视剧,缺乏个性化的冒险表达——其实很多并不违背当下行政限制。 

这些网站,还是在遵循一套传统的互联网打法,就是通过烧钱把对手给拖死,最终达到垄断的地位,进而通过这地位获得版权的议价权,进而减少成本、赚钱,所以他们愿意花大价钱去采购那些明星名头大、流量大的。

但这样做的结果,一方面是推高了各种影视剧综艺的版权费用,另一面是各家网站的影视作品越来越同质化。 

事实上,大家可以仔细想想,所谓爱优腾,你能说出三家视频网站的各自特色吗?几乎说不出来吧。

他们的区别只是体量的区别,而说不出他们在内容上有什么样的风格区别。如此一来,观众不会有忠诚度。哪一个网站有喜欢的东西,他们自然就会去哪。 

视频网站的流量逻辑,我觉得跟过去的互联网流量逻辑不太一样。一个打车APP,用的人越多,入驻的出租车司机越多,越是方便。

但输出内容的视频网站完全不同,观众跟着好内容走,而不是流量,流量大的视频网站,不会给他们带来额外的好处,也不会妨碍他们去别的视频网站(打车APP不同,现在你要换滴滴以外的打车APP,你可能都打不上车)。 

奈飞现在90%的收入都靠收订阅会员费,完全没有广告,国内的视频网站,只占了50%左右,所以网站上还有各种烦人的广告。所以说实话,我觉得国内的视频网站,可能也没自信去做出差异化而且优质的内容来。 

奈飞现在也一样面临盈利的压力,但它现在还在成长,输出好内容的能力,也越来越受到观众的认可,作为内容品牌效应慢慢凸显出来。这种好内容品牌的定位一旦形成,就会大大降低内容成本,增加他的内容版权议价能力。而且好内容越积越多,会员订阅的意愿也会越来越强,因为他们会感觉越来越“值”。 

以上就是我对视频网站的一些观察了,虽然有点怒其不争的感觉,但我还是真心希望咱们国家的影视工业,能借助爱奇艺这样的长视频网站实现弯道超车。

最后我想说,真的别再买那种没营养的韩国综艺节目版权了,有点骨气,自己发明创造啊。

END

 

本文作者:左页,血钻故事执行主编

部分参考文献:

《成为好莱坞“新六大”,关于Netflix 你必须要知道的一些事》, 藤井树

《香港电影产业流变》,赵卫防,中国艺术研究院博士论文

《香港电影影咆研究》,李友平,华东师范大学博士论文

《中国互联网烧钱简史:烧了10年,烧出了什么?》,徐霄鹏,产品遇上运营

《当东方好莱坞遭遇好莱坞——简析香港电影工业的经济文化脉络及生存发展策略》,司若,当代电影

1、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星火智库立场,仅供大家学习参考; 2、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xinghuozhiku.com/118234.html

Like (2)
Previous 2021年12月14日 下午12:17
Next 2021年12月15日 上午11:17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Please Login to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