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载自:北风雪林(ID:beifengxuelin)
大家有多久没听到“哀牢山四勇士”的消息了?
觉得茫然地朋友,如果我说就是“一个月前,云南哀牢山地质勘探牺牲的四名队员”,大家绝对会有印象。
因为那段时间,从“地质勘探人员失联”,到“找到遗体”,再到“死因猜测”,到“背景扒皮”,到“高呼问责”,他们在网络喧嚣中,承包了一周的头条!
在那一周里,每个关注到这一事件的网民都从“纷杂的舆论”中,接受了自己愿意相信的“内幕真相”,然后不满与发泄。
最终在几天后,被其他热点事件掩盖和遗忘。
没有人去关注,今天才是“哀牢山四勇士”殉职原因调查公布的日子。
壹、牵动全国网民的“失联队员”
11月13日,4名地质调查人员进入云南省哀牢山腹地,执行国家年度森林资源调查专项任务。
他们是:张金榜、杨敏、刘宇、张瑜。
13日进入勘察区域,14日下午16时,四名队员就与勘探中心失去了联络。
失联事件发生后,云南省委省政府全力组织搜救,共投入8000余人次,动用直升机10架次、无人机50余架次。
11月18日,“失联四天”寻找无果之后,开始出现“勘探人员失联”的报道。
18日晚上就出现“搜救人员找到”,19日上午出现“搜救人员发现行踪”,19日下午出现“搜救人员辟谣人员被找到”等诸多热搜。
事实是,直到21日晚上18点33分找到第一具尸体,经过连夜搜索,直到22日早晨8点32分找到最后一具尸体,4人已无生命体征,不幸因公殉职。
他们考察的地区地形极为艰难,历经38小时,搜救队才成功将四人尸体转运出山。
从11月24日开始,国家力量介入,公安、地质、气象、环境、通信、林业、山地救援等领域专家联合现场勘察。法医部门则开始对遗体进行检验。
进入这一阶段,官方对调查进度和调查结论都是很慎重的,避免释放“误导性言论”。
可接下来,网络上的各路谣言开始轮番占据热搜!
贰、死因猜测和“身份攻击”
第一个谣言:营销号质疑四人是“临时工”,“不专业”,被“拉壮丁”。
但很快,四人的身份被公开,四人都是武警黄金部队的退役军人,最年长的32岁,最年轻的25岁,体魄强健。
殉职的4名地质调查人员均通过培训考核,在勘探经验方面,在殉职地块之前,仅仅今年他们已完成云南省5个州(市)32个样地的调查任务。
至于死亡原因,猜测的更多:有人说是毒瘴、有人说是猛兽、有人说是大雨、有人说是路滑摔下山坡,还有人归咎于雷击,以及神秘灵异的未知自然事件。
在官方没有公布殉职现场环境照片的情况下,就有人传一些阴森恐怖的环境视频和照片。
在各种“死因猜测刷屏”的同时,第二个谣言也在传播:四人业务不精,装备不熟悉,不知道“定位仪”可以呼救。
还有谣言指出四人对“任务艰难估计不足”,配套装备携带过少,防寒仅靠“一次性雨衣”等等。甚至在“食物准备上”,没有购买“专业野营压缩食品”,只在山前购买了“100元零食”。
但实际上,中心给所有野外工作人员配备防水防雨保暖衣裤鞋,此前引发关注的一次性塑料雨衣,用途主要是防护粘性草籽。
多部门联合现场勘查调查结果:四名勘探员根据作业需要,携带了RTK、平板电脑、森林罗盘、工兵铲、砍刀、蛇药、防熊喷雾、皮尺、充电宝等20余种调查作业装备及食品,上山开展工作。殉职时身边遗留的作业装备齐全,背包里尚有食物。
至于四名殉职勘探队员的真正死因,并没有网络上传的那么邪乎。
从最初新闻提及:有队员脱去身上衣服,脸泛苦笑,我们就能判断出这是“失温死亡”的常见症状。
我记得小时候看港剧,经常有男女主角被“反派”冻在冰库里,剧情就会讲解“人在极端寒冷的情况下,会出现很热的幻觉,最后会脱光衣物,露出苦笑而死”。
许多自媒体却借助“神秘微笑”进行其他光怪陆离的解读。
至于说四个身体强健,正值巅峰年龄的退役军人,怎么会先后“失温而死”,而且在“御寒装备齐全”的情况下,没有采取“保温措施”呢?
调查结果,原因和今年5月甘肃白银的“马拉松冻死运动员”事件类似。
四名勘察队员殉职的地段是全国最大的原始中山湿性常绿阔叶林区,地理位置特殊,地貌类型复杂,山地气候多样,平均海拔2500米以上,高大乔木遮天蔽日。
事发区域湿度极大,温度变化快,小气候特征明显,极易出现局部暴雨、瞬时大风、气温骤降等恶劣天气,导致原始森林中长时间大雾弥漫,能见度极低。
因此联合调查组今天发布的最终结论,就是地形复杂,气候突变,气温骤降叠加大雾弥漫,四人在迷雾中失温,继而昏迷直到心脏骤停。
法医部门也从11月24日至12月5日,进行了全面的尸检,确定4人系低温所致心源性休克死亡,排除中毒、机械性损伤死亡。
因此,毒气,瘴气,野兽搏斗,超自然雷击等“奇谈怪调”该歇歇了。
叁、地质勘探者的后勤保障和贝爷差一百个“荒野求生”
在“哀牢山四人殉职”原因没有公布的一段时间,除了质疑队员们不专业,装备差,后勤保障差,另外的情绪都倾泻到“领导压榨”,“资金不足”,“工作量超负荷”等问责声音。
许多人,他们理解的“荒野求生”,是卫视台综艺里的“明星挑战真人秀”。一些自以为真懂的人,他们会说“最真实的野外冒险,就是贝爷那样”。
贝爷拍摄的《荒野求生》,看起来装备少,破衣烂衫,生吃各种野生毒虫。
但实际上,贝爷身后跟着庞大的摄制组,导游路线,医疗保障,安全保卫,后勤补给,有一个庞大的车队在围绕他运转。
中国的野外地质勘探,勘探队员带齐前文提到的全套工具,已经是装备齐全。他们不是露营,不是野游,是有勘探任务的。
在未知的领域,各种未知的风险纷至沓来,带齐了御寒的,能抵御突然升温么?雷暴呢?野兽突袭呢?未知毒瘴呢?
这次牺牲的四人是去勘探原始森林资源的,过去几十年历史里,我国勘探核原料的,勘探石油资源的,勘探稀土的,又有多少人在环境恶劣的无人区丧生?
就从我收集的资料,对话的都是朋友介绍的真人真事:
有个朋友他父亲是勘探人:我十五岁时候才有机会好好看看我爸长得啥样。我一直以为我在他心里比不上他的岩锤,标本箱,毫米方格纸,雷管盒,探头盒,导火索携行箱。
只是这会儿他已经只能勾着走路了。
湖北省地质队员表示:在昌都差点被暴雪一波带走,从15度降到零下六度只用了27分钟,一件短袖加一件冲锋衣,当时4个人,我还扛着测量三脚架,从海拔4985下到海拔3100,3.6公里,顶着暴雪走了1个多小时,最后走到国道边的时候,我已经开始脱衣服了,同行的四川工人冻掉了一只耳朵。
还有朋友18年在新疆野外实习,参与搜救三名西南石油大学的师生在野外看冲刷遭遇泥石流的意外。
野外勘探,从来就是依靠专业,意志和运气才能搏出一条活路的职业。只要是在勘探岗位待过十年以上的人,几乎每个人都有几次生死一线的机会,几乎每个人都有身边的同伴与战友逝去,失踪或者伤残!
他们就是这样在死神笼罩下,在未知领域为我们找寻未来生存依仗的【平凡英雄】。
肆、向逝去英雄致敬,也向依旧坚守的人致敬
这次集合全国力量,多部门联合调查,历时一个月公布的结果,已经不是地方小“机构”可以掩盖问题,推卸责任了。
多部门联合调查,最终结果他们就是专业的团队,顽强的勘探人,只是遭遇了最变幻莫测的大自然。
从勘探安排,到后勤补给,到配套装备,到前期业务培训,都没有任何问题。
但凡他们的“指挥者”,“任务发布者”有一丝的不专业和越权,政府部门当然更愿意推出这个“小领导”来问责,最后获得“舆论和民意”的加分。
在“哀牢山四勇士”殉职霸榜热搜的那段时间,引发海啸的声音是“将一线队员和领导决策者区分开!”
一线队员该尊敬的尊敬,领导与上级“该背锅的还是要背锅”。这种思想在我国许多舆情事件中很有市场。
与“基层共情”,剑指“领导展现锋芒”,是意见领袖的常规套路。
可是大家没有想过一个问题,地质勘探,石油勘探,都是极度专业,极度艰苦,九死一生的部门。
工作几十年的勘探人,自身经历数十次生死,经历无数次同伴的死亡和失踪。熬到最后还愿意留在这个行业的人,就成为“发布任务,指导后备勘探”的领导。
大家朴素情感,“瞎指挥”“不重视人命”“不在乎工作量”的人,就是我们在其他时间,其他文章的评论区,不断讴歌的“几十年前的一线英雄”。
我们在其他的评论区“感恩这些负累前行,传承使命”的前辈,要让他们余生为他们的付出感到骄傲与自豪。
可是这次事件中,在调查结果未出,真相未明的情况下,我们却将“几十年一线熬下来的幸存者”送到牢里去,要他们为后人的意外殉职背锅,付出代价。
这不是“哀牢山四勇士”事件,我们应该有的态度。他们四人的头条不应该是在那几天的无数流量与谣言里。
我们应该把属于他们四人的头条,在今天还给他们。今天的调查结果,才是对他们的事业,对他们的专业,最好的“正名”。
对于“哀牢山四勇士”的殉职,我觉得最崇高也最恰当的评价,是伟大教员的一段话:『要奋斗就会有牺牲,死人的事是经常发生的。但是我们想到人民的利益,想到大多数人民的痛苦,我们为人民而死,就是死得其所。不过,我们应当尽量减少那些不必要的牺牲。我们的干部要关心每一个战士,一切革命队伍的人都要互相关心,互相爱护,互相帮助。』
今天,我们要向因公殉职的张金榜、杨敏、刘宇、张瑜4名地质调查人员致以崇高的敬意!愿逝者安息!
今天,我们也要向疾风骤雨中,未知风险里依旧前行在崇山峻岭的勘探人致敬!
1、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星火智库立场,仅供大家学习参考; 2、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xinghuozhiku.com/11904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