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载自:民生文旅(ID:travel-my)
在我国的开国将帅中,有不少人都有“雅号”,比如大名鼎鼎的十大元帅,朱老总被称为“红军之父”、“老帅”;彭老总被称为“红军之狮”、“猛帅”;林彪被称为“红军之鹰”、“鹰帅”;刘伯承被称为“军神”、“长帅”;贺龙被称为“胡帅”;陈毅被称为“儒帅”;徐向前被称为“猫帅”;罗荣桓被称为“卧帅”;聂荣臻被称为“隐帅”;叶剑英被称为“明帅”。
而虽然不在开国十大元帅之列,却与彭林刘徐并列为解放军五虎上将的粟裕,被誉为“战神”的“雅号”,特别是在淮海战役中,被毛主席称赞为“粟裕立了第一功”;“军神”刘伯承元帅评价说:“粟裕同志智深勇沉,非常优秀,百战百胜,有古名将之风,是我军最优秀的将领,是中国的战略家”;连另一位被誉为解放军“军神”的林彪元帅都说,粟裕是唯一一个打仗比我厉害的人。
粟裕为何被称为“战神”?有人认为在整个解放战争期间,粟裕指挥的三野歼敌247万,超过林彪的四野名列第一,而且解放战争歼敌数量排前三的纵队全部出自华野。其实这只是一家之言。
那么“战神”有什么样的标准呢?为此,军史专家给出了四条标准:
一是战绩要突出。作为一名指挥员,战绩是最主要的,没有战绩的指挥员肯定不能称为“战神”。淮海战役,我军以60万人对阵国民党军80万人取得胜利,歼敌55.5万人,这是一场战争史上以少胜多的奇迹,而粟裕正是这次战役的主要指挥者。
二是善于以少胜多、以弱胜强,且自身伤亡较少。一个指挥员如果在兵力、武器装备等方面胜过对手,战胜敌人是正常的,而以少胜多、以弱胜强是非常不容易的。比如在苏中战役,粟裕以3万人迎战国民党精锐12万多人,敌军是我军的4倍,经过一个半月连续七次战斗,吊打敌军,七战七捷,共歼敌5.3万余人,而华中野战军仅伤亡1.6万余人。
三是化不能为可能。很多指挥员都可以打胜的一个战役难以显示水平,作为“战神”级的指挥员往往是在不可能的战役中抓住敌人的破绽而战胜之。解放战争中的孟良崮战役就是最经典的一例,被称为百万军中取上将首级,包括出乎了蒋介石和毛主席等的预料。
四是要有困境中的担当。一般的指挥员强调的执行,“军人以服从命令为天职”,上级要干什么就干什么,没有多少自己的思想,或者说有自己的思想但是不敢担责任。作为“战神”级别的指挥员必须要有“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的担当,当然,这会冒很大的政治风险。
抗战胜利后,我党制定“向南防御,向北进攻”的战略方针,积极抢占东北,山东根据地负责人、中共山东局书记罗荣桓率山东八路军主力9万余人分批从海路、陆路挺进东北;黄克诚率新四军主力3万余人也奉命经山东从陆路入关。
1945年10月,新四军军长陈毅从延安返回华中的路上被临时派往山东,与罗荣桓交接工作,并于当月就任山东军区司令员。与此同时,中央把山东分局和华中分局合并为华东局,任命原华中局书记饶漱石为华东局书记、新四军兼山东军区政治委员,陈毅、黎玉任副书记,陈毅兼山东军区司令员,新四军副军长张云逸兼山东军区副司令员,陈士渠任山东军区参谋长兼新四军参谋长,统一领导山东、华中两大战略区的党政军工作。华中分局部分干部和新四军军部分也随之分批入鲁。
1946年1月,新四军调入山东的部队与山东部队的7万余人组成山东野战军,陈毅任司令员,黎玉任政委,宋时轮任参谋长,唐亮任政治部主任。
1945年11月,留在华中解放区的新四军4万余人组成华中野战军,粟裕任司令员,谭震林任政治委员。
1946年6月,蒋介石撕毁停战协议,在华东战区投入了大量精锐部队,更是调来了国民党五大主力中战斗力最强的74师。
7月上旬,国民党在薛岳的部署下,调集9万大军进攻淮北,陈毅率山东野战军主力进入淮北。由于当时3万华中野战军在粟裕的带领下正在苏中与国民党军12万人马鏖战,分身乏术,难以支援淮南、淮北,于是山东野战军就陷入了山东、淮北多地分散作战的状态。
可能现在人们对当时两淮的重要性认识不大,抗战胜利后,由于蒋介石的军队都龟缩在远离中原的大西南,华中野战军在国共停战协议生效的前几天开展陇海路战斗,把山东、苏北解放区连成一片,成为中共最大的一块根据地,加上这里经济发达,财税充足,因而国共双方在军调期间,中共中央一度考虑将办公地点从延安搬迁至原华中局总部所在地淮阴。
8月26日,陈毅的山野向中央提出了三个作战方案,并在第三个方案中主动提出转入华中,集中两部兵力作战。9月初又提出了几个作战方案,中央、山野、华野之间不断商议作战方案。
这时薛岳派69军佯攻沭阳,命74师、桂系第7军、28师及26师一个旅隐蔽待命,伺机进攻淮阴、泗阳。果然山野主力于9月8日开赴宿迁沭阳一带,待机歼灭向沭阳进攻的敌军。
粟裕感到如果两淮保卫不利,一旦失手,自己就会被国民党军队包围。9月7日,建议山野先在淮泗附近歼敌,9月8日又建议加强两淮防守,并说自己放弃将要执行的军事行动,计划向两淮靠拢,但未被采纳。
但薛岳查明山野主力移出两淮,立即命令74师为首的国民党军队大举进攻泗阳淮阴一线,两淮保卫战打响。
这时中央也感到不妙,于11日电令山野和华(中)野紧急赶赴两淮阻敌歼敌。
11日山野主力回援,由于受到桂系第7军牵制,进军速度太慢;粟裕12日晨接到军委急电后,当即令第1师、第6师由海安附近分路兼程北上,但无奈路程有500多里远加上天雨路滑,水网众多,难以短时到达。
12日,国民党军队从泗阳向淮阴进攻,谭震林坐镇淮阴指挥,9纵节节阻敌,伤亡很大。
14日,粟裕率领的先头部队抵达淮阴参战。
15日,国民党军队向淮阴城发起猛烈进攻,粟裕向山野发电,称主力部队1师和6师要在20号才能到达,建议山野主力即移淮阴附近,首先集中兵力全歼74师一个旅,然后一同歼灭第74师主力。
15日、16日,华中野战军电示陈毅并报中央,请山野主力放弃当面的第7军,赶赴淮阴作战。
17日,粟裕连电山野,称局势很坏,请山野主力南下赶赴淮阴参战,否则淮阴不保。
17日,陈毅同意调2纵前来支援。
18日,陈毅致电华中中野战军,又称很难派部队支援,但仍可能一二个团南下淮阴城,不知可能如何。你们明天坚持一天即是伟大胜利。
然而18日夜,74师师长张灵甫派两个连从守城部队结合部奇袭入城,9月19日凌晨,国民党军队里应外合突入城内。
粟裕等鉴于死守不利,于下午主动率军撤出淮阴,与城外赶到的华中野战军主力汇合。
22日,淮安又告失守。
这就是国民党74师张灵甫解放战争开始以来的首场成名之作:“三日陷两淮”。
山东野战军和华中野战军开始对失败争议,但战斗仍在继续。期间大大小小战斗更连日不断,国民党军队节节进攻,解放区不断被占领。
这些战斗中,以第一次涟水保卫战最为惨烈。因为进攻涟水的正是攻陷两淮的国民党五大主力之一的74师。该战役中,10纵司令员谢祥军牺牲。
山野部队自8、9、10三个月来无持续胜利,在不到半年的时间里,与国民党军队交战6次,却打输了5次,不仅根据地淮阴和淮安接连丢失,还造成大量解放军阵亡,而且全军战士的斗志也大打折扣。
在军分区的联名会议上,张鼎丞、邓子恢、曾山等7名高级指挥官当面批评陈毅:“你到底会不会打仗?”
而陈毅非但没有反驳,反而自己作了检讨说:“三个月来未打好,不是部队不行,不是师旅团长不行,不是野战军参谋处不行,主要是我这个统帅犯了两个错误……我应该以统帅的身份担负一切,向指战员承认这个错误。”
山东野战军的多位分区将领还联名向中央军委发电报,并且总结了陈毅连吃败仗的四大原因,分别是:一、听不进下属意见,导致错失战机。二、弃守淮阴,导致战略要地淮阴丢失。三、不遵守中央合兵一处的作战命令,”山头主义“严重。四、大敌当前,指挥摇摆不定,缺乏统帅该具备的基本素质。
作为华东局最高负责人的饶漱石,在了解到大家关于两淮失守的争议后,向中央提出“以粟代陈”,让粟裕代替陈毅,担任华中野战军和山东野战军的总指挥。
中央军委经过商讨,决定派徐向前接替陈毅做山东野战军的总指挥。可是毛主席经过20多天的深思熟虑后,否定了中央军委这个决定。
在毛主席看来,陈毅虽然军事能力偏弱一点,可是他豁达大度,对部下更是宽以待人,可以接纳比自己更优秀的人。而且陈毅文科出身,统筹军队的能力非常出众,而且很善于整合部队。
当初陈毅刚到山东的时候,部队人员非常复杂,既有新四军,又有八路军,还有很多地方部队。从南方来的新四军吃不惯山东的玉米煎饼,可山东沂蒙山区一带又不出大米,光吃饭一项就令新四军和八路军龃龉不少,更不用说原山东党政一把手黎玉和华中党政一把手饶漱石之间的矛盾了。
而陈毅作为一名老党员,又是革命前辈,在所有队伍中都非常受战士尊重,所以在很短的时间内让山东野战军成为了一支非常团结的部队,这也是毛主席决定把陈毅留在山东野战军中的主要原因。
1946年底,由于山东以及华中两个地区的战斗局势变化,经中央军委协商决定,毛主席在征求了粟裕等人意见后,决定“陈粟不可分”,仍然维持“以粟辅陈”的决定。山东野战军和华中野战军合并,由陈毅任华野部队总司令,粟裕任副司令,军事上由副司令员粟裕协助,负责前线指挥。
1946年12月,两支部队合并后打的第一仗就是宿北战役,战斗打响之前,毛主席亲自来电指示:“第一仗必须打胜。”陈毅、粟裕二人不负众望,以八千人的伤亡为代价,全歼国民党69师两万一千人;在芜湖战役中,陈毅、粟裕率领部队消灭了国民党在“绥靖区”内的指挥所、两个军部以及七个师的兵力,共歼灭敌军56000多人。
蒋介石对解放区的全面进攻失败之后,改变了战术,集中兵力对陕北解放区和山东解放区发起重点进攻。山东战场由顾祝同亲自坐镇,指挥汤恩伯、欧震和王敬久三个兵团共45万人的兵力向华野疯狂进攻。
为了避免被华野分割包围,顾祝同采用了密集靠拢、滚筒前进的战术。当时华野总兵力仅有20多万,武器装备也不如对手,不能和敌人硬拼。
为此,粟裕多次试图利用战场的宽度调度敌人,但顾祝同十分谨慎,没有中计而是稳扎稳打,逐步推进。到1947年4月中旬,国民党军队完全占领了鲁南解放区,接着挥师进攻鲁中,妄图迫使华野在鲁中决战或北渡黄河,战场局势对我军极为不利。
在陈毅和粟裕的精心指挥下,主动放弃华东首府所在地临沂,以运动战的方式在莱芜全歼国民党5万多人,而后又在孟良崮全歼国民党王牌主力74师3万多人,报了两淮苏北之战一仇之恨。
解放战争爆发后,由于我军先后丢失了淮阴和淮安,失去了收入颇丰的税源,后来涟水等地接连失守,整个苏北解放区全面沦入敌手,加上国民党随后发动对山东解放区的重点进攻,敌我双方在战场上反复拉锯,山东解放区的经济受到了极大破坏,农作物减产严重,面对华野20多万大军的军需,山东解放区的百姓已经力不从心。
粟裕后来回忆华野当时面临的困难时曾这样说:山东的水都快被喝干了。由此可见,山东解放区当时的民力和物力都已经到了极限。
特别是在1947年8月胶东解放区沦陷后,华野迎来了最黑暗的时期。
曾经是国内最富庶的山东解放区,这时却出现了粮食征不上来的情况,由于大规模的货币贬值,前方民工逃亡严重,后方民工家属因为缺乏劳动力吃不饱饭等问题,解放区经济接近崩溃。
虽然同期的国民党统治地区物价上涨的更加厉害,但是 ,毕竟国统区地域广阔,没有受到战争的直接冲击。为此,毛主席便一直考虑实施向敌占区战略纵深发动进攻,把主战场引向敌占区。
实际上早在孟良崮战役前,毛主席就曾在致刘、邓、陈、粟的电报中指示:刘邓大军于6月10日以前南渡黄河,然后向中原进击;陈粟大军配合刘邓军大举出击。
不过当孟良崮战役取得了令主席自言“没想到”的重大胜利后,主席改变了外线出击的原有想法,而是指示华野集中兵力当下集结地歼敌,并指出“山东仍是主战场”。并渴望华野再打几个孟良崮战役那样的大胜仗,而其他方向的作战包括刘邓大军南渡黄河,均是配合山东作战。
就在陈粟积极准备内线歼敌时,形势发生重大变化。毛主席在6月29日,也就是刘邓大军突破黄河天险的前一天,向华野总部发来了“分兵三路”的电报,让陈粟感到使人意外。
面对这突如其来的重大变化,陈粟感到措手不及。但他们以大局为重。没有丝毫犹豫和延迟,认为局部利益必须服从全局利益,立即执行主席的指示,兵分三路:陈士渠、唐亮率3、8、10纵队挺进鲁西,叶飞、陶勇率1、4纵队出击鲁南,陈毅、粟裕直接指挥其他四个纵队和特种兵纵队在沂水待机出击。
这就是历史上争议极大的“七月分兵”。
总部7月2日再次来电,明确要求华野“必须在七天或十天内,以神速动作取泰安南北及其西方、西南方地区,打开与刘邓会师之路”。这就是说,不管华野是否准备充分,都必须在规定时间内在几个方向同时发起攻势。
问题是,华野要在如此短的时间内完成重大战略调整后的作战准备,是根本不可能的。之后三路出击的一些列作战,均是仓促上阵,打的都是无准备之仗,结果使粟裕迎来了军事生涯中的“至暗时期”。
这边粟裕出击后,蒋介石也开始出击。
蒋介石下令从鲁中地区抽回第5军等7个整编师追击华野,留下了范汉杰和他所属的4个整编师固守要点。
驻扎南麻的胡琏整编11师
驻扎东里店的黄百韬整编25师
驻扎沂水的王凌云整编9师
驻扎大张庄的黄国梁整编64师
除此之外,李弥也带着整编8师驻扎在了临朐,配合这4个整编师行动。
粟裕决定锁定胡琏的整编11师,整编11师原来是陈诚的发家部队,也就是之前的18军,轮战斗力和装备绝对不亚于整编74师。
而师长胡琏也和张灵甫既是黄埔同期同学,又是陕西同乡,作战一样勇猛,被称为“苍鹰”。在1943年的鄂西石牌战斗中,以1师之力打出了惊人的1:2战损比,歼灭2万多日军。但是比张灵甫更胜一筹的是,胡琏此人更加狡猾稳重,毛主席曾经评价胡琏的打仗风格是“狡如狐,勇如虎”。
7月17日,陈粟率4个纵队打响了围歼胡琏11师的战斗,进攻时发现敌11师胡琏在南麻周围筑起了子母堡2000多个,与原先情报说的敌工事未成严重不符,如同毛主席遵义会议重掌兵权土城战役的翻版。
战斗中,解放军每攻克一个堡垒都要付出伤亡数十人甚至上百人的代价。加之大雨磅礴,解放军的弹药也被淋湿,不少炸药包更是失效,陈粟攻击行动受阻,眼看着敌人的援军9师、5师和8师纷纷逼近,南麻外围阵地还没有全部占领。7月21日,粟裕只好被迫下令撤出战斗。
第二天,南麻陈粟四个纵队刚刚转移到临朐城西南地区,又得到情报:国民党军队李弥的第8军抢占了临朐县城,阻断我向胶济线以北的渤海解放区的道路,并向东阻断我胶东解放区的联系。
陈粟决定突袭临朐城,解决国民党五大主力之一的李弥第8军。
23日中午,李弥率5个主力团当天控制各制高点。24日战斗打响后,由于正值雨季,连日大雨滂沱,引发山洪爆发,进攻道路被冲垮;部队在炎热酷暑天气连续夜晚行军、白天露宿,过分疲劳;加上我军依靠攻城的炸药包弹药受潮,李弥的第8军凭借坚固的工事顽强抵抗,敌人援军逼近临朐,粟裕只好无奈下令撤离战斗。
这连续两次战役,国民党军伤亡1.8万人,我军伤亡2.1万人,把前面历次战役中缴获的弹药几乎耗尽。七月分兵,从战略上说是有效地配合了刘邓,但南麻、临朐战役得不偿失。
南麻、临朐战役,是粟裕一生中少有的败仗,他把检讨这场战役的文稿保存了数十年,经常用来警示自己。粟裕在总结报告中沉痛地讲到:“言念及此,五内如焚”,向中央发出自请处分电,声明:只能对战役方面负全责,同时没有排除还有战略方面、盲目乐观等因素。
粟裕发电当天,中央连续两天连发四电,催粟裕去鲁西南坐镇指挥陈唐、叶陶以策应刘邓千里跃进大别山。
主席深知三军配合、两翼钳制的重要性,电告陈粟:南下作战能否胜利,一半取决于五个纵队是否起大作用。
到第三天,中央电复陈粟:几仗未打好并不要紧,请安心工作,鼓足士气,以利再战。
为了尽可能拉近与刘邓大军的距离,吸引国民党军队追兵回撤,粟裕不顾一切率领西进兵团高速前进,准备在鲁西南渡黄河。
由于华野刚刚在南麻、临朐相继打了两场消耗战,各纵队的减员都没法补,转入西进状态后,大量伤员跟不上,不得不撤到后方,国民党尾追部队接了几仗,发现华野无心恋战,也逐渐大起胆子一路猛追,最夸张的时候,国民党杂牌军吴化文84师的一个团就敢放胆子来尾追进攻。
许多战士抱怨说,在鲁中、鲁南,我们谁也不怕,74师那么强悍,不照样把他收拾了。可是现在,天天赶冤枉路,为了躲避国民党主力,不得不走迂回路,大家又疲又累,思想上很想不通。
为此,粟裕向中央提供了两个作战方案:
第一,全军南渡黄河后,进行短暂的休整,补充弹药,统一思想,然后再与敌作战。好处是部队能够稍事休整,缺点是不能迅速完成吸引国民党南线主力任务。
第二,渡黄河,立即转入进攻作战,吸引敌军一部,围歼之,使敌军诸部不敢追击,而后牵制吸引南线之敌。
中央迅速回电,采用第二方案为佳。
粟裕也进一步坚定了决心,迅速给全军传达了命令,并要求各纵队立即渡河,而后在渡河点三四十公里范围内,选择阵地,做好围歼敌人一部兵力的准备。
作战决心定下之后,华野西进兵团各纵队发扬连续作战的优良传统,以极大的牺牲精神和高度的执行力,全速渡河,隐蔽集结到沙土集一带。
在歼敌对象的选择上,粟裕确定了先打较弱的57师。该师在苏中时曾被粟裕歼其大部,后来系重建加强而来,战斗力相对较弱。
敌57师起初不敢过分逼近粟裕,但在第5师邱清泉的鼓励下,该师师长段霖茂也渐渐胆大起来。
9月初,57师为了积极表现,给南京留下一个好印象,已经抢在第5师前面,逼近郓城,与第5师拉开了二十公里的距离。
粟裕迅速以三个纵队前出攻击57师,并以另外三个纵队担任阻援部队。
57师见状大惊,赶忙向后收缩,结果被华野部队包围在沙土集的预选阵地附近。
段茂林向邱清泉疯狂地打电报请他前来支援,邱清泉怕第57师被歼后,其余几支部队势单力孤,连忙派出兵力增援,同时还让从莱芜赶来的96师火速增援。
邱清泉一路上最怕的就是华野的围歼战术,他率部打到华野阻援部队阵地,遭遇了华野防守能力最强的10纵。10纵司令员宋时轮临行前向陈粟首长保证,人在阵地在,绝不让邱清泉突破防线。
另外两个担任阻援任务的纵队,还分别左右穿插,以不多的兵力,打出一幅要围歼第5师的样子,吓得邱清泉再也不敢前进,而是逐渐收缩兵力以求自保。
9月7日晚攻击开始了,随着那发白色信号弹的亮光还没有熄灭,村北门方向就传来了一声闷雷似的响声,第一包炸药响了,接着是第二声、第三声……
几分钟后,在三营指挥的夏副团长向毕庆堂团长报告,九连已经突进北门,七、八连也都跟进去了,三营全营都突进村里了;三连也突破了连一个缺口,一营也涌进去了。
这时,毕庆堂团长也得到一个不幸的消息,从北门主攻的第22团第3营副营长郝荣贵牺牲了。半个小时前,郝荣贵副营长在带领突击连攻击前,还亲自向毕庆堂团长通话,让他等候胜利的消息。
郝荣贵是山东淄博沂源县人,1941参加八路军,在1943年11月在鲁南柱子战役中,他亲手击毙了窜遍华北16省市的中国惯匪巨奸刘黑七,英名传遍全国,荣获八路军山东军区甲等战斗英雄称号。这次他又亲自带领突击连作为攻城先锋。
团政治处一部请示政委陈德先:“这个消息要不要向部队传?”陈政委痛心地说:“马上传下去,号召为英雄报仇!一个英雄倒下去,会有无数个英雄站起来的!”
随即,“为战斗英雄郝荣贵报仇”的口号声传遍整个阵地,战士们更加勇猛地向敌纵深进攻。经过彻夜激战,到9日凌晨2时,我3路大军逐步缩小包围圈,一面猛烈进攻,一面展开政治攻势,促敌放下武器。敌中将整编师长段霖茂率百余人化装逃跑,刚出围寨不远即被生擒,余敌纷纷放下武器。3时,战役全部结束。
这一仗打得干净利索,战役从发起到结束仅用了十几个小时,歼灭了整编第57师师部及所辖两个旅,总计毙伤敌人2000余人,俘虏整编师长段霖茂、旅长罗觉元、旅长王理直以下7500余人,缴获榴弹炮、野炮、山炮20多门,轻重机枪数百挺,大批弹药和其他军用物资。
沙土集战役发起前的半个多小时,时任新华社华东前线分社三支社的战地记者王愿坚,在战壕里访问了郝荣贵副营长。王愿坚是山东诸城人,1944年参加了八路军,他后来把郝荣贵在担任攻城突击队指挥,为使后续部队能够找到他们打开的突击口跟进,点燃了那本书,用火光照亮了前进道路,火光暴露了他的位置,被敌人打中英勇牺牲了。他把这一感人事迹写成一篇文章《灯光》,被人教部编入六年级上册第八课。
《民生文旅》在11月21刊登的党人碑的文章,对这篇文章有过精彩的解读,《灯光》里不光有郝副营长,还有一片无名英烈墓。
是呀,在长夜漫漫里,总有人以身为炬,即使只有一丝光亮,也要将生命燃尽,化为他人前进的指引。
王愿坚笔下《灯光》一文中的郝副营长,便是万千“以身为炬”中的一员,为了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为了能使千千万万的同胞能用上灯光读书,毅然用自己的身躯燃作胜利火炮的引线。
沙土集战役是华东野战军外线兵团转入战略进攻后的第一个大胜仗,这一胜利,有着极为重大的战略意义,极大地鼓舞了我军士气,从根本上扭转了我军在鲁西南的被动局面,为恢复和建设鲁西南根据地创造了条件,为向豫皖苏进军打开了通路。
更重要的是,迫使敌人再次从大别山和山东内线战场抽调整编第11、第75、第10师驰援鲁西南,有力地配合了刘邓大军和山东内线我军的行动。
粟裕在谈到沙土集大捷后山东战场形势说:“这一胜利说明蒋军在山东一再挣扎的重点攻势已宣告破产,蒋军从此转为被动,我军从此转为主动。”
此役胜利后,中共中央军委、毛泽东主席于9月1日致电陈毅、粟裕祝贺:“郓城沙土集歼灭整编第57师全部之大胜利,对于整个南线战局之发展有极大意义。”
这时,各地的胜利消息不断传来,华野东线兵团取得胶东保卫战大捷,开始转入反攻;刘邓大军收复、解放10座县城,并在广大地区实施战略展开;西北野战军于沙家店大捷后也胜利转入反攻。
1947年9月12日新华社发表《人民解放军大举反攻》的社论,号召共产党领导的各战场军民:“不怕牺牲,不怕劳苦,大量歼灭敌人!”华野外线兵团怀着胜利的喜悦和继续歼敌的渴望,积极挺近豫皖苏边区,扩建新解放区,不断压缩国统区,向南与刘邓野战军、向西与陈谢集团联系,使中原的几片解放区连成一片。
刘邓、陈粟、陈谢三路大军挺近中原,以“品”字形阵势展开于中原地区,把战线由黄河南北推移至长江北岸,使中原地区由敌人进攻解放区的重要后方,变成了解放军战略进攻的前线。
我三路大军内外线密切配合,积极作战,经过1个月的战斗,共歼敌6.9万余人,创建了桐柏、江汉解放区,并使豫陕鄂与豫皖苏两解放区连成一片。
大泽龙方蛰,中原鹿正肥。
在广阔的中原战场,“战神”粟裕满血复活了。
1948年6月,粟裕发起豫东战役,第一阶段攻克河南省会开封,全歼守敌及援敌4万余人。第二阶段睢杞战役歼敌5万余人,歼灭区寿年兵团部和整编第75师,俘获兵团司令区寿年及整编第75师师长沈澄年;重创黄百韬兵团;邱清泉兵团也被粟裕打得伤亡惨重,国民党军队全线崩溃,毫无还手之力。
1948年9月24日,粟裕给毛主席发电,提出“淮海战役”构想。
第二天傍晚,毛主席就复电:我认为举行淮海战役,甚为必要。于是在延安和刘陈邓的反复沟通中,震惊中外的淮海战役这一锅“夹生饭”,硬是一口一口被粟裕和刘伯承吃了下去。
在淮海战役中,国民党五个兵团部、22个军、56个师及一个绥靖区共55.5万人被消灭及改编;国民党“剿匪总司令”杜聿明和他手下的123个将军被俘;3个兵团司令黄百韬、邱清泉、陈章全部“成仁”;还有8名将军起义、22名将军投诚;唯有胡琏逃走。
之后,粟裕和刘邓发起渡江战役,华野攻克国民党首都南京,接着解放上海、杭州,随后横扫浙闽,为全中国的解放立下了不朽的功勋!
1、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星火智库立场,仅供大家学习参考; 2、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xinghuozhiku.com/12053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