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6年,林彪指挥部出了叛徒,差点全军覆没,东野是如何翻的身? 2021年12月26日 上午11:43 • 城市乡村 本文转载自:民生文旅(ID:travel-my) 1946年4月,因国共和谈需要,林彪率领东北民主联军8万余将士死守四平,在国民党新1军、新6军、第71军十几万人的猛烈攻击下,双方皆损失惨重。5月18日晚,林彪被迫战略放弃四平城。 东北民主联军当时的装备很差,死守四平致使部队元气大伤,损失巨大,伤亡超过8000人,其中一半以上都是红军骨干,然而这只是这场战斗大败的开始。 在撤出四平后,自幼追随林彪的机要科长王继芳的叛变投敌,给东北民主联军造成了灾难性的后果。他随身携带的大量机密文件和掌握的电台密码,暴露了东北民主联军各部队实际情况,使得杜聿明毫无顾忌的派兵追击。 林彪此时却对王继芳的叛变一无所知,以为他与部队失散,等到发现自己撤到哪里国民党就追到哪里,发现往常十分谨慎的国民党几十个人就敢开车追击东北民主联军时,林彪才反应过来:“坏了,指挥部里出了叛徒!” 从5月19日撤退开始,在东北毫无根基的民主联军一路北撤,国民党依靠王继芳提供的电台密码,飞机可以精准地轰炸东北民主联军。 东北民主联军 许多部队都被打散了,团不成团、连不成连,部队被敌人割断,与上级失去联系,几天几夜都得不到休息。收编的土匪、伪军有的杀官哗变、有的逃跑,减员最严重的万毅部每团只剩下半数人。 林彪指挥部队一路北撤,差点被国民党赶进松花江里,一直撤到松花江北岸才算是止住了颓势。后来统计损失,光是因无序撤退造成的正规部队和各地机关干部损失,就高达15000多人。 这是我军在东北最艰难的时刻,也是林彪军事生涯中最狼狈的一段日子。12万进军东北的干部、指战员剩下不足10万人,大城市几乎全被国民党占据,东北民主联军连个可以栖身的根据地都没有,枪支弹药、粮食、军饷、伤员救治等后勤保障全无。 在这样艰难的条件下,以林彪为首的东北局领导,是如何创造奇迹,以10万疲惫之师,发展到100多万兵强马壮的东北野战军,并从东北一直打到海南岛,横扫了蒋家王朝的呢? 很多人并不了解这一段历史,许多历史剧对此也是一笔带过,我们只看到国民党军在林彪嚼黄豆的“嘎嘣脆”声中灰飞烟灭,却不知林彪如何从低谷成就这样的高光时刻!下面就和大家一起简要分析: 林彪 一、毛主席为什么把目光指向东北? 1945年8月15日,日本政府宣布投降,14年的艰苦抗战迎来了胜利的一刻。全中国顿时沸腾起来,人民久战思定,蒋介石成了国家的英雄。而毛泽东主席在庆贺胜利的同时,心中也闪过了一片隐忧! 从日本投降蒋介石连发三道命令,禁止八路军收缴日伪军武装人员和地盘时,毛主席就看清了蒋介石和国民党政府的反动面目,深知蒋介石是如何也不会放过共产党的。 为此,毛主席从广播中得知苏军进攻东北时,就把战略目光指向了东北。因为这个地区有丰富的资源和完整的工业体系,更重要的是蒋介石在东北也没有统治的基础,谁捷足先登谁就取得打天下的主动权。 毛主席在延安 二、初进东北的共产党为什么会这么艰难? 日本的快速投降,不但毛主席没想到,蒋介石和美国也没想到。此时国民党的嫡系部队都在大西南群山里,就凭中国当时较差的交通条件,没个大半年时间,蒋介石休想把中国的大城市全部占领,于是他使起诡计,邀请毛主席赴重庆谈判。 毛主席心如明镜,共产党的根据地都在日占区周围,比起蒋介石,共产党离东北更近。等到蒋介石回过神来时,党中央和毛主席已经从各大战略部队和根据地抽调了12万指战员和干部赶赴东北,准备抢在国民党之前,从苏联人手中独占东北。 前期挺进东北为什么会这么艰难呢? 最先到达东北的是冀热辽军区的曾克林部,他们在苏联红军的帮助下拿下了山海关。苏联驻沈阳最高领导人克拉夫钦科上将给了曾克林很大帮助,不但使他们顺利地在沈阳站住了脚,还把占领的日本武器仓库交给了曾克林。 曾克林在陪同苏联特使到延安汇报时,夸大了东北的实际情况,他对刘少奇、朱德、任弼时等中央首长(此时毛、周在重庆谈判)汇报时说: “东北各地秩序混乱,到处堆积着武器和物资,无人看管,各种轻重武器可以随便拿。在东北扩兵很容易,我们四个连进沈阳,一星期就扩大了四千人,还收编了一万多人的保安队,全部装备了新式武器。 我们已经看守了沈阳各重要仓库和工厂,枪有几十万,大炮有几千门。弹药多得数不清,中小城市无人管,我们去了,可以在红军的帮助下当市长、卫戍司令……” 曾克林 对于曾克林汇报的这样天大的好事,中央首长都特别兴奋,认为这是我党占领东北的大好时机,于是通过了两项决议: 1、成立以彭真为书记的东北局,全面领导东北的活动; 2、从华中、华北派遣100个团的干部去东北,不带武器…… 造成的严重后果是:不少北上部队都收到了中央关于东北情况的通报,向下层层传达把已经夸大的情况越说越乐观,什么东北遍地是物资,枪炮要多少有多少,到东北大城市吃大米白面…… 许多人把枪和重武器都留给了当地部队,有的北上部队一个班才保留一支站岗放哨的枪。 北上部队历尽艰辛到了东北以后才发现,事情完全不是通报的那个样子,由于国民党政府和苏联签订了《中苏友好条约》,斯大林开始疏远中共,原来答应移交的武器库也不给了,枪支弹药、粮饷、被服奇缺,林彪奉命赶到锦州附近时,许多部队还不够人手一枪。 这是造成挺进东北后艰难的第一个原因。 第二个原因是党中央、毛主席对和平建国还抱有期望。重庆谈判时蒋介石政府通过了《和平建国纲领》等五项决议案,中央对此表示十分欢迎,认为“和平民主新阶段”已经到来,党内洋溢着一种乐观的情绪,没有高度重视蒋介石拖延时间的阴谋,难以统一“主战”的思想。 第三个原因是没有建立稳固的根据地。许多到达东北的干部,对于长期战争和艰苦工作没有认识,也没有精神准备,不少人迷恋城市生活,缺乏下乡的决心,也缺乏发动群众的意识,干部中享乐腐化厌战情绪增长,没有在农村建立稳固的根据地,当然也就没有群众支前。 第四个原因是老百姓不信任共产党。日本占领东北不久,就破坏了中共满洲省委组织,东北极少有共产党活动,东北老百姓对共产党八路军基本不了解,相反蒋介石政府倒是他们心中的正统所在,包括伪满洲国就地解散的伪军政治态度都倾向于国民党! 第五原因是招兵政策脱离了群众。坚守四平失败后,各部队中收编的伪满人员、军人、土匪纷纷倒戈,各地新组建的部队和保安队整团、整连的哗变,许多干部被杀,分给这些人的武器全部丧失,还抢劫、偷走了我党初到东北时获得的大量武器装备。 当时的情景,用黄克诚发给毛主席的电报话说就是:“我军没有根据地,没有群众支持,现在处于无党、无群众、无政权、无粮、无经费、无医药、无衣服鞋袜之困难情况,部队士气受极大影响!” 黄克诚在东北 三、东野是如何创造奇迹翻的身? 国民党趁着“和平谈判”,在美国的帮助下,向东北运送新1军、新6军 、60军71军 、93军6个军近20万兵马。四平败退以后,林彪被杜聿明整得很苦,他对于“和平谈判”已经不抱任何幻想,此时蒋介石在东北布局完毕,推翻了重庆谈判决议,全力抢夺东北。 毛主席这时也坚定了信念:只有战争才能争取和平,要好好打几仗,巩固我党在东北的地位。 身陷绝境的林彪和东北局,是如何起死回生,从军事、政治、经济上创造奇迹的呢? 首先,是毛主席在用人上的超常规举措。我党在确立“向北发展,向南防御”的战略之后,决定大力发展东北,成立了东北局,派出了彭真、陈云、张闻天、高岗、林彪、罗荣桓、李富 春、李立三等中央领导,以各种方式迅速进入东北。 在党内排序上,职务的高低按照政治局常委、政治局委员、中央委员来排序,在组织领导上也是按这个顺序来定。然而在四平败退之后,东北形势极为严峻,毛主席打破用人常规,决定以林彪为东北局书记、东北民主联军总司令兼政治委员,统揽党、政、军大权。 要知道当时林彪只是中央委员,而任命为副书记的彭真、陈云、高岗皆是政治局委员,彭、陈还是政治局候补书记,以一位中央委员领导三位政治局委员,毛主席这个决断魄力之大,世所罕见,事实也证明了他老人家的英明。 左起:林彪、高岗、陈云、张闻天、吕正操 其次《七七决议》指明了方向。东北局领导精诚团结,认真总结了当前面临的困境和问题,起划了《关于东北形势及任务决议》(简称七七决议)。 这个决议是东北解放战争的转折点,是从曲折走向胜利的转折点。它首先解决了是“战”还是“和”的问题,统一了思想,确立只有坚持长期战争才能取得胜利; 其次是解决忽视人民群众在战争中的作用,在工作上只注重强调城市,而放弃了广大革命力量——农民群众的严重建军问题; 再次是总结了对东北的严峻形势估计不足,政治上产生麻痹,失掉警惕的问题,杜绝了一战成功的侥幸心理;最后是强调形成干部下乡的热潮。 《七七决议》的发表,确立了“发动群众、建立根据地”的首要任务;确立了“不在于城市和要点一时的得失,而是力求消灭敌人,广泛地使用运动战和游击战;推动一切可能的同志下乡。 据统计,后来有12000多名干部深入乡村,发动群众,土改、剿匪、根据地建设工作全面开展,农民在土改中尝到了甜头,开始积极拥护共产党。 三是全力剿匪,建立安定的后方环境。要想在东北广大农村建立坚实的革命根据地,就必须先拥有一个安定的社会环境。然而东北境内到处猖狂的土匪武装,包括日伪残余势力、地主恶霸、惯匪流氓和投机分子,则是妨碍根据地建设的心腹大患。 最有名的土匪是谢文东、李华堂、张雨新、孙荣久“四大旗杆”,国民党勾结这些人,先后封了30多个总司令,23个军长,158个师长,各地土匪全面叛乱,到处屠杀我军干部,给我军造成了极大困难。 东北局一致同意集中全党、全军的力量全力剿灭土匪。指派方强、贺晋年两位经验丰富的老红军,以359旅主力配合合江军区全力剿匪,用一年多的时间肃清了北满土匪武装,解决了历代解决不了的匪患,共毙、伤、俘、降土匪79490人。 剿匪的伟大胜利,使我军在东北站住了脚,有了一个可靠的家,为下一步与国民党反动派争夺东北的战争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公审大土匪孙荣久 四是“三下江南、四保临江”打得好。有了根据地以后,我军的状态明显不一样,战斗打得十分英勇、部队士气高昂。林彪一改以往的退守打法,提出了打“硬拼战”,不打“莽撞战”,发挥不怕牺牲的精神,每次战斗都集中5、6倍的兵力,在敌人弱点上全力突破,歼敌一路,达到各个击破的目的。 从1946年12月到1947年3月,在林彪和东北局领导的指挥下,“三下江南、四保临江”取得重大胜利,共消灭国民党军5个师,毙、伤、俘敌军6万余人,缴获了大量的武器装备,保卫了南满根据地,壮大了北满根据地,使国民党军丧失了主动进攻的能力。 我军也扭转了四平保卫战以后的不利局面,从被动防御转为主动进攻。国民党军虽然在人数上还稍占优势,但是部队的质量明显下降,老兵的精气神被打倒,在与我军的战斗中不复往日的疯狂。 此时我军建立了比较稳固的根据地,部队人员和装备得到了补充和壮大,部队规模发展到了5个纵队9个独立师43个独立团,总数达到38万人。 “三下江南、四保临江”油画 五、组建二线兵团,迅速壮大东北野战军。为了解决新兵战斗力不强、缺乏正规训练等兵源问题,罗荣桓经过反复思考,建议组建二线兵团,林彪对此十分赞同。 二线兵团以动员翻身农民和工人入伍,抽调主力部队和地方部队的干部和老战士为骨干,经过短期训练后,直接编成独立团,即可补充主力部队。 在罗荣桓超强的政工组织能力下,从1946年7月到1948年4月,东北局一共组建了三期二线兵团,共编成和训练了189个独立团,兵力422072人。 自此,东北野战军编成了12个纵队,加上独立师、各军分区直属机关和炮兵,总兵力已经超过了100万人。这支迅速建成的强大部队,对国民党军形成了绝对的优势,使林彪从容地带领部队向全面解放的道路前进。 林彪、罗荣桓 六是“六大战术原则”运用得好。“一点两面”、“三猛战术”、“三种情况三种打法”、“三三制”、“四组一队”、“四快一慢”这些战术,是林彪等指挥员在战争中总结的军事经验,为东北野战军取得胜利奠定了战术基础。 “一点两面”指的是选择敌人一个最薄弱点,将钳制队用在敌人正面,将突击队用在敌人侧面,集中兵力于一点上,形成后劲最大的尖刀。 “三猛战术”就是猛打、猛冲、猛追,不怕牺牲,往死里打,对溃军死追不放。 “三种情况三种打法”就是根据敌人三种不同情况(防御、退却、要退而不退),采取三种不同的攻击方法。 “四组一队”是以连为单位,设火力组、突击组、爆破组、支援组,合起来为“一队”,主要解决城市战、巷战问题,四个组不受限制,可以灵活运用。 “四快一慢”就是准备要快,前进要快,扩张战果要快,追击要快,总攻开始时间要慢。中心是一个“慢”字,无论如何,都要准备好了才打,没有准备好坚决不打。 “三三制”是指将步兵班编为三到四个战斗小组,每组3—4人,老、新、解放战士结合使用,攻击时以小组为单位,呈三角形队形,这样进攻时队形疏散,减少伤亡。 “三三制”战术图形 七、老百姓不怕艰辛、默默付出,支前工作做得好。我军的每一次作战,都离不开人民的支持。仅是辽沈战役,就动员了民工160万人,担架13000多副,马车6700辆,筹措粮食7000多万斤,还有10万民工随军。 人民为了支援战争,付出了无法统计的沉重代价,每次作战都要打烂一些乡村和城镇,政府虽然做了许多援助工作,但在当年那种艰苦的条件下,也只是杯水车薪,损失和重建工作最终还要老百姓承担的,他们才是最无私的人。但为了以后的幸福生活,付出的这些代价是值得的。 最后一点,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党中央、毛主席指挥得好。党中央、毛主席为东北局制定了完全正确的工作方针,为辽沈战役制定了正确科学的作战方针。在最困难的时候,毛主席总是想尽方法帮助东北局解决问题。 毛主席、林彪 二守四平、三打四平的惨痛代价,使林彪在城市攻坚战上产生了犹豫。在进攻锦州关键时刻,是毛主席以雷霆万钧的气势打消了林彪的顾虑,使林罗刘迅速统一了思想,为打下锦州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如果按照林彪的想法不打锦州回师打长春,东北的胜利不会来得这么快、这么大。 当然,蒋介石这个“神助攻”,再加上国民党军内部的腐化堕落、派系倾轧、见死不救,也给了以林彪为核心的东北局创造起死回生的奇迹,增添了无上荣光。 您的支持是我们坚持下去的动力! 1、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星火智库立场,仅供大家学习参考; 2、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xinghuozhiku.com/123876.html 赞 (4) 0 0 生成海报 再造中华——为什么说“天不生润之,万古如长夜”? 上一篇 2021年12月26日 上午11:41 风向丨蔡英文将继续迎来“断交潮”?揭秘中美幕后竞争 下一篇 2021年12月26日 上午11:45 相关推荐 三里屯、五棵松、东四十条……北京地名真的潦草吗? 2022年9月20日 谁在唱衰华为?谁在唱衰中国? 2023年9月12日 佩洛西窜台后,台湾网友开始骂美国“垃圾国家”? 2022年8月26日 “海上炼油厂”诞生记:又一“重器”诞生,造价百亿,两个足球场大 2022年8月14日 高盛预测2024年中国经济 2024年1月1日 摸着日本过河,中国氢能源就死定了 2023年3月4日 最高层的共识已经形成:经济突围,必须靠这张王牌 2023年11月10日 许家印跳楼的谣言满天飞,留给恒大的时间不多了? 2022年12月4日 发表回复 请登录后评论...登录后才能评论 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