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风向
本文转载自:凤凰网(ID:ifeng-news)
文/中国翻译协会会员、国际政治观察分析者胡毓堃
核心提要:
1. 哈萨克斯坦罕见的动乱,能源涨价是导火索,引爆的是积怨已久的民众和错综复杂的局势。尤其是以液化石油气市场化改革为代表的,被疫情放大的经济不平等和民生问题。另外多家媒体暗示事件发酵,事件与哈政治高层内部矛盾难脱干系。比如新总统施政令官僚体系“困惑”,以及哈安全部门对新总统的怠慢。这在近期哈国高层人事变动中可见一斑。
2. 哈萨克斯坦是否正在经历“颜色革命”?诚然,哈萨克斯坦事关俄罗斯的地缘战略的根本利益,与俄关系密切。但哈国自纳扎尔巴耶夫时代起,就发展对美关系、吸引美国投资,进行平衡外交,美国在哈投资占到四分之一以上。《纽约时报》等美国媒体并没有预期哈萨克斯坦会发生“颜色革命”。毕竟埃克森美孚、雪佛龙等美国能源企业数十亿美元的投资就在曼吉斯套州,动乱对美国资本也没什么好处。
3. 比起“颜色革命”或者“俄哈对抗”,更现实也更可怕的是极端势力带来的地区安全威胁。因疫情带来的经济下行、局势动荡,哈萨克斯坦面临极端主义和恐怖主义威胁更加复杂化,“伊斯兰国”为首的极端组织借助网络大量招募成员,比如视频显示不明人员分发枪支引发哄抢,令人担忧。对中国来说,哈萨克斯坦的局势稳定更是具有安全和经济贸易的多重意义。中哈在打击“三股势力”、防止极端组织输入、维护区域和国家安全方面具有共同的核心利益诉求。
▎当地时间2022年1月4日,哈萨克斯坦阿克套,由于液化天然气价格上涨,民众举行示威抗议活动
国际社会的历史和现状多次证明,任何物价调整(尤其是涨价)的行为需慎之又慎,否则一不小心便可能“地动山摇”。
前有智利为鉴:首都圣地亚哥公交地铁高峰时段价格微涨分别不过10比索和30比索(分别约合人民币不到八分和二角三分),引爆全国抗议、重新制宪、政坛改地换天,直至去年底左翼青年博里奇登上大位。
后有印度教训:莫迪政府强推新农业法案,引发农产品最低保证价格不保之忧,激起全国农民长达一年零四个月的大规模反政府示威,迫使莫迪不得不于去年11月废除法案,方才避免酿成更大的危机。
遗憾的是,前人的教训仍历历在目,哈萨克斯坦却迅速“重蹈覆辙”。
作为中亚能源大国,该国在新年伊始给民众送上的,却是大家难以置信的“新年礼物”:在产油重镇曼吉斯套州,液化石油气(一说液化天然气)价格骤然大幅上涨,并由此带动了物价整体上浮。据当地抗议者表示,液化石油气价格近乎翻倍,从60坚戈/升提高至120坚戈(约合人民币1.75元)/升。
在这个独立30年来政局超乎稳定、鲜有动荡的国家,如此规模的示威活动已实属罕见。上一次是因为国家石油与天然气公司工人不满工资待遇和工作环境而引发的暴力和流血悲剧,而这一次能源涨价引发的抗议示威,却显得更加严重。至少,它不像十年前那般几天便能平息,反而有愈演愈烈之势。
抗议爆发第二天,曼吉斯套州州长努尔兰·诺海耶夫承诺液化石油气降价85%至90%,却没能平息众怒,反而狼狈地逃离抗议者汇聚的广场;第三天,抗议活动在哈萨克斯坦最大城市阿拉木图爆发,上千人在市中心与警察爆发冲突;哈总统托卡耶夫当日签署总统令,在曼吉斯套州和阿拉木图实施为其两周的紧急状态。
然而就在紧急状态正式生效的第一天(1月5日),事态的发展却超出了哈政府的想象与控制。
托卡耶夫接受哈政府辞职,不仅依旧没有抑制民怨,随后反而发生了该国前所未有的严重事件——反政府抗议民众冲击阿拉木图市政府大楼,洗劫市长办公室,市政府和检察院均出现火情;据阿拉木图国际机场发言人表示,机场已被40余名反政府人员控制,政府军和机场工作人员均已撤离、疏散。
▎当地时间2022年1月5日,哈萨克斯坦阿拉木图,由于液化天然气价格上涨,民众举行示威抗议活动,抗议者袭击了阿拉木图市长办公室,执法人员严阵以待
目前,托卡耶夫已经签署最新总统令,将紧急状态扩展至全国。据网络安全监测和互联网监管组织Netblocks监测系统显示,哈全境互联网通信都已经中断,而多家媒体也报道当地电话通信被大面积切断。另据美国《纽约时报》报道,国际通用的社交网络/软件脸书、WhatsApp和Telegram均在哈境内遭到封禁,而且这一次连微信都不能用了。
事实上,笔者曾于周三通过微信联系旅居阿拉木图的大学同学,至今仍未收到回复。而对方的微信朋友圈最新状态,也依旧停留在去年12月28日。
示威的激化,势必带来流血悲剧。据6日最新消息,此次抗议活动已经造成至13名警察和国民警卫队士兵死亡,其中两人被暴徒斩首,另有353人受伤。而哈警方更是表示,已经击毙了数十名试图冲击阿拉木图警察局的“极端分子”。
▎当地时间2022年1月5日,哈萨克斯坦阿拉木图,防暴警察在在街上巡逻。抗议者袭击了阿拉木图市长办公室,哈萨克斯坦总统托卡耶夫宣布首都进入紧急状态,直到2022年1月19日
抗议持续升级、政府软硬兼施却无济于事……这样的戏码在国际社会颇为常见,但在哈萨克斯坦这个“超稳定”结构的国家着实罕见。一次液化石油气价格的暴涨,缘何能引发托卡耶夫总统口中的“恐怖主义威胁”?
显然,能源涨价是导火索,引爆的是积怨已久的民众和错综复杂的局势。
对油气涨价不满当然是真的。作为世界第12大石油国和第15大天然气储量国,哈萨克斯坦只需要满足该国1900万人的需求,可谓绰绰有余。据美国数据统计网站Worldometer的统计,该国的石油和天然气储量分别达到全国年度消费量的252.9倍和156.6倍。换言之,只要不出现净出口,现已探明的石油和天然气储量分别够该国使用253年和157年。
丰富到令人流口水的油气储量,令该国尽享低价红利。长期以来,哈政府执行油气价格管制政策,价格水平低到“令人发指”。据福布斯统计,该国液化石油气的官方零售价平均为110坚戈(约合人民币1.6元)/升,仅相当于俄罗斯售价的三分之二和吉尔吉斯斯坦售价的一半。给本国公民供应价格更是在此基础上直接腰斩,只有50至60坚戈(约合人民币0.73至0.88元)/升。
然而,这种低于成本价(约为80坚戈/升)的国内供应无异于强制亏本买卖,全凭政府补贴和强制推行。但其不可持续性也日益凸显:用专注中亚动态的美国“欧亚新闻网”的话说,一方面液化石油气加工企业失去了扩大生产的动力,导致这个产油大国的自己人反而缺油用;另一方面,国内和境外巨大的价格利差,导致黑市走私泛滥,国家也能没从油气出口中获益。
正因为如此,哈政府从2019年1月开始向液化石油气电子化交易转型,至2021年底液化石油气销量的80%转移至电子交易,即走向市场化。自今年1月1日起,哈萨克斯坦更是将液化石油气交易全面市场化,不再补贴国内价格。按照哈政府的设想,市场化改革可以解决国内供应和出口问题,同时还能挣钱升级加工厂设备,可谓“一举三得”。
没想到,一石没有三鸟,反而砸了自己的脚。本来市场价格便意味着骤然翻倍,已经让民众难以适应了。曼吉斯套州部分加油站一看市场化有利可图,更是在市场价基础上肆意加价25%至50%不等。就连哈能源部长马赫祖穆·穆尔扎哈利耶夫都看不下去了,其对该州部分加油站操纵价格的指责也并非毫无根据。与此同时,哈反垄断机构也就加油站加价问题启动了调查。
但即便目前哈政府再次发声,宣布进一步将曼吉斯套州液化石油气价格削减至50坚戈/升,民众并没有因此而偃旗息鼓。从驻哈国际媒体的报道和当地人的反应来看,他们的怨气并不止于液化石油气的涨价。
价格上涨之所以刺痛民众的神经,自然是因为老百姓过得太苦了。持续存在,被疫情放大的经济不平等和民生问题,早已是哈民众心中的痛。
从数据来看,哈萨克斯坦的人均GDP目前稳居中等收入国家前列(2021年约为11500美元),不断接近高收入国家。但据哈政府统计,该国民众的平均月工资仅为570美元(约合人民币3635元),而且用《纽约时报》的话说,很多人的工资还远低于这个平均值。
油气红利不能为多数民众共享,疫情之下哈萨克斯坦更是雪上加霜。世界银行指出,疫情之下,该国2020年国内生产总值缩水2.6%,2021年回升3.7%也没有达到世界经济恢复水平。更严重的是,该国零售、旅游接待、批发、交通行业在受到疫情冲击尤为严重,而这些行业构成了该国30%的就业岗位。
此外,疫情导致的经济封锁促使食品等基本物资持续上涨,该国贫困率也从2016年的6%翻倍至2021年的13%。新增的150万贫困人口不少来自农村地区,这进一步加剧了该国的经济不平等。
经济和生活处境的糟糕,极容易引发民间对政府乃至政治体制的不满。这一点自哈萨克斯坦首任总统、“民族领袖”纳扎尔巴耶夫2019年辞去总统职位后,尤为凸显。不少民众对于哈政坛的政治腐败心生不满,希望改变当前“祖国之光”党主导、缺乏实质性反对和竞争力量的政坛生态。这股“民主化”的呼声,恐怕也是油价问题背后,哈政府和社会最为关切的思潮。
▎2021年11月23日,哈首任总统、民族领袖纳扎尔巴耶夫作出移交“祖国之光”党党主席职务的决定
此外,包括美国《纽约时报》在内的各路国际媒体,或明或暗地传递了这样一个信息:相比于十年前,此次示威事件能闹大,与哈政治高层内部矛盾的表面化难脱干系。
尽管纳扎尔巴耶夫在2019年3月、去年4月和11月分别辞去了总统、哈人民大会主席和“祖国之光”党主席的职位,但这位81岁“民族领袖”在哈政坛的实质影响力毋庸置疑。用《纽约时报》的话说,托卡耶夫这位被“亲自挑选的接班人”,尽管对前总统“忠诚地支持”,但始终想走出纳扎尔巴耶夫的阴影,发挥更大的作用,因此在具体施政中往往会“令官僚体系和政治精英们感到困惑”。
《纽约时报》认为,这也导致了哈政府此次面对民众诉求的激烈爆发时反应迟缓。更有阴谋论者声称,作为纳扎尔巴耶夫嫡系的安全部门本就对托卡耶夫总统不那么“心存敬畏”,更担心自己随时被后者作为替罪羊“卸磨杀驴”,既然民众的矛头也对准了托卡耶夫,他们也乐得“出工不出力”,一面看总统笑话、一面提高自己的“筹码”。
至少在目前看来,政府总辞职,以及托卡耶夫从纳扎尔巴耶夫手上接管其最后一个职务——国家安全委员会主席,是肉眼可见的高层变动。要知道,根据3年前该国通过的法律,纳扎尔巴耶夫“因其历史使命拥有终身作为主席领导安全委员会的权利”。
社会矛盾也好,阴谋论也罢,不可否认的是,此次示威的突发性和规模,是哈萨克斯坦积弊已久的必然结果。当然,对于这个处于敏感地缘位置的国家而言,外部因素与该国的互相影响,更是无法切割。
多国博弈要冲、微妙关系之下,哈萨克斯坦真会“颜色革命”?
哈萨克斯坦的一举一动,最牵动谁的心?毫无疑问是俄罗斯。尤其是当俄罗斯与西部边境的乌克兰对峙的紧张局势一触即发之际,南边老邻居突发异动,不可能不引起俄罗斯的警觉。
毕竟与乌克兰类似,哈萨克斯坦对于俄罗斯来说,从来都不只是共享7644公里国境线的邻居那么简单。
就在该国示威活动愈演愈烈的1月5日,美国在线杂志《国际政策文摘》发表了《哈萨克斯坦是俄罗斯的下一个乌克兰吗?》一文,认为虽然哈萨克斯坦人尚不必担心俄罗斯会像在乌克兰那般陈兵边境,但他们和乌克兰人一样担心“普京会拿什么对付他们”。
同为前苏联加盟共和国,格鲁吉亚“玫瑰革命”在前,乌克兰“橙色革命”和“独立广场革命”在后,近年来白俄罗斯也越发遭遇国内示威和西方压力的挑战,就连最不可能出事的哈萨克斯坦如今也“动起来了”。对于俄罗斯来说,哈萨克斯坦这个“传统势力范围”能否稳住局势,事关俄罗斯的地缘战略根本利益。
更重要的是,哈萨克斯坦所在的中亚地区,衔接东欧、西亚和南亚,与高加索地区“隔(里)海相望”,同时与中俄两国接壤,与若干世界大国和地区强国的利益诉求息息相关。而深厚的伊斯兰传统,更是将这里与不少地区、域外势力甚至极端势力紧密相连。
早在20世纪初,英国著名地理学家、地缘政治家哈尔福德·麦金德便将这里视为全球政治的枢纽地区,提出“谁统治了这一心脏地带,便可控制‘世界岛’(即亚欧非三大洲);谁统治了世界岛,便可控制世界”。苏联解体后,谁能填补这一心脏地带的“权力真空”,更是成为了“永恒的主题”。
▎当地时间2022年1月6日,俄罗斯莫斯科,俄罗斯空降部队乘坐俄罗斯航空航天部队的飞机出发,加入集体安全条约组织在哈萨克斯坦的维和部队
正因为如此,以俄罗斯为主导的集体安全组织应托卡耶夫总统请求,已决定在哈境内短期部署维和部队。事实上,俄罗斯在哈境内本来就有军事存在(萨里·沙根反导试验场和拜科努尔航天发射场——作者注)。
对于俄罗斯来说,哈萨克斯坦的变动不仅意味着对该国的影响,更要担心中亚其它国家的反政府势力是否也会顺势而动,造成多米诺骨牌效应,最终导致俄罗斯在整个中亚地区影响力的消退。
更有甚者,早在克里米亚事件九个月后,普京便在一次新闻发布会上表示:“纳扎尔巴耶夫表现出了独特的技能:他在一片从来没有过国家的领土上建立了一个国家。哈萨克斯坦人从来没有自己的国家,他缔造了一个国家。”并声称由俄、哈等五个前苏联国家组成的欧亚经济联盟创造了一个“大俄罗斯(俄语)世界”。
普京此言俨然将俄罗斯定义为超越国界的文明概念,并明确将哈萨克斯坦纳入其中(目前哈境内俄裔人口比例持续下降,但仍占20%)。对此,纳扎尔巴耶夫在2015年用庆祝哈萨克汗国成立550周年予以回应,以表明哈萨克斯坦作为一个国家存在的历史渊源,两个月后又高调庆祝哈萨克斯坦作为现代国家的独立日及其意义。
▎哈萨克斯坦制作的史诗巨作《哈萨克汗国》
由此可见,哈萨克斯坦历届政府虽然保持着与俄罗斯的紧密关系,但也不想只与俄罗斯绑定在一起。自纳扎尔巴耶夫时代开始,发展对美关系、吸引美国投资便成为该国发展经济、搞平衡外交、制衡俄罗斯影响力的既定政策。
据哈萨克斯坦《阿斯塔纳时报》统计,独立30年来,美国在哈累计投资达到537亿美元,仅2019年美国对哈55亿美元的直接投资,便占当年该国吸引外资总额的四分之一。
在去年7月举行的美哈建交30周年商业论坛中,哈外交部与美国商会承诺继续扩大在农业、能源、绿色经济和数字技术领域的投资合作。
▎图自商务部2020国别投资报告,部分数据有所更新
正是由于哈政府一直注重对美关系和美国投资,托卡耶夫总统也表态致力于经济改革,提升外资在哈营商环境,《纽约时报》等美国媒体并没有预期哈萨克斯坦会发生“颜色革命”。过去30年来,哈萨克斯坦为了吸引外资,放开了超过25000个公民社会组织(包括13000多个非政府组织)落地,也并未冲击该国现行的政治结构。
星期三美国白宫发言人珍·普萨基的表态也颇为令人玩味:“我们支持呼吁冷静、呼吁抗议者和平表达、呼吁哈当局克制行事。”她还坚决否认了部分俄罗斯人士关于美国幕后策划的说法。
相比于美国政府不时对俄罗斯、白俄罗斯们的严厉批评,其对哈萨克斯坦倒是一以贯之地温和得多。毕竟埃克森美孚、雪佛龙等美国能源企业数十亿美元的投资就在曼吉斯套州,动乱对美国资本也没什么好处。
也许对于哈萨克斯坦来说,相比于颜色革命或者俄哈对抗,更需要迫切关注的,可能是极端势力及其带来的地区安全威胁。
历经2016年动荡的安全形势后,哈萨克斯坦近年来加强了对恐怖主义和极端主义的打击力度。自2019年起,该国启动了”朱桑“人道主义救援行动,从冲突地区救回哈萨克斯坦公民,并防止极端分子回流,取得了明显的成效。
随着疫情带来的经济下行压力,加上当前哈萨克斯坦局势进一步动荡的可能性,该国面临的极端主义和恐怖主义威胁也更加复杂化。近年来,以”伊斯兰国“为首的极端组织借助网络大量招募成员,而因疫情被封锁在家的民众因上网频率增加,完全更有可能接触到这些信息。
1月6日,俄罗斯”360TV“新闻曝光的一段视频显示,哈萨克斯坦某地有不明人员从无标志车辆的后备箱取出、分发枪支等武器,引发非法抗议者的哄抢。
在社会动荡之下,非法武器和人员的流动更加便捷,加上因疫情而失业、变得贫困的本地居民(尤其是移民工人)更容易心生不满,成为极端组织招募的目标,这一切都给托卡耶夫政府的反恐和维稳工作带来更大的压力。
从这个意义上说,托卡耶夫总统所说“接受过大量境外训练”的“恐怖组织”,可能也是不无道理,并非镇压抗议的正当性托词这么简单。
对于中国来说,哈萨克斯坦的局势稳定更是具有安全和经济贸易的多重意义。同为上合组织成员国,两国在打击“三股势力”、防止极端组织输入、维护区域和国家安全方面具有共同的核心利益诉求。
▎中哈石油管线示意图
与此同时,中哈双边贸易近年来稳步增长,在油气领域合作的重要性更是不言自明:中哈原油管道(2006年通油)和中亚天然气管道(2009年投产)A/B/C线都过境哈,截止至2019年底累计向中国输送了原油超1.3亿吨、天然气超479亿立方米,惠及中国多数省份和数亿居民的生产生活需求。
考虑到该国已经出现过的反华、反中资示威活动,哈萨克斯坦的局势,尤其是在哈中资企业和油气输送设备的安全,与中国的能源供应安全与稳定息息相关。
身处多国博弈的要冲,哈萨克斯坦注定无法独善其身。其国内形势的动荡,也牵动着地区和国际社会。面对民众情绪自发性的“爆炸”,审慎判断形势,找出问题的根源,并采取必要措施解决当务之急,不仅考验着托卡耶夫政府的智慧,也需要地区和国际社会成员的积极支持。
▎据媒体报道,哈萨克斯坦首都努尔苏丹局势2022年1月6日恢复平静,公共交通正常运转,街道拥挤如常,再没有出现大型集会
1、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星火智库立场,仅供大家学习参考;
2、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xinghuozhiku.com/12979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