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掉过的坑,中国会绕过去

本文转载自:环时深度观察

作者|许维鸿

《日经亚洲评论》1月4日发表对中国经济增长模式的质疑, 称中国经济后疫情时代将很可能面临“相当长时间的停滞”。

该怎么看外部舆论的疑惑,中国增长模式的极限到底在哪里?

作者|许维鸿

持续两年的新冠疫情对各国都是一个严峻考验。受益于果断的防疫措施,中国在这两年里取得每年超过20%的出口增长,全球贸易“世界工厂”的地位稳固提升,人民币汇率格外坚挺、对所有主要贸易伙伴都实现了升值,这不禁让一些外部舆论疑惑,中国增长模式的极限到底在哪里?

《日经亚洲评论》1月4日就发表对中国经济增长模式的质疑。在这篇文章看来,中国过去40多年改革开放,得益于外向型经济带动的工业化、城镇化,随着中国在全球贸易中的比例不断提高、接近极限,本国货币升值带来的房地产泡沫将不可避免;2021年下半年开始的房地产债务问题,是中国经济增长模式到达极限的标志;它最终得出结论,中国经济后疫情时代将很可能面临“相当长时间的停滞”。

应该说,日本媒体对于中国经济的质疑,并非是非理性的政治攻击,而是带有典型的日本特色。因为,无论是由于本币升值带来经济长时间的停滞,还是外向型经济增长的极限,都是日本经济过去30年亲身经历过的,而且至今依然没有找到有效的突破路径。俗话说,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我们不妨以日本经济为镜子,看看中国后疫情时代的经济增长新模式。

首先,中国当前被很多海外媒体夸大的所谓房地产企业债务问题,跟日本30年前是完全不同的。

当时,日本房地产泡沫可谓是人类经济史上最大资产泡沫,上世纪90年代,世界十大银行里半数是日本银行,背后是天价的土地和房产估值,代价则是房地产泡沫破裂带来的无尽头的经济停滞。

正是看到日本房地产泡沫破裂带来的实体经济深渊,中国从党的十八大以来就严格控制房地产领域的金融杠杆,引导市场回归理性。个别房地产企业得不到内资银行贷款,只能打擦边球到海外融资。

2021年下半年开始,这些海外房地产债务进入5年左右的还款高峰期,相反,国内房地产市场早就愈发理性,部分房地产企业的盲目扩张无人埋单、面临债务违约。

2022年中国房地产行业的不良资产问题,并非金融体系的系统性风险,中国经济增长模式早就摆脱了对城镇化的绝对依赖。

日本掉过的坑,中国会绕过去

其次,中国的共同富裕和乡村振兴发展模式,也不同于日本的“收入倍增计划”。

很多国内外学者喜欢把中国的共同富裕、乡村振兴,与上世纪60年代的日本“收入倍增计划”作比较,有一定道理、但也不尽然。因为,日本“收入倍增计划”成功的部分基本是针对城镇化和工业化,而针对乡村老龄化问题、农产品高进口关税带来的民生问题则饱受诟病。中国地大物博,“三农”问题将是各级政府长期面临的民生挑战,也是中国投资的蓝海、中西部经济发展的纵深。

因此,后疫情时代中国经济增长的新模式,首先就是探索乡村振兴和城乡协同发展,实现全国各地区、各族人民共同富裕的新模式——2021年国家乡村振兴局的正式成立,6月份颁布《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支持浙江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的意见》,都是在为这个新模式探索路径、绘制蓝图。

最后,中国资本市场支持科创型企业的新发展模式,也将让日本羡慕。

作为科技大国,为了让成果转化更加高效,从上世纪末日本就一直想建设本国的纳斯达克股票市场,可惜始终没有成功,根本原因还是缺乏国家完整主权、经济缺乏规模化纵深。

这几年,中国面临欧美高科技“卡脖子”,越来越多的有识之士认识到,只有通过多层次资本市场、发挥地方政府积极性,才能有效地、源源不断地让科创型企业脱颖而出,将“中国制造”优势转化为“中国创造”。

2021年,中国资本市场的注册制改革、创业板和科创板建设持续推进,老百姓的储蓄“大搬家”为股市提供源源不断的资金,公募基金规模和A股市值快速增长;同时,很多地方政府的金融生态发展新模式探索,也是亮点不断。

例如,上市公司总数已经突破两百家的苏州市,在去年4月就印发关于促进苏州“股权投资持续高质量发展”若干措施的通知,细化《苏州市加快推进产业资本中心建设行动计划(2020~2022年)》部署,是典型的“科技+金融”中国特色区域经济发展新模式。

这值得其他地方效仿,以此共同打造多元化的后疫情时代中国经济增长新模式。

作者是甬兴证券副总裁


您的支持是我们坚持下去的动力!

1、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星火智库立场,仅供大家学习参考; 2、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xinghuozhiku.com/130051.html

(1)
上一篇 2022年1月8日 上午10:35
下一篇 2022年1月8日 上午10:58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