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云压城城不摧

本文转载自:江宁织造(ID:jiangningzhizao2020)

文章来源于江宁知府 ,作者印闲生

黑云压城城不摧

1989年6月30日,一架经过改装的美军C-141型空军运输机向大洋彼岸的中国飞来。

宽大的机舱内临时吊装了一个载人的客舱。

里面设施齐备,显然是为高级官员事先准备好的。

为了保证绝对机密,这架C-141运输机在空中连续飞行了22个小时,空中加油,中途不在任何地方降落。

运输机上与美国有关的涂装均被清除掉,俨然一架神秘的“不明国籍”飞机。

这架肩负秘密使命的飞机里有两位关键乘客——

老布什总统的国家安全事务助理斯考克罗夫特和副国务卿伊格尔伯格。

黑云压城城不摧

图片截自钱其琛同志的《外交十记》,12月9日这次为公开访问

八十年代末的大背景此处不表。

山雨欲来风满楼。

如果说今天中美还可以大大方方的搞类似安克雷奇的高端对话、搞领导人视频峰会,那么在当时的形势下一切都必须严格保密。

公开场合只能是互相指责。

就在专机出发十天前的6月20日,白宫正式宣布新一轮对华制裁。

发布制裁的当天,老布什给小平同志写了一封亲笔信。

信中他详细解释了自己在美国国内面临的困境,希望得到理解。

次日,小平同志给老朋友复信,表示欢迎美国方面派总统特使访华,并愿意亲自同其进行真诚坦率的交谈。

随后,中美双方缜密布置,拟定了一次类似1971年“基辛格访华”的秘密外交行动。

即开篇处提到的一幕。

担纲此次秘密访问的是老布什总统国家安全事务助理斯考克罗夫特,随行人员仅有一名副国务卿和一名秘书。

斯考克罗夫特是官方认定的“中国人民的老朋友”之一。

在波澜壮阔的中美外交历程中,他的名字常常与基辛格、布热津斯基(卡特时期主导中美建交的关键人物)放在一起。

作为军人出身的外交官(最高军衔为中将),其仕途轨迹和人物性格与马歇尔类似。

七十年代初,斯考克罗夫特被基辛格选中担任副手,曾直接参与“尼克松访华”等重大外交事件。

1975~1977、1989~1993年间,斯考克罗夫特在福特和老布什任内两度担任总统国家安全事务助理。

整体上继承了基辛格对华友好的外交思路。

黑云压城城不摧

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是中国改革开放后最困难的时期

话题回到1989年的秘密访问。

7月1日下午,美国人一行抵达北京。

出于保密的要求,之后所有的会谈、宴请以及乘坐的汽车均不悬挂国旗。

有关摄影需事先征求美方同意,所拍资料一律封存。

斯考克罗夫特此行在北京仅停留约20个小时,所以中方安排的议程非常紧密。

7月2日上午,小平同志亲自会见斯考克罗夫特。

事前小平同志定好了会谈基调:

“今天只谈原则,不谈具体问题。制裁措施我们不在意,吓不到我们。”

开始会谈时,小平同志从中美七十年代的破冰讲起,指出当前的中美关系处在相当危险的境地,且没有看到美国方面任何停止破坏双边关系的迹象。

斯考克罗夫特则强调:

“布什总统是小平同志和中国人民的真正朋友,是多年来唯一与中国人民有直接密切接触的美国总统。”(《中美联络处,1973》)

对于制裁中国方面,斯考克罗夫特努力做了辩解,称“此行不是谈判解决具体方案,而是解释立场”。

同时,他特承认由于两国“内部情况”的原因,中美关系处于1972年“尼克松访华”以来的最低谷。

而老布什总统和他本人都希望能够尽力维护住中美关系。

黑云压城城不摧

1975年12月2日邓小平副总理会见来访的福特总统。福特总统身后为美国驻华联络处主任老布什。

事情既然已经发生,有沟通自然比没有沟通强。

尽管斯考克罗夫特的秘密访华没有达成实质性成果,但至少让美方更加确切的了解了北京发生的事情以及中方的立场。

7月28日,老布什总统再次秘密致函小平同志,通报了不久前举行的G7峰会上的一些事宜。

或许大家想不到,当时美国和日本是G7中对华立场相对友好的两个国家,比跃跃欲试的英法强很多。

美日联合建议将G7公报中部分针对中国的严厉措辞删除。

不过另一方面,美方始终认为“解铃还须系铃人”中的“系铃人”是中国,同时维持了对华制裁。

这与中方的认知南辕北辙。

“解铃还须系铃人”是这一时期老布什和小平同志书信沟通中的一个高频词汇。

为了让美国人了解这个成语的含义,小平同志还特别解释了“解铃”和“系铃”的含义。

双方一番你来我往后,中方最终形成了改善中美关系的“四条建议”——

1、对于某位逃到美国使馆的焦点人物,中方允许其离开。

参考链接

https://www.chinanews.com.cn/news/2006/2006-03-21/8/705818.shtml

2、美国采取适当方式,宣布取消对华制裁。

3、双方共同努力,争取近期内落实几件大的中美经济合作项目。

4、建议美方邀请新上任的中国领导人于第二年访美。

以上四条建议通过来华访问的基辛格博士转达。

黑云压城城不摧

邓小平在华盛顿会见基辛格,1979年2月1日

如果时间拉回到七十年代末或者八十年代中前期,美方接受中国“四条建议”的可能性其实很大。

毕竟红旗招展的苏联帝国摆在那。

可1989~1991恰好是风云突变的大气候,地球村里的重磅新闻此起彼伏——

1989年11月,柏林墙倒塌,东西德合并统一提上日程。

1989年12月,罗马尼亚政变爆发,罗共领导人齐奥塞斯库被枪杀。

1990年2月,波罗的海三国举行最高苏维埃民主选举,一个月后立陶宛成为首个宣布从苏联独立的加盟共和国。

……

美国人一看苏联和东欧要完,认为形势大大有利。

于是突然间变得又不急于和中国改善关系了,“和平演变派”重新占据上风。

已经步入实际商议流程的中方四项建议被搁置了起来,进度重新回到双方争论谁是“系铃人”的阶段。

美方当事人斯考克罗夫特在日后与老布什总统合著的《变革中的世界》一书里将这一时期中美改善关系进程受挫的原因归咎于中国。

称中国在看到了齐奥塞斯库的下场后变得更加小心谨慎云云。

不过钱其琛外长在《外交十记》中对他的这种说法进行了有力驳斥——

“中方没有向后转,而是美国在看到东欧剧变后不确定中国能否抗得住此番风暴,因此采取了向后转的态度。”

总之,从《访美,1979》开始的中美黄金岁月就这样戛然而止。

黑云压城城不摧

1989年圣诞节齐氏夫妇被仓促枪决的画面。齐奥塞斯库曾执政罗马尼亚25年,是东欧剧变中唯一身亡的领导人,其妻子埃列娜是罗马尼亚二号政治人物,国家宛如夫妻店。

1991年12月,苏联解体。

老大哥走后,中国成了站在西方世界面前最大的身影。

随着1992年美国大选中“温和派”老布什的失利和“强硬派”克林顿的上台,美国对华政策日趋强硬,改善双边关系无从谈起。

这一时期的中国外交不得不绕过美国,从其他方向入手改善与西方世界的关系。

另辟阳关道。

黑云压城城不摧

克林顿与希拉里

1993年初,47岁的克林顿走马上任,老布什很遗憾的成为二十世纪中少数没能连任的美国总统之一。

与对华相对友好、平和稳健的老布什不同,年轻的克林顿锋芒毕露,在对华政策问题上咄咄逼人。

早在前一年的大选辩论时,克林顿就曾公开表示:

“老布什以冷战为基础的安全观己经过时,这种安全观夸大了与中国的战略合作的重要性。”

克林顿第一任期的中美关系几乎可以说是灾难性的局面——

反对北京申办2000年奥运会(1993)

银河号事件(1993)

巴基斯坦导弹部件事件(1993)

修订《与台湾关系法》(1993)

最惠国待遇附加“人权条款”(1994)

给李登辉签证赴康奈尔演讲(1995)

台海危机(1996)

……

面对如此严峻的外交形势,中方放弃了直接改善对美关系的捷径,而是从周边国家入手从长计议。

黑云压城城不摧

具体来说,这一时期的中国主要做了以下几件重要事情:

1、改善与苏联的关系

瘦死的骆驼比马大。

从1989年开始,中国加速推进中苏关系正常化进程,成功实现《相逢一笑泯恩仇》。

2、改善与原社会主义国家小伙伴的关系

1979年中美建交后,在整个八十年代里中国更像是“西方阵营”的一员。

无论是对越自卫反击战、对抗苏联出兵阿富汗,还是抵制1980年莫斯科奥运会、参加1984年洛杉矶奥运会……

中方的立场都十分明显。

九十年代初面对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的大变局,中国外交策略迅速调整,于1990年前后与越南(《渡尽劫波》)、老挝(《被遗忘的社会主义国家》)、古巴(中苏交恶期间亲苏联)等国实现破冰。

结束过去,开辟未来。

3、巩固非洲传统基本盘

4、主攻日韩外交

在当时的西方阵营内部,日本和韩国是对华相对友好的两个国家。

中韩建交的故事在《东亚恩怨事》一篇中有过介绍,此处不再赘述。

下面重点介绍一下八九十年代的中日关系。

黑云压城城不摧

1992年10月日本明仁天皇与皇后美智子参观长城

很多朋友或许有所耳闻,1979年之后中日高层和民间交往均十分热络。

整个八十年代里,日本是中国最大的外援国。

正当中国改革开放初期资金紧缺的时候,日本启动了规模庞大的对华低息贷款援助计划(少部分为无偿援助),占了同期外国对华援助的近一半。

需要说明的是,这些低息贷款实际上是日本战败赔款的“变种”。

随着六七十年代的经济腾飞,作为战败国的日本急需重新获得亚洲小伙伴们的认可。

对态度强硬、坚持赔偿的国家如缅甸、菲律宾、印尼、南越等,日本许诺逐年支付赔偿。

而对放弃赔偿的国家如老挝、柬埔寨、泰国、马来西亚、新加坡、韩国等,日本就签订了一些无偿援助或低息贷款协议,作为“准赔偿协定”。

中国大致属于后一种模式。

五十年代初,台湾方面擅自与日本签订了一份《中华民国与日本国间和平条约》。

也就是在这份条约中,台湾自动放弃《旧金山和约》所规定的“日本国所应供应之服务利益”,以示对日本人民表示宽大与友好之意。

1972年中日邦交正常化的时候,周恩来总理曾就放弃战争赔偿问题作出过指示:

“中日邦交恢复以前,台湾的蒋介石已经先于我们放弃赔偿要求,共产党的肚量不能比蒋介石还小”。

黑云压城城不摧

毛泽东、周恩来在北京中南海会见日本首相田中角荣一行,揭开中日关系史上新的一页,1972年9月27日

日本的对华低息贷款(利率约0.75%~1.5%)援助延续了很多年。

截至安倍第一任期终止对华援助时,贷款资金总量达3.65万亿日元。

按照今天的汇率算似乎没几个钱。

2000多亿人民币嘛,也就勉强够修一条京沪高铁。

但大家都知道,四十年前的钱和今天的钱不是同一种东西,价值天壤之别。

当时日本贷款发挥了很大作用,中国先后利用其进行了一系列重点工程建设,如:首都机场、北京地铁和铁路电气化改造等。

另外,1984年在北京开院的“中日友好医院”是由日本政府无偿援建的。

这是改革开放后的首批国外无偿援助项目,在当时属于最现代化的医院之一。

除官方层面交往外,这一时期中日民间交往同样十分频繁。

聂荣臻:最后的帅星》一篇的番外里提到过聂帅与日本孤儿美穗子的故事,曾在两国舆论界引起了很大反响。

黑云压城城不摧

与今天影响力急剧衰退的局面不同,九十年代是G7影响力的巅峰期,有种地球村村委会的感觉

考虑到还算不错的双边关系,日本在1990年前后执行G7对华制裁时非常不情愿。

但作为小弟的日本又不敢忤逆大哥意见,怕落下个“不团结”的罪名,于是不得不签字。

事后日本外相专门向中方做了解释,以征求谅解。

前文提到过,九十年代初西方主要大国几乎都中断了对华高层交往,而日本是其中最为薄弱的一环。

所以中方决定利用1992年中日邦交正常化二十周年的契机,邀请日本重量级人物来访,从而打破西方世界的外交封锁。

这便有了历史上唯一一次日本天皇访华。

黑云压城城不摧

明仁天皇访华,杨尚昆主席为其主持晚宴

在依次改善完与苏联(俄罗斯)、社会主义小伙伴和日韩的关系后,从1993年开始,中国把目光投向了最后的硬骨头。

对于当时的中国来说,摆平美国不仅仅是外交层面的考量,还有十分现实的意义——

加入WTO。

尽管1986年中国就向WTO的前身关贸总协定递交了申请书,但早期主要是酝酿阶段。

毕竟中国国内的计划和市场之争都没有敲定,入世自然无从谈起。

大概从1992年10月开始,中方启动了实质性谈判进程。

入世谈判是整个九十年代中国外交领域的重要议题,而华盛顿是无论如何都绕不过的坎。

正因如此,面对国内此起彼伏的民族主义情绪,中国领导人仍然坚持出席了1993年11月在西雅图的APEC峰会。

会议间隙,中美两国元首组织了一次“简短的会晤”。

黑云压城城不摧

1993年首次APEC领导人非正式会议在美国召开(左四),这是新领导人第一次作为中国国家元首出访(1989~1992年间为党职)

在九十年代的首次中美元首会晤中,中方显然是有备而来。

他拿出一支中国造的萨克斯管作为礼物送给克林顿,然后寄语中美两国关系“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

克林顿全程表情严肃,不时的给旁边的国务卿克里斯托弗递小纸条,说的都是一些“互相理解”、“国会压力”之类的美国官话。

其实早在中美会晤之前,担任国会对华工作小组组长的佩洛西议员(现众议院议长)就曾强烈建议克林顿“不要过于热情地微笑或打招呼”。

因此直到一个小时的会谈结束,克林顿才稍显轻松,微笑着比划着萨克斯管说:

“将来有机会我吹给你听。”

中国领导人立即回答道:

“我可以拉二胡和你一起演奏。”

会谈就这样简短的结束了。

事后克林顿发现一个秘密——对方能听懂他和幕僚之间的英语对话,而他却只能通过翻译来听中文。

吃了大亏。

黑云压城城不摧

中国有很多外交领域常用的古诗句。

大家比较熟悉的,像“不畏浮云遮望眼”、“解铃还须系铃人”、“轻舟已过万重山”、“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不过回味起来最为大气磅礴的,还要属1993年寄语中美关系的这句——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

此后几十年间,这句诗被官方和高层多次引用,历久弥新。

之所以大家如此偏爱它,或许是因为在其丰富的寓意背后,还多了一层东西——必胜的信念。

黑云压城城不摧,大江毕竟东流去。


您的支持是我们坚持下去的动力!

1、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星火智库立场,仅供大家学习参考; 2、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xinghuozhiku.com/134174.html

(3)
上一篇 2022年1月16日 上午11:07
下一篇 2022年1月16日 上午11:31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