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载自:瞭望智库(ID:zhczyj)
文 | 有观点大历史
文 | 有观点大历史
编辑 | 李雪 瞭望智库
1
进军湖南?毛泽东反对
1928年6月,龙源口大捷后,江西国民党军受到重创、一时难以再发动“进剿”,红4军抓紧时机,决定分兵各处新占领区,发动群众深化土地革命、扩大红色区域。
一时间,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生气勃勃、形势一片大好。
然而,两个人的到来,让井冈山根据地遭到一次重大危机。
30日,湖南省委袁德生、杜修经带来两份紧急指示,再次批评井冈山众人窝在山里的做法过于保守,并指示红4军须毫不犹豫地向湖南方向发展,进攻资兴、耒阳、永新、郴州等地,以“解决一切军事的、财政的、政治的困难”。
第一封信内容
湘赣边界特委∶
省委决定四军攻永新敌军后,立即向湘南发展,留袁文才同志一营守山,并由二十八团拨枪二百条,武装莲花、永新农民,极力扩大赤卫队的组织,实行赤色戒严,用群众作战的力量,以阻止敌军的侵入。造成以工农为主体的湘赣边割据。在同志中即纠正对红军的依赖观点。应积极提高群众的自信力与创造力。至要! 至要!
泽东同志须随军出发,省委派杨开明同志为特委书记,袁文才同志参加特委,并指定莲花派两个最有能力的同志到特委工作,其余的仍旧。
详见省委通告。并由省委巡视员杜同志及杨开明同志面述一切。
此致敬礼
湖南省委六月二十六日
第二封信大体内容:
“根据湖南第二次武装起义计划,要求红四军“先解决永新之敌军,然后再杀出一条血路,向湖南资兴、耒阳、永兴、郴州发展。只有采取这样的积极发展政策,才能解决一切军事的、财政的、政治的困难。而且,可以解决敌人两次’围剿’的形势”。要求红四军”毫不犹疑的立即执行!”
这个指示来得太突然。正如毛泽东所说,最怕“湖南省委瞎指挥,钦差大臣满天飞”。上次湘南特委派过来的周鲁便带来了很大的麻烦。
在永新联席会议上,毛泽东驳斥了湖南省委完全不切实际的考虑,认为过分高估了红4军的战斗力、低估了湖南军阀的力量,应该向国民党力量薄弱的江西发展,以积攒实力。
为此,毛泽东、陈毅等人据理力争,还给省委写了一封长信陈述利害。
湖南省委∶
袁杜两同志于六月三十日同时抵永新,所携省委通告及中央对湖南工作决议案均收到。
即于六月三十日晚上由特委、军委、永新县委开联席会议讨论省委来信,袁杜两同志皆参加,决定四军仍应继续在湘赣边界各县作深入的群众工作,建设巩固根据地。
有此根据地,再向湘、赣推进,则红军所到之处其割据方巩固,不易为敌人消灭。其理由分述如下:
(一)在四军本身有许多过去习于流寇式的生活,极不喜住定一处,艰苦的做群众斗争的工作,充满红军冒险的遗毒。近一月来经多方洗刷,同时永新、宁冈二县群众已普遍起来,他们才渐渐死了心,懂得中央及省委上次主张建设宁冈大本营的政策是对的。如现在又马上改变,使四军重新走入转徙游动的道路,四军之改造必更困难。前次省委来信指出四军转战千里,近于流寇,必须择地休息以资改造。此意非常正确,正在遵照执行,不宜轻率变动。
(二)在敌情方面,湘省敌人非常强硬,实厚力强,不似赣敌易攻。赣敌被我连败四次,其胆已裂,且受我释放俘虏影响,军心大摇。……湘敌则不然,与我交手在五六次以上,仅能将其小部击退,而敌毫无所损,顽强如故。故为避免硬战计,此时不宜向湘南冲击,反转更深入了敌人的重围,恐招全军覆灭之祸。……此点省委似未曾虑及。
(三)宁冈能成为我军事大本营者,即在山势既大且险,路通两省,胜固可以守,败亦可以跑,且敌人绝对无法把我围着,若加上各县党与群众的基础,实在可以与敌人作长期的斗争。若此刻轻易脱离(宁)冈,”虎落平阳被犬欺”,四军非常危险。
(四)此种主张绝非保守观念,过去全国暴动,各地曾蓬勃一时,一旦敌人反攻,则如水洗河,一败涂地。此皆不求基础巩固,只求声势浩大之故。我们此刻力矫此病,一面为军事建立一大本营,一面为湘赣两省暴动前途建立一巩固基础,现我们全力在永新、宁冈工作,日有进步,并向莲花、安福及吉安西南端推进,深入土地革命,创造地方武装,……敌人再来进攻,颇有胜利的把握。
(五)从经济上说,四军人数如此之多,每日菜金节俭需要现洋七百元。湘南各县焚杀之余,经济破产,土豪打尽。朱(德)部自二月抵耒阳时起,即未能筹到一文,仅靠卖烟土吃饭,此刻到湘南去解决经济困难,乃是绝对的不能,真正解决目前经济问题,只有在湘赣边才有法想。
(六)伤兵增至五百,欲冲往湘南去,则军心瓦解,不去又不能,此亦最大困难问题之一。
根据以上六种实际理由,在新军阀战争未爆发以前,尚不能离开宁、永、莲往湘南。一俟此间基础略固,外面有机可乘,四军自可出茶、攸、醴、浏,参加湘省之总暴动。至此时与湘南通讯息,当竭力设法做到,以期彼此呼应,互相为了掎角。
上项意见,请省委重新讨论,根据目前情形,予以新的决定,是为至祷。
特委、军委
一九二八年七月四日于永新
(来源为《中国革命战争纪实·土地革命战争·创建革命根据地卷》|张文杰、黄莺,人民出版社2007年1月出版)
这封信力透纸背,对敌我情况、经验教训、经济、军事、地理的方方面面,都分析得实在、合理。这种不盲从、不惧上、独立思考的作风,在当时相当可贵。
2
刚得小胜,29团要回家
7月,就在毛泽东作出顶住湖南省委压力、继续建设巩固井冈山根据地决断的时间节点,眼见共党有逐渐做大趋势,赣、湘两省政府开始协商组织第一次联合“会剿”,规模极大。
之前对井冈山的进攻,基本由吴尚的湘军第8军、杨如轩所在的朱培德赣军第31军主导。
此时,国府二次北伐结束,蒋介石即令随大军北上的朱培德的第3军,自北方“速调回赣中剿匪,务期扑灭,免使燎原”。
另外,前不久因协助桂系讨伐唐生智而短暂主政湖南的程潜,此时已经在武汉被桂系李宗仁软禁起来、剥夺了权力,其麾下的第6军被调入江西,参与对井冈山的围剿。
江西方面要集结十几个团,湘军率先发动(朱培德的主力需要自河北战场回师);吴尚以第8军第1、第2师,快速进击,由茶陵、酃县出发,先占砻市、再占宁冈,直突向毛泽东所在的永新。
作为应对,红4军采取围魏救赵之策。朱德、陈毅率领28团、29团火速行军,与湘军错身而过,不久力克酃县,并计划再北攻茶陵。湘军见后方起火,在红军攻下酃县后,已经先一步由永新—带返回。
如此一来,湘军的攻势就被瓦解了。
真正的麻烦来了,29团闹着要回湘南去。
这支队伍是由湘南起义后成立的宜章农军第3师改编而成的,这些拿着扁担、梭镖的农民,许多人是第一次“出远门”,家乡观念很重,有“树梢兵”之称——看着家乡的树梢当兵,远得看不到就不干了。因此,他们对毛泽东等人转战江西的决策颇有怨气:
“我们要请假回乡收秋,春起秋头,累死水牛,这个时候不回去,一家老小怎得活哟。”
“不批得假期,我也得回去,不信能砍我脑壳!”
“想回郴州耀武扬威一下。”
趁毛泽东不在身边,杜修经则乘势直接搬出中共湖南省委的“大帽子”,强压朱德、王尔琢(28团团长)等人。双方争吵起来,形势眼见就要失控。
朱德、陈毅等人见已经阻拦不住,又恐29团单独回去孤军奋战、为敌所败,决定28团与29团一起去湘南。
28团党代表何长工十分愤怒:
“杜修经,如果出事,我非把你煮了不可!”
3
杜修经要打,代价惨重
归心似箭的29团立刻一改之前“似行不行,三五成群,步伐凌乱”的状态,行军速度飞快,竟让28团都有些追赶不及。
24日,在郴州城外,这支部队遭遇国民党军两个团。跑在前面的29团毕竟不是正规部队,打了两个山头便攻不动了,需要28团来救急。
作为红军主力,战斗力极强的28团迅速击溃拦路的国军两个团,同时收获了重要情报:此时,桂系军阀已经打通两广、两湖,当下驻扎在郴州的是广东方面范石生部新招募的补充师,都是些新兵。
居然是范石生!
朱德一下子有些懵,两人的交集之前咱们数次提到,范石生帮了朱德和红军数次,“不打了吧。”杜修经却十分坚持。
范石生这个补充师没啥战斗力,红军快速破城。面对城内堆积的大批物资、银圆,有些在井冈山上苦了几个月的战士们蠢蠢欲动。
后来的开国上将、时军部特务营战士杨得志回忆:
“我们的部队虽然群众纪律不错,但那时的战场纪律却不太好。特别那些农民意识严重的同志,包袱、毯子、银圆,什么都捡,一个个肩背手提一大堆,真不像个红军的样子,直到朱军长进了城,才制止这种违反纪律的行为……”
28团还好,回到家乡又打了胜仗的29团官兵已经不太听管了,一个个身上挂满战利品,自由散漫地上街吃喝、购物、理发、洗澡、看戏……
杜修经举起酒碗高呼:
“湘南之敌不堪一击,省委决定无比正确。我们要一鼓作气,把整个湘南拿下来。”
几乎同时,范石生主力拍马杀到。原来,范石生指挥的16军两个师主力,当时就驻扎在城北十几公里。
面对敌军主力,红军这点人当然是顶不住的。
“突围、快突围!”朱德亲自率机枪连,掩护部队过桥,一番冲杀,28团、军部,都过来了,而29团因为四散各处收拢不及,大都被冲散。
军部3次下令被隔断的29团向资兴转移,但他们不听,不想再回井冈山,带着战利品成连成排地向老家宜章方向跑去,基本被国民党军消灭。
最终,29团随大部队突围的,只有黄埔四期毕业生萧克带领的一个连(29团团长胡少海和杜修经一直跟随朱德所在的军部,都成功突围了)。作为红4军最早几个团之一,29团建制就这样消失了。
4
追击叛徒,王尔琢遭毒手
不愿回井冈山过苦日子的,不止宜章农军。
突围过程中,28团2营营长袁崇全叛变,带着6个连往赣军控制的遂川去了。红军的精华怎能如此损失掉?团长王尔琢率林彪的一个营一路追击。
经沙田、桂东至崇义思顺时,王尔琢向村内喊话,屋内的袁崇全突然开枪射击。这位元老当场牺牲,革命事业遭到重大损失。
此次行动追回了第二营大部兵员,基本上都是发觉袁崇全不对劲、途中主动回归组织。袁崇全带着几名亲信往遂川投了国民党军刘士毅部。
另一边,井冈山根据地正处在生死存亡之际。
8月,朱德率领红军主力执行佯攻湘敌任务后便没了音信;江西方面国民党军已经完成十余个团的集结,对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发动了猛烈攻势。依靠地利和群众情报,毛泽东指挥31、32团在永新附近顽强抵抗赣军长达25天之久,终因力量悬殊,再度选择撤回井冈山。
前不久才占领的永新、莲花、宁冈等县城和平原地区相继失陷,只剩下井冈,山上是红军的势力,山下便是敌人的势力。之前受到打击的地主们乘机报复,残杀焚烧、逼债收租、夺回地产,闹得乌烟瘴气,史称“八月失败”。
雪上加霜的是,一位给红军大队挑担子的农民又带来朱德方面在湘南失利的消息。
“什么,二十九团被打散了?”
“一团人,整整一团人哪……”
“这都是省委决定打湘南造成的后果。”
“每到节骨眼儿上,省委就要来人,我看是不安好心!”
一旁的中共湖南省委代表袁德生有些尴尬。
毛泽东则“啪”的一声拍了桌子:
“二十八团再也不能丢了,我要去把他们找回来!”
毛泽东带领31团3营,迅速出发去湘南寻找28团,朱云卿(31团团长)、何挺颖(党代表)率31团剩下的1营,会同袁文才、王佐的32团看家。
5
借口“编遣”,朱培德脱身
井冈山根据地这边,也就此迎来了载入建军史册的经典一战。
湘赣敌人加紧攻势,开始进行第2次“会剿”,赣军以1个团自宁冈推进至茅坪,湘军以1个师进至大陇。
情况十分紧急。
屏幕前的你可能很纳闷:为什么只有这么点人过来?难道太自信了?江西方面的3个军(第6、第31、第3军)为什么没有全部压上来?怎么是湖南方面成了主力呢?
原来,国民党的老毛病又犯了:军阀利益难协调。
第6军军长程潜成了派系斗争的牺牲品后,这支部队被强令来江西“剿共”,内部快速分化。蒋介石想斩草除根,当下密令朱培德消灭第6军,导致该部损失惨重,最终只有一个营突围到福建。就这样。程潜艰辛组建的新6军又被消灭(算上老6军,这是第二次了),他的人生进入至暗时刻。
而作为一个标准的民国军阀,一年前,朱培德为了让共军赶紧从自己地盘上走人,放纵南昌起义、直接放跑起义军;一年后,他也不会自损,这次,走的是他自己。
为了稳固自己在江西的地盘,朱培德一度对“剿共”十分上心,但红军实在太能打,让自己的家底损失不少,加上天灾人祸层出不穷,财政税收急剧下降。
朱培德受不了了!再考虑到蒋介石八成有借红军之手消除异己的打算,他决定以军队编遣为由,从江西脱身。
国军编遣是怎么回事呢?
二次北伐后,国民政府基本完成国内统一,但在北伐过程中,除蒋介石的第1集团军外,其他非蒋派系(如冯玉祥、阎锡山、李宗仁部)均发展到二三十万人,各占据数省之地,已经严重威胁到蒋介石。
为此,6月底,蒋介石迎合民间久战思安的心理,提出了裁兵——以编遣为由行“削藩”之实。李宗仁、冯玉祥等人自然不愿意,1个多月过去,大家各忙各的,继续扩张自己的势力。
就在裁兵编遣陷入困顿之时,疲于“剿共”的赣军朱培德跳了出来,公开表示要以身作则、拥护裁兵,以减少国家之负担。当然,他暗地里向蒋介石提出,最好把他和所部调去江苏之类的富有地区。
朱培德第5路军麾下第3和第31军,原本有2万5千人,裁兵后编为第7、第12师(9月完成),计裁减兵员1万3。何健、杨树庄等人相继效仿。
朱培德因此大获蒋介石好感,称其有“慨然裁所部四师之众,以为诸将先”之功。他没去成江苏,但不久后就进入了国民党权力中枢。
因此,就不要指望他继续大力“剿共”了。
6
五大防线,布局黄洋界
井冈山方面压力小了一些。不过,国军方面还是占据绝对的人数、武器优势。
下面来看看防守方的地形,井冈山有五大哨口(即关隘),通往外面的5条小路:
北面,黄洋界哨口;
西北面,八面山哨口;
西南面,双马石哨口;
南面,朱砂冲哨口;
东面,桐木岭哨口。
其中,黄洋界战略地位最为重要,距井冈山腹地茨坪17公里,海拔1340米;由此向西,经大陇可通湖南酃县;向北,经宁冈可直通永新。
同时,这里易守难攻,两侧都是陡峭山崖,其间只有一条荆棘丛生的小路可供通行。清晨时分,哨口连同附近的山坳深谷常被浓雾笼罩,宛若汪洋,故黄洋界也有“汪洋界”之称。
可以说,守住黄洋界,就守住了井冈山。
毛泽东对井冈山的地形非常熟悉,提出了修建五大哨口(即防守要卡)的任务和地点。当下面对敌军来犯,根据地军民齐努力,在黄洋界哨口布下了5道防线:
第1道是“竹钉阵”, 用上了满山的竹子,在山下通往黄洋界的十几公里山路上撒满竹钉,组成特殊防线,保管把敌人的脚板都穿上眼儿;
第2道是“树木阵”,把山上的树木砍下来堆在路口,设置障碍;
第3道是挖出的沟壑;
第4道是滚木礌石;
第5道是几个月前就修建好的石头掩体,即红军的作战阵地,用石块和土坯筑成,高出地面 80 至100 厘米,非常坚固。
在兵力配置上,红32团1营在茅坪一带牵制江西方向来敌,第2营扼守桐木岭、朱砂冲等地,警戒遂川、永新之敌。
守卫黄洋界的重担,交到了井冈山上唯一剩下的主力31团手上。由于被毛泽东带走了1个营,目前驻防黄洋界的只有31团1营两个连和团部机炮连。
机炮连,名字取得响亮,其实只有二十来人外加两挺机关枪,分到每个战士手里的子弹不过两三发。由于根据地物资紧缺,连毯子都找不来几条,大家晚上站岗,只能凑在一起取暖,找来茅草御寒。
8月30日晨,旭日东升,浓雾散去,山下的羊肠小道上,开始出现蠕动着的一连串黑点——湘军开始进攻了。
由于山高坡陡,两边又都是悬崖峭壁,湘军只能沿小路摆成鱼贯式的散兵线,一个个地向上爬,甚至每两个兵之间都要保持一定距离,否则无法射击。
在这种情况下,敌人虽然在人数上占据绝对优势,却很难施展出真正战力。由于被竹钉等障碍物牵制,时不时有人被扎得惨叫。
在山上的红军看得真切,但因为子弹不多,只能是等湘军近了,便下令放滚木礌石,一下子湘军死伤20余人,纷纷后撤。
督战的湘军团长牛约:
“几根木头、竹钉就把你们吓成这样? 这正说明红军守备空虚。传我的命令,死点儿人不要紧,山头一定要给我拿下来!”
但这一天的进攻还是没有起到效果,又被砸死不少人。
7
手刃叛徒,大败湘赣联军
次日清晨,湘军一连长拎着捡来的铁桶前来报告:
“原来红军没有机枪,他们在铁桶里面放鞭炮吓唬我们。”
这下子湘军来劲了,当即发动凌厉攻势,越发把战线往上推。
渐渐地,红军的枪声变得稀疏——本来数量稀少的子弹,到这时已所剩无几,只能不断地丢石块和木头。
突然,当空响起一声闷雷,把黄洋界震得直晃。
“共军打炮了!”
“不好,红军四个团里面,只有战斗力最强的第28团才有炮,哎呀!!!怕是朱毛主力回来了,快撤,快撤!!!”
湘军跑得很快,居然一溜烟地直接跑回了酃县。
实际上,毛泽东才走几天,此时不可能带着红军主力回师井冈山。
那么,这声炮响是怎么回事?
当年参加战斗的刘型(黄洋界保卫战主作战连队党代表)回忆:
“下午4时许,我们把28团留在茨坪修械厂修理的迫击炮也抬来了,炮是前段时间从许克祥那里缴获来的,而且不仅炮在修理所修着,炮弹也只有三发,当时情况紧急,也就不管三七二十一,抬了过来,第一发打出去,哑了;第二发,还是不响;最后一发,却是打在了湘军指挥所附近,巨响震撼了敌人,以为红军主力到来,居然是吓得直接跑路了。”
赣敌王均部的一个团,闻湘军已逃回湖南,不敢贸然进攻,也赶紧后撤。
井冈山之围遂解。
另外一边,毛泽东与朱德部在桂东会合,取道崇义、上犹,于9月8日抵达遂川境内的黄坳。队伍本欲返回井冈山,却不想在此地得到杀害王尔琢的叛徒袁崇全的消息:此人投降刘士毅后被委任为师参谋长,欲领敌军前来进犯。叛徒还口出狂言:上回干掉王尔琢,此番要再取朱德项上人头!
这话把我军众将士气炸了肺,新任28团团长林彪直言:不回井冈山了,先取袁崇全的狗头!
时任1营营长的林彪和团长王尔琢一起去追袁崇全,可以说,王尔琢死在了林彪眼前,他怎能不恨?
9月12日,红军遭遇刘士毅部。激愤之下,我军皆奋勇作战,刘士毅部根本就不是对手,片刻便溃不成军。红军不仅杀掉叛徒袁崇全,还俘虏了两百多号人,刘士毅余部放弃遂川,奔向赣州。
红军稍作休整,于9月26日回到井冈山。
获悉黄洋界大捷的毛泽东,也是欣然写下《西江月·井冈山》:
山下旌旗在望,山头鼓角相闻。
敌军围困万千重,我自岿然不动。
早已森严壁垒,更加众志成城。
黄洋界上炮声隆,报道敌军宵遁。
1、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星火智库立场,仅供大家学习参考; 2、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xinghuozhiku.com/13513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