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持虎符到猛虎遍地走:古代军队为何抵不过老虎的诱惑?

作者:周渝

本文转载自:国家人文历史(ID:gjrwls)

本文摘编自《国家人文历史》2021年1月下,原标题为《猛虎不怯敌,烈士无虚言:千年不易的军武图腾》,有删节

从持虎符到猛虎遍地走:古代军队为何抵不过老虎的诱惑?
 
从令山中麋鹿尽无声的猛虎,到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虎帐”,虎之形象出现两极反差。在民间,虎常以凶兽面貌出现,让百姓谈虎色变。然而在金戈铁马的沙场上,虎则是威武与勇猛之象征,瑞兽属性远高于其凶兽属性,无论是一名统帅还是一支部队,无不以被称作猛虎为荣。所以在战争史上,虎也成了千年不易的军武图腾,不仅贯穿古今,且纵横四海。
 
从持虎符到猛虎遍地走:古代军队为何抵不过老虎的诱惑?
从持虎符到猛虎遍地走:古代军队为何抵不过老虎的诱惑?

虎符:兵权的象征

虎在军事史上的影响究竟有多大?无论是古籍文献还是出土文物,都清楚地告诉后人,早在先秦时代,虎就与军队牢牢绑定。象征着兵权的兵符就以虎之形态铸造,称“虎符”。现存的虎符多是以青铜、玉、黄金等材质做成,但史籍中最初的兵符是用竹节制作,形制不明。按照《史记正义》的说法,早在传说时代,“天遣玄女下授黄帝兵信神符,制伏蚩尤”,远古时期就有了兵符。若不算过于缥缈的神话,那至少在西周时期兵符就已登上历史舞台。从最早的兵符实物来看,战国时代兵符以采用青铜制作并以老虎为外观。
 
1975年出土于陕西西安郊区的杜地虎符是现存年代最久远的虎符。它是战国晚期秦国杜地的兵符,青铜材质,虎身长9.5厘米、高4.4厘米、厚0.7厘米。虎造型为昂首、塌腰、垂尾,作欲走势。这枚青铜虎符的虎身上还有错金铭文九行,共40字:“兵甲之符,右才君,左才杜,凡兴士披甲,用兵五十人以上,必会君符,乃敢行之,燔燧之事,虽毋会符行殹。”明确了虎符使用方式,即右半符由国君掌握,左半符在杜地的将领手中。但凡需要调动的甲士超过50人,就必须有君王的右符与杜地左符相合,组成一只完整的虎才能行动。不过铭文也说了,若遇烽火报警等紧急情况,则不必等右符也可调兵应对。
 
从持虎符到猛虎遍地走:古代军队为何抵不过老虎的诱惑?
杜虎符,战国秦,现藏陕西历史博物馆
 
从持虎符到猛虎遍地走:古代军队为何抵不过老虎的诱惑?
杜虎符左半符背面
这枚杜虎符仅有左半符,另外一半应该没用上,还在秦王手里,所以即使有人拿着它穿越回战国晚期的杜地,也没法用半面虎符调动军队。相对来说,现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的秦代阳陵虎符则是一枚完整的兵符——这枚虎符长8.9厘米,宽2.1厘米,高3.4厘米。与杜虎符欲走势的老虎不同,阳陵虎符的姿态为卧虎状,虎之颈背有12字错金篆书铭文:“甲兵之符,右在皇帝,左在阳陵。”可知是秦始皇颁发给阳陵守将使用的兵符。这枚虎符也可以中分为二,两边铭文相同,但由于年代久远,阳陵虎符的对合处已经锈死,不能分开。从其左右完整形态来看,当时可能已发挥作用,或是秦亡时子婴集齐后献给刘邦。
 
从持虎符到猛虎遍地走:古代军队为何抵不过老虎的诱惑?
阳陵虎符,秦代,青铜材质,现藏中国国家博物馆
 
在通信不发达的时代,虎符成为统治者调兵遣将的重要凭证,为了限制将领滥用兵权,设计了合二为一方能调动兵马的规则。那么问题来了。虎符如此重要,会不会被别有用心者仿制来夺取兵权?从客观因素上看,虎符流行于春秋战国至秦汉时期,以当时条件要仿制并不容易。更重要的原因是,每一个虎符都只能调动相应地区的兵马,并非拿着一个老虎兵符就能包打天下。而仿制的最大难点在于,从先秦到两汉时期的这些兵符都只有一个共同点——外形为老虎。除此之外,这些老虎形态各异,我们可以看看出土文物,战国杜虎符是一只正准备行走的老虎;阳陵虎符是一只卧虎;现藏济南市博物馆的战国玉虎符虽也是一只卧虎,却是扁平形态。也就是说虎符不仅数量众多,而且刻铭、形状、等级皆不相同,外人很难仿制。
 
当然,要利用虎符来擅自调兵也并非不可行,只要能把国君手里的另一半兵符偷来就行。《史记·魏公子列传》中就记载了一则信陵君窃虎符调兵的故事——魏安釐王二十年(前257),赵国在与秦国战争中节节败退,都城邯郸被秦军将领王陵率军重重围困,灭亡只在旦夕之间。魏王接到赵国的救援请求后,虽派遣将军晋鄙“将十万众救赵”,但出兵后又驻于邺城,名为救赵,实则作壁上观。危急之际,一心想调兵救援赵国的魏国公子信陵君无忌决定铤而走险,在门客帮助下,借魏王姬妾如姬之手窃得君王手中的另一半虎符。取得魏王虎符后,信陵君带着力士朱亥一同来到将军晋鄙帐中,诈称魏王令其交出兵权,晋鄙生疑之际,朱亥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将其击杀,又缴获了晋鄙手中那一半虎符,两块虎符合而为一,取得兵权的信陵君选精兵8万人对秦军发起进击,邯郸之围遂解。
虽然虎符并不能完全与兵权画等号,但毕竟是调兵遣将的重要凭证,也是古代军事文化中虎崇拜的重要依据。因为从先秦时代开始,无论是东周列国,还是后来的秦汉帝国,尽管地域不同、文化不同,统治者也不同,但兵符外观设计上却出奇一致——都采用了百兽之王老虎。当然虎符并不是军队崇虎文化的唯一案例,从纷乱的先秦到尚武的两汉,无论是调兵遣将的兵符,还是朝廷给武将封的官职名称,又或是一支部队的番号,无处不见虎之身影。
 
从持虎符到猛虎遍地走:古代军队为何抵不过老虎的诱惑?
“魏武王常所用挌虎大戟”铭刻石牌,曹操高陵出土。曹操墓曾被报复式盗毁,刻有“魏武王常所用”的石牌都被从中折断。“挌”同格,有打斗、击杀之意。但史书中并无曹操击杀老虎的记载,石牌上的“挌虎”应为汉末至魏晋时期的流行词,是一种引申义
 
从持虎符到猛虎遍地走:古代军队为何抵不过老虎的诱惑?
从持虎符到猛虎遍地走:古代军队为何抵不过老虎的诱惑?

讳虎的时代

从虎军、虎士、虎侯、虎将、虎臣到射虎、搏虎、挌虎,汉末三国时代的虎文化无处不在。的确,越是乱世,老虎这种阳刚猛兽就越受群雄的青睐,若天下为鹿,逐鹿中原的军阀们又何尝不是一群猎食的猛虎?不过这种起于先秦,兴盛于三国的以虎为尊的军事文化在唐代却遭遇重大挑战,因为这是一个“讳虎”的时代。
 
唐代讳虎的原因其实和老虎一点关系都没有,完全是因为南北朝时期一个叫李虎的人。这位李虎也是位乱世名将,后来还成为西魏“八柱国”之一,病逝于西魏大统十七年(551)。李虎去世时连隋朝都没建立,更遑论大唐,可是他偏偏有个了不得的孙子,名叫李渊。李虎虽然身前没有当皇帝,但他的孙子李渊于武德元年(618)建立李唐王朝后,追封他为皇帝,谥号景,庙号太祖。为什么李渊庙号不是太祖而是高祖,因为他把太祖的庙号给了自己的爷爷。
 
李虎成了唐太祖,“虎”字自然也成避讳,这种影响牵一发而动全身。唐人从古籍中找到依据,又开始把老虎叫作“大虫”。当然受影响最大的还是军事方面,毕竟经历了虎文化昌盛的三国时代后,虎于军中无处不在,可现在统统都得换掉。首先诸如虎贲、虎豹骑这类的部队番号是肯定不可能在唐朝出现了。其次是一直沿革下来的职衔名称也需要改,例如汉代创立的虎牙将军,发展到南北朝时虽然已成为安置勋戚的虚衔,但“虎牙”之名尚在,入唐后因讳虎而改为“武牙将军”;从汉末三国一直延续到南北朝时期虎威将军也被改为“武威将军”。第三种则是军事用途的虎形器物也受到影响,例如调兵遣将的兵符以虎为形已有千年历史,虽然到隋朝时出现过麒麟状的兵符,但虎符仍是主流。可入唐后因为讳虎,老虎在兵符界连一席之地都没有了,兵符外形被改为鱼,武周时期又以龟代替,后又以鱼和兔子为形。所以在唐朝,兵符也不叫“虎符”,而叫鱼符、兔符或龟符。
 
当然,无论统治者再怎么折腾,纵然将朝廷中各种带“虎”的正式职衔通通撤换,却始终无法抹掉千年来军事文化中无处不在的“虎”。诗人皎然在《相和歌辞·从军行》中描写大军出征的场景时仍道“誓师张虎落,选将擐犀渠”。“虎落”一词早在汉代就出现,代指遮护城邑或营寨的竹篱,到了唐代诗人笔下,同样毫不避讳的使用。李白形容秦始皇统一六国之霸气亦言“虎视何雄哉”。还有本文开篇两首《猛虎行》,唐代文人笔下之“虎”不计其数。统治者讳虎是统治者自己的事,纵使能在庙堂之上禁虎,处于江湖之远的文人墨客们该虎还是照样虎。
 
等到改朝换代,赵宋治天下之时,老虎也终于咸鱼翻身。这个时代不仅诞生了李公麟这样擅长画虎的画家,绘制出《百虎图》《猛虎下山图》等佳作。庙堂之上,虎兵虎将也得以重见天日。首先是兵符恢复成老虎形态,断绝几百年的虎符又回来了。可是到了宋时,一方面由于重文轻武的基本国策,另一方面兵制发展到此时也经过多次变革和进步,虎符的作用早已不再像先秦两汉时期那般重要,只是还具有象征意义。正是由于象征性大于实用性,而虎符的制造又颇为麻烦,所以到了宋末元初时就被简化为一块带老虎图纹的铜牌,王国维在《元铜虎符跋》考证云“元之虎符俗云虎头牌”,所指的就是这种铜牌。
 
从持虎符到猛虎遍地走:古代军队为何抵不过老虎的诱惑?
“神虎第一指挥第三都朱记”铜印,北宋时期,现收藏于上海博物馆
 
虎军也再度复兴,成为朝廷部队的番号。北宋时出现过“神虎军”,南宋孝宗时期,辛弃疾鉴于当时南方盗贼频繁,戍军不堪用,于是上奏请求编练一支能够镇压贼寇,保境安民的部队,这支部队名曰“飞虎军”。辛弃疾认为“创置飞虎一军,免致缓急调发大兵”,即能够解决当时调拨大军平盗耗损过多的问题。得到朝廷批准后,辛弃疾的飞虎军正式组建,初期“隶步军司。遇盗贼窃发,专听帅臣节制”,性质与清代湘淮军等地方团练颇为相似。不过在孝宗后,飞虎军逐渐由地方武力转变为国家武力,直到蒙古灭宋战争时,广西仍有飞虎军参与布防,直到宋朝灭亡。
 
从持虎符到猛虎遍地走:古代军队为何抵不过老虎的诱惑?
从持虎符到猛虎遍地走:古代军队为何抵不过老虎的诱惑?

猛虎遍地走的明清军营

 
对于军人而言,虎是勇猛和刚劲的象征,无论统治者因“讳虎”如何折腾,依旧改变不了数千年来军事、武备文化中以虎为尊的传统。在古兵器上的纹样、装饰以及命名上,无处不体现了虎之地位——我国巴蜀地区出土的古代冷兵器中,有相当数量的先秦铜戈、铜钺之上都铭有虎纹,很可能与古巴蜀武人的虎崇拜相关;明清时期的小说、评书中,也动辄就给武将配上一把“虎头錾金枪”;热兵器出现后,明朝人也没有忘记虎,明中期出现的一种以曲射为主的火炮,因类似猛虎蹲坐,被命名为“虎蹲炮”;清代《皇朝礼器图式》记载的六种盾牌中,以虎头为纹饰的绿营盾赫然在列。
 
从持虎符到猛虎遍地走:古代军队为何抵不过老虎的诱惑?
清代官方记载典章制度类器物的政书《皇朝礼器图式》中的“藤牌营兵虎帽”“藤牌营兵虎衣”“绿营兵虎牌”三种绘图。据该书中记载 :“谨按本朝定制藤牌营兵虎衣,黄布为之,其长半身,下袴如其色,通绘斑纹。”无论是绿营兵还是虎衣兵,都不难看出清代军营中的虎图腾崇拜
 
晚明战争中,可以看到尽管阵营不同,但各军中对于虎文化的推崇却大同小异。先从名字上看,明末有两个将领的名字非常醒目,一个叫猛如虎,一个叫虎大威。这两个人并不姓猛和姓虎,根据《明史》记载,他们“本塞外降卒”,是蒙古人,应该都有自己的蒙古姓氏,之所以用猛如虎和虎大威作为汉名,显然更看重其含义。不过这两只“猛虎”都在与农民起义军的作战中阵亡,毕竟他们面对的李自成、张献忠等部队中,早就已是“猛虎遍地走”。
 
由于起来造反的义军将领“不欲以姓名闻,恐为亲族累,故相率立诨名”。而这些千奇百怪的诨名中,虎的出现频率极高。例如李自成的侄子李过绰号就叫“一只虎”。此外义军中还有镇山虎、满天飞、克天虎、白虎、闯虎等等各种各样的虎。八大王张献忠还有另一个有名的诨号就叫“黄虎”。值得一提的是,在四川眉州市江口沉银遗址出水的文物中,有一枚虎钮永昌大元帅金印,该印以黄金制成,印钮是一只作攻击势态的猛虎,印面文字为九叠篆阳文“永昌大元帅印”,印台上阴刻“永昌大元帅印,癸未年仲冬吉日造”。不过这枚虎印的主人一直存在争议,因为张献忠的大西政权中并未设大元帅一职,而“永昌”又是李自成大顺政权的年号。有学者推测,这枚印可能是李自成称帝后发给张献忠的,意在让张献忠承认大顺政权的合法性,自己为龙,张献忠为虎。
 
从持虎符到猛虎遍地走:古代军队为何抵不过老虎的诱惑?
虎钮永昌大元帅金印
 
然而在这场酷烈的群虎逐鹿战争中,最终得其鹿者是来自关外的满洲猛虎。作为渔猎民族,清朝统治者对于虎的推崇不比明人差,在清代,武科进士榜的专有名词即“虎榜”。康熙皇帝对虎的钟爱程度可以和汉末三国时期的曹操有一拼。曹操有虎侯、虎士护卫人身安全,康熙也将护从皇帝围猎的禁卫军命名为“虎枪营”。这支部队并非空有“虎”名,据《清史稿·兵志》记载,康熙二十三年(1684),“以黑龙江所进精骑射、善杀虎者编虎枪营”,其中“善杀虎”是重点,也就是说在清代的校猎活动中,射杀老虎依然是勇士的荣誉,而这支由满洲兵充任,分隶上三旗的虎枪禁军,也都是由善于猎虎的巴图鲁们组成。汉末的曹操还有野战部队虎豹骑,康熙则想要比他更胜一筹,不仅要有虎之名,还要有虎之形,又组建了名副其实的虎衣藤牌兵。
 
从文献记载来看,这支部队的重点在于藤牌,这种防具在明中期平定倭寇的战争中就发挥过良好效果,清代将领林兴珠得其要义,将其大量装备并参与了雅克萨之战。当然,这支部队之所以给人留下深刻印象,主要在于其身披虎衣的外观。晚清时来华洋人留下的绘画中,我们能看到虎衣藤牌兵的形象非常显眼,在今人看来,这种装扮显得不像战士而像萌物。不过为何要以虎衣为戎装却也有不同的说法,有观点认为虎衣有伪装作用,可以让敌军战马产生恐惧感。也有观点认为,这种装扮与虎头牌、虎头枪一样,只是清代统治者崇虎思想的一种外在表现形式。
 
作为勇猛刚劲的“百兽之君”,虎之寓意对于军人的诱惑一直延续到近现代。
 
从持虎符到猛虎遍地走:古代军队为何抵不过老虎的诱惑?
文虎勋章,图案为一只坐立着的长尾巴老虎,背景为绿草蓝天。是北洋政府设于 1912年12月的勋章,共分9等,分别授予陆海军中有战功或劳绩者
 
民国北洋时期,有以老虎为图案的文虎勋章,专授予有武功或劳绩的陆海军官兵;以迷信武力而闻名的皖系军阀段祺瑞不仅获得过文虎勋章,还被称之为“北洋之虎”。奉系军阀张作霖也有“东北虎”之绰号,张大帅似乎还很得意,连自己会客的地方都取名叫“老虎厅”。当然,民国军阀的绰号中带“虎”,未必全是褒义,例如孙传芳的绰号“笑虎将军”就是活脱脱的恶名,指其笑里藏刀,表面和蔼,内心阴狠。

 

从持虎符到猛虎遍地走:古代军队为何抵不过老虎的诱惑?

END
者丨周渝
*本文摘编自《国家人文历史》2021年1月下,原标题为《猛虎不怯敌,烈士无虚言:千年不易的军武图腾》,有删节

您的支持是我们坚持下去的动力!

1、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星火智库立场,仅供大家学习参考; 2、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xinghuozhiku.com/140831.html

(3)
上一篇 2022年2月7日 下午12:32
下一篇 2022年2月8日 上午11:41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