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长津湖》看朝鲜的工业基础

作者:深圳宁南山

本文转载自:宁南山(ID:ningnanshan2017)

长津湖和水门桥两部电影大卖了。

对于当时美国的工业能力,我们已经很清楚了,可以说是天顶星级别的,比当时的苏联也还要强,本文这里说一些其他的东西。

中国和美国激战的长津湖,其实并不是朝鲜的天然湖泊,而是日本殖民时期在朝鲜长津江大规模的修建水电站形成的人工湖。

水门桥也不是一座横跨河流的桥梁,而是水电站修建在管道上方的坝顶。

日本从1894年侵略朝鲜半岛开始,到1910年完全吞并朝鲜为其殖民地,一直到1945年,在朝鲜半岛殖民了几十年的时间,由于要实现其争霸世界的梦想,也因此考虑利用殖民地的资源为其服务。

对于朝鲜半岛而言,其北部的水力资源较为丰富,在这里建设水电站可以获取比日本本土更为便宜的电力,尤其是对日本的需要消耗大量电力的化工工业而言,如果能有更为廉价的电力,则可以极大的增强日本化工工业的竞争力。

在此思想指导下,日本在水力资源丰富的朝鲜半岛北部,也就是今天的朝鲜地区大规模的兴建了水电站,其中尤其是水丰水电站,长津江水电站群,赴战江水电站群和虚川江水电站群四个发电站(群)规模最大。

这里面最大的水电站是鸭绿江上的水丰水电站,设计为7台机组,总共70万千瓦(1945年日本战败时实际有6台安装完成发电,因此为60万千瓦),是当时亚洲最大的水电站。

从《长津湖》看朝鲜的工业基础

中文网络上说日本在我国吉林地区修建的丰满水电站是当时的亚洲最大水电站,这是错误的,丰满水电站规划为八台机组,其中六台6.5万千瓦,两台七万千瓦,总共为53万千瓦(有资料说是八台七万千伏安,总共56万千伏安,另外还有两台1500千瓦的自用机组,相当于0.3万千瓦,这个就不计算在内了,当然注意千伏安并不等于千瓦),到1945年日本战败时还未完全建成,八台机组有四台安装发电,总容量为26.5万千瓦。

苏联进军我国东北之后,把丰满水电站尚未安装好的四台,以及已经安装好的四台机组中的两台拆除,总共六台机组被当做战利品运送到了苏联,只剩下了两台合计13万千瓦。

不过在建国后中苏蜜月期,在苏联帮助下从1953-1960年丰满水电站又新安装了六台机组(57.25万千瓦+16万千瓦),实现了八台机组全部发电,总共装机容量为55.25万千瓦。

从《长津湖》看朝鲜的工业基础

我们回到水丰发电站,该电站建成后,向中国辽宁和朝鲜各供电一半,不过由于日本人把鸭绿江上横跨中国辽宁和朝鲜的水丰水电站的发电厂房设置到了朝方一侧,因此在日本战败后,虽然中国提出由于使用了中国的水力资源,所以在水电站的权益上应该两国共有,但由于发电设备都在朝方一侧,因此水电站的日常运营和维护实际都是由朝方管理。

除了最大的水丰发电站之外,到19458月日本战败时,日本还在朝鲜的长津江,赴战江,虚川江建立了三个发电站群,其中长津江发电站群有四个水电站,到1945年日本战败时发电容量为32.7万千瓦。

从《长津湖》看朝鲜的工业基础

从《长津湖》看朝鲜的工业基础

而赴战江的4个水电站则有20.1万千瓦,虚川江的4个水电站总计有34.4万千瓦的发电容量。

下图是赴战江的水电站大坝,赴战江水电站群主要给兴南地区供电,也就是电影《长津湖》里出现的美军撤退的港口兴南港所在的兴南地区。

从《长津湖》看朝鲜的工业基础

长津江的水电站主要向两大方向供电,一个方向是平壤,另一个方向是兴南地区。

下图是日本殖民时期长津湖的水电站的一些图片。

从《长津湖》看朝鲜的工业基础

从《长津湖》看朝鲜的工业基础

从《长津湖》看朝鲜的工业基础

从《长津湖》看朝鲜的工业基础

从《长津湖》看朝鲜的工业基础

从《长津湖》看朝鲜的工业基础

总计下来,连同日本在吉林建造的丰满水电站在内,在19458月日本战败时,五大水电站(群)的实际装机容量如下:

1:鸭绿江水丰水电站60万千瓦,厂房归属朝鲜,发出的电中国辽宁和朝鲜各用一半;

2:朝鲜虚川江水电站群(包括4个电站)34.4万千瓦;

3:朝鲜长津江水电站群(包括4个电站)32.7万千瓦;

4:中国吉林丰满水电站26.5万千瓦;

5:朝鲜赴战江水电站群(包括4个电站)20.1万千瓦。

其中丰满水电站是当时中国最大的水电站,也是中国当时唯一的大型水电站,主要给长春,哈尔滨和辽宁供电,也是当时吉林省发电量的主要来源,根据我国1949年的统计,吉林省凭借丰满水电站发电量达到了全国第三位,仅次于上海市和辽宁省。

从上图的变电所的文字说明可以看到,长津江水电站往平壤和兴南方向送电,而赴战江20.1万千瓦容量的水电站也往兴南方向送电,美军撤退时使用的兴南港就是在兴南地区。

这个兴南地区为什么需要如此之多的电力呢?

在殖民时期日本窒素肥料公司(今天的日本智索公司)在朝鲜兴南地区建设了当时日本最大的化工厂,也是当时世界的第二大化工厂,该公司的创始人野口遵也是后来日本旭化成公司的创始人,在旭化成官网有描述,

“我们查验了很多资料。据资料显示,该规模仅次于同一时代的德国EG公司的Oppau工厂,是全球第二大化学工厂,能超过兴南工厂的,英国、法国、美国都没有。”

https://www.asahi-kasei.com/100th/cn/pathfinder/noguchi/07/

不过旭化成的官方文章并没有说这个“全球第二大”是指员工人数,占地面积还是产量,

从文章来说,应该是指员工人数和占地面积,其厂区占地总面积达到17平方公里,员工有四万七千多人。

文章是这么说的,

“(兴南工厂)除全球第一的肥料厂外,还有工业药品、油脂、镁、亚铅、碳化物、合成宝石、碳、火药、航空燃料、人造橡胶等多个工厂,同时具备完善的铁路、港湾等配套设施,包括工厂和住宅面积在内,共占地五百数十万坪(1,700公顷),员工47,000人,发展成为总人口达18万人的一个城市。

城中除了砖瓦建成的工厂、仓库、办公楼外,还有能容纳大量员工的住宅、娱乐设施、运动设施、医院、学校、邮局、政府机构、大礼堂、警察局等众多设施。令当时的人们吃惊的是,这些建筑全是砖瓦结构,配有冲水马桶,完全电气化,冬天还有完善的蒸汽取暖设备。”

下图是兴南工厂当时的一些图片。

从《长津湖》看朝鲜的工业基础

从《长津湖》看朝鲜的工业基础

从《长津湖》看朝鲜的工业基础

日本选择在朝鲜兴建大型化工厂,主要原因还是因为朝鲜的水力资源丰富,这样可以获取更为便宜的电力。在旭化成官网的文章中写道:

“野口之所以决定进军朝鲜半岛,是因为他在日本国内开展业务时强烈感受到,需要更便宜更充足的电。

这是因为当时硫酸铵肥料消费激增,供不应求,不得不从国外大量进口,这就需要提高国产低价硫酸铵的产量,以对抗从国外进口的这部分硫酸铵。鉴于此情形,野口不满足于延冈工厂的扩建,开始考虑建设更大规模的硫酸铵工厂。因此,就需要便宜且充足的电。

在此之前的很长一段时间,野口一直在寻找国内可供开发的电源基地,甚至计划开发屋久岛,并亲自奔赴一线进行了实地考察。但最终条件不允许,没能实现,于是萌生了在朝鲜半岛进行电力开发的思路。”

充分利用殖民地的自然资源,为日本民族争霸世界的利益服务,是日本殖民时期的思路,朝鲜半岛北部的煤炭,水力等自然资源都比南部丰富,因此成为日本在此建立电力,工厂和矿山的原因,使得日本战败时,半岛北部的重工业基础设施远比南边的韩国发达。

如下图,日本战败时北部的发电能力占到了半岛的92%

从《长津湖》看朝鲜的工业基础

而金银,铁矿石,煤炭的产量,半岛北部的占比也远高于南部地区。

从《长津湖》看朝鲜的工业基础

朝鲜在独立初期工业基础是不错的,除了上文中的化工工业之外,

再以发电量作为对比,
1949
年的发电量中国43.08亿度(其中东北三省17.32亿度,占比40.2%,这一年全国发电量前五位的省份是上海第一10.09亿度,辽宁第二8.1亿度,吉林第三7.23亿度主要来自丰满水电站,天津第四2.63亿度,河北第五2.6亿度,数据来自《新中国六十年统计资料汇编》),而朝鲜半岛的发电量65.79亿度(其中朝鲜59.24亿度,韩国6.55亿度)。

换言之,1949年朝鲜(不算半岛南部)的发电量是中国的1.53倍,是隔壁中国东北地区的3.4倍。

鲜的铁路也很发达,1944年半岛的铁路长度就达到了5067公里,对比下1949年中国,由于多年军阀混战和日本侵华,铁路长度仅为2.18万公里,

而朝鲜半岛的面积仅仅22万平方公里,这意味着其铁路稠密程度远超过中国,也超过其临近的中国东北地区。

不过朝鲜的此种工业基础不错,其实仅限于基础设施,

不管是发电站,大坝以及铁路的设计也好,还是工厂的管理和核心技术也好,都由日本技术人员和管理者控制,技术并不掌握在朝鲜人手中,朝鲜人也难以担任中高级行政职位,这意味着朝鲜人因为自己的种族出身,就被排除在核心技术和管理人员之外,

实际上只是主要被作为初级劳动力使用,导致日本战败后朝鲜不得不依靠苏联专家的援助和培训来维持工厂和电站的运行。

另外说朝鲜的“工业基础设施不错”,也是仅限于在亚洲地区比较,不要说和同样是小国的欧洲国家比如瑞典比较了,比南非也是不如的。

当时的瑞典和南非,不管是发电量还是钢产量,都大大超过朝鲜,当然也远远超过中国。

朝鲜在获得民族独立后的自主科技产业人才培养中,并不太成功,

一是因为在长期的殖民下朝鲜本土工业科技和管理人才及其羸弱,无法和中国相比。

中国在抗战时期由于本土并未全部沦陷,因此还保留了一批民族工业和高等院校,包括钢铁厂,发电厂,军火工厂,油田等等,培养了一批本土高级人才,可以看下这篇文章:

 两次产业转移和历史的惯性–重庆为什么工业增加值全国第四

加上建国后从欧美吸引回国了数千名高科技人才(两弹一星元勋是其中的杰出代表),因此是有人才基础的。

包括中国大陆1949年去台湾的那批高级人才,在台湾搞出了半导体产业,IDF战机,雄风导弹等等,台湾半导体产业发展的几个核心人物像潘文渊是江苏苏州人,孙运璿是山东烟台人,台湾雄风导弹之父韩光渭就是山东人,台湾IDF战机研发计划的领导者华锡钧是江苏无锡人,美国普渡大学博士。

二是朝鲜也没有获得大规模的先进技术和产业转移

中国是依靠抗美援朝的胜利,获得了苏联156个大项目为代表的成套技术体系转移,

七十年代中国重返联合国和中美缓和大背景下的四三方案也引进了26个大项目,解决了吃饭和穿衣的问题。

朝鲜南边的韩国则从六十年代开始大量引进美国和西方的技术,以及派遣人员到欧美留学,也培养了一批自主产业和科技人才,尽管工业基础设施远不如朝鲜,但是今天也成为世界前十大工业国之一,远远的超过了朝鲜。

总之我觉得,一个国家要想持续的发展,自主的科技产业体系,以及融入世界的大循环可以说是缺一不可。

朝鲜的问题是,在长期的殖民统治下,殖民者为了方便经济掠夺,会修建一批基础设施,但是却会牢牢的压制本土的民族产业体系发展,使得朝鲜本土民族人员无法成长为高级人才,也自然就无法打造本土的自主先进产业技术体系,永远只是殖民者的低级打工仔,所以朝鲜尽管铁路,发电量,工厂等基础设施都有相当积累,但是在中高级人才这部分却是非常弱小和缺乏。

而从另一方面讲,独立自主的产业体系,也需要融入世界的大循环,朝鲜现在就是因为美国制裁,全球各国的企业基本不敢和其做生意,而朝鲜的经济总量连全球1%都不到,这导致朝鲜的经济,产业和科技被大大的压缩在了一个非常小的循环里面。

这一点我国也要注意,我国的体量已经世界第二了,美国想全面制裁封锁我们也是办不到的,所以他们搞“小院高墙”,全面轰炸做不到,就搞精确制裁封锁进行打击,总之就是想方设法把我国的核心企业(华为)和关键产业(半导体)逼入小循环,而美国企业则照样在大循环里发展。

目前我国不管是经济总量,科技产出,还是人口总量,都只占到全球的20%不到,因此需要不断的从另外80%获取资金,技术和市场,才能保持持续的发展和壮大,说实话,我们只要继续再增长二十年,制造业和经济总量全球占比达到30%甚至40%,啥事都好办了,这也是我们目前坚持不脱钩的原因。

1、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星火智库立场,仅供大家学习参考; 2、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xinghuozhiku.com/143724.html

Like (2)
Previous 2022年2月9日 下午12:08
Next 2022年2月21日 下午1:09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Please Login to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