矿工用30年,把东北小城变成“冬奥冠军之乡”

本文转载自:瞭望智库(ID:zhczyj)

文 |  巴九灵

本文来源自公众号“ 吴晓波频道”(ID:wuxiaobopd),原文首发于2022年2月12日,原标题为《这个矿工用30年,把东北小城变成“冬奥冠军之乡” | 小巴看一周》,不代表智库观点

中国队在冬奥会上夺得首金后,短道速滑运动员范可新在媒体见面会上眼含泪光地说了一句话:

“我希望以后有更多七台河的孩子,能接上我的这一棒。”

七台河,一个人口只有69万的东北小城,你或许没听说过它,但你一定听说过杨扬、王濛、孙琳琳……他们都来自于七台河。范可欣和队友们在冬奥会短道速滑混合团体接力中夺冠,使得七台河“冬奥会冠军之乡”的招牌再次被擦亮。

“冬奥会冠军之王”不是空穴来风。截至2月11日,中国在冬奥会获得的16块金牌,有7块来自七台河,七台河的运动员们,获得了535块国家级金牌,177块世界级金牌。

矿工用30年,把东北小城变成“冬奥冠军之乡”

在七台河市速滑冠军馆里陈列的部分奖牌

图源:新华社

与之对比鲜明的是,七台河并不是条件拔尖的城市。

论冰雪资源,七台河相比于黑龙江的其他城市并不算突出,2013年才有了第一个室内训练场;论经济,七台河GDP不足哈尔滨的二十分之一。七台河成为冬奥会冠军摇篮的背后,有一个至关重要的人:深耕于七台河的中国短道速滑开拓者孟庆余。

1

孟庆余是哈尔滨人,从小喜欢滑冰,随着知青下乡的洪流,来到七台河做矿工。

在20世纪70年代,中国刚刚经历了文革,几乎没有人把心思放在速滑这个体育项目上。

孟庆余做矿工,一做就是4年,但他一有时间就去冰面上滑冰。他人高马大,脸在井下熏得黢黑,认识他的人,都管他叫黑子。提起“总打出溜滑的黑子”,整个矿上的人都有印象。

1972年的1月24日,他在一次合江地区(黑龙江地区东部三江平原的旧称)的冰上运动会上,一次拿了3个第一名,其中5000米的速滑成绩还打破了记录。当时的七台河体委主任一眼就看中了他,随后,孟庆余成为了一名速滑教练。

虽然一年有3-4个月的冰冻季节,但缺少场地,缺少装备,还是让孟庆余的训练开展得很困难。在结冰的水洼上,冰面经常有裂纹,这样容易卡住冰刀,对学生们来说是致命的。

矿工用30年,把东北小城变成“冬奥冠军之乡”

七台河市速滑冠军馆 图源:新华社

孟庆余自己做了个浇冰场的水车,上面是一个大铁桶,下面是爬犁,铁桶底端连着一个戳了一排孔的管子,水从里面流出来,化掉表面的冰,再把一片一片的冰浇得平整。他一圈一圈,从小水洼浇到运动场,像牛犁地一样地浇出训练用的冰场。

七台河的冬夜,时常有零下三十几度的温度,孟庆余有时候要下到马葫芦里2米深的地方接水管,接头松动,冰冷的水喷射出来,淋透他的全身,连棉袄上也快速结上一层硬硬的冰壳。浇完冰场,他整个人都冻僵了。但这时候,已经临近四五点钟,他又要叫孩子们起床训练了。

七台河滑冰队组建于1974年,孟庆余自己带了二三十个孩子训练,他很少说自己的辛苦,永远想办法克服困难。

没有足够好的训练条件,那就只能出奇招。他带着孩子们拉练,一天一百公里;让他们从六七米的桥上跳下水连胆;在水下练习憋气,锻炼肺活量。

矿工用30年,把东北小城变成“冬奥冠军之乡”

孟庆余带着学生训练 图源:七台河体育

有孩子吓得直哭,这时候,孟庆余总是摆出一副冷脸来,急了,还把学生从桥上一脚踹下去。在训练场之外,他跟别的同事说起,他不是不心疼,但是想出头,不练不行。

王濛的启蒙教练是孟庆余,孟庆余和这些学生们,顶风冒雪在户外冰场上上课,一练就是几个小时。学生的脚和冰刀冻在一起,到最后鞋都脱不下来,都是被教练一个个背进屋子里的。王濛回忆起孟庆余,感叹道:“小时候基础打得好,所以现在能够承受大强度、大负荷的训练。”

孟庆余陪这些后来的奥运冠军走完一程,把他们送到省队,送到国家队,然后回到七台河,继续给下一批速滑苗子打好基础。

矿工用30年,把东北小城变成“冬奥冠军之乡”

七台河体育中心,七台河职业学院短道速滑训练中心的孩子们在进行训练。新华社记者 谢剑飞 摄

2

他是教练,他也是这些学生的大家长。

他每个月的工资基本都搭在了运动队里,秋天要下乡收白菜土豆储存冬菜,为了多省点钱,买点好的装备。

范可新提起孟教练和那双2500元的冰刀,声音还是哽咽的。2500元,对于十几岁的她来说是全家一整年的开销。

孟庆余不声不响地给范可新买了这双冰刀鞋,告诉她,好好训练,以后争取改善家里的条件。

像范可新一样,家境贫寒的孩子并不少。

便宜的冰刀皮子软,学生穿上脚在里面乱晃。孟教练发明了一个省钱的方法,用一种强力胶水黏一层布固定住,合上脚型之后就不会有这样的事了,他把学生叫来,把脚伸进去找位置,再拿出来。

矿工用30年,把东北小城变成“冬奥冠军之乡”
孟庆余修理过的冰刀

怕学生烧脚,他用自己的手一直固定形状,等待胶水彻底变干。胶水经常把他烧得一手泡,但是这样改一双鞋,能省下好几百元,还能让他们穿得更舒服些。孟庆余甚至在专业杂志上发表过一篇文章《短道冰鞋的修理》,在他手里修过的鞋,超过800双。

七台河在2013年才有了第一个室内训练场,在此之前,七台河市短道速滑队在哈尔滨争取到了室内训练场的使用权,但要错开黄金时间。在夏天,孟庆余带带着学生们到哈尔滨集训,利用后半夜的时间上冰。

他的学生里,有人成为了世界冠军,也有人退居幕后,相同的是,他们在孟庆余身上学到了同一种精神:传承。

赵小兵是孟庆余的第一批学生,在两次足以改变她命运的大赛面前,她不幸受重伤,两次比赛都错过了。孟庆余坐在她旁边安慰她,虽然你的运动成绩不突出,但你可以当教练,让你的学生成为冠军。

刚做教练的前几年,赵小兵不理解孟庆余,他的学生进了省队、国家队,提起七台河的孟老师,每个人都知道他很有本事,他明明可以坐办公室,为什么还要受这份罪带学生?

孟庆余老泪纵横,他反问道:“我要是坐办公室的话,活着还有什么意思?”

矿工用30年,把东北小城变成“冬奥冠军之乡”

这是在七台河短道速滑冠军馆内拍摄的已故短道速滑教练孟庆余的工作场景复原。新华社记者 谢剑飞 摄

赵小兵想不明白。

而如今,三十几年过后,五十多岁的她还在授课。她已经有了像徐爱丽、孙琳琳、李红爽等在各大比赛中获得冠军的学生。

尽管如此,当那些练习基本功的孩子们在冰面上奔向她的时候,她还是会感到热血沸腾,那些时刻,她觉得自己和孟庆余很近。

矿工用30年,把东北小城变成“冬奥冠军之乡”

孟庆余的学生赵小兵

孟庆余的突然离去,给很多人带来了遗憾。在2006年,孟庆余返回哈尔滨训练的途中遇车祸身亡。意外发生时,距离他上课只有不到一个小时,那是33年来,他唯一一次缺席了学生们的训练。他随身携带的东西里,有一双还没修好的冰刀和一块计时的秒表。

那一年,在哈尔滨集训的学生们里,就有范可新,她和几个孩子听到消息后,不顾队里的规定,偷跑出来,在殡仪馆外嚎啕大哭。

16年后,在北京冬奥会上获奖的范可新说出了那句话:“我希望以后有更多七台河的孩子,能接上我的这一棒。”

尽管没有人提到孟庆余,但看到七台河运动员的期盼、已经拥有荣誉的教练员的坚持耕耘,甚至在教练员人手一个的改鞋工具箱里,你都能感受到孟庆余,他就像山川改变河流那样,影响着七台河的速滑人。

七台河速滑神话的背后,没有诀窍,只有那些愿意付出的,真心爱着速滑的,孟庆余们。

1、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星火智库立场,仅供大家学习参考; 2、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xinghuozhiku.com/144680.html

Like (0)
Previous 2022年2月15日 下午1:44
Next 2022年2月16日 下午12:33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Please Login to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