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与美方过去的清单相比,UVL可以用《大时代》的一句话形容:是技术性调整,不要怕。
UVL清单“声势浩大”,但是对于药明生物现有业务而言,只是一场表面风波。
02
药明生物清单事件的核心,是一次性生物反应器,这类生物反应器主要用于疫苗、抗体、重组蛋白等生物产品的生产。这些“小袋子”也被看作是药品生产的“机动部队”。
传统的生物反应器,可以理解成一个体积巨大(超过10000L)的发酵罐。这些设施的规划建造,需要耗费3~5年的时间。生物制药行业需要多线开发,广泛布局。单一的大型反应器成本风险太大。所以随着新兴Biotech的崛起,利用模块化的一次性反应器灵活调整生产,就成了CDMO企业的最佳选择。
提到上游生产,就会提到“卡脖子”焦虑。一方面,国产生物反应器的市场占比仍然低于20%,并且性能仍然有不小差距。另一方面,具有商业化需求的生物制药企业,需要用“大罐子”摊平生产成本,不锈钢生物反应器更吃香。
以百济神州广州基地为例,三期项目包含30000升不锈钢反应罐原液车间。根据百济神州生物制药负责人刘建的说法,一次性生物反应器依赖国外进口设备,生产成本较高,不锈钢反应罐可以加大生产体量,从而降低成本。“两种不同类型生产工艺将共同使用,这是一种策略。”
上游不精,下游不爱。一次性生物反应器遇冷的核心,在于技术壁垒。
由于一层性生物反应器采用聚乙烯、聚碳酸酯等高分子材料。与培养基接触时会有部分物质析出,这些物质在培养基中会干扰细胞的生长。控制析出物干扰,需要不断的技术优化。另一方面,反应容器规模加大后,技术指标要求会指数级上升,这也为一次性生物反应器的开发升级带来了新的难题。
高技术壁垒的结果,为这一行业带来了两种特色:前期开发周期长,后期技术兼并多。一次性生物反应器从60年代的原型到第一款用商业化产品WAVE Bioreactor 20的上市,花了近40年。
但是在搅拌式一次性生物反应器体积扩充至2000L之后,以Fenwal,WAVE,Hyclone为代表的开发商被GE、ThermoFisher等技术巨头收购。一次性生物反应器市场成为了Cytiva、ABEC、Sartorius等海外巨头的天下。药明生物相关部件的只要供应方,也离不开ThermoFisher、Cytiva、ABEC等国外供应商。
面对行业现状,药明生物也在电话会议中尴尬地表示,公司目前在全球找两个半供应商:美国、欧洲、和中国。中国在供应商当中,只能算半个。
03
上市企业中,东富龙作为国内制药设备领域巨头,产品覆盖不锈钢生物反应器和一次性生物反应器。东富龙的一次性细胞扩增系统,也在部分系统参数上接近海外设备水平。药明生物暴跌期间,东富龙最高涨幅接近13%,最终收涨8.03%。
紧跟东富龙的楚天科技,则在去年12月首次发布波浪式生物反应器、全自动微载体悬浮培养生物反应器、篮式生物反应器、一次性配液搅拌系统。楚天思优特生物技术在上海建设厂房,用于一次性生物反应器、配液袋、储液袋及其膜材的开发生产。
未上市的新兴企业中,金仪盛世已经成为国内首家一次性生物反应器工艺技术国产化的企业。他们采用非鼓泡式交界面传氧机制,无搅拌桨,可实现极低剪切力。1200升培养规模不需纯氧支持,可以拥有上亿细胞密度,传氧效率和细胞密度明显高于传统进口反应器。
一次性生物反应器与一次性耗材工艺技术国产化的亮点,也让金仪盛世从2021年7月开始,在半年完成两轮重要融资,得到了经纬中国、夏尔巴、中信医疗等行业投资机构的加持。
2021年12月,乐纯生物完成数亿美元的 B+轮融资。作为国内第一家可以生产一次性使用系统的公司,乐纯主要产品包含一次性反应袋、投料袋、离心袋、灌装袋等,拥有超过3000平方米的万级洁净厂房和500多名员工,占据国内市场近三成。
作为一次性反应器的直接获益者,药明生物对一次性反应器的行业分析更加深入,药明生物CEO就曾在行业交流中表示,一次性生物反应器的控制器和中空纤维过滤器技术攻坚难度高,要给国内企业1到2年的时间。“如果说欧美供应商能打90分的话,国产差不多是60分,能用、但还有进步空间。”
04
可以预见的是,随着国际贸易形势的不断严峻,未来的生物医药领域也将从“一条线”变成“一张网”,药明生物登上清单,仅仅是国产企业赛场化竞争中的第一枪。
1、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星火智库立场,仅供大家学习参考; 2、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xinghuozhiku.com/14470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