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载自:智谷趋势(ID:zgtrend)
◎智谷趋势(ID:zgtrend) | 王延鹤
最好的称赞往往来自于你的对手。
众所周知,西方国家对中国总是带着有色眼镜。
北京冬奥会向世界展示了一个变化巨大、比2008年还要更自信和大气的中国。西方媒体可以鸡蛋里挑骨头,也可以把“我不信”写在脸上,但他们已不能再扭过头去、装作视而不见。
华盛顿邮报发文称,美国NBC电视台的冬奥会收视率糟糕极了。
至于为什么,他们也只得说出真相:观众们全都跑到TikTok、Youtube等视频平台上,再也不必经过美国媒体”二道贩子“了。
在这些平台上,每天数以亿计的全球观众激情互动、吃瓜、输出观点。而那些来自外国运动员、媒体记者在中国的亲身记录,往往能引爆上百万的播放。
评论区中频频出现,“这真的是中国吗”,“难以置信我们已经落后中国这么多”。
早在2月10日,奥林匹克转播公司就宣布,北京冬奥会是史上收视率最高的一届冬奥会。
所以说,有多少人嘴上说着不看,身体却很诚实的,大家就心里有数了。
全世界目睹着这个古老而年轻的东方国度,再次站上舞台中央。
外国运动员坐着复兴号列车,以350公里的时速驶入张家口的山区。
他们看到的,是高铁的飚速,是远方的雪原、斜阳和燕山,是一望无际的风力发电场。
抵达崇礼后,列车可以直接开进赛区,这还是冬奥会上的首次,出站后步行500米就到冬奥村了。
站在此刻,很难想象十几年前的崇礼,还只是河北张家口一个平凡的小县城。
没有外国游客、没有滑雪场、没有高速公路,和中国千百个还在脱贫的小镇没什么两样。虽然距离北京市区只有不到二百公里,但首都的繁华全然与它无关。
当地居民自嘲称,小城里“一条马路尽是坑,一个警察两头盯,十字街头一盏灯,十五瓦的灯泡照全城”。
改变是从7年前开始的。
2015年,北京携手张家口成功拿下2022年冬奥会的申办权,一股巨大的力量开始从首都溢出。
北京成为了“双奥之城”,从没有一座城市,能在这么短的时间里连续承办奥运会。
荣耀背后,是京津冀一体化的规划方案。
这样既能帮助冬奥会大幅减少基础建设、场馆设施的开支,也能带动环京周边地区的城市发展、产业迭代、就业发展进入一个新水平。
这几年时间,大量资金涌入张家口,几年时间立项金额数千亿。当地的房价申奥前每平方6000元,在2017、2018年达到了2万多的高价。
延崇、张承高速公路相继开通,2019年底京张高铁开通。在这之前,崇礼到北京要3个多小时的车程,现在乘坐复兴号高铁只需50分钟,算是进入了京津冀的“一小时经济圈”。
美国滑雪运动员肖恩·怀特曾透露:
他从前就对中国的高铁网络印象深刻,一直期待着京张铁路能赶快修好,这次终于在冬奥会上实际体验了一把。
有同样感受的不止他一个。
办奥运会已从刺激经济变成了深坑,东京、里约等城市办奥运都赔了钱,冬奥会也连续多届亏损,但中国却办出到提振城市和产业经济的效果,打破魔咒。
国际奥委会的官员感叹,北京冬奥会的每个赛区,张家口、延庆都像一个加速器,有力带动地区发展。
现在的崇礼,是中国最大的高端雪场聚集区。
短短几年里修起了40多家星级酒店,2020-2021年的雪季接待了超235万人次的游客,当地从工农业为主,转变为服务业为主,端上了“雪饭碗”,成为聚光灯下的冬奥之城。
交通基建的完善,拉来了一线城市的消费者,吹进了高端服务业的新风,也将移动支付、人工智能、云计算、智慧城市等数字技术带进小城。
冬奥会之后,冰雪产业在中国的春天才刚刚开始,这些城市能乐观地望见未来的方向。
很多人不理解,在冬奥会开幕式上,张艺谋用一朵“微火”作为主火炬。
2008年的主火炬美吗?很美。
但熊熊圣火之下,每小时要消耗5000立方米的天然气,鸟巢里甚至专门修了一个燃气站为火炬送气。
14年后,一朵微火,照亮世界,是中国亮明低碳冬奥的态度。
中国提出了2030年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的双碳目标,在全球碳中和进程的步履蹒跚中,冬奥会是展现中国的绿色理念、兑现承诺的实力最好的舞台。
北京冬奥会要实现100%使用绿色电力的目标,这会是史上首次。
为了实现这个第一次并不容易,国家为此专门修建了张北±500kv柔性直流电网工程。
这个工程的核心是,用“来自张北的风,点亮北京的灯”——将张北地区丰富的风光电输送北京,并构建一张稳定、灵活、可控的网络。
可以想象,随着新能源的发展,搭建以清洁能源为主的电网工程也是未来的大趋势。张北柔性直流电网是一个实验,或是说样本,是首次构建了一个较大区域范围内的柔性电网。
在冬奥会之后,这个电网系统仍能每年向北京等地输送超200亿千瓦时的绿电,大幅提升北京、冀北地区的清洁能源使用占比。
“水立方”20天变身“冰立方”
为了节省经费,也是为了避免资源浪费,北京冬奥会主要利用了2008年奥运会的场馆设施,在此基础上进行升级改造。
水立方在春夏秋冬是游泳馆,到冬季就变为冰立方,举行冰壶比赛;五棵松体育中心变成冰球馆。
二氧化碳制冰系统
4个冰上运动的场馆,使用了当前最环保的“二氧化碳跨临界直冷制冰”技术,能做到碳排放趋近于零,且能将冰面温差控制在0.5℃以内。
冬奥会所有的新建场馆,也均取得三星绿色建筑设计标识,这是国内最高的绿色建筑标准。
滑雪大跳台,是用首钢的工厂旧址的改造,减少建筑的浪费。
从重工业到低碳冬奥,这是一个关于产业升级、城市再生的故事,代表了中国的道路选择。国际奥组委主席巴赫称,这是让人惊艳的城市规划和城市范例。
但套在BBC的“阴间滤镜”之下,却被外媒像模像样地炒作为核电站。
这就有些过分了,毕竟真实的大跳台场景在各视频平台上都看得见,引得评论区的网友纷纷回怼“fake news”。
中国的目标是实现冬奥会全部碳中和,减碳的理念体现在各个地方。
在冬奥会的赛区内,还投放了一千多辆氢燃料电池车,用于赛事交通服务的车辆中85%都使用节能与清洁能源。
在京冀地区的植树造林,水源保护,创造林叶碳汇;中石油、国家电网、三峡集团等企业,通过行动和捐赠进行碳抵消;冬奥会的餐饮用具使用可降解材料,工作人员的制服保暖材料来自回收的废弃塑料;通过小程序等数字技术,让大众记录日常生活的碳轨迹,引导大众低碳生活。
这次冬奥会留下了许多珍贵的低碳遗产,是对大型活动全流程碳中和方法学的一次大练兵。在不声不响中,中国的清洁能源技术已经跑到了前面。
奥运会既是体育竞技场,也是科技的秀场。
体育竞技从来就不只是体育的较量。
北京冬奥会的另一大主题,就是科技。在申奥成功之后,科技部就启动了“科技冬奥”的计划,在零排供能、绿色出行、5G共享、智慧观赛四个方面实施科技突破。
这是一个全球观察中国科技水平、新基建程度的窗口,也是中国推广5G、AI、数字人民币、云计算等技术的机遇。
开幕式上,冰涛雪浪、如梦似幻的视觉设计,背后是由京东方、中国航天科技、英特尔、华为等公司与高校的合力。
那块由42000块屏幕组成、面积超过1万平方米的最大地屏,画质头一次达到16k的惊人水平。
看上去非常像冰的奥运五环,表面也是超高清的LED显示屏,由北京的利亚德制造。
这次冬奥会,也开创性的使用了8K、VR、自由视角技术,能360度无死角的观赛。
而这个技术在之前的比赛中也立下大功。
在2月7日的男子短道速滑比赛里,因为抓出韩国选手犯规的骚操作,全网在谢谢“猎豹”和“飞猫”。
超高速4k轨道摄像机系统“猎豹”,是在竞速赛中用的拍摄工具,移动时速能达到90公里,而顶尖的速滑运动员在70公里。
由40台4k摄像机+3台8kVR相机的“飞猫”,能够全覆盖、无盲区地进行超清拍摄。
10套“子弹时间”回放系统,使用的是360度环拍技术,能够3D数字重建,回放、还原比赛中的定格场景。
对观众来说,能够获得突破时空、极高自由度的观看体验,仿佛身临其境;对选手来说,犯规无所遁形,保障比赛公平;对裁判来说,判罚、评分依据更加充分。
而最被外媒惊呼“amazing”,在TikTok上疯狂刷屏的,就是科幻感十足的智慧餐厅。
这个餐厅没有厨师,没有服务员,没有酒保,所有食物饮料都由120台餐饮机器人制作完成。
食客在餐厅坐下扫码点餐后,后厨的机器人就开始制作,饮料在90秒内就能完成,食物的准备过程仅需4-6分钟。
火速出炉后,这些食物通过架设在天花板上的轨道和悬臂,精准投放你的面前。
同样的,还有机器人调酒师、咖啡师、甜点师、雪糕机器人。唯一限制你的只是想象力。
整个冬奥会,机器人无处不在。在送货、巡逻、医疗急救、消毒杀菌、引导翻译、清洁等多种场景,提供了高效的智能服务。
实际上,疫情后这两年,机器人已经大量出现在中国老百姓的生活场景中,带动着中国AI机器人、服务机器人的产业突飞猛进地进步。
评论区里,一条置顶的留言是,“美国现在看起来像个发展中国家”。
如果问未来十年,哪个国家最有能力将智能机器人普及开来,你懂的。
在赛场上,运动员的惊险一跃、冲破极限。个人的努力固然重要,但所用的装备、服装,也是科技的结晶。
中国短道速滑队的金龙战袍,所用的面料能将降阻性能提升10%,防切割强度是钢丝的15倍。这是技术团队2000多个设计手稿、110多个样品、800小时风洞测试的成果。
运动员在平时训练中利用视觉捕捉算法、深度学习和AI技术,一点一点打磨出每个运动员最佳的状态、最高的水平。
这是一次低调、不炫技,但无所不包的科技盛会。这些冬奥会上亮相的科技“隐形冠军”们,研发、设计、制造来自于五湖四海,大部分都已经有了成熟、完整的国产供应链。
也难怪世界的目光如此聚焦,这是过去14年中国科技进步的成果,也指明了接下来发展的前路。
截至目前,中国代表团已在冬奥会上已获得7金4银2铜,创造了历史上最好的成绩。
在赛场之上,中国也诞生了谷爱凌、武大靖、苏翊鸣等面向世界、家喻户晓的冰雪运动明星。
谷爱凌的TikTok
“小栓子”苏翊鸣在明天会迎来18岁成人礼,谷爱凌也才18岁。成长轨迹虽不相同,但两人早就认识,如今也都少年成名、顶峰相遇。
运动员可能是最接地气的明星,他们年轻热血,又用最直观的奋斗、比拼、梦想,从生活高高腾起。
从他们身上,能看到新一代中国青年最好的样子。
那些远渡重洋、来到中国的外国运动员,也是他们国家的骄子。
他们与中国运动员交手、交流,看到中国与西方语境里截然不同的多元与进步,也是感触良多。
他们用拍照、采访、TikTok等各种方式,展示他们所见所闻的真实中国,聚集起亿万观众点赞,胜过千言万语。
这种未来有希望、青年有梦想,是全世界共通的。
“一起向未来”,这是北京冬奥的主题,也是对全人类放下成见、达成共识,一同奔赴更长远命运的大声呼喊。
参考资料:
国际人士点赞京张高铁.人民网
端上“雪饭碗”,冬奥改变张家口.南方周末
北京冬奥会:碳中和的试验场.千篇一绿
冬奥会敲门.财新
1、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星火智库立场,仅供大家学习参考; 2、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xinghuozhiku.com/14647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