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载自:好好住(ID:niceliving)
食堂的无接触高科技流水线,让外国朋友们纷纷拍起了短视频:
而最让运动员感兴趣的,还是宿舍里的“零重力”智能床:
那北京冬奥村大体是怎么个情况呢?这次在北京冰上赛区的基础上,增加了延庆和张家口两个赛区,建设周期长达 6 年。
©️ THAD
? 苏翊鸣比赛中,颇具中国风格的场地就在张家口云顶滑雪公园。
张家口冬奥村的居住区有31栋房子,餐厅、诊所、健身、娱乐等一应俱全,甚至还有宗教中心。
©️ THAD
? 冬奥会看得我最心惊胆战的项目就是钢架雪车了,我国选手闫文港夺得铜牌,比赛场地在地形复杂的延庆赛区。
©️ THAD
延庆冬奥村的建设,其实也是一次很好的山村改造,规划时很好保留融合了晚清时期的村落遗址。比赛结束后,这里会转为冰雪产业继续发展。
©️ THAD
⛷ 谷爱凌 和 苏翊鸣 比赛的最佳一跳在北京首钢滑雪大跳台,运动员们背景中超酷的烟囱正是首钢的工业遗产,借着冬奥改造重生了。
北京冬奥村距离 2008 年北京奥运会的奥林匹克中心很近,公寓有135m²、165m²、190m²和220m²四种户型,比赛结束后,这里将会作为北京市人才公租房使用。
可以看出冬奥村的建设成为了城市发展的一部分,城市边缘地区、历史遗留空间将在此恢复生机。
几乎每届奥运会都会斥巨资建造奥运村,最后又给谁来住了呢?比赛之外,奥运健儿们在村子里又住得怎么样呢?
19 世纪末奥林匹克之父顾拜旦提出了「奥运村」的想法。但奥运村的发展并不是一蹴而就的,早年间参加的运动员人数不多,且有很多不确定因素,奥委会的工作很难推进,终于在 1924 年巴黎奥运会上,第一个「奥运村」诞生了。
1924 年男运动员们坐在巴黎奥运村木屋前
??
1932 洛杉矶奥运会
男人住村里活动房
女人住公园酒店
1932 年的洛杉矶奥运会,可以说是开创了奥运村的样板,远远超出了为运动员提供食宿的功能。村里配备了训练场、休息室、医院、邮局、露天影院、甚至还有消防站。
努力克服语言差异和其他人交朋友,是那届奥运会比赛之余大家最开心的事了。
奥运村距体育馆 10 分钟车程,距洛杉矶市中心 25 分钟车程。
20世纪初「泰勒主义」科学管理提高效率和生产力的思想正影响着美国。
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奥运村采用了预制房屋的建造形式,提高效率并降低了成本。造型和当时室内流行的古典元素毫无关系,这也意味着审美标准开始发生改变了。
在施工前因无法预估参赛人数,最后就盲测建了500间
这些房屋在搭建时并没有考虑日后会将它们留下,但我没想到是整栋端走的那种不留下。
美国人将奥运小屋全部出售,运去了棕榈泉、夏威夷、柏林、日本等地。这座奥运村仿佛从来没有存在过。
小屋一套含家具卖 215 美元,不含家具 140 美元。
房间配备了窗帘、四张床位、冷水淋浴和舒服的藤椅。
女运动员没有住在这个小房子里,奥运住宿是男女分开的,126 位女士被安置在市中心附近的查普曼公园酒店。
??
1936 柏林奥运会
希特勒建造“和平村”
首次电视转播奥运会
紧接而来的是 1936 年柏林奥运村,功能建设上也是里程碑式的存在。接待了约 4000 名运动员,设施包括最先进的宿舍、用餐区、训练设施和游泳池等。
在纳粹党上台两年前,德国赢得了 1936 年夏季奥运会的主办权,希特勒将其视为宣传纳粹的好机会,非常重视,因此这也是第一次电视转播的奥运会。
讽刺的是,他给奥运村起名为「和平之村」。
后来被修复还原的房间样貌
这座奥运村之后命途多舛。
二战期间被用作德国士兵的医院和训练地,1945年开始被苏联克格勃接管,这座象征着世界和平、友谊、团结的奥运村变成酷刑营地近50年。苏联解体后,这里沦为了废墟。
直到 2019 年,有消息说这里会被开发成联排别墅和公寓。
??
1984 洛杉矶奥运会
运动员住大学宿舍
美国笑赚 2 亿刀
1984年洛杉矶奥运会,运动员们第一次按队伍入住,结束了男女分开住宿的时代。
这也是新中国第一次参加奥运会。射击运动员许海峰拿下了中国的首枚奥运金牌,21岁的李宁一战封神,斩获6枚奖牌,成为世界瞩目的体操明星。
这次洛杉矶没有新建奥运村,而是利用已有建筑设施,运动员住在南加州大学等几所高校中。这一届奥运会让洛杉矶赚了 2 亿美元,也开启了奥运会商业化之路。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以 Deborah Sussman 为主的设计师团队共同创造了 1984 年洛杉矶奥运会的设计。他们提出了「kit of parts」的设计理念,创造了一套视觉字母表,由帐篷、横幅、脚手架等组成,巧妙适用于不同场地。视觉非常震撼,甚至很孟菲斯。
随着奥运会全球化,奥运村也从最开始单纯解决住宿问题,变得与举办城市的发展密切相连。
奥运村作为城市规划的一部分,也就意味着它要从选址、土地管理、建筑、景观、基础功能、商业、未来发展等方方面面做考虑。
第一个现代住宅区
半个世纪过去依然活跃
《奥林匹克建筑》作者 Martin Wimmer 将 1960 年罗马奥运村定义为「第一个现代住宅地区」。
由 Adalberto Libera、Luigi Walter Moretti 等多位建筑师共同建造,能够容纳 6500 名参赛者。
当时正处于战后复苏阶段,建筑受柯布西耶思想影响较深,奥运村也可以看到柯布西耶的影子。
左图为 1960 罗马奥运村,右图为柯布西耶 Ville Radieuse 愿景图
奥运会结束后,这里变成了政府员工的家。到了 70 年代,负责建造和维护的住房协会解散,大家离开,这里一度成为犯罪的代名词,甚至没有出租车司机愿意载客来这儿。
到了千禧年,周边的设施陆续改变,迎来了新的居民,这里又渐渐恢复了生机。
2002年,伦佐·皮亚诺 音乐公园在这开幕
2009年,扎哈·哈迪德 MAXXI (国立二十一世纪艺术博物馆)在这开放
和这个奥运村同时期的意大利公寓,大部分在封闭街区中,大厅昏暗,人与人之间缺乏社交可能性。
这里就不一样了,楼栋之间有合理的街道、绿地,健全的商业设施,更有很好的运动场地。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现在的居民,大部分是后来陆续搬迁来此的非典型意大利人,他们都非常热爱这里。
有居民在《MONOCLE》的采访中说,她想要的私密性和舒适感,在这里找到了完美平衡。
经历了半个多世纪,从运动员住所到现代社区,罗马奥运村仍然保有着奥运时期延续下来的乐观精神。
借机规划全城交通
新干线、整体卫浴都在此时诞生
1964的东京奥运会让世界重新认识了日本,也推动了东京乃至全日本的基础设施搭建工作。
东京的高速公路、单轨电车、地下铁道网、以及世界第一条高速铁路–东海道新干线,都是在此时完善的。
新建的江桥交流道
还促成了大仓酒店、新大谷酒店、东京王子酒店等大型酒店的建设。
为了缩短新大谷酒店工期,TOTO 研发出了一种全新卫浴形式,也就是现在风靡亚洲的日式整体卫生间。
由亚洲第一位普里兹克建筑奖得主 丹下健三 设计的「代代木国立综合体育馆」,建在了华盛顿高地,保留部分住宅用作奥运村。
这里曾是美国武装部队驻扎日本的最大住宅区,因此也颇具政治象征意义。
代代木国立综合体育馆 被称为 20 世纪世界最美的建筑之一,也是 60 年代日本技术进步的象征。
近处房屋为运动员住宿的地方,后来被拆除改成绿化带了。
经济复苏和奥运建设的巨大机遇,为规划者提供了机会重新思考东京的未来,在很大程度上,这也促成了丹下健三的东京湾规划。
被边缘化的残破工业区
变身海滨新城市
巴塞罗那奥运村在城市改造中相当成功,几乎被废弃的残破工业区,成功转型为极具经济价值的海滨新城市。这也与城市本身的规划体系分不开。
现代城市规划奠基人塞尔达,为巴塞罗那制定了一套网格式发展计划
这也是第一个拥有私人海滩的奥运村,转型成功之后,这里成为了最受欢迎的旅行目的地之一。
巴塞罗那的改造中,有一个点我非常喜欢:让街道从为了通勤到为了生活。
巴塞罗那的跳水场馆可以俯瞰整个城市的风景,13 岁伏明霞的惊人一跳成了经典。
和巴塞罗那情况类似的是 1988 年的韩国首尔奥运会。首尔汉江沿岸洪水泛滥,环境污染问题严重,正好借此机会修整重建。
奥运村住宅从 4 层到 26 层不等
从五环路到森林公园
城市加速发展的转折点
北京奥运村位于北四环到北五环之间,是完善城市边缘地区的好例子。它的发展是我们大家有目共睹的,这片区域的建设对北京未来的城市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当年北京为奥运会投入高达 2950 亿人民币,64% 都用在了基础设施建设中,北五环的建成无疑是其中最耀眼的一项。
20 年后的今天再来看,五环的意义已经远超交通道路本身。沿着五环的东南西北,又催生出大大小小无数的住宅区、商业区。
曾有媒体评价:五环就像地理上的等高线一样,浓缩了北京城的隐形贫富差距、城乡二元结构、梦想与现实等各种说不清道不明的意义。
整体规划颇具东方神秘学
现在的奥林匹克森林公园板块,已成为北京北部最为宜居的片区之一。当年兴建的运动员公寓与媒体公寓成了住宅小区。
北京奥运村内也融合了中式建筑
奥运村的房价从最初均价每平米 1.2 万,涨到了现在的 13 万,翻了 10 倍多。现在这价格,放在寸土寸金的北京也是价格高地了。
数据截图于2022年2月17日
我去年曾在奥运村看过房,里面还有很多当年的奥运宣传物料,非常穿越,好像一下子又回到了 2008 年,那一年我18岁了。
奥运村一方面连接着奥运会,另一方面连接着举办城市的发展与未来。2008 年北京奥运村的建设如今看来非常成功,期待这次冬奥建设在未来的发展。
?
大家可以在评论区说说
本届冬奥会你最喜欢哪个项目
最喜欢哪个运动员呀
? ⛷ ⛸ ?
网络、THAD | 图片
※参考文献 1.Francesc Muñoz |Historic evolution and urban planning typology of Olympic Villages 2.Philip Barker |A history of Athletes’ Villages at an Olympic Games from 1924 to 2016 1 comment 3.HARRY HOWARD FOR MAILONLINE|Would YOU live in Hitler’s Olympic Village? 4.Frances Anderto|Could the Pop-Up Design of the ’84 Olympics Work Again? 5.MONOCLE |David Plaisant |VILLAGGIO OLIMPICO — Rome 6.内田繁 |《日本设计六十年》 7.林中杰 |《丹下健三与新陈代谢运动》 8.toto.com | TOTO 的发展历程 9.Joan Busquets| 巴塞罗那:全尺度的都市规划之路 |城市历史作为设计当代城市的线索-巴塞罗那案例于塞尔达网格规划 10.ArchDaily Xiaohang Hou | 北京 2022 年冬奥会建筑盘点
1、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星火智库立场,仅供大家学习参考; 2、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xinghuozhiku.com/14656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