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辛迪夫
本文转载自:地缘谷(ID:Geo-Valley)
乌克兰如今的现状,其很大一部分的原因,是由于其国内的乌克兰族与俄罗斯族的族群之间产生了不可调和的矛盾,进而给了邻国入侵的理由与外部势力操作的空间。那么,为什么在1991年独立之后,乌克兰国内会产生如此巨大的民族矛盾呢?这还是由于乌克兰失败的民族政策所导致。
普京宣布承认乌克兰东部“顿涅茨克共和国”“卢甘斯克共和国”独立后,当地居民手持俄罗斯国旗庆祝。
乌克兰境内俄罗斯族的由来
乌克兰族和俄罗斯族之间虽然有相近的文化、相似的语言,但是它们完全不像俄罗斯总统普京所说的那样,是同一个民族。既然是不同的民族,那为什么在当今的乌克兰国土上,有如此之多的俄罗斯人居住呢?
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曾回应称:乌克兰人与俄罗斯人绝对不是一个民族。如果我们是一个民族,那么格里夫纳(乌克兰货币)就会在莫斯科流通,黄蓝旗(乌克兰国旗)也将飘扬在国家杜马大楼的上空。来源.Pexels
乌克兰和俄罗斯民族同属于东斯拉夫族群。在东斯拉夫人的统一大国基辅罗斯被蒙古人灭亡之后,地处基辅罗斯西南一隅的基辅罗斯下辖的加利西亚-沃伦公国的东斯拉夫人自称为“(地处基辅罗斯)边疆的”,他们逐渐变成了当今的乌克兰人。而俄罗斯人则来自于在基辅罗斯东北边陲的莫斯科公国,莫斯科公国由于最早投降蒙古人,因而得以借助蒙古人的力量大幅扩张,莫斯科公国的罗斯人与蒙古人融合,变成了俄罗斯人,而莫斯科公国最终演变为了沙俄。
不幸的是,乌克兰人的加利西亚-沃伦公国没有独立很长时间,就被波兰-立陶宛吞并了。在17世纪,乌克兰被以第聂伯河为界分为东西部:东部被沙俄占领,西部被波兰占领。在波兰占领之下的乌克兰,保留了大部分乌克兰文化;而在东部的沙俄占领区,乌克兰人被迫接受了“俄罗斯化”,大量俄罗斯人在沙俄宫廷的指挥下来到东乌克兰务农。
到了1793年,西乌克兰也被沙俄吞并。“俄罗斯化”变本加厉,不仅禁绝了乌克兰语,乌克兰人原有的希腊天主教信仰也被强迫改为俄罗斯东正教。许多乌克兰人也由于沙俄的政策,改说俄语。语言和信仰是一个民族的根本,其后,这些说俄语的乌克兰人很多都改认同自己为俄罗斯人。
乌克兰危机后的2018年,乌克兰自主东正教会在首都基辅举行会议,表决通过成立脱离俄罗斯东正教会的独立教会,终止俄乌东正教会逾300年的从属关系。时任乌克兰总统波罗申科作为观察员出席并表示:乌克兰不是、也不会是俄罗斯教会的领土,建立一个独立的乌克兰东正教会已成为国家安全问题的一部分。来源.Pexels
在19、20世纪,沙俄对乌克兰人展开了系统性的打压。沙俄时期,官方出台了《社会构成法》,规定俄罗斯人是统治所有东斯拉夫人的民族,将乌克兰人蔑称为“小俄罗斯人”。许多乌克兰精英也认同这一套说法,努力通过通婚、迁居等方式变成俄罗斯人。
不仅是政治方面,经济方面,乌克兰人的权力也被俄罗斯人逐渐篡夺。随着乌克兰东部顿巴斯地区(顿巴斯,即顿涅茨克盆地的简称)发现了煤矿,沙俄大量建设煤炭工业。沙俄技术落后,采用人工而非机械采煤,因此仅在1885-1900年5年期间,顿巴斯的煤矿工人数量就涨了380%。由于当时乌克兰仍处在农业社会,煤矿工人的来源大部分应是进行了农奴改革的、初步工业化了的俄罗斯境内。这样一来,乌克兰的俄罗斯族占比进一步提升。
位于乌克兰东部,东西长650km,南北宽70~170km,面积约6万km²的顿巴斯煤田,是乌克兰最大的煤田。由于该煤田地处苏联西部工业中心,炼焦煤储量又较丰富,因而开发程度很高,煤炭总产量和无烟煤及炼焦煤产量一直居苏联首位。
沙俄崩溃之后,乌克兰族的数量进一步减少,占比越来越少。乌克兰先是打了一场内战——资本主义的乌克兰人民共和国、乌克兰国对打乌克兰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然后又遭遇了大饥荒,至少350万乌克兰人死于饥饿。为了填充人口的空虚,斯大林下令将许多苏联境内其他加盟共和国的居民迁往乌克兰东部。苏联政府采取的政策,都是以俄罗斯立场来考虑的,并没有把乌克兰放在心上。
说俄语的乌克兰居民,大多对乌克兰并没有什么感情。他们又多居住于东部,这也为其后乌克兰的分裂、内战以及俄罗斯的干涉埋下了祸根。
反复横跳的民族政策
乌克兰的民族政策,就是没有固定、连续的民族政策。关于民族政策的制定,一切都以上台的乌克兰总统的意志为准:有时想搞乌克兰民族主义,有的时候又要亲近俄罗斯,俄白乌三国一起搞东斯拉夫民族主义。
乌克兰人在独立之前,遭遇了太多的苦难。其中,禁绝乌克兰语言、对乌克兰民族文化与宗教的灭绝,是乌克兰人记忆最为深刻、最为痛苦的体验。在独立之后,为了建构国家、重建乌克兰民族意识,第一任乌克兰总统克拉夫丘克在独立初始的一片混乱当中不忘强推乌克兰民族主义,推广乌克兰语,有意限制俄罗斯族的地位,甚至邀请斯大林时期被流放到中亚的克里米亚鞑靼人回克里米亚居住,用以拉低东乌克兰的俄罗斯族比例。
依靠颜色革命上台的2005年上台的乌克兰总统尤先科,尤其抵制俄罗斯文化:他掀起了一场“对俄语的战争”,在几乎所有官方文件当中改使用乌克兰语,命令所有中学生在高考时只得使用乌克兰语,并反复强调乌克兰大饥荒的历史,煽动国内仇俄情绪,让乌克兰国内的俄罗斯族叫苦不迭,本就不高的对乌克兰的国家认同感被这些政策消磨殆尽。
不过,由于沙俄、苏联时期的多年积累,在乌克兰的俄罗斯族普遍较乌克兰族富裕、政治影响力大。这也造就了2010年俄罗斯族乌克兰总统亚努科维奇的上台。他作为俄罗斯族,竭力维护本族的利益,想要亲近俄罗斯,宣称东斯拉夫人是一家,应当紧密合作。他一方面宣称要继续进行“乌克兰化”,一方面借助欧盟新通过的《欧洲区域或少数民族语言宪章》,维护俄罗斯族使用俄语的权力。他又签署《国家语言政策基本法》,让全乌克兰27个行政区域当中的13个的官方语言成为了俄语。
2013年底,亚努科维奇在俄罗斯的压力下,拒绝与欧盟签署自由贸易协定,引发乌克兰政治危机,反对派发起大规模示威,最终被乌克兰议会革除总统职务,逃亡俄罗斯。来源.Pexels
而我们最熟悉的泽连斯基,则是在乌克兰民族主义和东斯拉夫主义之间反复横跳,没有准头。他在上任伊始,试图亲近俄罗斯,甚至将乌克兰东部分裂武装的头头邀请到谈判的框架中去。不过,随着乌克兰东部局势的逐渐严峻,泽连斯基发现不能再搞亲俄主义了,便一下子转向搞乌克兰民族主义,甚至作为俄语母语者的他都开始努力学习乌克兰语了。(虽然但是,作为乌克兰民族主义者的他说俄语明显还是要流畅许多)
也有民族政策成功的前加盟国
不是所有在独立之前受到俄罗斯大国沙文主义欺压的国家都像乌克兰这么失败的。
波罗的海三国,如今是发达国家,同时还摆脱了俄罗斯的影响,成功地塑造了自己的民族意识、国族认同。同样是具有大量俄罗斯移民,同样是被施行了长达数百年的俄语教育,波罗的海三国采用了一招“必杀技”来“解决”国内的俄罗斯族缺乏国家认同感的问题:“非国民化”。
从纳尔瓦看爱俄边境,纳尔瓦河两侧分别是爱沙尼亚和俄罗斯领土。来源.Pexels
在独立之后,三国的领导人看着自己的国家,想必是绝望的:拉脱维亚、爱沙尼亚的本民族人口几乎只占到一半多一点,立陶宛的俄罗斯族也有数十万之众,这些俄罗斯族人认同所在国而不是俄罗斯的只有约20%;几乎全部的政府要职为俄罗斯人占据,国内拥有大量苏联遗留下来的俄罗斯驻军……
怎么办?波罗的海三国马上开始推行了俄罗斯族“非国民化”的政策。
1991年11月,爱沙尼亚出台了《公民身份法》,规定1940年以前的公民及其后代自动获得公民身份,其他居民若要获得公民身份必须满足两年的居住年限,同时要通过严格的语言测试,测试内容包括爱沙尼亚历史,以及宣誓效忠爱沙尼亚。这项法案直接导致大部分的俄语居民被排除在1992年9月的爱沙尼亚大选之外。
1991年10月,拉脱维亚也通过了类似的法案,但更为严格,1940年以后的公民申请国籍的居住年限需满16年,同时需要通过语言测试以达到日常会话水平。尽管拉脱维亚最高苏维埃的这项法案被激进民族主义者以过于温和为由否决了,但足以表明拉脱维亚在公民身份问题上对于外来移民尤其是俄语居民的排斥。只有俄罗斯族人数较少的立陶宛比较宽松,向除苏军以外的所有居留于立陶宛的人颁发了公民身份。
这样严格的政策,导致了许多俄罗斯人“无家可归”,成为无国籍人,既因为工作或者是家庭的原因无法回到俄罗斯,又无法正常地以本国人的身份参与社会生活。在1994年,拉脱维亚全国30%的人是非公民,几乎都是俄罗斯人;拉脱维亚的俄罗斯人当中,有60%都无法拿到公民籍。
不过,一昧地强硬政策,也会被质疑是过于不人道的举措。由于在波罗的海三国,俄罗斯族的问题已经大到不容忽视,为了国家的构建,波罗的海三国也开展了一系列建构民族的举措,被称之为“国家融合方案”。
例如,在2000年,爱沙尼亚、拉脱维亚都开展了免费的向所有包括俄罗斯族在内的少数民族教授本国语言的课程。同时,为了加入欧盟,满足相关条款,两个国家修改了就业条款,规定不分民族、籍贯,所有人都有机会参与公平的社会竞争,参加工作。最后,为了团结国内的俄罗斯族人,波罗的海三国还放宽了入籍要求。
拉脱维亚几乎有三分之一的人的母语是俄语,2012年,拉脱维亚曾举行名为是否将俄语作为该国第二大语言的公投。来源.Pexels
船小好掉头,如今,俄罗斯族与这三个国家的本地民族一起,将三国建设为了世界上最发达的国家之一。
中亚五国,也受到了强制俄罗斯化的影响,民族文化也一度衰亡,但是这五个国家由于国力较弱、地近俄罗斯而不是欧洲,去俄罗斯化采用的是不同的策略。它们不仅将西里尔化的本民族语言改为拉丁化的文字,还重建伊斯兰教信仰,以宗教为纽带团结本国人民。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哈萨克斯坦作为中亚五国中最发达、国力相对最强盛的一个,采用了迁都的方式压制本国北部靠近俄罗斯地区的分离势头。苏联时期,大量俄罗斯族、德意志族(原来世居于东普鲁士和逃难至伏尔加河流域的)被迁移到哈萨克斯坦,意图提升哈萨克斯坦内部的外族占比,压制本国民族主义。1979年,哈萨克斯坦北部的德意志人试图建立独立于哈萨克斯坦的自治州,引发了群体性事件,其分离势头可见一斑。
在独立之后,首任哈萨克斯坦总统纳扎尔巴耶夫将哈萨克斯坦的首都从偏居最南部一隅、有着俄罗斯殖民主义色彩的阿拉木图迁移到位于中北部广阔大草原上的阿克莫拉(今努尔苏丹),成功地笼络了北部的少数民族,将哈萨克斯坦变得更加具有凝聚力。
为什么很失败?
2008年的一个调查显示,全乌克兰居然有13%的人没有把乌克兰视为自己的祖国,更有35%的人不因为自己是乌克兰公民而感到光荣。在2010年,亲西方的总统尤先科授予历史上的乌克兰民主主义者斯捷潘·班德拉以“乌克兰英雄”的称号。但是,东部地区的俄罗斯族人因为斯捷潘·班德拉曾经和纳粹合作杀害过俄罗斯族人,而对该决议表示反对,卢甘斯克的俄罗斯族更是树立了一座塑像纪念被班德拉杀害的俄罗斯族人,直接与中央政府唱反调。
斯捷潘·安德里约维奇·班德拉,西乌克兰民族主义运动和乌克兰民族主义者组织的领导者,于1941年在利沃夫发表了《乌克兰国独立宣言》。1959年,在西德慕尼黑被克格勃特工暗杀。图为乌克兰西部城市捷尔诺波尔的班德拉雕像。来源.Pexels
这也导致了我们都知道的后果:在克里米亚被俄罗斯兼并之后,2014年2月,乌克兰的民族主义者通过修改法律取消了俄语的官方地位,使得来自乌克兰东部、南部的俄罗斯族人展开了大规模的抗议,要求获得更大的自治权,解决俄语的地位问题。
2014年5月,顿涅茨克、卢甘斯克展开公投,由于两州内部俄罗斯族人占到绝对多数,两州独立公投都被通过了。乌克兰政府以反恐名义进军东乌克兰,试图剿灭俄罗斯族的分离主义者。顿巴斯战争就此展开,生灵涂炭。
乌克兰的各任领导者作为民族政策的制定者,没有仔细考察乌克兰国内的情况,也没有认真分析外界形势,只是根据自身的政治立场来制定民族政策,要么是极度排俄,压榨俄罗斯族至极限;要么是极端亲俄,招致乌克兰本国大部分国民的反感;要么是左右摇摆,没有思路也没方法,最终的结果只能是两头不讨好。
乌克兰受到俄罗斯的影响比苏联境内任何一个加盟共和国都深,而且其与俄罗斯的产业链深度结合,工矿业、制造业依赖俄罗斯市场,这就导致了乌克兰没有办法像波罗的海三国那样完全摆脱俄罗斯的经济影响,亲近西方;也由于人口多,没有办法像中亚国家那样单独靠出口农产品、矿产品自力更生,摆脱俄罗斯的影响。而乌克兰受到俄罗斯的压迫又过深,因此任何一个试图投靠俄罗斯的领导人都会被反对下台。乌克兰依赖俄罗斯的经济结构与反俄的政治意图的矛盾,给了俄罗斯干涉的空间。
俄罗斯是一定要确保乌克兰不反俄的——乌克兰地缘上“深陷于”俄罗斯之中,俄罗斯为了保障自己与西方国家之间有足够的“缓冲”,给自己民族留下足够的“生存空间”,会采取一切办法让乌克兰倒向俄罗斯而不是西方。说乌克兰是深陷于俄罗斯与亲俄势力的怀抱之中,不如说乌克兰是西方与东方的交界处,不管倾向于哪一方,都将会是一个“突出部”。
俄乌第一轮谈判中,俄方将乌克兰保持中立作为谈判3个条件之一。来源.Pexels
当地时间2月28日,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签署加入欧盟的正式申请文件,这为下一轮谈判增加了不确定性。来源.Pexels
乌克兰的战事,尚未见分晓。何时战争才能停歇,乌克兰人民能够享受到来之不易的和平与独立,这都仍是一个未知数。作为一个在夹缝中生存、民族问题严重的国家,乌克兰的悲剧注定只是大国博弈之中的一个附带的后果罢了。
参考资料:冷战结束后波罗的海三国“去俄罗斯化”问题研究.钱琛;独立后乌克兰的族群关系研究_胡鹏;乌克兰危机的滥觞—民族因素解析.田鹏;乌克兰地缘文化特征及其影响.麻洪川;乌克兰和哈萨克斯坦族群政策的比较研究.胡炜;乌克兰独立后的国家认同研究.王鹏辉;当代乌克兰国家认同问题研究.张艳波;乌克兰俄语地位问题探析.张宏莉;19世纪下半期至20世纪初俄国煤炭工业的发展.张广翔;中亚五国“去俄罗斯化”问题研究.袁蕙珈;中亚地区“去俄罗斯化”政策.田烨;新欧亚主义之哈萨克斯坦民族国家建构.纳扎尔拜·叶尔肯
1、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星火智库立场,仅供大家学习参考;
2、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xinghuozhiku.com/15324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