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蜻蜓
本文转载自:北美留学生日报(ID:collegedaily)
什么意思呢?一个会下棋的人,往往一整盘棋是看不到那种一招致死,或力挽狂澜的绝招。因为他早已全盘布局、运筹帷幄。
俄乌冲突犹如一盘大棋,执棋人分别是俄罗斯和美国,而乌克兰、北约、欧盟仅仅是这盘棋上的棋子。
俄乌冲突发展到今天,情形可能超出了所有人的预料,包括普京本人。乌克兰问题没有解决,反而促成了西方的合力围剿,本来内部分裂的欧盟,此时却硬是铁板一块。
21世纪的战争,已经不单单是武器战那么简单,信息战和舆论战都会影响到这盘棋最后的输赢。
如果一个人没有病,所有人都说他有病,那他到底是有没有病?俄罗斯面临的就是这个情况。
CNN、BBC、路透社、法新社这些国际媒体就是“太医院”,他们站到了普京的对立面,利用舆论声讨俄罗斯“有病”,呼吁企业开除俄罗斯籍员工。
截止3月2日,跨国科技巨头和企业纷纷下场制裁俄罗斯,他们声称自己是“道德卫士”,站在了弱势的乌克兰一方。
这份长长的名单还在不断扩大,美国极力营造出“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现象。
如果有一天,中国想要实现祖国统一,上面长长的清单会不会调转矛头指向中国?西方媒体会不会炮轰中国?
如果俄罗斯输了这场战争,绝不会像是美国在阿富汗战场烧掉2.3万亿美元那么简单,世界格局都将发生改变,中国也无法真正的“中立”。
就在昨天,环球网刊发文章《舆论场须以国家立场作底色》
在讨论俄乌冲突局势的时候,我们要从中国自己的地缘政治立场入手。
在冲突爆发的第一天,国际舆论已经给俄罗斯下了判断,无论中文互联网上你我秉持的态度如何,俄罗斯都被扣上侵略者的头衔。
但也有人表示并不认可,为什么俄乌之争就被说成是侵略,美国空袭索马里、以色列空袭叙利亚,为什么这些都不是“侵略”?
首先,美军空袭索马里得到了索马里联邦政府授权,并且是在索马里联邦政府协调下进行的。
本次行动的目标是,索马里青年党,一个极端恐怖主义组织,号称效忠“基地”组织并接受其领导。
如果普京受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委托,派兵镇压其国的新纳粹势力,俄军可以名正言顺地进入乌克兰境内,这就不是“侵略”。
说这些并不是来为美国和北约辩护,相反我们一定要认清什么才算是“侵略”,因为一旦被扣上“侵略战争发起者”的帽子,国际舆论一定会倒戈,俄罗斯就是典型的例子。
入侵古巴、格林纳达、伊拉克、阿富汗等等都是事实确凿的侵略行为。
我国外交部在1月28日,谴责过美国侵略行为的正确说法是:
美国在叙利亚的战争罪行只是其在世界各地穷兵黩武的冰山一角。在伊拉克,美军非法入侵不仅造成成千上万平民死伤,而且留下了约2500万枚地雷和其他爆炸遗留物。在阿富汗,美军造成的平民死伤超过10万人,还导致鸦片等毒品生产野蛮滋长。美国布朗大学开展的调查显示,过去20年,美国在全球85个国家和地区开展“反恐”行动,导致89.7万到92.9万人直接死于战争暴力,超过3800万人成为难民或流离失所。
美国绕开联合国对伊拉克发动军事进攻,为什么国际舆论没有像今天抛弃俄罗斯一样抛弃美国?
1991年,美国发动海湾战争,联合国投票表决,英法美不用说抱团赞成,苏联剩下了半条命,只能同意,中国弃权。
鲍威尔拿了一个洗衣液一样的东西就说“伊拉克存在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北约盟友都反对,中俄两国更不用说。
但美国还是绕开了联合国悍然发动战争,时任联合国秘书长安南赴伊拉克亲见萨达姆,斡旋。
可是联合国并非“国上之国”,只能协调无法拿出任何实际的制裁,世界大国有人联合起来去制裁美国发动“侵略”吗?
有人有办法冻结美国的银行?有人可以不给美国提供军火?有人能将美国人从本国驱逐?有人能关掉所有的麦当劳?
用很长的篇幅论述什么是“侵略”旨在表明一件事儿——
去年11月,乌克兰申请加入北约。俄罗斯再次向美国和北约发起“安全保障倡议”,希望北约放弃东扩。注意,这里用的是倡议,在国家利益面前硬汉总统选择了委曲求全。
但乌克兰在美国的挑唆下,甘作诱饵,悍然违反明斯克协议,公开放言说要加入北约,不断挑战俄乌此前划定的不加入北约的红线。
普京的万字演讲已经表明了乌克兰的历史以及为什么发动这场战争。
乌克兰一旦加入北约就大大加强了北约在黑海高加索地区的势力,俄罗斯面临的可能是二次解体。
从2014年开始,西方不允许俄罗斯吞并克里米亚,于是发动了经济制裁。德、法、意在制裁中损失15%GDP,俄国损失至少40%GDP,直到今年才恢复到2014年GDP80%的水平。
无论是否是正义之战,对俄罗斯来说这已经是自保的最优选项。
所以,当有一天中国要通过武力才能实现统一的时候,请大家一定要清楚,战争并不是法条那样简单,它是一场综合国力的较量。
另一方面,西方现在将泽连斯基抬上了神坛,俨然成为一位“亲美”的无辜受害者,舆论也站到了泽连斯基和乌克兰这一边。
在刚刚结束的拜登政府国情咨文上,乌克兰驻美大使马尔卡洛娃作为座上宾被拜登邀请列席。
泽连斯基也非常配合,冒着风险邀请CNN等媒体来到他躲藏的地下办公地点接受采访。
当记者问他,你希望拜登的国情咨文能对俄罗斯传递什么信息时,泽连斯基说:“太多了!”这包括必须停火,否则俄乌谈判不会取得进展。那现在的俄乌谈判是不是浪费时间呢?
俄乌之战很快会演变成一场针对西方世界普通人的“洗脑战”,借由战争之恶来提升个人的人性之善,利用这种善来达到巩固国家机器的地步。
时至今日,你看看CNN、BBC、路透社的报道,有多少是关于乌克兰的负面,俄罗斯的正面?没有。
对于战争的想象,距离几千公里外的美国白人想到只会是俄罗斯士兵残忍的杀害乌克兰人。但他们不会想到,战争是如何爆发的?
facebook和Twitter已经封锁了俄罗斯新闻,关于俄罗斯想要传递到西方世界的一切消息都被当成了“假新闻”,也包括俄罗斯的控诉。
但是,西方媒体并不是铁板,法国记者冒天下之大不韪曝光了乌克兰对顿巴斯长达8年的战争。
乌克兰在乌东实行八年的军事打击,让这里的普通人每天都在承受炮火和泪水,这部纪录片长达40分钟。
但是你看到CNN的报道了吗?乌东的真相难道就不是真相了吗?
更可笑的是,这位法国记者的Twitter账号被封,她不会被颁发普利策,她被西方媒体所排斥。
这就是乌克兰过去8年所发生的事情,爱好和平的泽连斯基有没有为这些冤魂祈福呢?
乌克兰没有政治家,只有表演家。泽连斯基擅长表演,并把这种表演融入到了自己的人生中。
他还同意美方在乌克兰设置十余所生物实验室,准备通过加入北约把乌克兰变为对付俄罗斯的战争前沿。
北约不傻,他们不会同意普京加入北约的请求,如果世界上所有的国家都是北约了,北约存在的意义也就没有了。
俄罗斯注定要成为北约的敌人,一旦俄罗斯被肢解,北约的威胁不在,你说他下一个对象会是谁?
金融圈、科技战、舆论战、信息战、网络战、电子战、经济战、贸易战、资源控制战、武器热战等…..
如果有一天我们在统一的时候面临俄罗斯一样的处境,我们会怎么办?
美国冻结境内俄罗斯的所有财产,这笔钱据说可以购买30辆航母,而且美国境内的俄罗斯银行也被关闭,欧盟想要关闭俄罗斯的SWIFT。
除此之外,科技上的封锁也非常严重,AMD、Intel、台积电、格芯、苹果电脑、戴尔、半导体设备、爱立信全都禁止对俄罗斯销售其产品,这几乎让俄罗斯只能使用民族品牌。
对中国而言,科技封锁我们已经见识过了,但没有见识过这么大规模的封锁,实现芯片自主已经不是一个可有可无的选项了。
希拉里呼吁全美黑客对俄罗斯网络进行攻击,世界最大的黑客组织宣布参战,一上来就把俄罗斯的大外宣网站给干掉了。
美国总统国务卿决定对俄打信息战,还加大力度在俄罗斯政界招募间谍。
假设现在M国要打我们,他们提前掌握了某公司的所有数据,包括道路数据、人流等等。通过舆情监控,进行数据更新,哪个地方修路了,什么路段拥堵,什么地方人多,什么地方有异常人口流动。
联邦快递、UPS、美国航空公司、欧盟、加拿大全都对俄罗斯禁运。
制裁的范围不断扩大……从体育到宠物,西方世界就要营造出一种俄罗斯已经被全球孤立的形象。
有人会说,大国之间不会发生战争,因为现在都是核武器时代,一旦发动战争,核武器将会毁灭地球。
近10年内,核武器的打击程度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早已经不是广岛和长崎那两颗原子弹所能比拟的。
毁灭性确实重要,但能控制核武器的毁灭性和打击范围,实现精准打击就更加牛逼了。
拿美军高精度的小当量核航弹B-61来说,当量300吨TNT,精度15米左右,可以将摧毁20个DF-5导弹井的中方人员伤亡降低至700人左右。
通过避免触地爆,而采用离地面30米左右的近地爆,这次核打击将不会产生任何放射性落尘。
为了说服敌人终止冲突,又不诉诸于大规模核对射,美国需要更克制、更严格限制打击边界的核方案,达成更有限的目标。
这种类型的、打击固定目标的核方案,称为“有限核打击计划Limited Nuclear Options”。
所以,不要天真地认为,核战争真的不会爆发,无限核打击的时代早已过去,核战略这个词也不是纸上谈兵。
值得一提的是,目前五大常任理事国没有一个承诺“不在自己领土上使用核武器”的,包括中国,最多仅仅是承诺“不进行核试验”。
在真正的战争中,不管是不是遭受了核袭击,在自己的国土上使用核武器都没有任何限制。
北约的力量会进一步增强,甚至整个俄罗斯都有二次解体的可能,我们和俄罗斯签订的能源协议可能就此作罢,产生新一轮能源危机也犹未可知。
没有了俄罗斯在北方对北约的制衡,我们将面临南北夹击,腹背受敌。
中国将会失去战略缓冲,台湾问题也可能会无限延长,在长时间内无解决。
热爱和平反对战争本身没有问题,但并不是所有人都给你热爱和平的机会。
俄乌战争,中国人站的立场不应该是乌克兰的立场,也不应该是俄罗斯的立场,应该是中国人的立场。
1、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星火智库立场,仅供大家学习参考;
2、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xinghuozhiku.com/15493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