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欧酝酿乌克兰“流亡政府”, 为何偏偏选波兰? 一位波兰精英的揭示|文化纵横

本文转载自:文化纵横(ID:whzh_21bcr)

本文原载《东欧政治与社会》2021年第4期,由“文化纵横新媒体”编译

✪  Andrzej Szeptycki | 波兰华沙大学
西东(译) | 文化纵横新媒体编辑部
述垚(校) | 文化纵横新媒体编辑部

【导读】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CNN)报道,美国和欧洲官员近期正讨论西方如何支持泽连斯基领导的乌克兰“流亡政府”。这一讨论虽建立在泽连斯基撤离基辅的假设下,但耐人寻味的是,在考虑流亡政府的境外选址时,这些官员指向了波兰。为什么在那么多国家中,偏偏倾向于波兰?

波兰华沙大学教授Andrzej Szeptycki在本文中指出,自2004年以来,波兰和俄罗斯,尽管实力悬殊,却在乌克兰展开了旷日持久的“争夺战”。波兰虽然缺乏国际影响力,却一直试图对乌克兰政权施加影响。而且,俄波两国的竞争,主要集中在身份上,俄罗斯试图将乌克兰继续囊括在“俄罗斯世界”的影响范围内,波兰则试图利用北约和欧盟成员国的身份来撬动乌克兰向西看。俄波两国都认为,要想保证自身利益和安全,都需要乌克兰与自己相似。从今天的局面看,乌克兰正走向一条“不稳定”的欧洲化之路,而这极可能实现波兰期待的乌克兰愿景。

他进一步指出,波兰曾是苏联卫星国,也与乌克兰共享相似的民族文化。波兰加入北约和欧盟后,一直担当游说者,例如说服欧盟参与乌克兰的橙色·革命、游说欧盟对乌结盟、俄乌冲突后要求欧盟对俄制裁等。而在大量波兰人移民西欧之际,每年百万名移居到波兰的乌克兰人则填补了波兰劳动力市场的空白。对波兰来说,欧洲─大西洋安全结构的东扩,有助于缓解波兰作为“边界国家”的不安地位。而乌克兰亲俄带来的能源威胁,即俄罗斯完全控制天然气和石油到波兰和欧盟的出口,也是波兰不愿面对的。因此,乌克兰危机大体符合波兰利益,而俄波两国分歧扩大,也对乌克兰有重要意义,因为这阻止了乌克兰的两个邻国之间达成任何损害本国利益协议的可能性。

本文原载《东欧政治与社会》(East European Politics and Societies)2021年第4期,原题《波俄博弈:基于乌克兰的竞争》,由文化纵横新媒体编译首发,仅代表作者观点,供诸君参考。

波俄博弈:基于乌克兰的竞争

本研究分析了自2004年以来波兰─俄罗斯─乌克兰三角关系。过去 16 年里,实力悬殊的波兰和俄罗斯在乌克兰展开竞争。这不仅涉及影响力的争夺(虽然波兰的影响相当有限),而且涉及乌克兰选择的政治道路、经济模式及国际身份。

波兰希望乌克兰成为“欧洲人”:选择民主和自由市场来减轻对俄罗斯的依赖,并确保波兰东部边境的安全。这项“渗透”主要是通过波乌合作和众多欧洲-大西洋组织,譬如欧盟(EU)来实现的。

对俄罗斯来说,它希望乌克兰保持“后苏联”身份。即便乌克兰既独裁又腐败,只要它在文化上仍是“俄罗斯世界”的一部分,就可以保证俄罗斯的国家利益,特别是在北约和欧盟东扩的背景下。

基于此,在2014年之前,俄罗斯通过俄乌之间相互依赖的多种渠道,成功地阻碍波乌合作的发展。然而随着乌克兰“尊严革命”及俄乌冲突的爆发,乌克兰已走向一条清晰、但不稳定的欧洲化道路,而这将更有利于实现波兰描绘的乌克兰愿景。

基于兰德公司的一项研究结果,本文通过尝试涉猎如下几个议题来深度复盘2004年以来围绕乌克兰而引发的“俄波博弈”:

美欧酝酿乌克兰“流亡政府”, 为何偏偏选波兰? 一位波兰精英的揭示|文化纵横

美欧酝酿乌克兰“流亡政府”, 为何偏偏选波兰? 一位波兰精英的揭示|文化纵横

波兰─俄罗斯─乌克兰三角关系概述

1991年以前,波兰、俄罗斯、乌克兰同属共产主义集团,波兰在冷战时期是苏联的卫星国,而俄罗斯和乌克兰分别是第一、第二加盟国。苏联解体后,波兰加入西方阵营,俄罗斯走上“修正主义”道路,乌克兰则在西方阵营和俄罗斯之间起到缓冲作用。表1是截止2020年三国的面积、人口、GDP(2019年全年)及军费(2018年全年)对比。

美欧酝酿乌克兰“流亡政府”, 为何偏偏选波兰? 一位波兰精英的揭示|文化纵横

表 1 波兰、俄罗斯和乌克兰:主要力量指标

1989 年,新成立的民主波兰当局推出了一项广泛的经济改革计划——“巴尔塞罗维茨计划”(Balcerowicz plan)。尽管付出了一些社会代价,几年之内波兰就成为一个快速增长的市场经济体。内部转型伴随着波兰外交政策的重新定位。得益于成功的改革、西方国家的支持以及俄罗斯的相对弱势,波兰于 1999 年加入北约,2004 年加入欧盟。北约和欧盟成员国的身份被波兰视为(尤其是针对俄罗斯的)安全和繁荣的关键保障。

俄罗斯很大程度上处于前苏联政府的控制之下,这阻碍了俄罗斯政治经济改革的进程。苏联解体后的最初几年,俄罗斯陷入贫困和日益严重的经济不平等。经历了动荡的叶利钦任期(199-1999 年)之后,其继任者普京加强了中央权力,受益于原材料(特别是天然气)价格高企,俄罗斯经济得到发展。在国际层面,俄罗斯被公认为苏联的合法继承者。然而俄罗斯恢复超级大国地位的野心以及对西方体系扩张(北约及后来的欧盟)的隐忧,导致俄罗斯对中东欧的局势愈发关注。格鲁吉亚战争(2008 年)和俄乌冲突(自 2014 年起始)即是明证。

乌克兰对俄罗斯和波兰在内的西方国家,都有着重要意义。而这是基于乌克兰的国土面积(603,000 平方公里,其中7% 的面积包括不受乌克兰当局控制的克里米亚以及顿巴斯地区)、人口潜力(2020年达4190万)、居于东西之间的战略位置,以及经济资产:乌克兰拥有欧洲丰饶的黑土土壤、天然气管道和重要的军工产业。 

1990年代末以后,乌克兰与俄国走上了不同的道路。乌克兰要解决至少四个难题:缺乏能源资源却又需限制对俄依赖、显著的地域差异、强大的寡头、以及相对活跃的公民社会。2004年的橙色`革命迫使乌克兰当局重新举行的总统选举,最终使亲西方的维克托·尤先科(2005─2010年)掌权。2013 年,亲俄总统维克托·亚努科维奇(2010─2014年)拒绝与欧盟签署已经谈判达成的结盟协议,而这一决定直接导致了2014年的“尊严革命”。虽然革命后上台的新政府旨在改革国家,但事与愿违的是,乌克兰所面临的高度腐败和政治经济生活的寡头化并未得到解决。 

波兰对乌克兰的目标

1990年初以后,波兰对乌政策一直依赖于在法国出版的Kultura月刊的研究团队,Kultura是由一群从波兰流亡到法国的知识分子1947年所创办的期刊。Kultura团队认为:

“只有在一个普遍的欧洲联盟中,波兰才能获得和保持独立地位……不仅1939年已成立主权国家的诸民族有权加入这个未来的欧洲联盟,乌克兰人也应享有这一权利……鉴于俄罗斯的威胁……创建一个独立的乌克兰,对波兰来说生死攸关。”

1991年后波兰对乌政策基于如下三个具有普遍战略性意义的假设。 

第一,在几个前苏联邻国之中,由于乌克兰具有发展潜力,地缘位置重要,与波兰有相似的民族文化,且对俄罗斯相对中立,波兰将乌克兰视为核心合作伙伴而国土面积较小的立陶宛与过于依赖俄罗斯的白俄罗斯,都不享有同等战略意义。 

第二,波兰十分看重乌克兰的欧洲化进程(或曰“西化”进程)。对波兰来说,欧洲-大西洋安全结构的东扩将减少波兰与“后苏联地区”的边界范围,缓解波兰作为“边界国家”的不安地位(即便波兰仍将与俄罗斯的飞地加里宁格勒州以及白俄罗斯接壤)。乌克兰政局的稳定,也将减少波兰接纳乌克兰移民的压力以及乌克兰政局动荡对波兰的牵连。 

第三,波兰努力把乌克兰带往西方,因为波兰认为,倘若乌克兰陷入俄罗斯势力范围,对波乌两国都不利。一个由俄罗斯主导的欧亚空间,将加强俄对中欧和巴尔干的影响。政治上,可能导致该地区的民主退化。安全上,波兰将需要更多军队保护。能源上,俄罗斯将完全控制天然气和石油到波兰和欧盟的出口。这些都是波兰不愿面对的。 

波兰对乌政策的另外三个假设则更具体。 

第一,突出历史记忆与历史政策。波乌之间存在历史恩怨,尤其是1943─1944年之间发生的“沃伦大屠杀”,对波兰当局来说,让乌克兰人承认曾经的罪行是乌克兰“欧洲化”的重要一步。 

第二,确保与乌克兰交往中的经济利益。虽然波乌经济往来规模相对较小(波兰对乌克兰出口额仅占其 2%),但经济贸易导致两国之间不止一次发生政治冲突(譬如2006─2007 年乌克兰对波兰进口肉类的禁运,和2014年至今的禁运)。波兰的出口商及投资者对乌克兰不稳定、腐败和缺乏透明度的商业环境普遍持批评态度。波兰认为,乌克兰按照欧洲标准进行转型,将创造一个更可预测和更友好的商业环境。 

第三,充分利用乌克兰的人口资源。2019年,约有100万乌克兰人在波兰工作(虽然因新冠疫情2020年有所缩减)。在大规模波兰移民到西欧国家的背景之下,因波乌文化相近而移民到波兰的乌克兰人填补了劳动力市场的空白。虽然一些右翼政客将乌克兰移民视为威胁,他们担心乌克兰国内的民族主义热潮和俄乌冲突会蔓延至波兰。

俄罗斯对乌克兰的目标 

俄罗斯的对乌政策很大程度上受19世纪帝国传统的影响,即基辅罗斯公国是俄罗斯帝国的的摇篮,而基辅是“所有俄罗斯城市之母”。基于此,俄罗斯认为独立的乌克兰民族和语言“过去存在,现在不存在,也不可能存在”。俄罗斯对乌政策的具体目标并不容易揣测,这源于俄罗斯决策体系的不透明性以及 2014年俄乌关系的重大变化。 

俄罗斯联邦认为乌克兰与白俄罗斯一样,属于与其自身相同的历史和文化空间的一部分,这个空间即“俄罗斯世界(编者注:详情可点击阅读文化纵横公众号内另一篇文章)”(Russkiĭ mir)。俄罗斯希望维持对后苏联空间的主导,尤其在“俄罗斯世界”中。乌克兰因此至关重要。俄罗斯对乌克兰的主导地位似乎是俄罗斯保持(或重新获得)大国地位的主要条件。因此,俄乌关系不仅仅需要变得密切,而且要明显有不对称性。而这要求乌克兰需被排除在西方“轨道”之外。 

尽管对乌贸易仅占俄罗斯对外贸易总额的2%,但乌克兰仍被视为重要的经济伙伴。乌克兰是俄罗斯天然气出口到欧洲的主要中转国。直到2014 年,俄罗斯还依赖乌克兰军事和工业综合体的一些核心供应,包括且不限于飞机发动机、海军燃气轮机等。然而随着冲突爆发,该领域之间的联系已经破裂。 

俄乌间还有着重要的社会和文化纽带:俄罗斯族裔占乌克兰人口的可观比例(2001年人口普查占17%)、俄语的重要地位、莫斯科宗主教圣统的乌克兰正教会等等。 这部分证实了乌克兰的“俄罗斯世界”认同。而俄罗斯的对乌政策主要目标就是把乌克兰保持在“俄罗斯世界”中,这不仅是为了实现俄罗斯对该地区的领导地位,同时也是为了共享“俄罗斯世界”的认同、文化和价值。乌克兰和欧盟与北约或者波兰的合作,则被视为威胁了俄罗斯对乌克兰的想象愿景。

波兰对乌克兰的战略

波兰对乌战略主要包含三个要素:支持乌克兰的欧洲化、在西方特别是欧盟为乌克兰的利益进行游说、支持乌克兰对抗俄罗斯。 

波兰特别希望与乌克兰分享波兰的转型经验,认为这是乌克兰改革取得成功的必要条件之一。波兰在乌克兰的两次颜色·革命中寻求和平解决乌克兰政治冲突的办法。从2005 年到 2019 年波兰还为乌克兰投入约3亿美元援助,并支持乌克兰的地方政府改革。然而总体而言,波兰援助的有效性不大:一来,乌克兰当局没有实施困难且代价高昂的改革的意愿,二来,波兰自身能力有限,波乌在1989─1991年间的转型经验也存在重大差异。 

波兰游说乌克兰与欧盟发展合作,多年来它致力于修正欧盟对乌的政策,并试图创造新的解决方法,它还呼吁欧盟增加对乌克兰的财政支持及欧盟签证制度的自由化。2004 年波兰说服其欧洲伙伴,欧盟需要参与乌克兰的橙色·革命。2008年,波兰与瑞典一起提出了一项针对俄罗斯邻国的新文书——欧盟东部伙伴关系。次年,这一提议得到了欧盟批准。2011─2013 年,虽然亚努科维奇政府有亲俄倾向,波兰仍游说欧盟通过对乌结盟协议。然而,波兰的这些努力并未取得成果。欧洲理事会和欧盟理事会从未承认乌克兰获得欧盟成员资格的可能性。欧盟对接纳乌克兰缺乏兴趣,有如下几点原因:欧盟内部矛盾、乌克兰改革进展不佳、乌克兰加入欧盟带来的成本。其中一些成员国还担心这可能导致俄欧关系恶化。 

2005─2010年间,波乌采取了多项举措,旨在限制俄罗斯在中东欧的影响力。2006年,波乌签署能源合作宣言,宣称波乌的战略伙伴关系应当获得优先地位。2007─2008 年波兰、乌克兰和其他一些前苏联国家在克拉科夫和基辅举行了两次能源峰会,以制定“黑海─里海─波罗的海”能源过境区的概念,其目标是里海的能源生产商和欧洲的客户通过临经南高加索和乌克兰的领土联系起来,从而绕过俄罗斯的过境。但这个想法从未实现。2008年8月,波兰时任总统卡钦斯基与乌克兰总统尤先科一起前往第比利斯,以在俄格战争期间支持格鲁吉亚。当时,波兰已经警告西方不要在乌克兰重演格鲁吉亚的情况。 

波兰对俄政策的转折点出现在2014 年俄乌冲突的爆发。波兰放弃了对俄罗斯政策的克制评价,开始公开表达对乌克兰和东欧邻国的担忧。它还要求欧盟对俄罗斯实施和维持制裁,即便这可能对波兰经济产生不利影响。制裁的实施算是波兰众多举措中生效的一个,最初制裁时间为六个月,但后来欧盟会定期延长制裁的期限。 

波兰对乌政策主要基于外交手段,其次才是金融和军事手段。对该战略有效性的评估并不一致。自2014年以来,乌克兰当局采取了亲欧外交政策;但是,这种情况很容易改变。此外,内部改革滞后。更重要的是,大多数乌克兰人支持加入欧盟和北约,而过去并非如此(见表 2);这是朝着采用欧洲身份迈出的重要一步。乌克兰人对波兰也持积极态度(见表 3)。最后,“尊严革命”和随后的俄乌冲突表明,乌克兰不想成为俄罗斯的一部分。这些事态大多数都符合波兰的利益,即便波兰仅以有限的方式对其做出了贡献。

美欧酝酿乌克兰“流亡政府”, 为何偏偏选波兰? 一位波兰精英的揭示|文化纵横

表 2 对乌克兰加入北约和欧盟的支持(2012──2019 年)

美欧酝酿乌克兰“流亡政府”, 为何偏偏选波兰? 一位波兰精英的揭示|文化纵横

表 3 乌克兰民众对波兰的态度(2012──2018)

俄罗斯对乌克兰的战略

苏联解体后,俄罗斯对乌政策一直偏向亲俄的政治力量。它支持库奇马(特别在他第二个任期)和亚努科维奇。有时,俄罗斯直接干预乌克兰的政治生活,例如在 2004 年总统大选期间,它通过俄罗斯媒体和政治顾问来支持乌克兰当局。这种激进的俄罗斯政策之所以成为可能,是因为软弱的乌克兰政治体系、高度的腐败以及强大的寡头控制其中一些人充当了俄罗斯和乌克兰当局之间的“中间人”,特别是在利润丰厚的天然气贸易领域。

在经济层面上,俄罗斯希望维持乌克兰在政治和财政上对俄罗斯的高度依赖。直到 2018 年,俄罗斯一直是乌克兰最大的贸易伙伴、主要投资国之一以及乌克兰天然气的主要供应商。在尤先科担任总统期间,俄罗斯曾在2006年和2009年两次停止向乌克兰输送天然气,这对乌克兰经济构成重大挑战,让乌克兰政局更加动荡,并削弱了其亲西方领导人的声望。 

俄罗斯还利用两国间现有的社会和文化联系来发挥自己的优势。在乌克兰的俄罗斯媒体、莫斯科宗主教圣统的乌克兰正教会、乌克兰的俄罗斯族裔之中宣传俄乌合作理念。在橙色·革命期间,东部地区的代表威胁要分裂国家。2010年,他们的支持使亲俄的亚努科维奇掌权。 

俄罗斯对乌政策在国际层面取得了部分成功。即便乌克兰拒绝加入俄罗斯发起的各类一体化项目,比如关税同盟或是后来的欧亚经济联盟,但俄罗斯也阻止了乌克兰加入北约的企图。在亚努科维奇执政期间,尽管他对外宣称波兰是“非封锁”国家,但仍放弃了加入北约的愿望,并且他也放弃了签署欧盟的结盟协议。

这一决定在乌克兰引发了大规模抗议,最终推翻了亚努科维奇。俄罗斯不得不重新调整对乌政策,在没有完全放弃上述手段的情况下,它决定依靠硬实力。2014年3月,俄罗斯控制了克里米亚,并将其纳入俄罗斯联邦。俄罗斯当局希望利用乌克兰的区域对立,将东南地区从乌克兰分离出来。在2014年春天,俄罗斯特种部队和亲俄政客试图控制该地区的主要城市:顿涅茨克、卢甘斯克、哈尔科夫、第聂伯罗彼得罗夫斯克和敖德萨。这些活动只在顿巴斯地区带来了成果,强烈的区域认同使顿巴斯人民倒向俄罗斯。自 2014 年以来,乌克兰当局失去了对该地区东部的控制权,该地区自行宣布成立“顿涅茨克”和“卢甘斯克人民共和国”。值得注意的是,这两个实体之所以能够幸存,是因为俄罗斯的直接军事干预。 

至少自 2004 年以来,俄罗斯对波兰在乌克兰的干预做出了负面评价。俄罗斯认为橙色·革命是美国及包括波兰在内的西方国家共同策划的反对俄罗斯运动的一部分。因此,波俄关系急剧恶化。 

自 2014 年以来,俄罗斯加强了针对波兰的举措,特别是旨在破坏波乌合作。俄罗斯主要借有利于它的政治力量来施加影响,例如极右的波兰自由与独立联盟和议会边缘的法律与正义党;俄罗斯还支持波兰境内一些亲俄的群体和非政府组织。俄罗斯的基本目标一直都是离间波乌关系,尤其是通过挑起波兰和乌克兰之间的历史争议。 

尽管俄罗斯采取了多层次战略,但将乌克兰维持在俄罗斯影响范围内的基本目标尚未实现。在政治层面上,俄乌关系不太可能恢复原状,因为持续的战争已经深深地分裂了两国。在社会层面,俄罗斯在乌克兰的形象大大恶化(见表 4 和表 5)。然而,俄罗斯当局对乌克兰仍有影响力,特别是在顿巴斯成功建立了两个亲俄的“人民共和国”。 

美欧酝酿乌克兰“流亡政府”, 为何偏偏选波兰? 一位波兰精英的揭示|文化纵横

表 4 乌克兰民众对俄罗斯的态度(2012──2018)

美欧酝酿乌克兰“流亡政府”, 为何偏偏选波兰? 一位波兰精英的揭示|文化纵横

表 5 乌克兰民众对克里米亚和顿巴斯局势的态度(2019 年)

俄罗斯与波兰、及波兰背后的西方关系变化

波俄对乌克兰的竞争,应该从波俄关系,以及俄罗斯与包括波兰在内的西方的关系这两个角度来分析。 

自 1990 年代初以来,波俄关系一直高度冲突。两国在一系列问题上相互反对。争论的焦点包括波兰的主权范围(波兰加入北大西洋联盟和北约的军事力量将重塑波兰的势力范围);其次,能源地缘政治(俄罗斯对波的天然气供应条款、俄罗斯与欧盟之间的能源关系);第三,共同历史(特别是苏联在二战期间所扮演的角色);最后,对共同邻国的不同看法,尤其是乌克兰。 

波俄关系错过了改善的机会。1993年波兰执政党民主左翼联盟(SLD)尽管在安全问题上与俄存在分歧,但试图实现俄乌关系正常化。但因两国力量的不对称,俄罗斯搁置了波兰的提议。经历了两次选举后,2005年SLD 及其盟友失去了政府多数席位和总统职位,波俄关系因橙色·革命而陷入危机。 

2007年掌权的公民纲领党(PO)旨在重启与俄罗斯联邦的关系。在此期间波兰外交部内部文件认定,俄罗斯在后苏联地区扩张的可能性有限,波俄关系应得到改善。2009年,普京对波兰进行正式访问,然而这次政策重启并没有带来长期的变化。2014年,公民纲领党切断了与俄罗斯最高级别的联系,因为后者对乌克兰发动了战争。 

自1990年代初以来,俄罗斯与北约的关系也发生了相当大的变化。北大西洋联盟本有与俄罗斯建立伙伴关系的意图,《俄联邦与北约相互关系,合作和安全的基本文件》(1997年)和北约-俄罗斯理会的成立(2002年)都证实了这一点。北约和俄罗斯有共同的利益,特别是在911和全球反恐战争开始之后。然而在北约干预南斯拉夫(1999 年)及其逐步向中欧国家扩张之后,双方产生的分歧阻碍了合作的发展。自2004年乌克兰橙色革命以来,双边关系逐渐恶化,里程碑事件是普京在慕尼黑的演讲(2007 年)、俄罗斯─格鲁吉亚冲突(2008年),最后是俄乌冲突。目前,北约和俄罗斯并不将对方看作潜在的合作伙伴,而是一个威胁。 

俄罗斯与欧盟的关系走向也大致相同。苏联解体后,俄罗斯成为欧盟在后苏联时期最重要的合作伙伴,然而双边关系的制度化,即《俄欧伙伴与合作协定》(1994年)的采纳和4个“俄欧公共空间”的概念(2003─2005 年),并没有导致相互信任的增加。最重要的原因是这些安排几乎没有触及天然气贸易等最关键的合作领域。俄罗斯对欧盟通过东部伙伴关系等倡议参与后苏联区域的做法变得审慎犹疑。它启动了新的一体化项目,例如关税同盟和欧亚经济联盟,作为欧盟政策的替代方案。2014年的俄乌冲突使危机已久的俄欧关系达至高峰。 

欧盟和俄罗斯之间日益紧张的关系,尤其是它们就共同邻国的竞争,不仅是争夺影响力,更是由于价值观的冲突。欧洲一体化是建立在民主和法治等思想基础上的,俄罗斯则提倡“主权民主”的概念,不尊重欧洲设定的法律。提倡国际法的欧盟将俄罗斯认作“修正主义大国”,旨在改变冷战后的现状。

结论 

对波兰─俄罗斯─乌克兰三角关系的分析证实,至少自2004年以来,波俄一直在争夺乌克兰。这种情况是两国对乌克兰的期许互相冲突的结果。在过去三十年中,两国在对乌政策上的竞争是波俄双边关系更广泛对立的表现。这种对立也可以被视为俄罗斯与欧盟/北约之间的对立。

让情形变得十分有趣的是,波兰在与俄罗斯的竞争中处于明显的不利地位,波兰的欧盟和北约的成员国身份也仅仅只能部分扳回一局。 

波兰─俄罗斯对乌克兰的竞争结果并不容易评估。基本上,2004 年以后的乌克兰表明了它不想属于“俄罗斯世界”,并选择通过联合协议的实现部分整合进欧盟,特别是欧盟与乌克兰建立的“深入全面自贸区(DCFTA)”。然而事实证明,乌克兰的内部转型是漫长而艰难的,其最终的结果仍不确定。此外,俄罗斯并没有完全放弃将乌克兰纳入其势力范围,而且似乎决心通过包括军事在内的一切手段来实现。最后,应该强调的是,乌克兰的演变不仅取决于外部因素,指俄罗斯和波兰实施的对乌政策,而且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内部政治、经济和社会等因素,这些它的邻国都不能轻易影响。

波俄对乌克兰的竞争基本符合以下理论预设。两国在邻国乌克兰的问题上的优先利益出现高度冲突。两国竞争加剧了这一事实,两国在包括政治上的许多方面存在分歧,因此互不信任。此外,必须看到,波兰及其所属的欧洲─大西洋组织和俄罗斯的分歧继续扩大,对乌克兰来说具有重要意义,因为这阻止了乌克兰的两个邻国之间达成任何可能损害乌克兰利益的协议。 

波俄之间围绕乌克兰的竞争,和现实主义的“竞争”概念有两方面的重要区别。首先,俄罗斯的目标是将乌克兰保持在其影响范围内,波兰则旨在将其纳入欧洲─大西洋结构,波兰虽是其中的一员,但绝不是领导者。因此,波兰的政策不能被解释为是旨在主宰乌克兰的“帝国主义”。不如说,波兰是在利用欧洲一体化和北大西洋联盟成员资格来实现与乌克兰有关的国家利益。

其次,俄波对乌克兰的竞争主要集中在其身份认同上,俄罗斯试图将乌克兰继续囊括在“俄罗斯世界”之中,波兰则尽最大努力实现乌克兰的“欧洲化”。这种情况显然超出了现实主义导向的国际关系理论的框架。从这个角度来说,俄波竞争的情况,似乎更适用于建构主义的解释范式。俄波都希望乌克兰变得与自己相似,且俄波当局都认为这样可以保证其国家的对乌利益,并加强自身在该地区安全。


本文原载《东欧政治与社会》2021年第4期,由“文化纵横新媒体”编译

您的支持是我们坚持下去的动力!

1、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星火智库立场,仅供大家学习参考; 2、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xinghuozhiku.com/155858.html

(0)
上一篇 2022年3月8日 上午11:24
下一篇 2022年3月8日 上午11:33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