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乌战争背后,有只看不见的手,让大国们瑟瑟发抖……

本文转载自:智谷趋势(ID:zgtrend)

◎作者 | 逍道一

此时此刻,战火依旧在乌克兰土地上蔓延。

 

2022年2月24日,当炮火点燃基辅夜空的那一刻,二战后形成的全球秩序就开始面临最严峻挑战。

 

战争的残酷,几乎让世界上每一个人都屏住呼吸。

 

不过这一切的背后,有一只看不见的“手”。地缘的博弈、国运的潮汐,皆缘此而起。

俄乌战争背后,有只看不见的手,让大国们瑟瑟发抖……

俄乌开战之初,面对家门口的战火,欧盟暧昧的态度令世界诧异。

 

不过当你看到这张地图,就不难理解欧洲人复杂的心情。

俄乌战争背后,有只看不见的手,让大国们瑟瑟发抖……

 

欧洲石油与天然气运输路线清晰揭示出欧盟对俄罗斯有多依赖。

 

西伯利亚油气田宛如树根,运输管道犹如枝干。俄罗斯的能源,就这么从根到枝干流往西欧各国。这就是世界油气储量大国——俄罗斯的最大底牌。

 

能源分布不均,不仅让欧洲低头,也曾影响了中国的历史进程。

 

美国学者彭慕兰的专著《大分流》曾震惊了西方学界,也奠定了加州学派的名望。彭慕兰认为:19世纪前,西方世界相对东方世界并无任何优势,区别是煤矿的位置。

 

清朝时期,中国幅员辽阔,煤矿主要分布于北方,经济核心区却远在江南与湖广。说白了,能源区与经济区严重分离。加之彼时交通不便、运输困难,大清未战先败。

 

俄乌战争背后,有只看不见的手,让大国们瑟瑟发抖……

英国国土紧凑,矿区都离伦敦不远,这为工业革命保障了源源不断的燃料。

 

相似的剧情在大西洋彼岸重演了一次,如果说煤炭让日不落帝国凭着工业革命先发制人,石油则奠定了美利坚称霸电气时代。

 

与中国一样,美国疆域辽阔、市场广大。深知能源意义和重要性的美国,从19世纪下半叶开始,掀起一场能源体系的创新革命。

 

美国通过石油-铁路-汽车生产线,打造出“生产-传输-利用”的能源大三角,成功取代了由英国主导的煤炭-蒸汽机体系。

 

遗憾的是,有些国家成为强国之后,颠覆世界格局,也引发了殖民、掠夺、战争。正是基于这样的逻辑,西方国家担心随着中国崛起,会不会掉进“修昔底德陷阱”?

 

改革开放后,中国的崛起成了全球最重要的叙事。

 

更靠近航运主航道的东南沿海地区,最先承接产业的雁阵转移,这也导致国内经济重心更进一步东南移。

 

另一方面,世界工厂一开动就需要大量能源,中国对外部能源的依赖更深了,能源安全也成为我国谋求和平发展的关键。

 

为了减少对外的能源依赖,我国于上世纪末开始推出5大世纪工程,其中三峡工程、西气东输、西电东送3项与能源相关。

 

俄乌战争背后,有只看不见的手,让大国们瑟瑟发抖……

2004年上马的特高压,是西电东送的关键一招。

 

运输能源的传统路线是:通过铁路,将煤炭从产区运往东南部,各地自己建电站。而中国的新思路是:直接在西部煤矿建大型坑口电站,通过延绵千里的大型高压电塔,输到东南部大城市。

 

其实,铁路运煤成本更低。但大国从来都有大格局,特高压是中国为日后发展新能源埋下的极有远见的伏笔,意味着中国不希望永远让能源锁死在煤电上,日后新能源一旦普及,特高压将成为运输新能源的大动脉。

 

果不其然。2020年初,国内平复第一波疫情后,高层随即提出加快以节能环保、新能源、特高压为代表的新基建进度。与传统基建不同,新基建不以扩张产能为基础,而以科技与低碳为导向。

 

俄乌战争背后,有只看不见的手,让大国们瑟瑟发抖……

 

眼下正在召开的两会,绿色生态、碳中和、新能源,再度成为高频关键词。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推动能源革命,确保能源供应,立足资源禀赋,坚持先立后破、通盘谋划,推进能源低碳转型。

 

对于新能源和旧能源的PK,全国人大代表、远景科技集团 CEO 张雷认为,“先立后破”,其中关键是“先立”, 要用抓煤炭保供一样的力度,抓可再生能源的建设,是立的高效;建设大规模风光基地,加强电网对可再生能源的消纳,是立的充分;通过在西部大力发展零碳产业园,促进绿电本地消纳,培育新工业体系,实现区域平衡发展,是立的全面。

毫无疑问,如果说石油-铁路-汽车是美国的能源大三角,中国则用新能源-特高压-新能源汽车与储能技术,打造一个新能源大三角。

 

但中国的想象力,并没有结束。

 

俄乌战争背后,有只看不见的手,让大国们瑟瑟发抖……

几乎所有中国人都在中学地理课本上学过胡焕庸线。

 

这条神奇的分界线由地理学家胡焕庸在1935年提出,是中国人口分布的一条重要地理界线,被视为中国现代地理学的重大发现之一。

 

农耕时代,胡焕庸线是难以逾越的界线。胡焕庸线以西地区拥抱富裕的梦,一度是如此艰难。

 

俄乌战争背后,有只看不见的手,让大国们瑟瑟发抖……

如果以卫星视角看夜空下的中国,会发现胡焕庸线以西,有相当一部分在阴影里。

 

区域之间的贫富悬殊,一直是掣肘中国发展,以及让中国在国际上饱受诟病的难题。这不仅关乎实现共同富裕的承诺,更影响着大国复兴的历史进程。在今年两会上,增强区域发展平衡性协调性,促进东、中、西和东北地区协调发展,支持产业梯度转移和区域合作,再次成为两会报告重要内容。

 

工业时代,胡焕庸线以西的能源,为国家工业化和现代化做出了巨大贡献,这里也是西电东送、西气东输的起点。

 

而随着新能源时代的到来,西部地区不能只起到为东部和南部的工业发展输送能源的功能,更重要的是发展就地消纳,实现新能源与新工业的相互驱动,把新能源资源转化为新工业发展的动力。

 

俄乌战争背后,有只看不见的手,让大国们瑟瑟发抖……

 

据测算,胡焕庸线以西拥有全国80%的风能、90%的太阳能。“十四五”规划纲要提出建设的9个大型清洁能源基地,其中7个在西部地区。

 

这也为中国在新能源大三角之外,多了一个创造了“自循环”的可能。正是因为这个“自循环”,中国区域格局,将发生重大变化。

 

如何实现西部地区能源和工业的“自循环”?其中关键就是——零碳产业园。

 

零碳产业园?与传统工业园有什么不一样吗?

 

最初由新加坡发明的工业园,将企业、产业积聚到一定空间,通过积聚和协同效应,提高生产效率与经济密度。

 

工业园在中国广受欢迎,集大成者是苏州中新工业园,这让苏州近年工业产值稳居世界TOP 2。

 

工业园也带来巨大能耗。从全国来看,工业园贡献了30%的GDP,全国工业能源消费占全国能源消费的66%。

 

而且工业园虽然促进了大多数生产要素积聚,但能源这一关键要素仍需从长距离运输,这又推高了交通能源浪费和运输损耗。

 

今年两会期间,张雷代表提交了《让零碳产业园成为绿色工业革命的重要载体,推动区域平衡发展和共同富裕》的建议。

 

建议中提出,在西部地区打造零碳产业园,培育绿色新工业体系,可解决新能源生产与消纳的错位问题,促进区域平衡发展和共同富裕,还有利于降低整个国民经济的运行成本,减少对国际化石能源的依赖,并提高中国产品突破未来碳关税壁垒的绿色竞争力。

 

尽管国家已经在规划实施大规模的可再生能源的西电东送的工程,但也应该同时重新谋划产业布局,就地发展绿色工业体系,在西部地区将可再生能源生产与可再生能源消费结合。

 

减排不是减生产力,要在绿色转型中实现更大发展,零碳产业园有机集成了绿色能源的生产和消费,是新型零碳电力系统的载体,更是工业领域脱碳的重要途径和培育新工业体系的载体。

 

既然工业园是工业体系的单元,那么“绿色新工业革命的单元是零碳产业园。只有当风电光伏、储能、氢能用智能物联网组织起来,才能形成一个绿色、稳定、可靠的能源系统。通过在零碳产业园内把绿色能源的生产和使用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这相对于能源生产和使用分离的工厂模式是一次巨大的飞跃。”远景CEO张雷如此介绍。

 

俄乌战争背后,有只看不见的手,让大国们瑟瑟发抖……

 

一句话:零碳产业园是能源生产、消费和传输技术创新、模式创新与产业创新的集合体。

 

这一划时代的新生事物不是海市蜃楼,而已经照进现实。中国第一座零碳产业园,就在胡焕庸线以西的鄂尔多斯。

 

俄乌战争背后,有只看不见的手,让大国们瑟瑟发抖……

大家印象中,鄂尔多斯是如假包换的能源城市。2021年,鄂尔多斯GDP达到4700亿元,人均GDP更是中国第一,其中煤炭产业占其经济总量近70%。

 

数据显示,鄂尔多斯2021全年规模以上煤炭企业生产原煤67283.1万吨,原煤产量占全区规模以上原煤产量的64.4%,约占全国的1/6。去年国内煤电紧张时,鄂尔多斯开足马力,为国家贡献了20%的煤。

 

如果仅以化石资源为支撑,通过化石资源外送方式简单粗暴参与工业运转,必定造成经济后续发展乏力,陷入资源型工业城市困境。

 

但大家不要忽略,这里还有无尽的地上宝藏——可再生能源,上亿千瓦的绿色能源。

 

内蒙古自治区党委书记石泰峰在今年两会上,就谈到了内蒙古能源产业未来的发展设想:“双碳”背景下,新能源扮演的角色正在从生力军向主力军转变,不能再走“挖煤卖煤”“发电卖电”的老路。

 

在围绕新能源发展新工业,以零碳产业园的模式实现新能源就地消纳方面,鄂尔多斯就给全国打了个样。

 

远景科技集团就已经在鄂尔多斯利用当地广阔的戈壁高原,打造零碳产业园,通过风能、太阳能和储能组成智能电力供给系统,在园区发展动力和储能电池,电池材料、电动重卡、绿色制氢等上下游集成产业链,将创造千亿产值,减排数千万吨碳,还可新增上万个新型绿色岗位,成为内蒙古等地能源体系转型和重塑新工业体系的典范。

 

在由远景打造的鄂尔多斯零碳产业园内,我们可以看到:

 

能源供给端,鄂尔多斯零碳产业园80%的能源直接来自风电、光伏和储能。基于智能电网,另外20%的能源通过在电力生产过多时出售给电网,需要时从电网取回的模式,实现100%零碳能源供给。

 

产业协同端,零碳产业园选择动力电池+汽车行业,鄂尔多斯还与头部车企合作,联合创新“换电重卡”等低碳、环保、高效、智能的整体运输解决方案和新型服务模式,替换当地33万辆煤炭运输柴油卡车,每年减少3000万吨的温室气体排放。

 

管理侧,远景方舟能碳管理平台能够实时管理产业园的能耗和碳排,为产业园里生产的产品打上“零碳”标签。今年4月,远景在鄂尔多斯零碳工业园内生产的第一批零碳产品,将沿着亚欧铁路输入欧洲。

 

张雷也在今年两会建议中提出,鄂尔多斯的模式可以在全国西部地区推广。

 

绿色工业革命为区域平衡发展带来的新的机遇,也为实现共同富裕开辟了新路。中国西部产业欠发达地区,以及东北和北方的一些老工业基地、高碳产业,近年来与东部和南部的发展差距拉大。这些地方有丰富的可再生能源的资源禀赋,可以围绕这一优势建立新能源相关产业,积极参与绿色工业革命,缩小与东部地区的差距。”张雷表示。

 

中国幅员辽阔,不同地区实际情况差异巨大。因地制宜、因城施策、灵活调整更考验智慧。

 

不过,万变不离其宗。零碳产业园底层核心都来自远景“三大法宝”:新型电力系统技术、零碳产业园标准、基于智能物联网的方舟能碳管理平台。

 

首先,只有新型电力系统,才能实现超高比例零碳能源供给,这也是零碳产业园的核心。包括智能物联网技术、整体化风光储技术、工业负荷控制技术,形成了一套整体解决方案。

 

其次,一座零碳产业园包含能源、交通、生产、生态、城市、建筑等6大系统,结合鄂尔多斯的成功实践,远景把零碳产业园整体框架和建设标准梳理出来,成为其它地方零碳产业园的建设指南。

 

第三,基于智能物联网的方舟能碳管理平台给园区生产的产品绿码。可以理解成在碳关税、碳壁垒背景下,能让产品在任何碳交易体系内畅通无阻。

 

随着零碳产业园布局越来越多,将会有越来越多的人、技术、机遇跨过那条曾经难以逾越的胡焕庸线,区域鸿沟逐渐弥合。整个国家,也就在这样的探索中,离共同富裕越来越近。

 

俄乌战争背后,有只看不见的手,让大国们瑟瑟发抖……

放眼全球,能源的警钟已经敲响,在“资源诅咒”下,像美国、挪威、迪拜这样的突围者,寥寥无几。

 

以“一带一路”国家为例,可再生能源资源丰富,具备建设零碳产业园的基础条件。

 

比如东南亚国家,除了水能资源丰富外,太阳能和风能资源也丰富,以越南为例,年日照量在2000-2500h左右,约等同于4930万吨的石油,风能资源理论蕴藏量2099GW;中东国家日照时间和峰值日照时数长,具有光伏、光热发电优势;中亚、东欧国家年平均风速高,风能密度大,是开发风电的优选之地。

 

中东丰富的石油储量,丰富的日照资源,像不像新疆?

 

南亚承接产业转移,用地紧张人口密度大,海上风能资源丰富,像不像广东?

东欧有待振兴的重工业,广袤大平原,大密度风能,像不像东北?

 

俄乌战争背后,有只看不见的手,让大国们瑟瑟发抖……

中欧班列正集结出发

一带一路“重要国家,也是能源大国的哈萨克斯坦,就开始了拥抱绿电的尝试。2020年,9月,由国家电投中国电力国际公司投资建设、安装40台远景2.5MW智能风机的札纳塔斯100MW风电项目首批风机并网,这也是中亚地区装机容量最大的已并网的风电项目。

 

在越南,远景经过多年来的技术研发和经验积累,针对越南南北部地形及风速、湍流、剪切等风资源特性差异明显的情况,因地制宜精细匹配不同型号风机,提升了当地绿色能源的供给。

 

在发展当地绿色能源的基础上,由远景开创的“零碳产业园”模式也将在全球落地。

 

我们知道,碳中和这样的大计,需要国际协商合作,也涉及到标准之争。要知道此前5G标准之争,就影响了中国标准输出与中国企业出海。

 

为此,远景联手中国标准化研究院、国际知名认证机构必维集团(Bureau Veritas)发布了全球首个“国际零碳产业园标准”,与国际标准接轨,与SBTi科学碳目标的要求一致,覆盖了零碳能源供给、智能系统搭建、产业循环集聚与社会综合减碳四方面的要求,更好地帮助入园企业实现自愿减排目标,推动零碳产业和技术的发展和应用,为区域创造低碳转型动能。

 

据悉,目前,远景的零碳产业园模式也已经输出到新加坡、英国、法国、西班牙、澳大利亚、中东等国,助力全球零碳转型。展望未来10年,张雷表示,远景要同全球伙伴一起,建设 100 个零碳产业园,到2030年将实现每年全球减碳10亿吨,培育新工业体系。

 

相比英国用煤炭+蒸汽机、美国用石油+内燃机引发的两次工业革命,中国用新能源+新工业交出的答卷,是超越性的。因为它不仅属于中国,更属于全人类。

眼下俄乌问题待解,世界也同样都关注着,早已成为影响世界重要力量的中国,将会如何选择?

 

其实,中国的方向早已明确。只不过中国的选择,不仅关乎全球能源与地缘,更关乎世界的发展与人类的未来。

 

这也让人们在地缘冲突的阴云密布中,看到了一线曙光——与其为传统能源争得你死我活,不如好好想想:如何为子孙后代,留下一个可持续、有希望的未来。

1、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星火智库立场,仅供大家学习参考; 2、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xinghuozhiku.com/157233.html

(2)
上一篇 2022年3月11日 上午10:34
下一篇 2022年3月11日 上午10:43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