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载自:酷玩实验室(ID:coollabs)
2月27日,我们曾在《俄乌冲突升温,各国为啥都来找中国》中,提到了美西方大肆乱搅各国的舆论场,并试图将祸水引向中国。
同一天,华尔街日报就发表了一篇名为《U.S. looks to make China pay for close ties to Russia in Ukraine Crisis》的文章。
文中援引了一位美国政府高官的话,他说:“要让中国对俄罗斯入侵乌克兰感到痛苦,华盛顿将从中俄之间的任何分歧获益……美国正在利用国际论坛迫使中国对乌克兰局势采取公开立场。”
翻译翻译就是——美国无论是“撬开中国与俄罗斯的紧密伙伴关系”,还是“迫使中国对乌克兰局势采取公开立场”,增加中国的国际压力都能够让中国“付出代价”。
在过去一段时间里,美国一直在试图通过引导大众舆论来使中国付出代价,因为这是最容易且效果最好的方法。
而为达到这一目的,他们往往扶植大量各路常态反华力量。
这些反华团体积极的与疆独、港独、民运及以1450为代表的台湾网军形成合力,协同炒作各类不利于中国大陆的议题,以期造成中国社会内部的分裂和国际上的消极影响。
从瞬间引爆舆论场的“乌克兰美女恶俗言论”,到此起彼伏的各种煽动中俄、中乌社会对立为导向的信息,相信大家最近都对此深有体会。
2月28日,《环球时报》发表文章表示:“认知战”已在中国网络空间打响。
所谓“认知战”,指的其实就是以营造消极氛围,煽动政治不满,制造社会动荡为目的的,具有攻击或作战属性的行动。
在未来,中国的和平崛起一定会招致更多舆论场上的围追堵截,我们必须做好思想准备,来面对这一场持久的博弈。
但是,美西方对社交媒体的话语权和控制权很强,甚至毫不夸张的说,他们在把玩舆论这方面的能力已经登峰造极。
在上一篇文章的在后台留言里,很多读者也都意识到了中国与美西方舆论战上的差距:
当时,就有不少人希望我们能聊聊美国是怎么操控舆论的:
所以今天,咱们就来好好盘一波。
希望看完此篇的小伙伴们,无论或多或少,都能收获一点思考。
01
故事的开头,我愿将这浓墨重彩的一笔落在2008年。
这一年,美国《外交政策》刊登了两位教授的文章,宣称世界进入了一个“意识形态新时代”。
文中提到——“建立一支海军需要昂贵的代价,而散播一套有关世界秩序的新思想却几乎不需要花多大力气”。
同样是在这一年,轰轰烈烈的美国总统大选让全世界记住了一个名字——贝拉克·奥巴马。
他创造了美国历史上的诸多第一:第一位黑人总统;第一位拒绝使用政府提供的公共竞选资金的总统候选人;还有,第一位“互联网总统”。
在整个竞选过程中,奥巴马近乎完美地利用了互联网的种种助推功能——为自己塑造了无比亲民的网络形象,筹到了超乎想象的巨额资金,更有力地在网络平台上给了对手重重的打击。
于是在2008年,当美国全球霸权野心与互联网思维碰撞在一起时,二者迸发出了奇妙的火花,它开启了一段长达十多年的美国“网络外交”。
在最初一段时间里,美国“网络外交”侧重以多种互联网形式来向国外网民宣传推销政府的形象,以及传播美国式“自由民主”的理念和价值观。
奥巴马宣誓入职当日,白宫网站就推出了全新版面,“白宫博客”还在Facebook、MySpace、twitter、YouTube等几大社交网站开设主页供国内外公众浏览,以此来突出“沟通、透明、交流”的政府新面貌。
2009年7月,奥巴马第一次出访非洲。
为了扩大美国新一届政府对非政策的影响,美国在传播方面做足了功夫。奥巴马的演讲不仅被电视、广播等传统媒体转播,同时开创性的使用了“播客”。
除此之外,为了在全球推行民主自由的价值观,美国国务院还利用YouTube、twitter等网站创意策划了一系列活动。
比如,2008年底,YouTube上举办了首届“民主短片竞赛”吸引了来自95个国家的900多人参加,该活动要求作者拍摄、制作一段主题为“民主是……”三分钟长的视频片上传到YouTube上。
再比如,Twitter在全球风行,美国政府又开创了一项“民主是……”的竞赛,要求参赛者用140个以内字符阐述“民主”并发送到twitter上。
而在奖励设计和评选结果上,美国政府也颇具小心思——多是让发展中国家的网民获奖,首届twitter竞赛的第一名就颁给了中国网友。
而直到2009年伊朗总统大选,一场民主选举在twitter的干扰下,演变成一场流血冲突。美国才真正意识到,互联网的影响力或许远超想象。
当时选举结果已经揭晓,内贾德当选,但其反对派以内贾德选举舞弊为由,拒绝承认这一结果,他们纷纷利用twitter发布消息表达不满,并组织街头抗议。
为了声援伊朗的“民主”活动,美国国务院要求twitter公司暂缓系统升级计划,为伊朗反对者提供了便利的渠道,一个社交媒体瞬间化作了“革命武器”。
至此,美国的“网络外交”终于找着了方向,开始呈现出日渐清晰的格局。
2010年,希拉里在关于“互联网自由”的演说中明确提出,Facebook、twitter、YouTube等将是美国“21世纪外交方略”的重要工具。
2011年初,“阿拉伯之春”来势汹汹,先后在突尼斯、埃及、利比亚、也门、叙利亚等国爆发,引发严重的社会动荡甚至内战。
但这场席卷中东、北非的“革命”事件却让美国倍受鼓舞。
手机和社交媒体构成的网络不仅发挥了强大的政治动员和组织联络功能,还展示出了前所未有的舆论塑造和议程设置能力。
很快,美国国务卿希拉里就做了第二次关于“互联网自由”的演说。
她强调说“互联网是加速政治、社会和经济变革的巨大力量”,并且就很多问题作了更加细化的阐述。
最重要的是,“网络外交”彻底被纳入到了美国的外交政策框架中。
其实早在1965年,美国专家就提出过“公共外交”这一概念。
所谓“公共外交”,其实就是“旨在通过引导公众的态度来对政府外交政策的制定与实施施加影响”。
自从冷战以来的数十年中,美国为了贯彻其全球霸权的目标,早已娴熟的运用着各种“媒体”。
20世纪50年代到90年代的冷战时期,“自由欧洲电台”和“美国之音欧洲台”等在美国对苏东的和平演变中,不断根据变化发动舆论攻势,配合当地反动派搅乱局面,夺取政权。
21世纪初,在独联体和中亚地区发生的“颜色革命”中,美国基金会对当地反对派其背后报纸、电视台等媒体的资助,也扮演了同样的角色。
(乌克兰的“橙色革命”)
如此,美国“网络外交”的提出似乎一点都不出意料。
在既有“公共外交”和“媒体外交”思想的基础上,这不过是美国政府冷战时期以来一直重视和平演变策略的必然结果。
再加上互联网技术的“先占优势”与英语作为全球计算机通用语言的“话语霸权”为其保驾护航,美国轻而易举的就成了这场互联网游戏中的规则制定者。
从2008年开始,他们努力将这“外交箭袋中的一支新箭”打造成了一把“利剑”,对准了除美国以外的所有国家。
在这一过程中,有的被击垮,变得支离破碎;有的却越战越勇,成为了今后美国舆论战上最主要的目标。
02
时间再次回到风起云涌的2008年。
在另一条故事线上,中国举办了一场令人难忘的奥运会。
在这个举全国之力承办的盛会里,中国人终于扬眉吐气了一回,每个人脸上都洋溢着自信的微笑,宣告着一个古老的大国将势不可当的崛起。
同时,也宣告着一个有着众多人口、多民族的国家开始走入世界舆论风暴的中心。
早在伊朗的“twitter革命”中,美国就深谙互联网可以使得政府对信息的垄断或控制变得力不从心。因此在面对中国问题上,他们还打算用这一套。
没想到的是,中国严苛的互联网制度直接将Facebook、twitter、YouTube等一系列媒体拒之门外。
但这并没有阻碍美国的“邪恶计划”,他们直接将计就计,精心策划了另一出“大戏”。
2010年,谷歌公司宣布退出中国市场。
当时,这件事掀起了一场轩然大波,引发了中国互联网上极度撕裂的争吵,甚至有人宣称中国将重回闭关锁国的状态,谩骂不止。
在谷歌官方的通知里,它们给出了两条重要的退出原因:一是指责中国政府默许黑客攻击它们的网站;二是反对中国的网络审查制度。
有意思的是,这两个堂而皇之的理由,前者根本没有证据佐证,后者压根就是目中无人,毕竟哪个国家没有自己的审查制度?即便是美国,也有一套自己的网络审查法案。
更有意思的是,这一场看起来完全是商业问题的事件,却始终穿插着美国政府的身影。
事情发生后,美国国务卿希拉里当天就发表声明要求中国政府“做出解释”。
紧接着,美国白宫发言人尼克·夏皮罗和美国国会众议院议长佩罗西也明确表态,甚至连总统奥巴马也亲自出面质问中国。
小小的商业行为,却连连引得美国政府下场,不免让人起疑,这是不是有意为之。
而事后也证明,这一切的发展不过都是为美国以“互联网自由”的名义推行其互联网战略,做的最直接、毫不掩饰的铺垫,也是其日后公开诬蔑中国的坚实依据。
在之后两次希拉里关于“互联网自由”的演讲中,中国都成了被指责的对象。
她除了承认互联网给中国民众带来了便利外,其他都是批评之词。如指斥中国对互联网信息进行管制,谷歌及其它美国公司受到网络攻击等。
同时她在演说中还多次拿埃及和伊朗做对比,称“如果不支持网络自由和网络异见人士的要求,就会有被推翻的危险”。
美国各大媒体也相继跟着造势。
“美国之音”网站刊登了《中国对希拉里·克林顿的网络自由讲话充耳不闻》一文,抨击中国政府严重阻碍互联网信息流动自由;
《纽约时报》则在《中国猛烈抨击“网络自由战略”》一文中表示,中国是目前世界上为数不多的限制互联网信息流通自由的几个国家之一,除了屏蔽色情和不良信息之外,还封锁了Facebook、 YouTube以及Twitter等西方的视频网站、社交网站,并对互联网进行实时监督。
一时之间,国内外舆论都将“没有人权、自由”的标签贴在中国身上,而这仅仅只是开始。
此后,美国对中国的舆论策略做出了巨大的调整。
一方面,本着“山不就我我来就山”的原则,美国全方位打造对中国人价值传输的网络平台。
比如,“美国之音”及其他一些重要传统媒体如CNN、《华尔街日报》、《纽约时报》等陆续开设了中文网站。
在这些平台上,除了一如既往地树立美国民主、自由、进步的形象,就是攻击性地炒作中国社会存在的不足,并蓄意归诸于体制问题。
甚至还频频推出专题,邀请一些海外“民族分裂分子”制作访谈等。
再比如,美国驻华使馆网站每年都会在线提供美国务院发布的《中国人权报告》《中国宗教自由报告》《中国人口贩运报告》等内容,在社会制度、人权、民族、宗教等问题上与中国的立场对弈。
美国驻华使馆更是早早进入中国的舆论场内,在中国互联网平台上开通了账号,一边宣传美国的“好”,一边聚焦中国国内矛盾的热门话题,针对性地采取对比手法,来踩中国的“差”。
2008年奥运会筹备期间,美国驻华使馆微博账号就开始关注起了北京空气污染问题。
2012年以后,美国驻华大使馆和驻上海领事馆在馆舍屋顶建立了PM2.5监测点,开始每小时在网上公布一次空气质量,并将北京的污染情况同步上传到推特账号上。
尽管这种单点监测数据的方法很不科学,但美方却不顾中国政府的交涉,坚持以这种做法极力渲染北京空气污染的严重性。
1、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星火智库立场,仅供大家学习参考; 2、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xinghuozhiku.com/15799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