趁乌俄战乱,美国又来给中国“下套”?

作者:酷玩实验室

本文转载自:酷玩实验室(ID:coollabs)

2月27日,我们曾在《俄乌冲突升温,各国为啥都来找中国》中,提到了美西方大肆乱搅各国的舆论场,并试图将祸水引向中国。

趁乌俄战乱,美国又来给中国“下套”?

同一天,华尔街日报就发表了一篇名为《U.S. looks to make China pay for close ties to Russia in Ukraine Crisis》的文章。

文中援引了一位美国政府高官的话,他说:“要让中国对俄罗斯入侵乌克兰感到痛苦,华盛顿将从中俄之间的任何分歧获益……美国正在利用国际论坛迫使中国对乌克兰局势采取公开立场。”

翻译翻译就是——美国无论是“撬开中国与俄罗斯的紧密伙伴关系”,还是“迫使中国对乌克兰局势采取公开立场”,增加中国的国际压力都能够让中国“付出代价”。

趁乌俄战乱,美国又来给中国“下套”?

在过去一段时间里,美国一直在试图通过引导大众舆论来使中国付出代价,因为这是最容易且效果最好的方法。

而为达到这一目的,他们往往扶植大量各路常态反华力量

这些反华团体积极的与疆独、港独、民运及以1450为代表的台湾网军形成合力,协同炒作各类不利于中国大陆的议题,以期造成中国社会内部的分裂国际上的消极影响

从瞬间引爆舆论场的“乌克兰美女恶俗言论”,到此起彼伏的各种煽动中俄、中乌社会对立为导向的信息,相信大家最近都对此深有体会。

趁乌俄战乱,美国又来给中国“下套”?

2月28日,《环球时报》发表文章表示:“认知战”已在中国网络空间打响

所谓“认知战”,指的其实就是以营造消极氛围,煽动政治不满,制造社会动荡为目的的,具有攻击或作战属性的行动。

趁乌俄战乱,美国又来给中国“下套”?

在未来,中国的和平崛起一定会招致更多舆论场上的围追堵截,我们必须做好思想准备,来面对这一场持久的博弈。

但是,美西方对社交媒体的话语权和控制权很强,甚至毫不夸张的说,他们在把玩舆论这方面的能力已经登峰造极。

在上一篇文章的在后台留言里,很多读者也都意识到了中国与美西方舆论战上的差距:

趁乌俄战乱,美国又来给中国“下套”?

趁乌俄战乱,美国又来给中国“下套”?

当时,就有不少人希望我们能聊聊美国是怎么操控舆论的:

趁乌俄战乱,美国又来给中国“下套”?

趁乌俄战乱,美国又来给中国“下套”?

所以今天,咱们就来好好盘一波。

希望看完此篇的小伙伴们,无论或多或少,都能收获一点思考。

01

故事的开头,我愿将这浓墨重彩的一笔落在2008年。

这一年,美国《外交政策》刊登了两位教授的文章,宣称世界进入了一个“意识形态新时代”。

文中提到——“建立一支海军需要昂贵的代价,而散播一套有关世界秩序的新思想却几乎不需要花多大力气”

趁乌俄战乱,美国又来给中国“下套”?

同样是在这一年,轰轰烈烈的美国总统大选让全世界记住了一个名字——贝拉克·奥巴马

他创造了美国历史上的诸多第一:第一位黑人总统;第一位拒绝使用政府提供的公共竞选资金的总统候选人;还有,第一位“互联网总统”

在整个竞选过程中,奥巴马近乎完美地利用了互联网的种种助推功能——为自己塑造了无比亲民的网络形象,筹到了超乎想象的巨额资金,更有力地在网络平台上给了对手重重的打击。

趁乌俄战乱,美国又来给中国“下套”?

于是在2008年,当美国全球霸权野心互联网思维碰撞在一起时,二者迸发出了奇妙的火花,它开启了一段长达十多年的美国网络外交”。

在最初一段时间里,美国“网络外交”侧重以多种互联网形式来向国外网民宣传推销政府的形象,以及传播美国式“自由民主”的理念和价值观

奥巴马宣誓入职当日,白宫网站就推出了全新版面,“白宫博客”还在Facebook、MySpace、twitter、YouTube等几大社交网站开设主页供国内外公众浏览,以此来突出“沟通、透明、交流”的政府新面貌。

趁乌俄战乱,美国又来给中国“下套”?

2009年7月,奥巴马第一次出访非洲

为了扩大美国新一届政府对非政策的影响,美国在传播方面做足了功夫。奥巴马的演讲不仅被电视、广播等传统媒体转播,同时开创性的使用了“播客”。

除此之外,为了在全球推行民主自由的价值观,美国国务院还利用YouTube、twitter等网站创意策划了一系列活动。

比如,2008年底,YouTube上举办了首届“民主短片竞赛”吸引了来自95个国家的900多人参加,该活动要求作者拍摄、制作一段主题为“民主是……”三分钟长的视频片上传到YouTube上。

趁乌俄战乱,美国又来给中国“下套”?

再比如,Twitter在全球风行,美国政府又开创了一项“民主是……”的竞赛,要求参赛者用140个以内字符阐述“民主”并发送到twitter上。

而在奖励设计和评选结果上,美国政府也颇具小心思——多是让发展中国家的网民获奖,首届twitter竞赛的第一名就颁给了中国网友。

而直到2009年伊朗总统大选,一场民主选举在twitter的干扰下,演变成一场流血冲突。美国才真正意识到,互联网的影响力或许远超想象。

趁乌俄战乱,美国又来给中国“下套”?

当时选举结果已经揭晓,内贾德当选,但其反对派以内贾德选举舞弊为由,拒绝承认这一结果,他们纷纷利用twitter发布消息表达不满,并组织街头抗议。

为了声援伊朗的“民主”活动,美国国务院要求twitter公司暂缓系统升级计划,为伊朗反对者提供了便利的渠道,一个社交媒体瞬间化作了“革命武器”。

至此,美国的“网络外交”终于找着了方向,开始呈现出日渐清晰的格局。

2010年,希拉里在关于“互联网自由”的演说中明确提出,Facebook、twitter、YouTube等将是美国21世纪外交方略”的重要工具。

趁乌俄战乱,美国又来给中国“下套”?

2011年初,“阿拉伯之春”来势汹汹,先后在突尼斯、埃及、利比亚、也门、叙利亚等国爆发,引发严重的社会动荡甚至内战。

但这场席卷中东、北非的“革命”事件却让美国倍受鼓舞。

手机和社交媒体构成的网络不仅发挥了强大的政治动员和组织联络功能,还展示出了前所未有的舆论塑造和议程设置能力。

趁乌俄战乱,美国又来给中国“下套”?

很快,美国国务卿希拉里就做了第二次关于“互联网自由”的演说。

她强调说“互联网是加速政治、社会和经济变革的巨大力量”,并且就很多问题作了更加细化的阐述。

最重要的是,“网络外交”彻底被纳入到了美国的外交政策框架中。

其实早在1965年,美国专家就提出过“公共外交”这一概念。

所谓“公共外交”,其实就是“旨在通过引导公众的态度来对政府外交政策的制定与实施施加影响”。

趁乌俄战乱,美国又来给中国“下套”?

自从冷战以来的数十年中,美国为了贯彻其全球霸权的目标,早已娴熟的运用着各种“媒体”。

20世纪50年代到90年代的冷战时期,“自由欧洲电台”和“美国之音欧洲台”等在美国对苏东的和平演变中,不断根据变化发动舆论攻势,配合当地反动派搅乱局面,夺取政权。

趁乌俄战乱,美国又来给中国“下套”?

21世纪初,在独联体和中亚地区发生的“颜色革命”中,美国基金会对当地反对派其背后报纸、电视台等媒体的资助,也扮演了同样的角色。

趁乌俄战乱,美国又来给中国“下套”?

(乌克兰的“橙色革命”)

如此,美国“网络外交”的提出似乎一点都不出意料。

在既有“公共外交”和“媒体外交”思想的基础上,这不过是美国政府冷战时期以来一直重视和平演变策略的必然结果。

再加上互联网技术的“先占优势”英语作为全球计算机通用语言的“话语霸权”为其保驾护航,美国轻而易举的就成了这场互联网游戏中的规则制定者

从2008年开始,他们努力将这“外交箭袋中的一支新箭”打造成了一把“利剑”,对准了除美国以外的所有国家。

在这一过程中,有的被击垮,变得支离破碎;有的却越战越勇,成为了今后美国舆论战上最主要的目标

02

时间再次回到风起云涌的2008年。

在另一条故事线上,中国举办了一场令人难忘的奥运会。

在这个举全国之力承办的盛会里,中国人终于扬眉吐气了一回,每个人脸上都洋溢着自信的微笑,宣告着一个古老的大国将势不可当的崛起

同时,也宣告着一个有着众多人口、多民族的国家开始走入世界舆论风暴的中心

趁乌俄战乱,美国又来给中国“下套”?

早在伊朗的“twitter革命”中,美国就深谙互联网可以使得政府对信息的垄断或控制变得力不从心。因此在面对中国问题上,他们还打算用这一套。

没想到的是,中国严苛的互联网制度直接将Facebook、twitter、YouTube等一系列媒体拒之门外。

但这并没有阻碍美国的“邪恶计划”,他们直接将计就计,精心策划了另一出“大戏”。

2010年,谷歌公司宣布退出中国市场。

当时,这件事掀起了一场轩然大波,引发了中国互联网上极度撕裂的争吵,甚至有人宣称中国将重回闭关锁国的状态,谩骂不止。

在谷歌官方的通知里,它们给出了两条重要的退出原因:一是指责中国政府默许黑客攻击它们的网站;二是反对中国的网络审查制度

趁乌俄战乱,美国又来给中国“下套”?

有意思的是,这两个堂而皇之的理由,前者根本没有证据佐证,后者压根就是目中无人,毕竟哪个国家没有自己的审查制度?即便是美国,也有一套自己的网络审查法案。

更有意思的是,这一场看起来完全是商业问题的事件,却始终穿插着美国政府的身影。

事情发生后,美国国务卿希拉里当天就发表声明要求中国政府“做出解释”

趁乌俄战乱,美国又来给中国“下套”?

紧接着,美国白宫发言人尼克·夏皮罗美国国会众议院议长佩罗西也明确表态,甚至连总统奥巴马也亲自出面质问中国。

小小的商业行为,却连连引得美国政府下场,不免让人起疑,这是不是有意为之。

而事后也证明,这一切的发展不过都是为美国以“互联网自由”的名义推行其互联网战略,做的最直接、毫不掩饰的铺垫,也是其日后公开诬蔑中国的坚实依据。

在之后两次希拉里关于“互联网自由”的演讲中,中国都成了被指责的对象

趁乌俄战乱,美国又来给中国“下套”?

她除了承认互联网给中国民众带来了便利外,其他都是批评之词。如指斥中国对互联网信息进行管制,谷歌及其它美国公司受到网络攻击等。

同时她在演说中还多次拿埃及和伊朗做对比,称“如果不支持网络自由和网络异见人士的要求,就会有被推翻的危险”。

美国各大媒体也相继跟着造势。

美国之音”网站刊登了《中国对希拉里·克林顿的网络自由讲话充耳不闻》一文,抨击中国政府严重阻碍互联网信息流动自由

《纽约时报》则在《中国猛烈抨击“网络自由战略”》一文中表示,中国是目前世界上为数不多的限制互联网信息流通自由的几个国家之一,除了屏蔽色情和不良信息之外,还封锁了Facebook、 YouTube以及Twitter等西方的视频网站、社交网站,并对互联网进行实时监督。

一时之间,国内外舆论都将“没有人权、自由”的标签贴在中国身上,而这仅仅只是开始。

趁乌俄战乱,美国又来给中国“下套”?

此后,美国对中国的舆论策略做出了巨大的调整

一方面,本着“山不就我我来就山”的原则,美国全方位打造对中国人价值传输的网络平台

比如,“美国之音”及其他一些重要传统媒体如CNN、《华尔街日报》、《纽约时报》等陆续开设了中文网站。

趁乌俄战乱,美国又来给中国“下套”?

在这些平台上,除了一如既往地树立美国民主、自由、进步的形象,就是攻击性地炒作中国社会存在的不足,并蓄意归诸于体制问题。

甚至还频频推出专题,邀请一些海外“民族分裂分子”制作访谈等。

再比如,美国驻华使馆网站每年都会在线提供美国务院发布的《中国人权报告》《中国宗教自由报告》《中国人口贩运报告》等内容,在社会制度、人权、民族、宗教等问题上与中国的立场对弈

趁乌俄战乱,美国又来给中国“下套”?

美国驻华使馆更是早早进入中国的舆论场内,在中国互联网平台上开通了账号,一边宣传美国的“好”,一边聚焦中国国内矛盾的热门话题,针对性地采取对比手法,来踩中国的“差”。

2008年奥运会筹备期间,美国驻华使馆微博账号就开始关注起了北京空气污染问题

2012年以后,美国驻华大使馆和驻上海领事馆在馆舍屋顶建立了PM2.5监测点,开始每小时在网上公布一次空气质量,并将北京的污染情况同步上传到推特账号上

尽管这种单点监测数据的方法很不科学,但美方却不顾中国政府的交涉,坚持以这种做法极力渲染北京空气污染的严重性。

趁乌俄战乱,美国又来给中国“下套”?

(曾经外国人眼中的北京:华北重度雾霾,爆表的空气污染让北京窒息)
2015年,柴静带着一部纪录片《穹顶之下》回到大众视野,引发国内舆论哗然。
 
当时,鲜少有人关注到这部纪录片最后致谢一栏下自然资源保护协会(NRDC)这个名字,现在来看,这个由美国福特基金会等多个金主赞助的NGO显然别有用心。
趁乌俄战乱,美国又来给中国“下套”?
而另一方面,美国政府以各种手段支持境外反华势力对中国开展网络舆论攻击,散布谣言或挑拨网民矛盾。
比如,美国与“藏独”分子合谋设立策反民众、收集情报的网站“哲瓦在线”,主要工作就是对中国网民进行煽动蛊惑;
趁乌俄战乱,美国又来给中国“下套”?
还有一些NGO组织会通过双语邮件招募网民,就妇女歧视、艾滋病人权利保障以及住房、医疗等中国国内敏感问题展开调查,撰写有关中国社会的负面调查报告。
这种报告往往避重就轻,并不会提出什么实质性的解决方案,只是站在道德的制高点上带节奏,搅动舆论。
在这一连串的“组合拳”下,中国虽不能说是伤痕累累,却也早已是腹背受敌,防不胜防。
趁乌俄战乱,美国又来给中国“下套”?
有数据显示,每年美国对华援助的经费中有82%都流入了科教文新的领域,而这些细分的领域都将成为中国舆论土壤的温床。
有时候我很难想象,我们的国家到底是如何在一片骂声和误解中坚定了方向,而我们的网友们,又是如何慢慢从各种谣言中找到破绽,并逐渐归于理智。
 
人的眼界和格局总会受时代局限性的影响,如今回头再看那些发生过的事,才明白当时信以为真的谣言是如何漏洞百出。
所幸至始至终,我们都没有在这场敌强我弱的舆论战中完全倒下,甚至在美国官方和民间共同投身的无端栽赃打压下,生出一副厚厚的外壳。
也许,我们还没有在这场斗争中胜出,但美国一定要为他们无所不用其极的手段付出代价
03
在中国的武林世界中,总会存在一些非常邪门的武功,被正道所不喜。
这种“邪招”往往破坏力极强,人人惧怕,但常常因为练法诡异,具有极强的反噬。
趁乌俄战乱,美国又来给中国“下套”?
不得不说,美国在舆论场上的这些玩法,就和这些邪招颇有些类似。
像无端造谣的“洗衣粉事件”,搞得别人家破人亡;或者看热闹不嫌事大的引战行为,也让很多国家不得安生,挑事者美国总是能坐享渔翁之利,让人敢怒不敢言。
趁乌俄战乱,美国又来给中国“下套”?
但现在,练就一身邪术的美国,已经开始受到反噬。
最明显的一点就是,那些年,他们曾耗尽心力编织的谎言正在一点一点穿帮
过去,美国政府最擅长讲“民主、自由”的故事,他们总能用直抵人心的叙述来获取精英知识分子的共鸣。
于是,在中国信息传播相对闭塞的年代里,美国便是公知们嘴下“连空气都是香甜”的模样。
趁乌俄战乱,美国又来给中国“下套”?
然而2020年全球新冠疫情爆发,在这个不看故事只看结果的考验前,美国终于露出了它的马脚。
曾被无数公知吹捧的“国外看病免费,医疗服务先进”,到头来竟然是失控的疫情数以百万计的死亡数据,以及高龄者被弃疗底层平民收到天价账单等现实问题。
趁乌俄战乱,美国又来给中国“下套”?
还有那个始终在为美国医疗体系说话的知名公知@河山硕,早早就被丢到弃疗区,直至病痛将他折磨死都没能享受到所谓的“优越待遇”,更是让人觉得讽刺。
趁乌俄战乱,美国又来给中国“下套”?
后公知时代的到来,让从前引人入胜的“美国故事”变成了“皇帝的新衣”。
 
像方方之流,好不容易拿了美金编了故事,也是会被网友分分钟“打脸”。
趁乌俄战乱,美国又来给中国“下套”?
时至今日,随着@回形针 @高晓松 @洛杉矶房东这些坚挺在最后阵线的西方驻华公知陆续倒台,属于公知们的光辉彻底暗淡下来。
趁乌俄战乱,美国又来给中国“下套”?
也许,褪色的不是他们,而是他们心中狂热皈依的“神明”。
不过,对美国来说最严重的还不是这些“面子”上的问题,而是“里子”的社会撕裂早已难以修复
自从进入21世纪,社交媒体的兴起为美国政治人物开展政治宣传、展示个人形象、表达内政外交立场观点提供了一个广阔的平台。
2016年,凭借一系列讨好选民的言辞和搏出位的行为,特朗普制造了超高的话题度,成功拉拢了众多“铁杆”追随者,逆袭成美国第45届总统。
趁乌俄战乱,美国又来给中国“下套”?
然而在执政后,他仍然在网上毫无遮拦、不加修饰地表达自己对国内国际大小政策甚至丑闻八卦的看法,搅动舆论并影响和塑造民意。
直到2021年1月6日,特朗普的支持者暴力闯入美国国会大厦,打断正在举行的总统大选结果认证。
一场骚乱终于美国人引以为傲的美式民主拉开了一条口子,与此同时,也将美国党政甚嚣尘上、政治极化的面貌置于世人面前。
趁乌俄战乱,美国又来给中国“下套”?
早在特朗普入主白宫前,他与希拉里互相攻击、恶意谩骂的电视辩论,就一度被称为“史上最丑陋”的辩论。
而4年后,“史上最丑陋”辩论又在两个老头的对骂中,重新被定义。
趁乌俄战乱,美国又来给中国“下套”?
如果说过去的美国两党政治还算得上“一党两派”,那么现在则更像是某岛上恶斗不休的蓝绿阵营。
选举过程中的争论,永远都是关于大量意识形态化的“议题”,而非解决关乎群众福祉的“问题”。
尤其是选情与疫情的叠加作用下,“比烂”选举大行其道,政治直接演化成了一个屁股问题:要么左,要么右。
于是,枪杀两人但被判无罪的里滕豪斯案,让人们看到了赤裸裸的种族歧视
趁乌俄战乱,美国又来给中国“下套”?
疫情之下美国底层民众无法获得充分的生活保障,让人们又看到了令人难堪的贫富差距
趁乌俄战乱,美国又来给中国“下套”?
两党之争早已从国家政坛表层一直渗透到所能到达的社会末梢,让民意愈加对立,让现实愈加割裂。
200多年前,美国首任总统乔治·华盛顿卸任前就曾警告美国存在“党派分裂的危险”,党争不仅分裂了政治,也撕裂了社会。
200多年过去了,美国还是没有找到应对之策。
但无论怎样,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尾声
那么,面对这场势在必行的舆论博弈,中国该如何应对?
总书记曾指出:“网络已是当前意识形态斗争的最前沿。掌控网络意识形态主导权,就是守护国家的主权和政权
很显然,舆论的高地我不去占领,敌人就会占领,我们必须主动出击。
事实上,当下互联网的发展给予了我们极大的想象空间,中国人也早已经开始在探索新的方式。
李子柒在YouTube上坐拥百万粉丝,将真实的中国传统文化传至四海,很多外国人因此而喜欢上了中国;
趁乌俄战乱,美国又来给中国“下套”?
韩国网友诋毁中国文化,中国女孩就身着汉服登上美版杂志《Vogue》,用流利的英文有力回击;
趁乌俄战乱,美国又来给中国“下套”?
趁乌俄战乱,美国又来给中国“下套”?
还有tiktok的出海,让短视频之风席卷全球,虽然被美国无赖的抢走一部分,但也让我们明白一个道理。
中国人是有能力开创一个全新的社交平台,且美国政府十分惧怕我们抢走他们的发声平台。
趁乌俄战乱,美国又来给中国“下套”?
然而可以预见到,未来就算美国多摆烂,他们仍旧会猛烈的对中国进行压制。
 
就在在3月2日,中国日报网发表文章称,美政府正“升级改造”涉疆谎言生产线,为新一轮对华施压制造借口。
但纵使他们在舆论场上翻手为云覆手为雨,我们也不会选择那些引战、造谣等损人利己的腌臜手段去反击。
在这场持久的博弈中,我们要用自己的方式讲好中国故事,用饱满诚恳的情绪、直指人心的话语将它传播开来,就是最有力的回击。
谎言、欺骗都会被拆穿,唯有真实的故事才会消除隔阂,永远吸引人心。

1、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星火智库立场,仅供大家学习参考; 2、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xinghuozhiku.com/157996.html

Like (2)
Previous 2022年3月13日 上午11:18
Next 2022年3月13日 上午11:24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Please Login to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