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高官忧呼: “我们不小心点醒中国, 若台海生变, 中国将对西方制裁免疫” | 文化纵横

作者:迈克·罗杰斯

本文转载自:文化纵横(ID:whzh_21bcr)

迈克·罗杰
曾任美国众议院情报委员会主席
✪ “经济学人”网站
西东(译) 
文化纵横新媒体编辑部
 

【导读】近日美国前众议员、众议院情报委员会前主席罗杰斯发文称:美国应从俄乌战抽身,更加关注中国,因为中国正在汲取俄乌战教训,以便未来对西方制裁俄罗斯的手段免疫。他认为,中国正密切关注哪些领域需要重点着力,如今对俄罗斯有效的制裁,未来可能将不再适用于中国,而且拉拢各国参与对华制裁本身更加困难。他认为,目前美国要做的,是大声谴责中俄贸易,只要中国对俄罗斯敞开后门,美国就在打一场必败的战争。

本文的延伸阅读部分,取自罗杰斯援引的“经济学人”网站文章,其中分析:中国正在六项核心技术方面加大自主创新,以隔绝潜在的西方制裁威胁。中国取得重大攻克的领域,比如mRNA疫苗和农业化学技术,技术本身的困难反居次位,更多受益于较短的供应链。而半导体、民用航天航空领域涉及供应链的长且复杂,并由美国及其盟友把持;无法得到最先进设备,也使中国步步落后于人。而在计算机操作系统和支付结算领域,先发平台的优势,使中国的华为鸿蒙系统和人民币交易系统CIPS频频落入先有鸡还是先有蛋的困境循环。中国取得了很多进展,但为了摆脱西方控制,仍有一段路要走。

本文主文部分摘译自美国防务新闻网络杂志《Breaking Defense》,延伸阅读部分摘译自《经济学人》网站,由“文化纵横新媒体”编译首发,仅代表作者观点,供诸君参考。

中国正密切关注乌克兰,
美国是时候关注中国了
迈克·罗杰

曾任美国众议院情报委员会主席

没有哪个国家比中国更密切地关注东欧局势。我们美国当然要紧跟俄乌冲突,但这不意味着就要调转视线。当前中国很可能正在汲取经验,若有朝一日台海冲突,中国将免疫西方制裁手段。

到目前为止,中国面对国际舆论压力一直试图保持“不干涉”立场,在不与美国对峙的情况下维持“中立”。2月初,中国回应了俄罗斯对于北约东扩的担忧(译注:作者指2月4日中俄《关于新时代国际关系和全球可持续发展的联合声明》)。3月初俄乌局势胶着,中国在联合国安理会谴责俄罗斯对乌宣战的决议草案中投弃权票。

幕后,中国网民们嘲笑西方各国的“无用”援助。在台前,中国政府公开谴责对俄制裁是“非法”的。但这些制裁得到了历史上一直处于中立的瑞士的支持(译注:作者指冻结俄罗斯有关个人和机构在瑞士的资产)中国通过与俄罗斯合作,开发了北极等地的自然资源,并为俄罗斯建立了一个经济减压阀(译注:作者指中国在亚马尔液化天然气和北极液化天然气2项目上的进口额及提供开发所需的资金和技术支持)。在西方与包括俄气Gazprom在内的能源巨头断绝关系之时,中国与俄罗斯走得更近。在战争爆发前的2月末,俄罗斯宣布将与中国签订一项1亿吨煤炭的多年供应协议,该协议价值约 200 亿美元(而在去年10月俄印签订类似协议时,供应额仅为4000万吨)。2月末中国还宣布允许俄罗斯全境小麦进口。

与此同时,中国显然正从西方的应对策略中学到什么。在西方各国合力对俄罗斯实施大范围制裁的同时,中国正发展核心科技寻求独立*译注:作者在此处引用了本文延伸阅读部分的文章《中国希望隔绝西方制裁》),从而自给并抵御潜在的制裁。随着俄罗斯经济的暴跌,中国正密切关注哪些领域它需要重点着力——如今可能对俄罗斯有效的制裁举措将不再适用于中国。

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出口国和第二大进口国,这使中国处于全球经济的中心。对中国实施经济制裁比对俄罗斯要困难的多,而且随之伴生的一些后果是我们不愿看到的。此外,鉴于中国所建立的贸易联系,让各国参与对华制裁可能更加困难。

在军事上,中国无疑能从俄乌冲突中学到很多,比如速战速决和后勤保障的必要性。面对俄罗斯军队因战局僵持致使乌克兰获得西方外援的事实,中国现在应该知道,如果要避免潜在的台海战争沦为旷日持久的拉锯战,就得在西方援助到达之前速战速决。

对中国来说,西方越关注俄罗斯和欧洲,就会越忽略印太地区和中国的崛起。如果俄罗斯在维稳经济的前提下进行持久战,对中国也是有利的。如果我们真的为俄乌停战努力,就必须切断中俄之间的经济命脉。我们必须公开地、大声地谴责中俄贸易,因为哪怕召集全部盟友参与制裁也不足够。只要中国对俄罗斯敞开后门,我们就在打一场必败的战争。

[ 延伸阅读 ]

中国希望隔绝西方制裁
评估中国在六项核心技术方面的进展

(本文由西东编译自“经济学人”网站)

西方通过制裁绊倒对手的能力正在俄乌冲突中得到检验。中国密切关注西方与俄罗斯在经济和军事方面的对抗,因为这有可能帮助中国发现自身的弱点。“十四五”规划是中国2021年发布的战略蓝图,将科技自主创新作为经济政策的基石。

该规划希望中国摆脱现有技术依赖,而2025年正在迅速逼近。为了赶上竞争对手,2021年中国公共和私人研发投入总额飙升至创纪录的28万亿元人民币(4400亿美元)。虽然这笔投入仅占中国GDP的2.5%,远低于美国的3%,但中国在短短5年间上涨了1%,投入惊人(见图1)。2月11日,中国最大芯片制造商中芯国际表示,他们在2022年将投资约50亿美元建设新的半导体工厂。三天后,英国渣打银行的香港分公司直接连接人民币跨境支付系统CIPS,而这个系统是2015年中国对国际结算系统SWIFT的一个回应。

美高官忧呼: “我们不小心点醒中国, 若台海生变, 中国将对西方制裁免疫” | 文化纵横

为了解中国在这些方面作出的努力,我们重点评估了中国在六项核心技术方面的进展,这分别是半导体、计算机操作系统、支付网络、民用航空航天、mRNA 疫苗和农用化学品。

中国在发展半导体技术时面临一大难题,供应链复杂且长,并由美国及其盟国主导。2018年,时任美国总统的特朗普停止向中兴和华为销售核心硬件,在科技制裁下中国开始显露弱点。

为避免类似情况发生,“十四五”提出到2025年中国生产的芯片应达到其消费量的70%,而中国目前取得了一些进展。今年中芯国际的50亿投资引发了国内半导体领域的招聘热潮。全球第三大内存芯片厂美国美光上海研发部的员工纷纷跳槽,加入本土公司。1月26日,美光宣布关闭该研发部。美国对外关系协会中国项目研究员Adam Segal表示,美光的行为将使一些中国大型芯片制造商开始清除使用美国技术的生产线。

中国仍面临技术垄断。中芯国际等公司试图将数十纳米级的芯片供应链完全国产。这与当前最先进的芯片仍有一定距离,与台积电和三星相比也至少落后一代。中国自我研发与荷兰ASML相等水平的光刻机还需要几年时间,而ASML公司已经垄断了此领域的设备市场。由于信息匮乏,一些大笔投资也错误地流向了即将倒闭的公司或是欺诈公司,这拖后了技术研发的进展。

需要提醒的是,当特朗普政府禁止美国公司与华为合作时,华为手机不仅被剥夺了芯片,还被剥夺了谷歌的安卓系统。从 2019 年到 2021 年 9 月,中国公司在操作系统开发上的投资大约有 40 亿美元。虽然不少业内人士期待华为的鸿蒙系统将在国内取代安卓,但因鸿蒙版本应用程序数量不足,使用的人数仍然不够。而使用者的不够也促使应用程序的开发者不愿做鸿蒙版本的应用。

类似先有鸡还是先有蛋的问题也困扰着中国建立全球支付网络。大部分全球汇款通过国际结算系统SWIFT和美元清算系统CHIPS处理,加之美元在国际贸易中的广泛使用,赋予了美国控制全球金融体系的权力。中国为了减弱被金融体系驱逐的威胁,2015年起一直在扩展人民币跨境支付系统CIPS,到2021年9月份,该系统平均每天处理近3170亿元人民币交易。

CIPS的可能很大,但关联机构80余家的体量与 SWIFT 的 11,000 余家机构相比,仍相形见绌。更显脆弱的是,人民币跨境使用的增长很大一部分并不来源于国外对人民币的需求,而是中国企业的海外扩张。

中国进口飞机和零部件的成本虽然比较低,2021年为190亿美元,但中国仍希望摆脱对国外技术的依赖。2022年,中国商飞公司开始交付窄体C919,对标波音737和空客A320,中国航空公司已订购数百架。但核心技术,比如发动机及其他原部件,仍需从国外生产进口。而受限于垄断,进口部件也并非最先进的。据某位西方航空业的资深人士,C919比空客的节油型A320neo落后一代,因此在全球市场上的竞争力相对不足。

中国在mRNA疫苗和农用化学品的进步更为显著。尽管技术本身难度较高,但供应链较短、复杂性也低。先说疫苗,对标辉瑞或Moderna的是艾博生物联合军事科学院军事医学研究院的疫苗开发计划。艾博生物的创始人英博曾在Moderna从事mRNA研究。1月24日,The Lancet Microbe 在线发表了艾博生物的新冠mRNA疫苗ARCoV的 I 期临床试验结果。而ARCoV目前正处于III期临床试验中。虽然艾博并未大规模部署声明,但紧跟国外的研发速度令人印象深刻。

中国公司也一直在农业化学技术方面寻找本土替代品。由于担心外国公司控制中国的粮食供应,国外基因改造和种子编辑的方法不再被中国采用。大北农生物科技公司正在大力投资该研究。2016年,中国化工以440亿美元收购了拥有粮仓知识产权的瑞士种子和农用化学品巨头先正达Syngenta。但中国仍需依赖进口农作物。2021年,中国至少花费了4000 亿元人民币用以大豆、玉米和棉花的进口。

美高官忧呼: “我们不小心点醒中国, 若台海生变, 中国将对西方制裁免疫” | 文化纵横

自新冠疫情以来,外国资本对中国的不信任有所增加,而这也加强了中国在战略重要性领域摆脱西方控制的决心。中国取得了一些突破,但仍有一段路要走。科技突破需要付出代价,但对中国来说,这些投入似乎是值得的。


本文原载美国防务新闻网络杂志《Breaking Defense》,延伸阅读转自《经济学人》,由“文化纵横新媒体”编译

您的支持是我们坚持下去的动力!

1、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星火智库立场,仅供大家学习参考; 2、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xinghuozhiku.com/160538.html

(0)
上一篇 2022年3月18日 上午10:18
下一篇 2022年3月18日 上午10:32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