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内陆国家,曾让两大强权破防……

作者:杜滟谣

本文转载自:一界oneworld(ID:yijie_20200518)

这个内陆国家,曾让两大强权破防……

这个内陆国家,曾让两大强权破防……

这个内陆国家,曾让两大强权破防……

纵观阿富汗的历史,这个国家经历了由外患到内乱再到外患如此循环往复的几番波折。面对英国、苏联、美国等强国的几度入侵,阿富汗人民展现出了惊人的团结、顽强和韧性,使阿富汗一度成为“帝国的坟墓”。

奇怪的是,外患平息后,这个战时饱经风霜且充满气节的国家,却又总在内乱中内耗、磨损,成为一盘散沙。如何理解阿富汗时而强烈又时而消失不见的凝聚力?

本文意在从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等因素,讨论阿富汗国家凝聚力构建的困境和可能的解决方案。

这个内陆国家,曾让两大强权破防……

阿富汗家园重建——新华网

01

政治因素

普什图有一句传统谚语:“我和我的弟联手对抗我的堂兄弟,我和我的堂兄弟联手对抗陌生人,当没有外人时,我对付我的兄弟。

如果说,英国、苏联、美国的入侵让阿富汗人一再意识到:自己和英国人不一样,不是苏联人,也无法成为美国人,因而短暂地产生空前的凝聚力,那么当外敌离开,使用“排除法”产生的自我认同也随之消散,取而代之的是以内乱为表现的对“我到底是谁”的一再叩问。

这个内陆国家,曾让两大强权破防……
阿富汗人民

从内因来看,阿富汗之所以还被称为“制度的坟场”,是因为其多山地貌中的传统部落、宗教社会给民族国家的构建带来了难题。

自1747年杜兰尼王朝建立以来,不乏内外政权小试牛刀集权抑或大刀阔斧改革建立统一国家的尝试,君主制、君主立宪制、神权政治、共和制、美式民主都尝试在这里发芽,却屡遭中断。

细数每一次的尝试失败原因,便能发现传统部落、宗教社会和多民族现状对现代民族国家构建形成的阻力之大。

这个内陆国家,曾让两大强权破防……
18世纪杜兰尼王朝疆域

杜兰尼王朝为阿富汗带来第一次统一的国家和一段相对独立的历史。部落组织是当时阿富汗社会的基础。酋长在部落议事会中拥有集中的权力,且部落散居在山地之中,使得部落处于半独立状态。

此时,阿富汗“相比专制君主国更像一个联邦共和国”。 交通不便、部落强大、王位继承制度的缺乏使得人们对传统部落的认同远强过对国家的认同,权力斗争、地方起义一再上演,内乱不断。

随后,拉赫曼推行部落强制迁移政策,以阻止部落叛乱,阿玛努拉推进君主立宪制,提倡自由、反对歧视,却进一步加大了改革派和保守派之间的矛盾,最终被保守派的普什图部落首领和宗教领袖推翻。

这个内陆国家,曾让两大强权破防……
穆罕默德·伊德里斯·达乌德

十九世纪五六十年代,达乌德大力打击保守势力,而政府再一次拉拢部落,通过修建公路、学校等方式削弱部落的自治,通过分发补助金换取支持,同时用武力镇压叛乱。部落家族一定程度上被削弱,但宪政和共和制最最终也都没能在这片土壤上生根发芽。

1978沙尔革命之后,人民民主党上台,改革却招致人民激烈的反抗,却引来苏联的入侵。

1989苏联入侵结束后,吉布拉随着苏联的解体垮台,原抵抗组织各派陷入新的一轮内乱。

然而,对于习惯于依赖外援、很大程度上仍习惯家族部落统领的国民,“国家”是一个相对大而空泛的概念,对于各自部落和民族的强烈认同和对“国家”认知的缺乏使这个国家难以构建出一个统一公信的故事,同时也使各民族、宗教派别陷入新一轮的斗争。

这个内陆国家,曾让两大强权破防……
阿富汗人民

纵览这段内部斗争的历史,我们可以大致把斗争概括为精英阶层对国家发展前景不同的理想和争斗。

首先是改革派和保守派的斗争。改革派中的自由主义者,往往是社会中的知识分子,他们提倡平等、自由,呼吁民主;保守派则往往是酋长、宗教领袖等实际权力和号召力的拥有者,立足于传统习俗和宗教。

可是在这个经济基础落后,以“伊斯兰法、部落习俗、社会支尔格”作为规则来源,“非个人的法典和规则比单个领袖的命令更重要”的国家,温饱生计甚至和平生存还是大问题,自由和平等的号召远不如亲属关系间的实利、真主给的精神援助来得有力。

改革派经历了自由主义的破灭、马克思主义实践的落败,让人意识到强烈的宗教和部落意识和落后的生产力水平使得他国的宏伟蓝图很难在这片特殊的土地上繁荣昌盛。

这个内陆国家,曾让两大强权破防……
塔利班人员

相比尝试控制和改变宗教部落习俗和民族关系的改革派,塔利班政府则以其保守甚至极端的方式顺应了部落和伊斯兰的属性,呼吁和平且有深厚的民众基础,尽管极度偏执,却在极度渴望安定的社会背景下得到支持。

值得警惕的是,民众对于根基于农村的塔利班政府的支持,很大程度上源于久经战乱后对和平的渴望,是长期战乱之后的喘息;长远来看,随着阿富汗的进一步重建和发展、受教育水平的进一步提升,塔利班极端激进的宗教思想能否产生公信力实在令人忧心。

这个内陆国家,曾让两大强权破防……
阿富汗重建家园——新华网

新的国家凝聚力该如何构建?排外、对战争的厌恶可以带来一时的团结,阿富汗历史却向我们说明,一个政府公共故事的构建,不仅要靠“我们不能像……一样”树立敌人的排除法和“我们能帮你摆脱眼前痛苦”的眼前关怀,长远来看更要提供一个全新的、值得信仰的价值观念和未来蓝图。

能拯救阿富汗人的、能构建国家认同的,不是总想着插把手的帝国,而是阿富汗人自己。文化内部矛盾的冲突和激荡,需要一个能包容各种信仰的领导方案,而非信仰之间的厮杀来解决。

在外部压迫逐渐减弱的今天,如何在战争的喘息之后导向和平与稳定,长远的发展经济文化,未来如何构建新的统一的国家认同,都需要进一步摸索和探寻。

这个内陆国家,曾让两大强权破防……
马扎里沙里夫清真寺

从外因来看,阿富汗遭受战争与地缘政治带来的冲击十分频繁。阿富汗的地理特征十分特殊。如果说,其重要的地缘位置使其一次一次成为帝国的眼中肉和意识形态宣扬的手腕,那么其复杂多山的地理环境则赋予它易守难攻的特点,帮助它一次次摆脱帝国的侵犯。

这个内陆国家,曾让两大强权破防……
欧亚非地图(红色部分为阿富汗)

阿富汗作为“亚洲的心脏”,地处大国强国交界地带,自古是东西方商品往来的十字路口,也自然成为大国征战的必由之路。

英国的入侵给了阿富汗“我们都不是英国人”相同点的确认,而苏联和美国“代理战争”扶持人民民主党和圣战战士的失败撤军,则将这个国家在战争间隙积累的制度建设经验掏空,迫使它从头再来。

每一个国家都抱着自己的野心和信条试图以侵略的方式“惩治”甚至“拯救”这个国家,不属于这个国家的信念和价值却实际上在无法适应阿富汗国情的同时,一次又一次阻碍了可能结束的内战,冲击了本土尝试生长出新的政治制度的可能。

可以凝聚民心的制度的构建一再中断,抵抗外敌时的短暂凝聚力很轻易就在本国的文化冲突中解散,可是新的凝聚力构建尚未起步时,国家又一次面临外部力量的冲击。

实践证明,无论主动或是被动,全盘地套用别国的政治制度,在地理环境、地缘位置和资源都极为特殊的阿富汗是行不通的。这个国家凝聚力的建设,需要国际社会的宽和、等待,让它从战火中稍作喘息,再依靠自己处理内部部落、民族、宗教的纠葛。

这个内陆国家,曾让两大强权破防……
阿富汗难民

02

经济因素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一个国家百姓对于文化和制度的自信,往往和国家的经济发展状况是相辅相成的。

首先,经济发展状况和国家认同呈正相关关系。连年的战乱几乎阻断了阿富汗的经济发展,相比和平发展的国家,百姓无法从生活体验中获得稳定感和自豪感。

其次,经济的不稳定,让人民缺乏安全感。战火和动乱,让恐惧中的人民只能用最简单的方式思考问题,部落和宗教,自然成为更加实体的,更加值得捍卫的精神寄托,国民自然而然难以产生国家认同感。

第三,经济的滞后也使文化、教育等软实力难以提升,国家认同面对物质和精神双匮乏的景象。

综上,除了安全稳定外,经济因素对一个国家的凝聚力构建也是极其重要的。让百姓从生活的变好、经济的发展中看到希望,是加强国家凝聚力的必经之路。

这个内陆国家,曾让两大强权破防……
60年代繁荣的阿富汗

03

文化与社会因素

 “一个民族所有的苦难,都是这个民族的民众自己的选择。”

无论是“帝国的坟墓”还是“亚洲的心脏”,人们都在尝试以国际博弈的观点去诠释阿富汗的兴衰,却往往忽略了这个国家自身的历史、文明这些作为矛盾根源、起决定性作用的“内因”。以及国家文化自信、人民幸福感等“软实力”对国家凝聚力、国家发展的重要作用。

阿富汗国家博物馆的石碑上刻着这样的话:“文明活着,这个国家才活着。”

这个内陆国家,曾让两大强权破防……
阿富汗国家博物馆石碑

为了躲避战火,阿富汗国家博物馆的文物开启了一段世界“避难”巡展之旅,也曾先后在故宫博物院、成都博物馆展出。

“巡展有利于各国文化的交流,而且各国尤其是中国的稳定社会治安、博物馆良好的软硬件设施和专业的展陈设计,让阿富汗人充分相信该批文物的巡展也不失为一种保护手段。”中国文物交流中心李先生如是说。

作为“文明的十字路口”阿富汗是文化的沃土,汇集了各国的文明成果。大乘佛教在此成型琐罗亚德教于此诞生;希腊文明在此留下印记,亚历山大大帝、大夏王朝在这里讲述过强人政治更迭的故事……

阿富汗国家博物馆的巡展,是阿富汗这个饱经风霜的国家递给世界的一张璀璨且不可替代的名片。

这个内陆国家,曾让两大强权破防……
阿富汗国家博物馆

从中国的视域下看,汉服的兴起、《国家宝藏》的爆火无不昭示着穿越千年的文物对于凝聚文化共识,讲述国家故事有重要作用。

而对于当前的阿富汗而言,通过历史文明凝聚国家共识的潜力仍远没有被发掘。究其原因,除了政府轻视其余文化宗教极端排外(甚至炸毁巴米扬大佛)之外,连年的战乱也使得多数民众的视野局限于宗教和部落规则之内,无暇顾及艺术和文化的发展。

这个内陆国家,曾让两大强权破防……
星期五在清真寺做礼拜的阿富汗人民

那么,阿富汗文明是否有潜力成为增强国家凝聚力的抓手呢?

随着战后国家物资资料的丰富,若是战乱没有再一次降临在阿富汗,基于地域而不是民族的国家文化历史挖掘,很有可能为凝聚国家共识提供新方案。

同时,强调与铭记三次大帝国入侵的历史,或许也能像警戒线一样成为一个凝聚共识的文化烙印:依赖和索取不只能带来战火,而只有凝聚、团结和强大可能带来和平和稳定。

强调无论民族、不分派别、无关部落的共同文化经验和历史教训,或许是构建国家凝聚力的一剂良方。

这个内陆国家,曾让两大强权破防……

阿富汗的战争史,对于国家、国际社会和历史课本来说,是概念化而空泛的;但对于每一个阿富汗人民来说,几十年的苦难却是深刻、立体而鲜活。“许多个个人加在一起构成了这个时代”,当我们深入人民的内心提炼共性,国家的问题也将有解。

艺术产生于现实。从《追风筝的人》到《灿烂千阳》,世界看见阿富汗人民在战争流离中的韧性,也看到传统的家族观念给阿富汗人民的深深烙印。当个人和亲属的命运难以把控时,当身边的人一再深陷泥潭时,人民如何去信仰一个一再更迭的“政权”所构建的“国家”?人人自危之时,宗教是他们的精神支柱,而不同政权下不断变化的“国家”,不过是一个难以触及的概念而已。

因此,在阿富汗,国家凝聚力的构建首先需要把人民从不安全和不信任的恐惧中拯救出来,必然要经过以稳定为前提的长期的努力。教育和大众传媒,将成为促进民众越过部落、民族、宗教派别视野看见和认识“国家”概念的重要方式。

可喜的是,在国际社会和非政府组织的帮助下,21世纪以来阿富汗的教育事业取得了极大的进步。同时,本国电视节目,也为村民开阔眼界做出巨大贡献。同时,城乡差距进一步缩小,矛盾进一步减轻也使阿富汗团结和谐社会构建展现希望的曙光。

这个内陆国家,曾让两大强权破防……
阿富汗城市

04

 小结:国家凝聚力构建的破局之路

美国撤军,国际社会不断善意援助,让阿富汗的重建露出希望的曙光。然而,要冲淡民族宗教矛盾,构建团结而富有凝聚力的国家,阿富汗人自身的努力远比外部的干涉重要。总结全文,要增强国家凝聚力,需要从以下方面着手。

国家安全是第一道防线,没有他国入侵,是阿富汗重建秩序的基础,也需要国力进一步强大。

其次,在战争的喘息后,经济的发展带来生活水平的提升可以直接增强民众对国家的认同感。

但长远来看,经济的发展还远远不够。部落社会的联合、城乡矛盾的缩小需要国家构建一个包容的社会体系和未来蓝图,而新的社会体系构建可以以教育和传媒为抓手,加强对共同文明的挖掘和宣传,从个人、民心抓起,形成社会合力。

阿富汗国家凝聚力的建设任重道远,但目前的发展态势已经出现曙光。愿这个战火中的国家在重建中收获和平和光明。

这个内陆国家,曾让两大强权破防……

参考文献:

[1] 转引自塔米姆·安萨利《无规则游戏:阿富汗屡被中断的历史》第二部分,第33章,第34章

[2] Hasan Kakar,“Trends in Modern Afghan History”

[3] 黄民兴《阿富汗历史问题的嬗变》p121

[4] 转引自《阿富汗问题的历史嬗变》p147,p331-333

[5] 人民日报公众号,2018年5月15日

作者 | 杜滟谣


您的支持是我们坚持下去的动力!

1、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星火智库立场,仅供大家学习参考; 2、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xinghuozhiku.com/162922.html

(0)
上一篇 2022年3月19日 下午1:51
下一篇 2022年3月26日 上午11:04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