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赵恺
本文转载自:国家人文历史(ID:gjrwls)
据塔斯社22日消息,俄罗斯外交部于21日表示,鉴于日本在乌克兰局势上对俄罗斯实施的单方面制裁,莫斯科将停止与日本的和平条约谈判,并退出与日本关于南千岛群岛联合经济活动的交流。当地时间22日,俄罗斯联邦安全会议副主席梅德韦杰夫表示,俄罗斯与日本在南千岛群岛(日称“北方四岛”)问题上永远不会达成一致,谈判只是象征意义的。
在堪察加半岛和北海道之间是千岛群岛,扼守着鄂霍次克海通往太平洋的交通要道,因此自沙俄帝国的探险家于17世纪末抵达当地以来,莫斯科方面便对其高度重视。沙皇彼得一世甚至在其秘密手谕中训示“探险队员”在占领这些“无主之地”的同时,开辟通往东方的航线。
千岛群岛示意图。来源/节目《东南军情》截图
沙俄帝国的试探迎头撞上奉行“锁国”政策的江户幕府。双方围绕着千岛群岛的归属龌龊不断,直至明治维新后日本迅速崛起,才最终在日俄战争中彻底击退了沙俄对千岛群岛的觊觎,直至1945年这一历史问题才又被重新提及。
1945年春,随着轴心国在欧洲和太平洋战争的节节败退,日本帝国主义赖以维持内部统治和对外扩张的武装力量正迅速走向崩溃,战争能力已消耗殆尽。随着战局明朗,美苏之间的矛盾渐露端倪。特别是罗斯福因病去世,杜鲁门接任美国总统之后,开始在对日作战方针上极力削弱苏联的发言权,并在《波茨坦公告》中含蓄地向日本表示可以不中断其政府,暗示其尽早投降。
不过,日本方面却将其解读为仍有一线生机。毕竟苏联尚未在该公告上签字,日本认为在法律上苏联仍保持中立。只要集中兵力于本土,发挥所谓“一亿玉碎”的特攻战术,也许可以逼迫承担巨大伤亡的美英盟军停止进攻,实在不济还能放弃本土,退守中国东北地区,在美苏矛盾的夹缝中继续苟延残喘。孰料,1945年2月,美、英、苏三国首脑会晤雅尔塔,斯大林已然与罗斯福、丘吉尔谈妥了对日宣战条件,其中提及了日本战败后应归还南库页岛和移交千岛群岛的所有权。
美英苏三国领导人参加雅尔塔会议。来源/节目《档案》截图
1945年8月6日,随着美国陆军航空兵在广岛投下人类第一颗原子弹。主持苏联外交工作的国务委员莫洛托夫于8月8日召见了日本驻苏大使佐藤尚武,并告知对方:“苏联政府认为,苏联的政策是促进和平、拯救各国人员免于更大的牺牲和苦难、是日本人避免德国在其拒绝无条件投降后所遭受的那些危险和破坏的唯一手段。从上述观点出发,苏联政府宣布:从明日、即8月9日起,苏联政府将与日本政府进入战争状态。”显然在苏联看来,随着美国方面将原子弹投入实战,日本随时可能屈膝投降,届时,苏联方面长期以来在东北亚的政治诉求将颗粒无收,与其坐等和平的降临,不如主动加入战团,给日本最后一击。
苏联在早已从欧洲方面调了百万精锐之师,随着一声令下,苏联红军迅速从三个方面猛扑盘踞中国东北的日本关东军。与此同时,美国在长崎投下第二颗原子弹。彻底失去希望的日本方面宣布将接受《波茨坦公告》、无条件投降。
1945年7月召开波茨坦会议。来源/节目《档案》截图
8月14日,在正式划分日军向盟国的各受降区域中,美国明确日本本土及邻近各岛屿、北纬38度以南的朝鲜、琉球群岛和菲律宾群岛的日本军队,向太平洋美国陆军最高司令官投降,拒绝苏联方面要求将千岛群岛和北海道“留萌-钏路”一线以北划归苏联红军受降区域的相关提议。斯大林对此颇为不满,当即下令苏军继续进攻,尽最大可能得到千岛群岛。
莫斯科时间8月14日晚,远东苏军总司令亚·米·华西列夫斯基元帅向远东第2方面军司令马·阿·普尔卡耶夫大将和太平洋舰队司令伊·斯·尤马舍夫海军上将下达了“无需等待援军到达,立刻利用堪察加半岛现有兵力,准备实施攻占北千岛群岛的登陆行动”的相关命令。
华西列夫斯基。来源/节目《档案》截图
次日清晨,苏联红军堪察加军区便接到上级单位的作战训令,要求利用彼得巴甫洛夫斯克海军基地所属舰艇、浮游器材、目前靠港的商船和边防军舰艇,运送以第101步兵师的两个团为主力的登陆部队,迅速夺取占守、幌筵、温祢古丹三岛。
此时的苏军自恃兵强马壮,又兼有海空优势,根本没有将日本方面的残兵败将放在眼中,但日本人还是有些本钱的。早在1940年,日本陆军便设立了千岛要塞司令部,投入劳工开始在占守、幌筵两岛构筑要塞。至1945年,占守岛上已建成34处永久火力点和24处土木工事火力点,设有100毫米以下火炮约100门,轻重机枪射击口310余处。火力点间以地道和堑壕相连,内藏完备的后勤保障设施。部分地道深达50米,可有效抵御炮击和轰炸。
当然,日本方面的这些努力本不是针对苏联的,毕竟自1943年日军被迫撤离阿留申群岛以来,占守岛便成为日本北方战线的桥头堡,兵力日益加强。1944年下旬,北千岛的守备兵力一度将近五万人,虽然此后兵力不断向本土抽调。但到1945年8月,北千岛群岛尚余的守备力量仍有第91师团旗下两个旅团之众,在兵力配置上:杉野严少将的步兵第73旅团驻扎占守岛,佐藤政治少将的步兵第74旅团驻守幌筵岛,每个旅团下辖五个独立步兵大队。1944年开春,关东军的战车第11联队也调来增援,加上海军警备队的两栖坦克,北千岛守军还拥有74辆坦克。这已然是日本陆军中少有的“重装部队”。
吸取了塞班岛等战役的教训,北千岛群岛的日本陆军在防御规划中也早早放弃了以往的滩头阻击,而改用纵深防御的战术。计划一旦登陆部队占领海岸,部队便退往该岛纵深,依托密布全岛的据点将敌人拖入持久战,达到消耗有生力量的目的。
事实证明,日本陆军高看了他们的对手。当苏军于8月17日凌晨抵达占守岛外围海域时才发现他们的登陆艇由于超载吃水过深,只能停靠在离岸100至150米的海面,由士兵自行跳入两米深的水中泅渡上岸。苏联陆军第138步兵团的主力第一梯队好不容易靠近海岸时,位于国端崎和小泊崎沿岸的日军火力点突然猛烈开火。
训练有素的日本炮兵精度极高,很快便以火力覆盖了整片海滩,两艘苏军登陆舰艇顿时中弹起火、三艘被重创、另有数艘因舵机失灵成为炮兵的固定靶,船载的弹药开始爆炸。全副武装的苏军士兵被迫冒着炮火跳海逃生,许多人就此被浪潮卷入鄂霍次克海,仅步兵第138团就有200余人溺死,且几乎所有无线电台均浸水损坏,导致指挥部与上岸部队间联络中断。
眼见苏军如此不济,日本陆军顿时来了精神,第5方面军司令樋口中将当即指示:“坚决反击,粉碎敌登陆部队。”战车第11联队当即拉出30余辆坦克以集群横列向苏军步兵发起正面突击。苏军靠着100多挺反坦克步枪和4门45毫米反坦克炮,打掉了战车第11联队27辆坦克。
双方交战到下午,第91师团收到了第5方面军“停止战斗,转入自卫行动”的命令,只得单方面停火,开始派遣军使,着手停战谈判事宜。
日本陆军高层之所以突然喊停,主要是担心占守岛的战事将危及关东军与苏军的停战谈判。21日清晨,苏军代表下达了缴械投降的最后通牒,并在当晚得到了同意的回复,双方战斗行动至此结束。
8月23日至24日,苏军第198步兵团和第7独立步兵营在幌筵岛西北部和东北部登陆,守岛日军未予抵抗,全部缴械投降。25日,彼得巴甫洛夫斯克海军基地的船只携堪察加防区部队分两路南下,一路于当天占领温祢古丹岛、舍子古丹岛和春牟古丹岛,另一路于当天在松轮岛上陆,向驻守该岛的独立混成第41联队长上田美宪大佐提出了投降命令,解除了近四千名守备部队的武装,并于次日占领了新知岛。
完成上述任务后,苏军趁势继续南下,于8月29日率主力登陆得抚岛,与守备司令独立混成第129旅团长仁保进少将商定投降手续。8月31日,独立混成第129旅团被集中解除了武装。
8月20日,苏军总参谋长阿列克谢·因诺肯季耶维奇·安托诺夫向华西列夫斯基发出斯大林的命令,指示“第87步兵军应集中于库页岛南部,为北海道和南千岛群岛南部的作战做好准备。”
当然,华西列夫斯基也深知此事非同小可,因此特别强调,北海道登陆作战开始将由其亲自下令开始,但所有准备工作要在24日前完成。果然,苏联方面的得寸进尺最终引发了美国方面的强烈反弹。面对杜鲁门措辞严厉的信件,斯大林最终选择了妥协。
8月22日,华西列夫斯基元帅被迫宣布无限期搁置北海道登陆作战,第87步兵军则冲向南千岛群岛。8月28日,苏军登陆择捉岛;9月1日,占领了国后岛和色丹岛;9月3日到9月5日占领齿舞群岛。至此,苏联兵不血刃地完成对占守岛以南全千岛群岛的占领。表面上来看,苏联成功控制千岛群岛,但此举也成为日本与苏联之间漫长争议的开始。
1946年2月,苏联政府通过立法手段,宣布南库页岛和千岛群岛已纳入版图。此后,日本虽然多次以日俄之间订立的国际条约和历史形成的固有领土为依据,竭力证明应归还日方所谓的“北方四岛”;但苏联方面则援引《雅尔塔协定》等国际文件强调已拥有这些领土的事实,否认日苏间存在着领土问题。
1951年9月4日,对日媾和会议在旧金山召开。出席会议的除日本外,共有美国、英国、苏联、阿根廷、澳大利亚、比利时、加拿大、柬埔寨等51个国家的代表。印度、缅甸、南斯拉夫拒绝参加和会;对日战争的主力、在战争中蒙受最大牺牲的合法代表中华人民共和国、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被排斥在外。
1951年9月4日,对日媾和会议在旧金山召开。来源/节目《档案》截图
9月5日,和会正式开始。苏联代表首先发言,指出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是中国唯一合法代表,同准备对日和约及远东持久和平有特殊的利害关系,要求邀请中华人民共和国参加和会。但是,会议在美国国务卿艾奇逊主持下,运用机械多数否决了苏联的提案及修正案。
9月8日《旧金山对日和约》最后签订。但这是一个片面的媾和条约,它粗暴地践踏了没有参与缔约的对日作战国家的权利,因此这一和约没有结束日本同中国、苏联、朝鲜、印度、缅甸等许多国家的战争状态。和约违反《开罗宣言》《波茨坦公告》等国际协议,没有明确南库页岛、千岛群岛等争议领土的归属问题,却明文规定了外国军队(美军)在日本领土上无限期驻扎的权利以及美国对日本西南、南方诸岛的统治权。
《旧金山对日和约》生效后,日本法理上恢复了独立,盟国对日管制委员会也将宣布解散。但苏联方面以解散未经过委员会全体成员一致同意为由,拒绝召回驻东京的代表团。日本政府虽不承认苏联代表团的外交权,但并无强行驱逐的实力,只能默认存在。同年6月,日本首次申请加入联合国,同样遭遇苏联的否决权,日本国民大失所望。
在吉田茂失尽民心的情况下,一手组建了日本自民党和自由党两大政治团体的鸠山一郎趁势崛起。1956年10月,日本战后第二任首相鸠山一郎带病前往莫斯科,举行日苏首脑会谈,签订《日苏共同宣言》。结束了两国的战争状态,恢复了邦交,对最为敏感的北方领土问题,双方同意在签订和约之后,将齿舞、色丹两岛归还给日本。
这一结果另以吉田茂为首的日本政坛保守势力十分不满,鸠山一郎被指责为对苏屈服、让步过多。在这样的情况下,鸠山一郎于1956年12月7日宣布将辞去首相职务、就此归隐。一番博弈后,二战甲级战犯岸信介上台组阁。
岸信介上任后迅速倒向美国,并于1960年1月19日在华盛顿签署了《日美共同合作和安全保障条约》,也就是著名的“日美安保条约”。消息传来,莫斯科方面颇为不满。随即向日本政府递交一系列抨击日美签订军事同盟条约的外交照会,警告日美条约绝不会保障其安全,反而会使其“卷入新战争”,甚至“在最初几分钟就会遭到广岛和长崎的悲惨命运”;声明由于美军继续留驻日本,为防止日本“扩大外国军队所利用的领土”苏联政府不可能履行关于把齿舞岛和色丹岛移交给日本的诺言。
1973年10月7日至10日,日本首相田中角荣在访问英、法、联邦德国之后,应邀访问苏联。同行的外相大平正芳在抵达莫斯科之前,向随行记者透露了首相此行的意图,即将北方领土问题纳入首脑会谈,并按要求一揽子归还“南千岛群岛”。“南千岛群岛”问题多年以来悬而未决,苏联的基本立场实际上寸土不让。田中角荣之所以认为可以毕其功于一役,无非是试图乘苏联急欲改善苏日关系,在领土问题上有所突破。
经过连番的拉锯和博弈,苏联方面勉强同意在1974年的适当时期,继续进行包括解决北方领土问题的缔约谈判。同日出版的《真理报》和《苏维埃俄罗斯报》,也以报道田中讲话的方式破天荒地刊登苏日之间尚存在没有解决的“领土问题”。但就在田中角荣自以为“南千岛群岛”问题即将解决之时,回国后不久的他便遭遇了所谓的“田中金脉问题”。
一篇名为《田中角荣研究——他的财源和人缘》的文章立刻在国内掀起狂涛巨浪。田中角荣无奈之下只能宣布辞职。田中角荣的辞职,令日本与苏联之间通过签署和约解决“南千岛群岛”的曙光迅速熄灭。继任的日本首相三木武夫不愿意按照苏联的要求“先缔结和约,再解决领土问题”,强调“只有一揽子归还四岛才是缔结和约的大前提,才能建立真正的日苏友好关系”。缺乏信任的日苏双方逐渐从暧昧走向了对立。
1991年4月16日至19日,苏联国家领导人访问日本。由于这是战后首次苏联最高领导人访日,不仅日苏两国寄予期待,国际社会对这次访问给予了极大关注。苏联方面希望通过这次访问解决苏日之间的战争遗留问题,改善并进一步推进两国关系,争取到日本的经济援助。日本方面也给予隆重、周到、规格很高的接待,也期待能获得“突破性”进展。
苏日首脑会谈结束后,两国外长还签署了12个协定,共同发表3个联合声明。双方均表示,要进一步加强两国在政治、经济、贸易、科技、文化等领域的交流与合作。日本方面认为,根据《联合声明》,苏联承认了日苏之间存在领土争端,并确认今后双方将就此继续进行交涉。
苏日关系“向前迈出一步”,两国希望“趁热打铁”加速了领土问题的解决和和平条约的缔结。可惜,还不等日本“趁热”,苏联就解体了。此后,俄罗斯国内政局不稳、投资环境欠佳,日本财界对在俄罗斯及整个独联体进行投资或经济援助缺乏热情。历史、政治以及现实原因,更令日俄两国在民族心理、民族感情上缺乏必要的近邻感。基于历史与现实因素,俄日两国在领土问题上的各自要求差距甚远,达成妥协的希望更趋渺茫。
1、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星火智库立场,仅供大家学习参考;
2、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xinghuozhiku.com/16392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