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下的吉林,对中国有多重要? 2022年4月4日 上午11:45 • 城市乡村 本文转载自:智谷趋势(ID:zgtrend) ◎智谷趋势(ID:zgtrend) | 震谷子 黄汉城 战争没有赢家。 在乌克兰广袤的黑土地上,近500万人流离失所,成为难民。 但更大的危机正在酝酿之中,恐怕会把整个世界拖入泥潭。 一场也许仅次于90年前乌克兰大饥荒那样的粮食短缺,正离人类越来越近。 战争的残酷,不只是枪炮声以及生命的逝去,还有其注定贻害无穷的各种后遗症。 我们生活的世界有四大黑土区,全都是世界粮仓。当乌克兰世界第一大黑土区被炮弹的硝烟笼罩之时,在亚欧大陆的东端,另一片黑土区也同样备受瞩目。 困扰世界第三大黑土区的是疫情、天气。 也许,只有在全球黑天鹅乱飞的关键时刻,你才能意识到吉林多有重要。 如果这个地方慢下来,全中国都可能会放慢节奏。 翻开全国疫情地图,唯一一块肉眼可见黑褐色的,在吉林。 截至4月1日,吉林省新冠确诊病例超过4万例,日均新增病例依旧破千,是当前最令人揪心的地方之一。 我们以为热闹是东北生活的日常,却没想到有一天吉林的街道、村落与田埂上,也会门可罗雀。 吉林位于东北黑土地核心区。春分过后,原本正值东北农民备耕高峰期。 然而这个春天大东北的春耕却慢了下来。 首先,这一个月来,奥密克戎在吉林全省发威,导致防疫封锁和检查。 其次,是去年的北纬40度大洪水,罕见的秋汛让冬小麦的播种期晚了至少半个月,导致春天的长势比较复杂,又把其他作物正常的播种时间往后推了。 最后,是全球气候剧变扰乱东北农业生产的节奏。 3月18日,南极大陆出现了零下10摄氏度的气温,看起来似乎很低,但这相比历史同期高了40摄氏度,细思极恐! 与此同时,北半球出现了剧烈的寒潮,从北向南一路狂扫,扫过了几乎所有的粮食主产区。过于寒冷的天气阻碍播种的工作。 时间节奏被打乱,当然影响到东北全年耕种的计划。 如今,俄乌炮火还扰乱了全球粮食价格、化肥供应,这会传导到国内的化肥价格等,进而提高耕种成本。 俄乌两国都是全球重要的粮食出口国,战争使得供应受到了超乎想象的冲击,全球粮食价格向上刺破了历史高位。 按照联合国粮农组织(FAO)的食品价格指数计算,2022 年 2 月平均为 140.7 点,环比上涨 5.3 点(3.9%),同比高出 24.1 点(20.7%),创历史新高。 2022年迄今为止,小麦期货累计涨幅超过50%,玉米期货累计涨幅接近30%。 全球粮食正在金融化,价格的超预期波动又会对全球粮食安全带来进一步的压力。 内外多重因素交叠之下,东北尤其是吉林,得到越来越多关注。 前天(4月1日)的《求是》杂志一锤定音:要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 关键时刻,你才会猛然意识到吉林“国之粮仓”的地位,有多重要。 真的! 30年前,吉林跟“粮食压舱石”可能还有差距,当时全年粮食产量不到400亿斤,连全国前十都挤不进去。 进入21世纪,吉林开始爆发。背后的关键,就是那一捧黑土。 这是吉林在粮食生产方面的“核武器”。 吉林搞农业的基础,很多省份都求之不得:巍巍长白山,浩浩松江水,还有沃野千里的黑土地。 吉林位于东北黑土区的核心,典型黑土区0.69亿亩,占东北黑土区面积25%、全省耕地65.8%,粮食产量80%产自黑土地。 黑土,因有机质丰富而呈现黑色,是世界公认最肥沃的土壤。在自然条件下,形成1米厚的黑土层需要2万年到4万年,因此被称为“耕地中的大熊猫”。 广袤肥沃的黑土地孕育了大国粮仓,也是中国粮食安全的“压舱石”。 然而,由于过度使用化肥,过度精耕细作,过度“透支”黑土地,土层在变薄变硬变瘦。 而且,还有人盗掘黑土,到处贩卖的行为,防不胜防。 种种因素影响下,几十年间,吉林的黑土层厚度从一米急剧减少到四五十厘米,甚至是二三十厘米。不仅如此,土壤耕层的有机质含量也比开垦前下降了50%-60%,退化问题严峻。 如果不采取有效措施,三十年后,黑土地恐怕就要沦为普通货了,影响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 如何一边稳定粮食产量,一边修复宝贵黑土? 吉林省的梨树县,是全国粮食生产5强县之一,也是黑土地保护利用的试验田。2007年,梨树在全国掀起了一场耕作制度的革命。 梨树模式的核心就是“秸秆还田、免耕播种”。秸秆还田就像给黑土地盖了一层被子,不仅能起到抗旱的作用,秸秆腐烂后还可以增加土壤有机质。 目前,梨树模式已推广2800多万亩,到2025年要达到4000万亩,已成为最广为认可的保护性耕作模式,而这也得益于吉林对于黑土地保护的超前细致谋划。 2018年,吉林出台全国第一部黑土地保护地方法规《吉林省黑土地保护条例》; 每年7月22日,被确定为“吉林黑土地保护日”; 2021年,《关于全面加强黑土地保护的实施意见》,明确了10个方面38条具体措施。 激活并有效保护黑土地,吉林的粮食产量稳定提升,在连续8年突破700亿斤后,2021年一举超过800亿斤,增长率居全国前十大产量省第一位。 30年白驹过隙,这片土地上产出的粮食,整整翻了一番。 最近十年粮食产量的增加数量,吉林全国第三,仅次于黑龙江和内蒙古。 几十年如一日的努力,缔造了吉林省粮食人均商品量、人均调出量均为全国第一的记录。 中国14亿人,每天一张嘴,就要吃掉70万吨粮。 而吉林一省全年的粮食产,就足够14亿人吃两个月。 全国产粮大县前十名中六个出自吉林,且前三名都在吉林。 在今天这个时代,这些县城的重要性丝毫不亚于互联网大都市、世界制造工厂以及军工重镇。 事实上,国家对黑土地的开发,逆转了中国几千年维持不变的“南粮北运”的格局,实现了“北粮南运”。 每一天,数以百计的货运列车,从吉林各个站点出发,载满了东北优质的大米、玉米等粮食。或从陆路,经河北、河南、湖南、湖北一路南下,到达长三角、珠三角。或经水路,从营口港、大连港、锦州港等装船,穿越海洋,到达上海、福州乃至海口。 和万众瞩目的春运不同,“北粮南运”是一场鲜为人知的粮食大迁徙。 今年,吉林省还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毫不放松抓好粮食生产,将启动国家粮食安全产业带建设和 “黑土粮仓”科技会战,并实施“千亿斤粮”生产工程。 “国之粮仓”,吉林当之无愧。 除了粮食安全,吉林还是中国实现能源安全棋局上的重要棋子。 如果吉林因为各类外部因素放缓发展新能源,中国能源安全就会坍塌一角—— 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石油进口国,也是仅次于美国的石油消费国。石油对外依存度居高不下,逐年递增:2015年60%,2016年65%,2017年67.4%,2018年69.8%,2019年70.8%,2020年高达73.6%。 当前的俄乌战争,进一步凸显出油气能源对国家安全的重要性。国外稍有风吹草动,就会对国家能源安全形成挑战。 只有赶快做好能源转型,发展风能、光伏等新能源,才不会轻易被卡脖子。 吉林所在的大东北,便是中国风能最丰富的地区之一。 2021年,吉林省风能、光伏发电装机总容量达到1010万千瓦,创造了新的历史记录。去年,仅在建风电装机就相当于以前20年的总和,发展速度惊人。 2021年11月23日这一天,大风喧嚣,吉林省风电日发电量首次突破1亿千瓦时,占当日全省供电量的45.8%。 全国能做到这个水平的省份,罕有。 值得一提的是,1亿不过是个小目标,现有开发比例仅仅只有8%,潜力巨大! 吉林位于“十四五”国家九大清洁能源基地之首的松辽基地核心地带,这只是吉林野心的起点。 吉林要做的,是在陆地上造出一个超越三峡发电量的“怪物”工程,即“陆上风光三峡”工程。 “陆上风光三峡”是指,充分发挥该省西部地区丰富的风、光资源和充裕的土地优势,全力推进“国家级新能源生产基地”建设,在装机容量和发电量上超过水上三峡,抢占绿色能源高地。 据新闻报道,华能、中广核、国家电投等央企已落户吉林省开发新能源,三一、远景、中材等装备制造企业也在此投资建设,基本形成了从整机到零部件全程配套的全产业链。 驯服狂风,可以用它来创造财富。 通过国家“特高压”网络,东北实现了“吉电南送”,颠覆了中国能源利用布局。 2020年,吉林新能源发电量创历史新高。 当地充分依托鲁固特高压、高岭直流的跨区输电能力,通过富余风电跨区现货交易等方式,将风电输送至华北电网,2020年完成富裕风电跨区现货交易1.4亿千瓦时,同比增加33%。 2004年上马的特高压,是中国为日后发展新能源埋下的极有远见的伏笔,意味着中国不希望永远让能源锁死在煤电上,日后新能源一旦普及,特高压就将成为运输新能源的大动脉。 中国汽车工业的原点,在吉林省会长春。 1953年,当德国奔驰推出第一代E级轿车、世界F1方程式赛车比赛都跑了好几年的时候,中国“一汽”在长春孟家屯奠基。 彼时,中国第一代汽车人茫茫四顾,未来就如东北的原野般充满了未知与可能,满满的崎岖与挑战。 历史没有停下它的脚步,长春也没有。 如今,如果吉林要是放缓制造高速列车,几千万人的迁徙都会寸步难行。 跟一汽同样重要的中车长春轨道客车股份有限公司,用60年时间走过了发达国家100余年的研制和制造历程,且依然在保持进步。 在中车长客的奋斗下,长春把速度的实验室奇迹,带到了现实世界,制造出全球最快大规模商业运营的列车“和谐号”,时速380公里;还有“复兴号”,时速350公里、具有完全知识产权的标准动车组…… 多年来,中车长春轨道客车股份有限公司创造了一系列“中国第一”: 国内第一辆铁路客车(1959年) 国内第一列地铁车(1969年) 国内第一列动车组(1989年) 国内第一列铝合金高速车(2001年) 国内第一列磁悬浮列车(2001年) 国内第一列不锈钢地铁车(2003年) 国内第一列跨坐式单轨车(2004年) 国内第一列出口双层动车组(2006年) 国内第一列低地板车(2006年) 国内第一列高速综合检测车(2009年) 国内第一列出口低地板车(2010年) 国内第一列高速高寒动车组(2012年) …… 2019年,一列“无人驾驶+全碳纤维车体”地铁车,在长春轨道交通展览亮相,代表了中国地铁技术发展的最高水平。 如果说没有吉林的粮食,中国人的体力会慢下来。那么,若没有吉林长春的高铁,“中国速度”就不会像今天这般快。 长沙到广州,杭州到南京,成都到重庆,沈阳到大连…… 在一条条轨道上奔驰的高铁,维持了中国特大城市的高效运行。 吉林很重要。 这次疫情,暴露出吉林在城市治理方面的一些值得重视的地方。希望这能成为吉林改善城市治理水平的契机。 也希望我们在明白吉林重要性的同时,记住一线防疫人员的付出,以及吉林省为了全国防疫大局做出的坚守。 吉林慢下来,中国也会慢下来。 这一场春天的战役,我们必须赢。 参考资料: 中科院格致论道论坛:东北黑土的肥力下降,是因为它“变馋了”?,B站 蓝桥:疫情破防的小城吉林,曾经比长春还要辉煌,搜狐城市 您的支持是我们坚持下去的动力! 1、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星火智库立场,仅供大家学习参考; 2、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xinghuozhiku.com/168519.html 赞 (1) 0 0 生成海报 微信扫码分享 随笔 | 爱丁堡和丁丁吹的故事,读懂崇洋的底层逻辑 上一篇 2022年4月4日 上午11:44 “居民同志请注意”,抗疫需要怎样的基层治理? 下一篇 2022年4月4日 上午11:47 相关推荐 “网友一敲键盘,我就成了小三” 2021年11月25日 台湾政坛最大金主,商业版图遍布大陆? 2022年8月7日 燃油车的最后一口气,断了 2023年8月7日 万亩林场没水喝,林场主崩溃跪地,涉事煤矿为何如此嚣张? 2023年3月31日 建设台胞台企登陆第一家园!刚刚,中央发文,一波利好政策来了→ 2023年9月13日 告别2023,回顾以及总结 2024年1月1日 被解放军搞个措手不及,美方于是打算…… 2021年10月17日 石榴集团,最丑陋的散伙 2023年9月16日 发表回复 请登录后评论...登录后才能评论 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