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载自:好奇心实验室(ID:feizhengchang123)
在自然界中,有一种了不起的小鸟,它们曾创下连续11天不吃不喝,并连飞1.2万公里的飞行神话,让很多飞机都甘拜下风!
那么这种神奇的小鸟,究竟是何方神圣呢?
说到这种小鸟,就必须提到一个成语——“鹬蚌相争”。
没错,这只小鸟就是“鹬蚌相争”中的“鹬”,名叫斑尾塍鹬(chéng yù),是鸻形目-鹬科-塍鹬属下的一种鸟类。
鹬是水滨鸟类的统称,由于常常在滩涂、水边觅食,通常具有长嘴、长脚的特征。
在每年的春季,辽宁丹东鸭绿江口湿地都会聚集大量的斑尾塍鹬,庞大的鸟群在海潮的推涌和南风的劲吹下,不断依次飞向更高的滩涂。群鸟展翅,有弥天遮日、撼动人心的力量。
在鸭绿江的春天里,潮线会推着数万只斑尾塍鹬在滩涂上觅食虾、蟹、蚌、螺、跳跳鱼、沙虫等小不点海产,以弥补从新西兰飞来的消耗。
——等等,这些在东北觅食的小鸟,居然是从新西兰飞过来的??
没错,这些喜食黄蚬子的小鸟,可以算是全球飞行距离最远的候鸟了。
2007年,人类给一只斑尾塍鹬安上了小型卫星跟踪器,此后这只编号为E7的斑尾塍鹬便开启了让科学家跌破眼镜的旅程。
当年3月,它先是7天7夜不休不眠跨越太平洋,连续飞行了近10300公里,一口气从新西兰飞到鸭绿江,到了5月份,又以同样的方式飞了6天6夜,到达了繁殖地阿拉斯加冻土带,行程近6500公里。
到了8月份,它再次跨越太平洋,连续8天8夜飞行了近11700公里。
不过,这不算斑尾塍鹬飞行的极限,2020 年 9 月,一只成年雄性斑尾塍鹬,从阿拉斯加出发,飞行 13000 多公里后,在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州着陆。
这期间它不间断地拍打翅膀 239 小时,创造了新的世界纪录!
众所周知,鸟类无论是停靠,吃饭、喝水高度都需要下降。
而根据追踪器的高度、速度、温度、经纬度等数据显示,这只斑尾塍鹬在11天内,每秒钟都在高空,而且每秒速度都处于一个较高的水平。
这就说明,这只斑尾塍鹬已经连续不吃不喝飞向了11天!
问题来了,就算是长途飞机,也有需要加油的时候,这些小鸟动辄不休不眠飞行上万公里,体内的能量不够咋办?
既然不能随时“加油”,想要跑得久、跑得远就要用好油。
对于斑尾塍鹬来说,优质的蛋白质能转换更多的脂肪,而脂肪就是它们的飞行燃料。
而辽宁丹东鸭绿江入海口,由于淡水与海水交汇,这里养分充足,孕育出的虾、蟹、鱼都又肥又美,是斑尾塍鹬补充能量的绝佳去处。
由于入海口养料充足,温度适宜,黄蚬子比大多数蚬子个头都要大,肉更肥美,蛋白质含量也更高。
对于斑尾塍鹬来说,这就是它们的“98号汽油”。
不过,吃得再多,如果脂肪存不住,中途照样会饿得掉进海里,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斑尾塍鹬练就了能够随意控制自身体重的“绝活”。
看这体型差距,你能相信这是同一种鸟吗?
听到这儿,估计很多为了减肥而烦恼的朋友,都会露出羡慕的眼光。
一只刚刚到达鸭绿江口的斑尾塍鹬,因为刚经历了7天7夜的飞行,此刻的体重仅剩160克,羽毛已经凌乱了,
而到了这些小鸟准备离开鸭绿江时,经过一个多月的胡吃海塞,它们的体重已经恢复至320克,羽毛也更换完了。
此刻的斑尾塍鹬虽然看起来丰满,实则体内充满了脂肪。
如果将斑尾塍鹬的形象换成人类,你大概会看见一个满身赘肉的大胖子在空中翩翩起舞的模样。
在燃料满载的情况下,斑尾塍鹬的脂肪占比达到了体重的一半以上。由于路上根本不需要吃饭、消化、排毒,斑尾塍鹬压缩了自己的消化系统与内脏,只为给脂肪腾出更多的地方。
在飞行时,斑尾塍鹬可以看作是一个仅剩翅膀肌肉与脑子的脂肪团。
不过,就算解决了吃的问题,难道斑尾塍鹬在长途飞行的过程中,就不用睡觉吗?万一太累了掉下来怎么办?
虽然科学家至今都不清楚斑尾塍鹬究竟如何解决睡眠问题,但目前主流观点认为,斑尾塍鹬或许可以让左右两边的大脑半球进行轮休,以缓解疲劳。
当斑尾塍鹬进入巡航阶段后,其中一个大脑半球会告诉另一个半球:我要休息了,进入自动巡航模式。身体便交由单独半球所控制。
人类和其它哺乳动物在睡眠时会进入相对无意识的状态,但是鸟类不一样,即使在睡梦中,鸟类也可以保持清醒。这就归功于鸟类的睡眠模式——半球慢波睡眠模式。
当大脑的其中一个半球进入睡眠模式后,斑尾塍鹬只需要用很少的脑力,就可以通过辨别星光、沿途景观、太阳的方向、地磁导航等方式来识别路线。这或许就是它们成为飞行冠军的秘诀。
与每年春运都为了抢票挤破头皮的人类相比,这种动辄就进行洲际旅行的小鸟,实在太潇洒了。
资料来源:
https://birdlife.org.au/bird-profile/bar-tailed-godwit
https://ebird.org/species/batgod
1、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星火智库立场,仅供大家学习参考; 2、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xinghuozhiku.com/17207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