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后勤战:有多少阴谋诡计是围绕粮食进行的?

作者:刘歆

本文转载自:国家人文历史(ID:gjrwls)

古代的后勤战:有多少阴谋诡计是围绕粮食进行的?

 

民以食为天,食以粮为本。不吃饭会饿死,是最为简单明确的一条真理。

 

在战争中,大部分人把注意力放在两军交战的战场上,很少有人注意到,一场战争真正决胜的地方,往往在战场之外。用孙子的话讲,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在这些可以不战破敌的办法中,“断敌粮道,饿敌待歼”的办法一直备受军事家的重视。

 

古代战争中,断敌粮道是最阴险的计谋,很多大军并不是在战场上失败的,而是被饥饿打败的。但是要在战场上成功做到这一点,可绝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容易。

 

俗话说得好,兵车未动,粮草先行。一支大军的行动,必然伴随着大量的粮草,如果粮草不足,这支军队的失败会是件概率极大的事情。据统计,一支军队如果一天无粮,战斗力减半。如果两天无粮,战斗力耗尽。如果三天无粮,崩溃近在咫尺。

古代的后勤战:有多少阴谋诡计是围绕粮食进行的?

古代军队里的运粮车。来源/电视剧《大军师司马懿之虎啸龙吟》截图

《孙子兵法》记载:“军无辎重则亡,无粮食则亡,无委积则亡。”另一部兵书《草庐经略》则强调,围城时要用三招,即筑墙围困,夺其粮草,断其粮道。野战时也要三招,即“深入夺粮”“断绝粮道”“饿敌必击”。可见在古代,军事家对粮草问题的重视度是极高的。

 

古代因缺粮而导致失败的最著名战例,是战国后期秦赵之间的长平之战。当时赵军主力40万人被秦军团团围困46天,《史记》载:“至九月,赵卒不得食四十六日,皆内阴相杀食。来攻秦垒,欲出。为四队,四五复之,不能出。”也就是说,赵军断粮46天,饿到了自相残杀、互吃的地步。最后进攻时反复进攻秦军阵地依然无法突破,最后这些饥寒交迫、筋疲力尽的赵军被秦军尽数歼灭。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

既然如此,军队出征前应准备好足够的粮草。粮食的储存、运输、分配、煮熟都是重要的军事课题。

 

首先,我们要对古代的生产和运输能力有一个清晰的认知。好多人受到了电视剧影响,以为古代运输军粮不过是用大马车拉粮食袋子,马夫们一路高歌向前线进发。事实上,古代的道路条件和运输工具哪有我们想得这么好。另外,运输过程中的粮食保管也很不可靠。古代粮食运输效率之低,消耗之严重,是现代人根本难以想象的。

 

以宋代科学家沈括在《梦溪笔谈》中记载,宋军的后勤条件十分艰苦,运输粮食的方式十分原始,主要依靠的还是民夫的背负。按照他的记录,宋军出征时,一个士兵身上可以带五天干粮,一个随军民夫则背负六斗米。以一个民夫支持一个士兵来计算,一波次的民夫可以支持一支同等数量的军队十八天的军事行动。如果计算回程,这支军队只有九天的时间。如果有两个民夫支援一个士兵,则可以支持军队十六天的来回行动。但如果是三个民夫支持一个士兵,这已经到了军队的组织极限。也就是说,如果朝廷要出动十万大军出征,基本需要有三十万民夫支持大军的后勤行动。以正常行军速度——即一支步兵为主的部队——每日40公里的行军计算,这支十万大军的行动极限是640公里,除非沿途有其他支持,否则很难超过这个距离。

 

麻烦的还不只是粮食运输,粮食损耗更是令人头疼的问题。按照《旧唐书》记载,在著名的李靖征突厥时,支持他们的后勤队伍从山东运粮到河套地区,单程行程需要近两个月的时间,途中粮食损耗高达百分之九十,损耗最大的部分是民夫自己的伙食,毕竟民夫吃不饱,根本无法背负沉重的粮食前进。另外,途中降雨导致的粮食腐烂、路途中被麻雀老鼠吃掉等等,都会造成粮食在运输途中的大量损耗。

古代的后勤战:有多少阴谋诡计是围绕粮食进行的?

征突厥的李靖。来源/电视剧《贞观长歌》截图

 

古代的生产力有限,土地上出产的粮食,能剩余的部分是很有限的。据统计,春秋时期,中国平均亩产的粮食约为50多公斤。到汉朝时达到60多公斤,到魏晋时期则达到90公斤左右。到唐、宋、明、清四个朝代,太湖流域的平均亩产的粮食情况如下——唐朝时期亩产138公斤;宋朝时期亩产225公斤;明朝时期亩产333公斤;清朝时期亩产470公斤。

 

可见越往古代,单位亩产粮食越低,原本粮食就十分有限,再赶上天灾人祸又要大量减产,可以积攒的粮食实在不多。所以,古代的一次大规模出征,差不多要消耗全国一半的存粮。

 

当时有“夫运粮百里,无一年之食,二百里无二年之食,三百里无三年之食”之说,通俗一点说,从100里外向军队运粮,国家少一年的存粮,200里,少两年的存粮,300里,少三年,可见古代战争对社会财富的消耗是惊人的。

“因粮于敌”?实际很难

运粮的巨大成本,让很多人产生了“因粮于敌”的想法,实际上这也很难。《孙子兵法》中提到了“取用于国,因粮于敌”之策。按照孙子的理论,吃敌国的一份粮食,相当于从国内运输三十份粮食。克劳塞维茨在他的《战争论》里也主张,军队行军应沿村镇多的地区行军,因为可以方便获得粮食。一般一个千人左右的村庄,储存的粮食足够五万人吃上三天。但是,这仅仅是权宜之计,毕竟敌国不可能老老实实把自己宝贵的粮食给你吃的。一旦打起来,敌人很可能坚壁清野。

 

在古代农业社会,往往是秋收后才开始打仗,因为此时粮食已经收割完毕,可以征召农民入伍。但有一个悖论,秋收完了去打人家,人家也秋收完了,所以,被入侵的一方立刻坚壁清野是很正常的事情。因为操作很简单,运走一切可以运走的粮食,运不走的一起烧掉。1812年,拿破仑攻打沙俄时,就是吃了这个亏。

 

古代的后勤战:有多少阴谋诡计是围绕粮食进行的?

在古代农业社会,往往是在秋收后才开始打仗。来源/纪录片《血战长平》截图

 

很多人以为拿破仑远征沙俄忽略了后勤问题,实际上恰恰相反,拿破仑在战争之前特别重视后勤。拿破仑和将军、参谋们彻夜计算征讨沙俄需要的物资数量。按照精密的计算,法国统帅部门算出的数字是,法军至少需要带上60天的粮食物资才能到达莫斯科。可实际上,由于俄军一路抵抗以及坚壁清野行动,法军足足走了82天才抵达莫斯科。更糟糕的是,沿途法军并没有获得太多粮食,虽然此时已经是沙俄丰收的季节,但粮食不是被烧掉,就是被运走。另外,法国骑兵部队乱烧房子和农田的行为让本来可以获得的粮食被付之一炬。最后,在粮食不足和天气恶劣的打击下,拿破仑的60万大军一路上损失巨大。

 

在莫斯科前的博罗季诺战役中,拿破仑只有17万人可以调遣,这一战让法国人又损失了不少兵力。等他们到了已变成空城的莫斯科后,虽然在城内及附近乡下找到了一些粮食,但拿破仑的大军已经是强弩之末。最终,法国大军在撤退途中又遭遇严寒和暴风雪,大量装载食物的马车被遗弃在暴风雪中。饥饿让法军士气低落,加上俄军的不停追击,法军一路损兵折将,60万大军回到巴黎的不足3万。

 

古代的后勤战:有多少阴谋诡计是围绕粮食进行的?

博罗季诺战役。来源/电影《战争与和平》截图

 

军事家和史学家一致认为,拿破仑发动对沙俄的战争是一次超越了自己时代的超级远征。因为,在火车和内燃机发明之前,人类的军队移送速度和后勤能力,跟古罗马或汉代并无本质区别。

断敌粮道,经常失败

既然后勤补给如此重要,又如此艰难。那么,切断敌方的粮草不是最佳战法么?

 

实际上,断敌粮道挺难的。在行军作战时,步兵部队的日行军速度很难超过40公里,后勤部队的速度同样也差不多。但分兵保卫后勤队伍的人数大约占总兵力的三分之一。计算一下可以知道,一支10万人部队,大约有3万人被划出来保护自己的粮食运输和其他辎重。

 

在古代的行军打仗中,粮食辎重一般被放在队伍的中间靠后位置,这里方便各部队在扎营时直接取用,也可以处在相对安全地方供士兵保护。大部分情况下,如果想以偷袭的方式摧毁敌人的粮食辎重,是件非常困难的事情。《三国演义》里经常出现的某某大将率轻骑兵突袭焚毁对方粮库的事情,在现实中极少发生。

古代的后勤战:有多少阴谋诡计是围绕粮食进行的?

影视剧中的火烧新野。来源/94版《三国演义》截图

当然,攻击对方的后勤部队也有成功的例子,这自然是要大书特书的胜利。比如官渡之战,是古代战争中经典的突袭粮草、扭转战局的案例。曹操与袁绍在官渡地区展开战略决战。起初,战事对曹操不利,袁绍的部队人多势众、武器精良、训练有素。初战,曹操失利,退守官渡地区,双方僵持许久,关键时刻,曹操派兵突袭袁绍囤积粮食的重镇乌巢,一举烧毁粮食。得知军粮被毁,袁绍立刻军心大乱。随后曹操趁势猛攻,袁绍仅带800骑兵逃出生天。

古代的后勤战:有多少阴谋诡计是围绕粮食进行的?

影视剧中的火烧乌巢。来源/电视剧新《三国》截图

当然,偷袭不成的案例更多。唐太宗攻打高句丽时,唐军平壤道行军大总管张亮率水军押送粮草前进时,被高句丽军突袭。当时唐军一片混乱,但唐军官兵见张亮“据坐胡床”“纹丝不动”,大家认为主将胸有成竹临危不乱,于是众将士奋勇反击杀敌,将前来偷袭的敌军杀得大败。等众将士回营报功时才发现,原来这位仁兄早被吓晕了……可见,偷袭对方的粮草部队不是件容易的事。

耗尽粮食,大军崩坏

一般情况下,想要断敌粮道、一举取胜是很难的。在历史上,大部分因缺少粮食而失败的情况是在被围阶段、后方粮食运不上去导致的。这方面最典型的战例之一是安史之乱中的张巡守睢阳。

 

在长达十余月的围城战中,叛军始终无法攻下城市,只能断了城市的运粮道,彻底断绝城内粮食供应。最后城内守军不足400人,连老鼠都吃光后,城池才被攻破。与此类似的战例很多,如蒙古大军围困钓鱼城,清军围困安庆、苏州、南京等。

古代的后勤战:有多少阴谋诡计是围绕粮食进行的?

钓鱼城。来源/纪录片《钓鱼城:天神折鞭之地》截图

可能会有人疑惑,如果粮食运输这么困难,为什么军队不携带大量牛羊行军呢?古代游牧民族的军队确实是这样行动的。这或许是一种解决方案,但局限性很大。一方面,蒙古大军的崛起有深刻的历史背景,很难复制个例经验。另一方面,携带牲畜行军一样要消耗大量的粮草,一旦牲畜中疫病流行,“军粮”将迅速断绝。战争中,这种可靠性太差的方式是不可取的。

 

当年,唐太宗征讨高句丽时,还真用过这招,即携带了大量随军牲畜出征,但面对旷日持久的高句丽地区围城战,最终还是因粮食耗尽而被迫退兵。可见古代战争中,粮食的运输是多么要命的一件事。唐太宗是中国历史上最会打仗的皇帝之一,在他的军事生涯中屡战屡胜,但面对吃喝拉撒的问题,天可汗也只能干瞪眼。归根到底,让士兵填饱肚子才能打胜仗,否则,即使攻克再多的城池要塞,取得了再多的胜利,一旦出现了粮食问题,一样要乖乖退兵。

 

无论古代还是现代,打仗打的就是国力。只要是底子厚的一方,总能在长期战争中保持优势。如何在战争中摧毁敌人的粮食供应,是所有军事家关注的话题。攻守双方的博弈持续了几千年,无论看上去多么强大的军队,如果吃不上饭,距离失败也不过是一步之遥。

 

参考资料:

闵宗殿.宋明清时期太湖地区水稻亩产量的探讨[J].中国农史,1984(3)

(春秋)孙武著;艳齐校订. 孙子兵法[M]. 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 2004.05.

(北宋)沈括撰. 梦溪笔谈[M]. 北京:中华书局, 2020.12.

草庐经略[M]. 中华书局, 1985.

曹胜高,安娜译注. 六韬[M]. 北京:中华书局, 2007.04.

(汉)司马迁著. 史记[M]. 北京:中华书局, 2014.09.

(德)埃米尔·路德维希着;梁锡江译. 拿破仑传[M]. 哈尔滨:北方文艺出版社, 2018.01.

古代的后勤战:有多少阴谋诡计是围绕粮食进行的?
END
作者 | 刘歆

您的支持是我们坚持下去的动力!

1、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星火智库立场,仅供大家学习参考; 2、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xinghuozhiku.com/174103.html

(2)
上一篇 2022年4月16日 上午11:30
下一篇 2022年4月17日 上午11:51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