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温骏轩
本文转载自:地缘看世界(ID:diyuankanshijie)
上海这波疫情对中国经济的影响,相信已经不用我多说,大家都已经有切身感觉了,哪怕你离我定居的这座城市相隔几千里。
这次疫情防控应该反思些什么,又有哪些人应该承担责任,不是今天我要跟大家讨论的话题。待到秋后,一切自会见分晓。就目前的情况而言,有两点是可以肯定的:一是无论花再大的代价,中国这阶段仍然会坚持动态清零,并且也一定能把这次疫情压下去;二是代价过大,尤其对于企业来说。想维持预期中的5.5%的2022年度GDP增长率,光靠增加基础投资、减税等传统经济刺激手段,显然是不够的。必须有新的政策创新,一个能让市场为之一振的大政策出台。
“全国统一大市场”这么具有战略价值的决策,当然不仅仅是为了应对上海疫情而推出的。新冠元年(2020年)四月,中国政府就已经推出的“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全国统一大市场”本质是上一政策的延续。
相比通俗易懂的内/外双循环,“全国统一大市场”概念一经提出,却引发了不少误会。一些人甚至在猜测,中国是不是要回到计划经济的老路。情况当然不是这样的。事实恰恰相反,应该是中国将用更加市场化的手段,规范国内市场。
正如我刚才所说的,这个政策推出的时间点还是有讲究的。是为了复苏被上海疫情影响了的全国经济,所以相信在上海和全面社会恢复常态之后,会有一拔很具体的政策工具密集落地。要是对股票感兴趣的话,倒是可以去买一些行业龙头企业的股票。反正中国股市是靠消息支撑的,没有消息弄个谐音梗都能拉一拔涨停,更何况真的有那么多好消息。
坦率说,无论是“内/外双循环”还是“全国统一大市场”的概念推出,我都完全不感到惊讶,因为这就是历史的必然。十年前,在奥巴马组局TPP,准备建立一个将中国排挤在外的“新世界”时,我在回答网友提问时曾经从中国文明层面,提出过一个中国“并联”世界的概念。稍早的时候,还在文章中写到过中国一直在追求的是“世界需要中国,而中国可以不需要世界”的状态。
当下的这两个政策,便是中国“并联”世界的具体战略规划,最后所要达到的效果正是“世界需要中国,而中国可以不需要世界”。
如果我没有记错的话,“并联”电路是初中物理的内容。虽然大家都接受过九年义务教育,在把一个物理概念,跟一个经济决策联系在一起之前,我们还是不妨一起先做个复习。连接电器元件的时候,有两种电路连接方式:串连和并联。串连的话就是大家首尾相连。好处在于简单,坏处在于一个元件出问题,那整个系统都得停电。
并联电路的话,那就安全的多了,每个电器都有单独的线路连在上面。即使这个电器出问题了,也不至于影响其它电器的使用;反过来,就算电流不经过其它电器,这个电器也可以使用。
全球化是美国所推进的。在美国的主导下,全球变成了一个看起来各有分工的串连体系。波斯湾有石油,那就安心做石油输出国;马尔代夫有宜人的海岛、沙滩,那就做旅游胜地;中国劳动力便宜,人又勤奋,那就做世界工厂;日本、韩国这种听话的国家,则可以承接更高端、更关键的产业转移,比如半导体产业。
至于美国自己,有硅谷、华尔街在,自然可以从科技、金融的制高点收割到最大的利益。
现实的情况是,当下的美国觉得在自己所主导的地球村里,中国越来越成为了最大受益者。随着特朗普的上台,以及他喊出那“人不为己,天诛地灭”的美国优先口号。各国都开始意识到,世界开始步入逆全球化时代了。
毫无疑问,美国的这次转变与中国有关。在美国看来,中国过于追求自身安全,所有的东西都想自己搞。2015年推出的《中国制造2025》行动纲领是直接导火索。这份纲明确提出要用十年时间,把“中国制造”变成“中国创造”。
美国的核心竞争力就在于“美国创造”,中国已经是全球第二经济体,肉眼可见的会变成第一经济体。要是不安于做世界工厂,也想收割最顶端的利益。换成你是美国人,你也急。美国这种明显想把中国排除在外,另造一个新世界的做法,迫使中国直接提出“内外双循环”的概念,首先着眼于自身市场,打造一个完整的内循环体系;其次把这个体系并联在外部世界,继续充当世界产业链上的一环。这样状态下的中国,既有应对外部的封锁的资本,又不会脱离整个世界。中国自古就是一个封闭世界,这个自成一体,不把自身安全寄托于外部的基因依然强烈存在。所以表面看,中国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并没有什么难度,甚至都不需要特别提这个概念。然而事实却正好相反,中国在统一全国市场的问题上任重而道远。美国所主导的全球市场有一个大的特点——“政治分割,市场自由”。世界虽然是一个个主权国家组成的,但商品用同一标准自由流动,则是美国的追求的。考虑到美国的科技优势,全球市场不设防,对美国来说是最有利的。这也是为什么之前美国对全球化那么感兴趣。中国的情况则正好反过来——“政治统一,市场分割”。政治上看,中国上下保持高度统一,政令看起来十分通畅。这也是中国这几十年来,能够快速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然而你要是从经济角度去看待中国市场,却会发现中国各地的地方保护思维十分严重。在经济数据成为考核地方官员的核心指标时,地方主政官员有很强的动力,让肉烂在锅里,阻止更有竞争力的外地企业,进入政府所能影响到的采购清单。相信这种地方保护有多强,大家都能感觉到。比如烟酒的税高,你去看过往几乎每个地方都有只属于这个地方的香烟、啤酒品牌。烟酒这东西还不影响中国的整体竞争力,但一些工业产品也这样,那就会阻碍中国在全球范围抢占技术制高点了。汽车行业就是一个典型的案例。能够进入每个家庭的汽车,消费市场巨大,又是家庭所能购买到的最复杂商品。因此对地方经济的带动效应非常明显。你去一些中国城市旅行,就会发现一个现象,每个城市的出租车,主体都是在本地设厂的企业。不能让地方经济受益的车企,性价比再高也进不来。那些能在全球市场攻城掠地的大汽车厂家,大家掰着手指都能数出来,而据统计,目前纯国内汽车品牌至少就有110个(以前更多)。这种现象造成过往几十年,虽然中国一直想凭借制造和市场的双重优势,成为汽车大国,却徒劳无功。相反,像高铁这种必须全国一盘棋,统一规则市场的产业,虽然起步晚,却很快走完了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道路,成为了全球高铁的执牛耳者。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说白了就是破除地方保护,让14亿人口的中国真正融合成世界最大的单一市场。破除的方法并不是回到计划经济的老路,而是“建章立规”,定立统一的企业和市场准入标准。淘汰那些靠地方保护而苟延残喘,甚至搞利益输送的落后产能。如果单纯把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仅仅看成打通内部的血管,那格局还是小了。这一政策在企业层面,是希望依托中国这个最大、最成熟、最有潜力的市场,孵化出可以在全球产业链攻城掠地的企业。我不是说了,中国一直在追求的是“世界需要中国,而中国可以不需要世界”的状态嘛。中国可以不需要世界,那你把门关起来搞就行了。要是想不跟世界脱钩,做到世界需要中国,那就要真正具备技术和成本优势,让人家不得不选择你。这就需要做大做强内部市场,让一些有机会参与国际竞争的企业,既然因为制裁的原因,暂时不能出海,也能依托中国市场完成资本积累和技术升级。甚至仅凭中国市场,就获得世界领先的地位。在中国人的脑海中,世界往往被分为两个国家:中国和外国。凡事都是拿中国和外国比。这个所谓的“外国”,其实又不包括中国以外的所有国家,而仅那些在政治和经济上,不得不仰美国鼻息的发达国家。事实上,世界经济的主体和主要消费力,也的确集中于这个狭义的“外国”。假定中国失去了所有的“外国”市场,仅凭中国市场,有没有机会挑战这个“外国”呢。你要只是比较人口,这个潜力的确存在。综合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等机构的资料来看,全球能被定位为发达国家的国家,约为32个,人口总数差不多十亿。中国的人口则超过14亿。从这点来看,如果中国下一步着眼于挖掘内部消费力,并由内需拉动中国制造和中国创造,基础条件是具备的。仅靠中国自己的市场,孵化出世界级巨头企业的可能性,在互联网企业的竞逐中,已经展现了出来。出于众所周知的原因,互联网世界很早就是“内/外双循环”模式了。美国的互联网巨头在中国没有生存空间,而中国的互联网企业不管再声称自己是全球化企业,客观上也都是由中国市场孵化成长起来的。
2021年世界十大互联网公司中,美国占了6席,中国占了4席,这个比例很能说明问题。这个过程中最成功的案例,是抖音利用中国市场成长起来,然后再在国际市场攻城略地。
最后说一下世界有没有被完全割断成两个体系的可能性。这个可能性是很小的,毕竟全球化已经搞了那么多年,互相渗透太厉害。冷战时世界经济之所以分为两大体系,根本原因是因为苏联僵化的计划经济,不能符化出高技术产品。你的产品没有市场竞争力,自然也不敢放西方发达国家的产品进来。
做生意是要赚钱的。如果中国企业能够占据技术制高点,中国又保持着开放态度,天平便会向中国这边倾斜。你看特朗普如此打压抖音,到最后还是抵抗不住市场的力量,只能默许它继续在美国市场生存。
初中物理还告诉我们“串连分压,并联分流”,一条并联线路能分得多少电流,取决于它的粗细程度和电阻大小。电线越粗,电流越大;电阻越小,能从这经过的电流也就越大。
全球贸易就相当于电流,哪个国家能分到更多份额,取决于它的市场大小和内部通畅程度。拥有14亿人口的中国市场已经够粗了,粗到比所有发达国家人口加起来还要多。而建立“全国统一大市场”的目的,就是破除内部的电阻。如果整个中国内部市场,能够真正按照市场规律行事,那么孵化出来的中国制造和中国创造,自然会吸引到更多的“电流”。
1、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星火智库立场,仅供大家学习参考;
2、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xinghuozhiku.com/17738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