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毅 · 难以两全

作者:温伯陵

本文转载自:温伯陵的烟火人间(ID:wenboling2020)

陈毅 · 难以两全

    伯陵说:    

陈毅是军人,

但这篇文章就不聊军事了,

我们聊点军事以外的事情。

1

陈毅这辈子的几次命运转折,都和毛泽东、周恩来有深远的关系

1919年,陈毅赴法勤工俭学。

那时候大量中国青年才俊远渡重洋,到法国学习成功的革命经验,以及先进的文化知识,因为都是半工半读的模式,再加上马克思主义在工厂传播,陈毅逐渐结识了同样赴法勤工俭学的周恩来、聂荣臻、蔡和森、李富春、邓小平等战友。

在人生地不熟的法国,这些青年才俊们来自同一个国家,又是志趣相投的战友,便顺理成章的结下良好的个人关系。

在时代的大潮中,“留法”革命精英团体形成了。

不过陈毅在巴黎搞抗议运动太积极,还和同学们揍了中国驻法公使馆秘书王曾思,便于1921年10月,与蔡和森一起被武装押送回国。

回国以后,蔡和森介绍陈毅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1923年陈毅转入中国共产党,正式走上革命的道路。

而就在陈毅入团的时候,跑到欧洲找组织的朱德,也在德国柏林见到周恩来,并且经周恩来介绍入党。

从事实上来说,朱德应该是留法革命精英团体的延申。

当时陈毅并不认识朱德,直到1926年8月,李大钊委派陈毅回四川搞兵运工作,配合即将开始的国共北伐,才认识了受邓演达委派在川军工作的朱德,他们还和刘伯承一起发动了泸顺起义。

命运的轨迹,把这些天南海北的人串联在一起,而其中的核心人物便是周恩来。

可能他们闲聊的时候会说起来:“哦?你认识周恩来啊,他是我的入党介绍人呢”,“是啊,在法国的时候,他对我帮助很大。

说这些话绝对没有其他意思,在革命工作的过程中,产生一些超越工作关系的个人交情,是很正常的事情。

革命元勋也是吃五谷杂粮的人,不是么得感情的机器。事实上在革命起步阶段,个人交情反而能更顺利的推动革命工作。

1927年8月,周恩来领导的南昌起义爆发。

朱德、刘伯承、聂荣臻都在起义队伍里面,陈毅是起义爆发后,才从武汉往南昌赶,临行前和朋友说:

“以前清政府骂孙中山是土匪,现在国民党又骂我们是土匪,好,我偏要去当这个土匪。”

8月10日,陈毅在抚州追上起义队伍,周恩来任命他为团指导员,然后安慰他:“派你做的工作太小了,你不要嫌弃。”

倒是陈毅非常大度,只说了一句话:“什么小不小的,让我当连指导员我也干,只要拿武装我就干。

刚来就做团指导员,还怕他嫌职位小,说明在周恩来的心里,以陈毅的资历和能力,其实应该进入起义的领导团队,可见周恩来对陈毅的器重。

而陈毅也值得周恩来的器重。

南昌起义部队在南下途中遭遇追兵,周恩来便和刘伯承、叶挺等将领率主力继续前往潮汕,留下朱德率领4000人在三河坝阻击敌军,陈毅、林彪、粟裕和王尔琢都在这支队伍里。

但是等他们坚守三天三夜,完成阻击任务以后,却听说主力部队在南下途中失败,起义领导人们分别突围,不知所踪。

这可怎么办?

朱德率领的这支队伍里,便出现一种声音“起义失败了,船要沉了,早跳船的可以逃生。

于是在行军路上,各级干部纷纷离队,走到天心圩的时候只剩下800人,再这么走下去,剩下的800人也要散。

军心不稳,急需有人站出来稳定队伍,朱德做为军事领导人,便召集部队给大家讲话:

“大家知道,大革命是失败了,我们的起义军也失败了,但我们还是要革命的。同志们,要革命的跟我走,不革命的可以回家。”

这番话说出来,站在台下的将士们,就没有心理包袱了。

然后朱德又给了他们希望:

“中国革命现在失败了,是黑暗的,但黑暗是暂时的。中国也会和俄国一样,有个成功的1917年。只要保存实力,革命就有办法。你们应该相信这一点。”

不责罚任何人,也不画大饼,只是割断失败的历史,鼓励大家向前走,朱德也是精通人性的高手。

随后陈毅做为仅次于朱德的干部,上台发表讲话:

“一个真正的革命者,不仅经得起胜利的考验,能做胜利时的英雄,也经得起失败的考验,能做失败时的英雄。我陈毅去上海、北京、四川都有很好的出路,但我哪都不去,坚决留在队伍里。”

人家有好出路的人都留在队伍里,那没有好出路的人,还好意思跑吗?

算啦,继续革命吧。

于是经过朱德和陈毅的讲话,基本上稳定军心,保留下800人的革命火种,而在此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部队,就是日后井冈山战斗力最强的军团。

在南昌起义时没有部队的朱德,由此奠定了毕生的军事地位,而原本职位不高的陈毅,也成为显赫的建军元勋。

这是周恩来给的机会,也是陈毅自己挣来的。

2

朱德和陈毅上井冈山以后,和开辟井冈山根据地的毛泽东发生交集,因为之前没有共事经历,军政理念也有矛盾,于是就产生了一系列摩擦。

这一系列摩擦,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也是留法派和本土派的摩擦。

1928年7月,湖南省委特派员杜修经到井冈山,传达省委的指示,要求井冈山的部队进军湘南。

毛泽东听闻湖南省委的指示,实名反对,他认为现在敌强我弱,不是进军湘南的时候,一旦出了纰漏,下山容易上山难。

面对毛泽东的反对意见,陈毅和朱德实名反对,于是听从湖南省委的指示,指挥红四军的28团、29团进军湘南。

结果不出毛泽东的预料。

29团的官兵大部分是宜章农民,下山以后离家乡很近,便有了衣锦还乡的想法,打了几场胜仗之后,带着大量战利品回家了,结果在路上被敌军截杀大半。

28团是营长袁崇全叛变,团长王尔琢劝袁崇全归队的时候,被打冷枪牺牲。

这是一场惨重的败仗,后来党史上称之为“八月失败”,还是毛泽东带兵下山接应,才把剩余部队带回井冈山。

打了败仗,当然要有人负责,于是朱德和陈毅受到严厉批评,留党查看三个月。

而林彪则接替王尔琢,出任28团的团长,因为他是两方都能接受的人。

草蛇灰线,伏脉千里,数十年后的很多事情,此时已经有了迹象。

类似的事情,在1929年又重演了一次。

1929年,由于红军初创,导致各种机构职能重叠,很多官兵又是旧军队里出来的,不可避免的把旧习俗带入红军,于是就产生了很多冲突:

军委和前委的权力之争、军事首长和政治首长的工作分配、党是否给军队和个人更多自由等等。

各级军政领导人商量多次,都没能解决,6月8日在白沙召开前委扩大会议,也没能彻底解决问题,毛泽东大怒:

“我不能负担这种不生不死的责任,请求马上更换书记,让我离开前委。”

其他人也怒了,走就走,离开你毛泽东红军就垮了不成?

于是他们选举政治干部出身的陈毅,代理红四军的前委书记,半个月后的红四军“七大”上,正式选举陈毅为前委书记。

人换了,事情依然没有解决,但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做法。

林彪听说毛泽东辞职,连夜写了一封长信派人送去,表达了支持毛泽东正确意见的态度,这种雪中送炭的支持,让林彪彻底赢得毛泽东的信任,此后42年,这份信任从未动摇过。

而当选前委书记的陈毅,则跑到上海,向在中央工作的周恩来汇报。

陈毅把红四军的争论告诉周恩来,没有任何隐瞒,更没有夹带私货,周恩来听完以后和他说:“毛泽东是对的,应该仍以毛泽东为前委书记。”

陈毅和南昌起义时一样豁达大度,想明白了,也就不纠结了,随后便替中央起草了“九月来信”,经中央同意后,回到红四军请毛泽东出山。

再过数月“古田会议”召开,彻底解决了红四军的建军问题。

事情是解决了,毛泽东和陈毅也冰释前嫌,但从此以后,陈毅就有了“一贯反对毛主席”的罪名,每到关键时刻就被翻出来批判一顿。

而在革命年代,对陈毅影响最大的关键时刻,无过于“黄花塘事件”了。

3

1941年1月,皖南事变爆发。

我们有一说一,项英是东南局书记、中央军委新四军分会书记,理应负最高责任,但皖南事变爆发的时候,项英的表现非常不好,甚至有段时间都私自离开部队了。

反倒是东南局副书记饶漱石,不仅冷静的协助军长叶挺处理事务,还把皖南事变的真相和部队详情上报中央,让军心有所皈依,也给中央争取了时间。

于是中央致电新四军:

“望全军服从叶军长及东南局与军分会委员饶漱石之指挥,政治上由饶漱石负责,军事上由叶挺负责。”

叶挺和饶漱石,成为新四军的顶梁柱。

随后叶挺下山谈判被扣押,饶漱石突围到苏北新四军军部,中央要重整新四军,便任命刘少奇为新四军政委、新成立的华中局书记,陈毅为新四军军长,饶漱石为华中局副书记、新四军政治部主任。

我们结合前文就知道,这次人事安排,其实是有深意的。

以前的新四军是具有统战性质的军队,原因就在于,军长叶挺是脱党人士,项英是留苏派的骨干,遵义会议后的中央,难以如臂使指的指挥新四军。

现在叶挺和项英离开新四军,而政委刘少奇是中央直接委派的,陈毅有留法和井冈山的双重履历,不仅资历老能服众,两边也都能接受。饶漱石更不用说了,能被他称为“小姚”,可见足够受到信任。

至此,新四军才成了真正的党的军队。

1942年1月,刘少奇回延安筹备“七大”,饶漱石代理华中局书记、新四军政委,和陈毅一起管理新四军的军政事务。

然后,问题就出来了。

当时饶漱石分管政治工作,陈毅负责军事工作,但是饶漱石的兼职有些多,忙不过来,便在去二师蹲点前和陈毅、张云逸等人商量,能不能电请中央,把自己的兼职给其他同志分担一些?

陈毅问,哪些兼职需要分担?

饶漱石说,除了华中局书记和新四军政委以外都是,政治部的工作,你们看着办吧。

原本饶漱石的意思是,商量一下得出结论,然后请示中央,根据中央的指示做调整。

结果他刚到二师不久,陈毅和张云逸、赖传珠就开会,免掉饶漱石的政治部主任职务,最后向中央汇报既定结果。

好家伙,让你们商量一下,你们就直接动手了,饶漱石有些生气,他认为这是不尊重自己,不尊重华中局和政委,更不尊重党指挥枪的原则。

到了1943年,新四军的军部转移到盱眙黄花塘,饶漱石和陈毅又在工作中发生一些矛盾,例如对国军将领韩德勤的态度啊、新四军的发展方向啊,都是些鸡毛蒜皮的小事。

不过当矛盾积累到一定程度的时候,饶漱石不愿意忍了,他决定借“整风运动”的风,整陈毅。

在找人谈话搜集黑材料的时候,饶漱石知道了红四军“七大”的事,心想着,这不是瞌睡就有人送枕头嘛,这可是你一贯反对毛主席的证据。

于是以此为突破点,饶漱石在1943年10月26日的华中局整风会议上,给陈毅定了“十大罪状”:

一贯反对毛主席。

一贯对抗中央。

一贯反对政治委员制度。

工作不负责任,做事拖拖拉拉。

反对工农干部,偏袒知识分子。

对新四军的7个师,亲一部,疏一部。

嗜好下棋作诗,封建主义思想严重。

说话做事不调查研究,瞎表态。

官僚主义严重,不愿深入一线指导工作。

个人主义严重,好大喜功夸夸其谈。

这十大罪状相当于十顶大帽子,戴到谁的头上都要剥层皮,不过华中局和新四军的干部们大部分不认可,在饶漱石主持的会议上,批判陈毅很不积极。

随后饶漱石便给中央发了1500字的长电文,详细罗列了所谓的十大罪状,要求中央“速决定物色德才兼备的军事政治负责干部来帮助我们”,这是要罢陈毅的官了。

陈毅也怒了,直接以个人名义给中央发电报,检讨了一些自己的问题,说不行就去延安学习吧。

毛泽东收到陈毅的电报,马上给他回电:“那你就来延安参加七大吧,等七大后再回华中,传达大会的指示,职务由张云逸代理。”

这件事,你细品一下,就能品出味了。

刘把职务留给饶,饶把陈撅回延安,而为了保证军事工作,饶提拔了粟,这一系列事件的背后,其实是本土和留法、国际的斗争,最高层几个人的博弈。

当然了,陈毅回到延安以后,和毛泽东谈的也很好。

毛泽东和他说:

“如果你谈三年游击战争的经验,谈华中抗战的经验,那很好,我可以召集一个会议,请你谈三天三夜。至于与小饶的问题,我看还是不要提,一句也不要提。华中有个电报发来,如果你要看,我可以给你看,但是我看还是暂时不要看为好。”

陈毅很大度,说那我就不看,华中的事也不谈。

但短短半个月后,毛泽东就亲自起草电文发往华中,里面写道:

“饶、陈二同志间的争论问题,仅属于工作关系性质,在陈动身前,两同志已当面谈情,现已不成问题。关于抗战时期皖南和苏南的工作,陈毅同志是执行中央路线的,不能与项英同志一概而论。”

这是肯定陈毅的工作成绩,给他平反。

这件事说到底就是,你工作是有成绩的,人品也没问题,但你也不要回去了,留在延安学习吧。

陈毅的学习成绩相当不错,而且彻底被毛泽东折服,1945年回到华中以后,同志们问他对毛泽东的印象如何。

陈毅告诉他们,毛泽东进步太大了,我是望尘莫及。

4

新中国成立以后,陈毅做过上海市长和外交部长,说过“当裤子也要搞出原子弹”的话,这些事平平无奇,就不多说了。

最后重点说一些陈毅去世的事。

1972年1月6日,重病的陈毅去世,追悼会定在1月10日举行。

那时毛泽东也重病缠身,自从圈阅了陈毅追悼会的文件后,就再没人提醒他这件事,到了10日下午3点,正在午睡的毛泽东突然起身穿衣,随后让工作人员调车,要去参加陈毅的追悼会。

大家都以为他不去了,陈毅家属也没准备他要去,现在突然收到消息,都感觉很错愕。

周恩来马上打电话,通知在京的政治局委员、国务院、人大、政协的各单位负责人参加陈毅追悼会,还专门邀请了西哈努克亲王。

原本冷清的陈毅追悼会现场,很快人来人往。

晚年的毛泽东很少参加追悼会,怎么就一定要参加陈毅的追悼会呢?他们数十年的战友情肯定是一个原因,但另外一个重要原因是,林彪跑了。

林彪做副统帅的5年时间,得罪了大部分的老帅老将,以至于这些老帅老将们怨恨林彪的同时,把毛泽东也牵连上了。

以前有林彪在前面遮风挡雨,其实也没什么,但现在林彪跑了,一来是让国家出现道路危机,二来是没人给他遮风挡雨了,他必须直接面对老帅老将们,而且国家事务全部依仗周恩来处理。

那么继续和以前一样硬碰硬显然不是最佳选择,他只能选择和解。

而陈毅追悼会,正是最合适的和解机会。

因为陈毅是井冈山的老同志、华东野战军的司令员兼政委、建国后的外交部长、新中国的元帅、60年代靠边站的典型,不论从哪个方面来说,都是老帅老将们的代表。

向去世的陈毅释放善意,就是向活着的老帅老将们释放善意。

于是他到了八宝山以后,第一件事就是安慰陈毅家属:“陈毅是一个好同志。陈毅为中国革命、世界革命做出贡献,立了大功的,这已经做了结论嘛。”

肯定去世的人,也肯定活着的人。

第二件事是和西哈努克亲王说:“林彪是反对我的,陈毅是支持我的。”

第三件事是和周围的人说:

“陈毅同志是我们党的一个好党员好同志。他能团结人,他和我吵过架,但我们在几十年的相处中,一直合作的很好。林彪是要打倒你们老帅的,你们以后不要再说陈毅是二月逆流了,当时你们为什么不找我谈谈呢?”

这三件事做完,此行的任务也就完成了,毛泽东戴黑纱、鞠躬、回家一气呵成,再没有停留。

此后几年时间,那些老帅老将们陆续回到工作岗位,继续为新中国发光发热,大部分人都工作到80年代,基本保证了两代领导人平稳过渡,虽然有些波折,但总体来说影响不大。

他生前担心的天下大乱,并没有出现,现在来看,在陈毅追悼会上的和解是成功的。

5

陈毅这辈子以军人的身份留于青史,却在指挥大战役方面乏善可陈,他参与的淮海战役,还是副手粟裕指挥的。

现在人们说起陈毅,反倒只记得他意志坚定,屡次在关键时刻辅佐同志力挽狂澜,一辈子不整人,光明磊落,心胸如海。

他毕生都因为跌宕起伏的人生经历,夹在两个人中间始终难以两全,却犹如一味甘草,自觉或不自觉的调和矛盾弥补缝隙,为中国革命事业付出自己的毕生心血。

这个不会打大仗的胖元帅,其实是个可爱的人。


您的支持是我们坚持下去的动力!

1、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星火智库立场,仅供大家学习参考; 2、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xinghuozhiku.com/180350.html

(1)
上一篇 2022年4月29日 上午11:09
下一篇 2022年4月29日 上午11:26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