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京异常警告背后: 史上最严制裁, 为何还迟迟不能制服俄罗斯?|文化纵横

作者:李中海

本文转载自:文化纵横(ID:whzh_21bcr)

李中海
中国社会科学院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所

 

【导读】据塔斯社报道,2022年4月27日,俄罗斯总统普京表示,若有人想从外部干预乌克兰局势并对俄构成战略威胁,俄将对其进行闪电打击。此前欧美国家对俄发起制裁时,普京就表示“对俄制裁就相当于对俄宣战”;而美国总统拜登则指出,“对俄制裁是第三次世界大战的替代形式”

许多观察家指出,欧美对俄全面制裁,意味着过去数十年来日益常态化的国际制裁,已达到“登峰造极”的程度。那么,究竟如何理解这种新的“常规武器”?中国社会科学院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所研究员李中海认为,在这场制裁战中,俄罗斯受到金融、外贸、科技和能源等方面的巨大阻击。一方面,欧美不仅冻结俄罗斯外汇储备,还将其踢出SWIFT系统,扼住俄金融喉咙;另一方面,欧美以迅雷之势对俄实行技术封锁,俄科技产业遭受重创。由于俄罗斯在消费品、制造业等领域有着严重的对外依赖,此番制裁必会对俄国内经济造成严重影响。

李中海认为,俄罗斯在制裁战中并非无力招架,因其在油气能源市场占据优势地位,欧洲诸国投鼠忌器,这会导致制裁效果打折,因此制裁对于双方而言,都是一把“双刃剑”。制裁作为武器,自身存在双重悖论,很可能会导致经济上的进退不得和政治上的负向反馈

本文为作者在2022年4月1日《文化纵横》杂志社和欧亚系统科学研究会主办的“俄乌冲突、国际格局演变及中国的战略安全”研讨会上的发言,已获作者本人审阅授权。文章仅代表作者观点,供诸君思考。

 

经济制裁与相互依赖:

西方对俄制裁胜算几何 

俄乌冲突是一场发生在网络时代的战争,尽管网络使得我们更加清楚地观察战争,但也使我们更加困惑。这场战争给我们提出了很多问题,我们可以通过这次战争验证一些平时无法验证的理论和说法。

如何理解制裁?

就制裁问题而言,是否可以将其称之为第一次“世界经济大战”?截至3月6日,俄罗斯超过伊朗成为世界上遭受制裁最多的国家,到3月21日,遭受本次制裁的自然人和法人实体多达7116个。媒体对此进行了各种渲染,将本次制裁称为“地狱级制裁”“毁灭性制裁”“经济战”等等。美国总统拜登在3月26日声称,目前对俄进行的制裁是第三次世界大战的替代形式 ,也可以认为对俄制裁的规模、烈度和影响将等同于第三次世界大战的爆发。俄罗斯总统普京则表示,“对俄制裁就相当于对俄宣战”。目前已有40多个国家宣布对俄制裁,这是一场前所未有的、规模浩大的制裁大战。我认为对制裁问题的研究需要回答如下几个问题,第一是西方采取了何种制裁措施,美国的彼得森国际经济研究所对此有独到的研究,而目前国内对制裁问题的系统性研究还较为匮乏。第二是制裁措施有效与否,制裁的效果问题可能是所有制裁研究中最为重要的方面。第三是制裁措施对发起国和被制裁国的短期和长期影响。第四是如何解释制裁工具的使用。第五是经济制裁对地区和世界秩序、经济秩序的长短期影响。  

俄罗斯金融领域遭受“核弹”打击

第一,冻结外汇储备。在战争爆发前的2月18日,俄罗斯的黄金外汇储备总额为6,432亿美元,战争爆发后,美国、欧盟、英国宣布对其进行冻结,日本因缺乏相关法律依据目前尚未采取冻结行动。由于目前人民币和黄金储备约占俄罗斯外汇储备总额的1/3,如果有关国家对外汇储备全部进行冻结的话,俄罗斯则仅剩人民币和黄金储备可用。俄国学者和官方正在讨论分析,即西方国家行为的性质是冻结、封锁、扣押还是没收。乌克兰方面一直呼吁西方国家没收俄罗斯的外汇储备,用以赔偿乌克兰战争损失。在没收其他国家的外汇储备方面,西方国家有例可循,如利比亚、伊朗以及之前的阿富汗等国家的外汇储备都曾被没收,阿富汗被没收的外汇储备一部分被分给了阿富汗人,另一部分则用于赔偿“9·11”恐怖袭击所带来的损失。有俄罗斯学者认为,西方国家对俄外汇储备的冻结可能意味着没收。之所以这样说,一是外汇储备被冻结后很难解冻,尤其是在美国美国的冻结措施需要经由法律批准,短期内改变这一现状较为困难,而欧洲的决策转向稍微灵活。二是美国财政部目前已经开始统计制裁战成本,不排除通过法律和诉讼案件来对已冻结的储备进行“没收”。总的说,无论是对外汇储备的冻结还是“没收”,西方国家这一行动都对俄罗斯金融形势造成了较大冲击,造成卢布汇率迅速下跌。2月24日之后卢布便急剧贬值,从战前的1美元兑78卢布左右,到最高的时期1美元兑120卢布,直到俄罗斯总统普京宣布以卢布结算天然气贸易后,卢布汇率才逐渐回降到制裁之前的水平。但是在没有外汇储备的背景下如何调整汇率,如何解决进口货款的支付,对此问题的解决办法我们目前仍不得而知。
第二,俄罗斯被剔除出SWIFT系统。2012年的伊朗和2017年的朝鲜都曾受到过这种制裁,但俄罗斯建立了替代系统SPFS来解决这一困难,同时2014年俄罗斯还创造了独立的支付方式—Mir卡,用以代替VISA和万事达卡。但SPFS系统在本质上仍然是一种内网,无法与国际连接,跨国支付问题仍然无法得到解决,对跨国贸易、资金往来以及劳务移民汇款都造成障碍。俄罗斯有着大量来自中亚地区的劳动移民,一旦无法通过跨国支付进行资金转移,劳动移民便会自发离去,这也会加剧俄罗斯劳动力短缺的现状,包括服务业在内的经济在短期内都会受到不同程度的打击。目前,90%的俄罗斯人无法进行非现金交易,Mir卡的持有者仅占人口数量的10%。没有SWIFT系统的支持,无法进行国际支付,即使通过中国进行操作,难度也较大,俄罗斯在金融领域困难重重。
俄货物进口依赖被放大
第一,消费品依赖度极高。俄罗斯存在严重的进口依赖,自2014年克里米亚危机之后,俄罗斯推行了部分进口替代政策,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例如在粮食领域,俄罗斯很早就实现了自给自足,但其肉制品供给的50%依靠进口,从2019年到2021年俄罗斯的肉类进口,已经低至6.1%。奶制品进口占俄罗斯消费品比重也较大,约为20%左右。作为俄罗斯人民的生活必需品的奶制品,其一旦短缺将会加剧俄罗斯人民生活的窘迫。截至2021年9月,俄罗斯消费品对进口商品的依赖度高达40%,进口食品所占比重已经下降到23%,其他制成品的比重则提高到53%。进口依赖度最大的消费品包括食用黄油(17%)、奶酪(33%)、牛肉(28%)等。同时,如衣服、鞋子、电器、化妆品等物品的进口比重也非常之高。尽管某些物品可以从中国或土耳其进口,但并不能从根本上填补这一巨大缺口。俄罗斯的轻工业一直以来处于落后状态,所以消费品的依赖如何化解,商品短缺问题如何解决,诸如此类问题对于俄罗斯来说是一个严峻的挑战。

第二,制造业装备和技术方面对外依赖严重。例如机床和电子元件,俄罗斯的机床制造水平较弱,电子元件的技术水平更是不逮。从2014年以后,西方对俄制裁就是从与油田相关的高科技入手,进而对其生产制造及油气开采产生影响。同时,投资不足和技术设备难以更新,造成企业经营困难,目前俄罗斯很多企业已遭遇到这一问题,并将产生连锁反应。由于俄罗斯部分企业负债率过高,亏损企业经营困难,税收和工资都会减少,最终将导致企业破产倒闭,类似现象已经开始出现。同时,制裁会加速外资的撤离,此次西方制裁应该在普京政府战前的预料范围之内,但是外资私营企业撤离的规模之大、速度之快,超出所有人预料。截止到目前为止,大概有400家外资企业宣布撤资,真正撤离的有200多家,部分企业仍在观望。外资企业对俄罗斯经济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因其一方面提供大量的税收,另一方面则是带来了先进的经营方式和技术,外资企业撤离对俄国经济的影响到底会产生多大的影响仍有待观察。另外,俄罗斯在农业领域也严重依赖外国,例如种子、化肥等等。

技术封锁阻断俄罗斯科技发展

西方对俄的技术封锁动作迅速,欧盟与美国仅用一天时间就完成了对俄的全面出口管制。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声称,此次技术制裁旨在切断俄罗斯工业和建设未来所需的技术联系,将其高精尖技术全部切断。白宫发言人则声称,美国将阻止俄罗斯进口对多元化经济和普京投射权力能力至关重要的技术产品。本次禁止的范围均为高科技产品,如半导体、电信软件、激光产品、航空航天、石油精炼设备等。美国则禁止向俄罗斯和白俄罗斯出口美国软件和美国软件制造的产品,韩国、日本以及中国台湾也加入到对俄技术封锁的队伍中。因此,俄罗斯很可能要与世界的高科技产业隔绝。
 
西方油气禁运遭遇现实困境
第一,俄罗斯能源出口强势占据主动地位。俄罗斯天然气占欧洲市场消费量的35%,是欧洲天然气的主要来源。欧洲天然气的其他来源还有挪威(30%)、阿尔及利亚(12.7%),美国、卡塔尔、沙特、尼日利亚等国家的天然气都是依靠液化气方式运输到欧洲。但是液化气需要一定的生产周期,其运输成本高,欧洲对俄罗斯的天然气依赖在短时间内恐难以消除。
第二,欧洲国家对俄存在能源依赖。欧洲各国对俄罗斯能源的依赖程度不同,如奥地利对俄能源的依赖度为70%,德国为62%,拉脱维亚为72%,即中东欧国家对俄依赖度大,而南欧则相对较小。欧洲对俄罗斯石油的依赖度也有所不同,南欧地区依赖度较低,中欧则比较高,斯洛伐克最高约为78.4%,整个欧盟27国对俄罗斯石油的依赖度则是24.9%。
第三,油气禁运恐难以成行。美国提出的这种建议在欧洲范围内实现的难度较大,尤其是在普京提出用卢布进行天然气结算后,欧洲国家更是难以应对。部分欧洲国家没有卢布储备,需要以欧元或美元结算,而结算后的货币将会转至中央银行,这就会出现外汇储备冻结的可能,所以能源贸易与外汇冻结之间的矛盾使得欧洲国家陷入两难境地,进而在此项措施颁布之后,卢布汇率应声而涨。当今世界货币以信用为背书,而俄罗斯的信用则以天然气为保障,因此卢布汇率下跌的情况得到改善。因此,油气禁运从能源依赖和价格等多方面都使得欧洲国家难以承受。
 
制裁的效用与限度极为有限

彼得森世界经济研究所的霍夫鲍尔指出,目前的制裁措施受制于四个方面的影响可能无法完全发挥作用。第一是手段的强硬程度,第二是有无解决对策,第三是否存在解困的外部帮手,第四是制裁的发起方是否会自行瓦解。受这四个方面局限性因素的影响,霍夫鲍尔认为在20世纪的制裁案例里,只有34%的案例取得了部分成功。也有学者认为只有5%的经济制裁实现了目标。因此,如果意图通过制裁来改变体量庞大的俄罗斯恐难实现。

制裁的双重悖论与效力的临界点

第一,经济上的进退不得。就经济而言,从短期、长期、经济增长和发展等不同角度去分析,可能会得出不同结论。就经济增长而言,俄罗斯在短期内可能会受影响,长期来看则会逐渐适应这种状态,进而有可能在长时间段内可能实现经济增长。就发展来说,俄罗斯可能在短期内获得有利局面,即在外部约束情况下被迫发展那些过去无法发展的产业,如轻工业等;但长期来说,制裁可能导致俄罗斯难以获得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管理方式,发展的质量会大打折扣。长此以往,被制裁方虽不会消亡,但也无法得到长久良足的发展。
第二,政治上的负向反馈。西方制裁的目的在于促使被制裁方内部发生变化,但事实显示,制裁效果往往出现相反负向反馈,即被制裁方受到的外部压力越大,可能内部更加团结;制裁的力度越大,被制裁方执政者政权在国内获得的权力也越大,相应扩大,政府权力在一定程度上相较于被制裁前得到扩展。对于被制裁的领导人来说,其应当在制裁的压力下表现出足够的强硬姿态,因为表现软弱可能会带来被制裁本身更可怕的后果。近期俄罗斯民意调查数据也证明了这一点。
第三,制裁效力的临界点。西方国家对俄罗斯推出上文所述“毁灭性”制裁措施后,国际舆论认为俄罗斯经济行将崩溃,作出这样的判断为时过早。制裁措施通过一系列传导才能影响受制裁方内部的变化。西方对俄制裁能否发生效力,需要关注以下方面:首先是俄罗斯市场是否会出现商品短缺,商品是否短缺是考验俄罗斯能否有效应对制裁的“试金石”,在一个商品短缺的社会,政权的民意支持度难以保证。其次是经济状况恶化或动员型经济模式是否引发社会紧张。在西方制裁压力下,俄罗斯政府一定会采取诸多非常规措施提振经济,这对政府经济和社会政策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果政策失当,势必引起社会对抗,加剧紧张形势。同样需要观察的是,俄罗斯是否会发生领导人的个人权威瞬间土崩瓦解的局面。哈萨克斯坦不久前发生的事情已经提供了启示:民意如流水,水无常形,人无常势。
经济制裁是一把“双刃剑”

经济制裁已经成为西方国家推行对外政策的趁手工具,其本质在于胁迫目标国家改变或停止其行为。制裁工具的使用首先依赖于发起方的经济优势,近年推出的所谓“智能制裁”更是依赖于它们的货币权势,其次制裁措施总是瞄准目标国家在经济上的软肋。同时,西方经济制裁的研究者同样重视经济制裁的伦理意义和附带损害问题。总的说,经济制裁是一把“双刃剑”,制裁对于发起国也会产生一定影响,例如导致制裁发起国部分物资的短缺,因物资短缺引发通货膨胀,以及外汇储备的冻结导致美元和欧元信誉受到影响等。西方此次推出的大规模制裁措施会使得俄罗斯经济在2022年出现10%-20%的下滑,俄罗斯面临着产业链、供应链重组的艰巨任务,世界经济格局也将随之发生一定程度的变化。

此次事件为国际问题研究提出了许多新课题,在经济方面需要进一步思考的是,第一,西方国家已经习惯以较小代价对主权国家实施经济制裁,而对于像俄罗斯这样的大国实施大规模制裁最终将产生何种效果,带来何种影响。第二,未来俄罗斯经济模式可能是动员型经济与市场经济的结合,这种动员型经济与市场经济的结合模式将取得何种成效,这也可成为未来研究的一个样本。第三,有学者认为当代全球化进程已经终结,那么终结之后的世界将是何种形态?第四,如果全球化继续发展,中国应该如何在继续融入世界经济的同时又能降低风险?诸多问题有待我们继续关注。


本文为作者在2022年4月1日《文化纵横》杂志社和欧亚系统科学研究会主办“俄乌冲突、国际格局演变及中国的战略安全”研讨会上的发言,原标题为“西方对俄制裁的可能影响及局限”,内容有所编删。

1、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星火智库立场,仅供大家学习参考; 2、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xinghuozhiku.com/180359.html

Like (1)
Previous 2022年4月29日 上午11:01
Next 2022年4月29日 下午12:03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Please Login to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