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载自:中国经济周刊(ID:ChinaEconomicWeekly)
招工难,是几乎所有制造企业共同的呼声。广东外贸制造中小企业招工现场,老板比求职的工人还多;北京央企说,年轻人不愿意进工厂。制造巨头吐槽,开出“前所未有”的高薪依然抢不到人。
然而,工人紧缺的另一面是就业难,特别是千万级应届大学生就业难。这一结构性矛盾清楚地表明,不少人对工人的认知依旧停留在20世纪八九十年代流水线服装女工的水平,“脏繁重累”的集体记忆尚未消除,新的多元、自由就业理念又形成新的冲击,曾经一岗难求的制造业似乎不再是就业的首选。
未来,工人从哪里来?未来的中国制造又需要怎样的工人?
年轻人选择哪里,哪里就有未来。无可否认的是,面对越来越多的就业机会,年轻人正在远离流水线,而流水线企业正在向国内外成本更低的区域转移产能。
幸运的是,装备制造巨头说,技术工人都将转型为工程师。大国工匠说,今后,技术工人就是企业的宝,像老中医,越老越吃香。《中国经济周刊》记者在多方采访中发现,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带来的新环境正刷新年轻人对工人岗位的认知,技术工人在企业内部的地位持续上升,大国工匠正成为越来越多年轻人的职业追求,一支受过良好教育的高素质技术工人队伍正成为中国制造未来竞争力的支撑。
转变在路上,“中国创造”向未来。
1、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星火智库立场,仅供大家学习参考; 2、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xinghuozhiku.com/18114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