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战时期,苏美两国百姓是怎么囤物资的?

作者:徐飞

本文转载自:国家人文历史(ID:gjrwls)

冷战时期,苏美两国百姓是怎么囤物资的?
疫情期间,由于供应链受限等原因,人们已经养成了没事囤点什么的习惯。甚至有网友打趣,囤东西,一定要囤自己不喜欢吃的,不然很可能第二天就吃光了。
 
还别说,这话有一定道理。据说,1937年美国荷美尔食品公司首次生产的斯帕姆(SPAM)午餐肉,在成为美军军粮后,遭到美军士兵的极度嫌弃,认为午餐肉是比敌人更可怕的东西。当然,这都是典型的“吃货”视角。午餐肉之所以难吃,主要是因为当时罐头生产工艺的不成熟,以及食品公司为了满足越来越大的供应量而忽视了食品口味的缘故。
 
人类储存食物的本能漫长而悠久。二战后,核战争的阴影笼罩全球,各国政府为了稳定国民情绪,便鼓励民众为突如其来的核战后的生存做准备。那么冷战时期,美苏双方的民众是怎样囤积物资的?

美国人“深挖洞,广积粮”

1949年,苏联的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这让美国政府对民防建设开始重视。1950年,美国总统杜鲁门在密歇根州巴特克里克创建了联邦民防局,以官方名义鼓励民众建造私人防空洞、储藏必备物资,用中国话来说,叫做”深挖洞、广积粮“。一时间,美国家庭兴起了建设“核弹庇护所”的热潮。很多美国人的房子都比较大,完全有条件把自家地下室改建成防空洞,还有人干脆直接在自家后院挖一个地下防空洞,并装上金属墙壁。如果你不想自己动工造防空洞,会有专门的商业建筑公司来帮你建造“核弹庇护所”。

冷战时期,苏美两国百姓是怎么囤物资的?
美国一个“核弹庇护所”的广告,来源/ATOMIC PIN UP GIRLS – 1950S LAS VEGAS

二战中罐头食品行业的兴起,也为美国民众“广积粮”提供了条件。蛋白质、碳水化合物、脂肪不受罐头加工过程影响,能长期保持较高的营养水平。因此,美国人在冷战期间往往会购买大量的各种各样的罐头,存放在防空洞里,而不用担心食物变质。
冷战时期,苏美两国百姓是怎么囤物资的?
美国军队里的水果罐头。来源/美剧《太平洋战争》截图
美国联邦民防局还发起了一项名为”奶奶厨房”的倡议,喊出的口号就是”奶奶时刻准备着应对紧急情况”。因为貌似在一个大家庭中,其他人都抱着岁月静好的态度,只有奶奶有风险管理的意识,会在她掌管的厨房里储备着满满当当的物资。为此,美国政府还生产了1000个祖母的食品储藏室展品,可在商店和展览会中使用。

冷战时期,苏美两国百姓是怎么囤物资的?

奶奶的厨房。来源/HISTORY.com

20世纪60年代初,柏林危机爆发,美国人对于世界核大战的紧张感再度被激起。美国农业部在这时宣布,他们开发出了理想的“末日食品”,即营养丰富、制备简单、价格便宜,且保质期较长的小麦饼干。小麦饼干被冠以“全能饼干”之名,并受到美国国防部的青睐。五角大楼对小麦饼干的高度重视,吸引了美国几个最大的谷物和饼干公司加入到小麦饼干的投资、生产中去。1964年,这些巨头公司总共生产了200亿个生存饼干。这些生存饼干进入到美国的千家万户中,成为美国人储备紧急物资时最常规的选择之一。
冷战时期,苏美两国百姓是怎么囤物资的?
影视作品中“荒野求生”必备饼干。来源/美剧《迷失》截图
60年代起,一个美国家庭最低标准的物资储备,包括14天的水和罐头食品、一个电池供电的收音机、辅助光源和一些急救用品。不过实际上,很多人储藏的物资远远超过14天。
 
1999年上映的美国电影《超时空宠爱》,讲述了1962年,一个对核战争高度恐惧的科学家,因看到电视上有关古巴导弹危机的新闻,便匆忙和怀孕的妻子检查自己的地下“核弹庇护所”。结果,碰巧一架战机意外坠毁在他们的房子上。巨大的震荡和冲击过后,惊魂未定的科学家通过各种热辐射测试,认为核大战已经爆发,基于辐射尘半衰期至少要35年的考虑,夫妇俩开始了在核弹庇护所中与世隔绝的35年生活,还养育了个高大帅气的儿子。35年后,一家人重返地面,闹出了不少笑话。从这个电影可以看出,美国有些家庭在物资储备已经高达35年之久。
冷战时期,苏美两国百姓是怎么囤物资的?
来源/电影《超时空宠爱》截图
 
冷战,再加上太空竞赛所带来的外星人入侵地球的想象,让美国人的“末日想象“越发浓厚,储存物资就此成为美国人日常生活中的一部分。
 

苏联人的国家物资储备库

美国人的囤货热情比起来,苏联人的热情只会更多,不会更少。这是因为,苏联国土地处高纬度,冬季漫长而寒冷,储备物资是这个民族早就养成的习惯。1700年,沙皇彼得大帝就下令组建军粮库。1931年,苏联领袖斯大林下令组建储备委员会,形成了自己独有的战略储备体制。没有这些物资储备,估计苏联根本撑不住纳粹德国凶猛的攻击。
 
冷战期间,苏联政府主导社会一切事务,包括建设“核弹庇护所”。同时,苏联作为一个实行计划经济的国家,一切物资都实行配给制,民众不可能像美国人那样涌进超市里自由购买。因此,苏联民众囤积物资,主要不是以家庭为单位,而是以城市为单位,主导囤积物资的也不是民众自己,而是政府来进行战略储备。

冷战时期,苏美两国百姓是怎么囤物资的?

苏联物资储备库。来源/versia.ru
冷战期间,苏联政府在全国各处建立了国家物资储备库,这些储备库一般都比较隐蔽,除了政府高层,极少有人知道它们的存在。
 
到底有多隐蔽?有的库房在距离100多米的地下超大洞穴里,储备的物资包罗万象,能够让一个中等城市的居民一起挨过“核冬天”。在洞里,有一眼望不到头的白糖袋子,有垒起来看不到头的一箱箱肉罐头和鱼罐头,还有各种其他的难以计数的物资。
 
既然苏联政府已经储备了足够多的核大战后的生存物资,那么,广大民众也就不需要再“操心”囤积物资的事情了。
 
冷战时期,苏美两国百姓是怎么囤物资的?
苏联人的餐桌。来源/纪录片《我们是国际主义者》截图
苏联政府将国家物资储备库视为绝不会轻易动用的“家底”,除非爆发核战争。1963年,苏联经济实现负增长,国内连面包供应都难以为继,当时的苏联领导人赫鲁晓夫甚至建议实行粮食凭卡供应制度。后来,苏联动用了860吨黄金——占总黄金储备三分之一以上,从美国和加拿大进口粮食,并动用了国家物资储备库里的粮食,这才度过难关。由此可见,苏联政府对于启用国家物资储备库物资的谨慎态度,宁可将大批黄金搬出来卖掉,也不完全使用储备粮来满足国内的粮食缺口。
在冷战期间,尤其是70年代后,苏联农业一蹶不振,国内面粉市场长期断供,即使如此,苏联也坚持从每年生产的粮食中划出一部分作为国家储备粮。1979年,苏联全年的粮食消费量为2.2亿吨,另有国家储备粮2500万吨-3000万吨。然而,苏联在整个70年代只有三年的粮食产量超过2亿吨,这三年的平均粮食产量只有2.05亿吨。这就导致,苏联必须一方面满足国家粮食储备的需要,一方面还要满足民众吃饭的需要和畜牧业生产的需要。苏联只得大量从国际市场上购买粮食,这进一步导致了苏联外汇储备的大量流失。
 
冷战时期,苏美两国百姓是怎么囤物资的?
苏联解体前夕在街边买食物的苏联人民。来源/纪录片《苏联最后的时光》截图
苏联解体后,俄罗斯继承了国家物资储备库。现在的俄罗斯对国家物资储备库也极其重视。这一切,都是出于对可能发生的核战争的未雨绸缪的安全需求。
 
事实上,储备和囤积物资,是一种风险管理,是未雨绸缪的理性思维。它跟我们平日里的健康管理、财富管理一样,都是对生活中的风险进行规避的合理行为。2020年11月,我国应急管理部发布了《全国基础版家庭应急物资储备建议清单》,为国人在突发情况下储备什么样的物资、怎样储备物资等提供了指南。
 
现在人们长期浸润在供应链充足、消费主义等环境中,久而久之就忘掉了居安思危的重要性。虽说囤积食物主要是用来应对特殊情况,但是适度的储备仍然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参考资料:
1、许新、周新城《苏联物资经济》,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84年
2、安娜·扎伊德《罐头》,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21年

3、赵旭黎《苏联农产品征购方式的改革与社会的稳定》,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年第1期

4、赵涛、刘挥《世界贸易战简史》,华文出版社,2019年

冷战时期,苏美两国百姓是怎么囤物资的?
END
作者 | 徐飞

您的支持是我们坚持下去的动力!

1、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星火智库立场,仅供大家学习参考; 2、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xinghuozhiku.com/181745.html

(1)
上一篇 2022年5月2日 下午12:04
下一篇 2022年5月2日 下午12:23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