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链外迁东南亚,不一定是坏事

作者:奥特快

本文转载自:远川出海研究(ID:aotekuaitan)

对国内产业链外迁东南亚的讨论几乎是年经贴,最近因为越南出口超过深圳,以及李嘉诚投资越南,又火了一把。今天,我也对这些问题谈点自己的浅见。

强调一下,本文所说的“产业外迁”的产业,全部指代劳动密集型产业,不包括芯片半导体新能源等高端供应链。

对产业链外迁,我主要3个观点

1.国内劳动密集型(或者说所谓的“中低端”)产业外迁东南亚是必然的,不同行业不同早晚的问题;

2.富裕的东南亚比贫穷的东南亚对中国更有利;

3.产业升级与星辰大海,需要的不仅仅是物理上的努力,还有观念革新。

开始正文前,先跟大家分享一个我身边的故事。

我一个广东朋友,家在汕头,他老爸20年前就在汕头附近开箱包工厂,主要卖到美国。后来工人越来越难招且贵,所以大概在三四年前把工厂从汕头搬到柬埔寨。这两年赚到盆满钵满,就是2021年下半年开始被海运吃掉了不少利润。

如果你是一个类似的广东箱包老板,早年靠本地工厂发大财,后来人工越来越贵逐渐赚不到钱。你会选择怎么办?请大家代入这个具体情景去想(而不要站在上帝视角下大棋),这是一个贯穿全文、生动理解产业外流问题的隐喻。

以下为正文。

01 劳动密集型产业外迁东南亚是必然的

必然的原因可以分两方面去讲,宏观和微观。宏观方面先看这张图:

产业链外迁东南亚,不一定是坏事

 

1980-2018年,我国的主要生产要素占全球比重的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1980年,劳动力占比远超其他要素。所以以劳动密集型产业作为改开切入点,不仅是必然的,也是唯一的选择。

而在2018年,我国最具优势的要素禀赋已经变成了资本和研发,劳动力占比甚至还有所下降,不过仍然较高。这个宏观图景能映射到中微观层面的很多现象:比如我国一方面在互联网和数字能源这些重资本重技术的行业全球领先,但与此同时仍有大量劳动密集型产业。

更重要的是,既然资本和技术才是目前我国最大优势,那未来的发展最优策略就不再是堆人头,而是靠资本(去买买买投投投)或者靠技术(去提高生产率)。所以劳动密集型产业占比逐渐缩小、乃至退出历史舞台是必然的。那这些产业去哪儿呢?如果不是被机器彻底消灭,那就是去东南亚

当然,不同行业外迁的节奏与速度不同。SKU种类越多、上下游配套越复杂的行业,外迁越慢,反之就越快。比如服装箱包就可以很快,LED灯就比较慢。

但慢不代表不会走,国内劳动力价格与环保要求是推力,RCEP(区域内零关税,大幅减少中间制成品贸易成本)以及东南亚各国自身的经济民族主义(政府支持政策)是拉力,迁移只是时间问题。

这是外迁的宏观原因,讲微观原因时我们还是先回到开头那个问题:如果你是一个被昂贵的劳动力价格利润越来越薄的箱包小老板,你会怎么做?

常规操作有三种:

1.减少招人,改用机器。这在宏观上叫“劳动生产率提升”,对应前图所展现的资本和技术要素禀赋(毕竟你得先有钱买机器)。工人失业。

2.把厂关了不干了。工人也失业。

3.找门路把厂建到东南亚。工人还是失业。

要让工人不失业的办法只有一种:忍着微利甚至亏损坚持把厂看下去。

但老板不是圣人,换你当老板你愿意吗?既不愿意,那就只能有人补贴老板让他把箱包厂留在广东。但这个补贴的费用你愿意掏吗?恐怕没人愿意掏。那理论上只有政府掏,可政府为什么要把原本可以用来投芯片半导体新能源的钱补贴给箱包工厂?说好的产业升级呢?

代入微观视角后,就会发现把劳动密集型产业强行留在国内,比从宏观逻辑上体现的更不可行。所以劳动密集型产业缩水是必然的,这些“缩水”里有的意味着消失,有的意味着外流。外流的首选,就是东南亚

有人说东南亚产业链不健全,中国企业不会去。宏观上看,80-90年代的中国产业链健全么?但外资为什么还会来?微观上看,对制造业小老板来说,正是这种有点苗头但又不太成熟的时刻,才是真的套利机会窗口。如果什么都齐备了,那只会是新一轮内卷的开始。

02 富裕的东南亚比贫穷的东南亚对中国更有利

对国内产业链外迁东南亚的担忧,大部分围绕在本土制造业工人失业上。但如果换个视角,从中长期来看,因承接中国产业链而变得更富裕的东南亚,比一个贫穷的东南亚,对中国更有利。因为“富裕”意味着购买力,购买力意味着中国的商品和服务除了欧美,有了新的市场。

还是代入微观视角。目前做跨境电商的朋友,做平台的话大部分还是首选亚马逊。一方面是亚马逊平台更成熟,另一方面是亚马逊主要覆盖的欧美市场客单价高。虽然这两年做Shopee(主要辐射东南亚市场的电商平台)的人也在变多,但Shopee客单价不高是个事实,原因很简单,东南亚人没那么有钱。

但试想一下,假如10-20年后,中国实现产业升级,卖的都是利润率更高的产品和服务,因承接中国产业转移而变得更富裕的东南亚消费者,也能消化得了这些高端产品和服务。

或者更微观地说,那时的跨境卖家卖的不再是依托供应链优势的3C和服装,而是一个个“中国版iPhone”、“中国版Channel”,靠研发和品牌赚东南亚人的钱。不仅客单价有了,物流仓储成本也更低,这不香吗?

更进一步,就连供应链都可以不在国内——中国设计,东南亚穷国生产,东南亚富国消费;甚至中国设计,非洲生产,东南亚消费。让中国像现在的老美一样吃掉产业链上最赚钱的部分,难道不比现在苦哈哈靠供应链的性价比挣钱好?

有人或许会说,老美不会允许咱们这样的。但讽刺地是,我常常感到不仅老美不允许,就连咱们自己人都不允许——“不再世世代代给欧美人做衣服做鞋子”的根本办法,是国内根本没有做衣服做鞋子的人,而不是即便这些产业已经赚不到什么钱甚至已失去经济性(且这些产业本身也无关国家安全)的情况下,还硬要把它们圈在国内。

以上只是商品贸易视角,服务贸易同样如此。如果东南亚人变得更有钱,中国电视剧可以更多卖到东南亚,东南亚人也会更多来中国旅游/消费——就像中国在过去20年的迅速崛起期进口了更多的外国产品,给美日欧等等带来了更多旅游收入一样。

不过,上述种种出现的前提,是在东南亚变得更加富裕的同时,我国的产品、文创与自然环境都在不断变得更好。我对此并不怀疑。所以,中国的产业升级与向东南亚的产业外迁,是一个硬币的两面。中国与东南亚的同步迭代,不仅不是零和博弈,反而会让整个亚洲都变得更好。从地缘政治上讲,这也让东南亚与中国交恶的机会成本更大,这在G2时代尤为重要。

总而言之,一个富裕的东南亚,比贫穷的东南亚,在中长期对中国更有利。

03 产业升级与星辰大海,还需要观念更新

当下舆论中对国内产业链外流的焦虑,本质上是因为我国目前处于一个十分尴尬的产业发展阶段:高端产业爬坡尚未完成,中低端产业又被新兴市场偷塔,进退失据的风险增加,非常难办。

但除了产业发展中的真实困境外,我认为这些焦虑背后还有一些思维执念。比如“全产业链安全论”,以及“出口立国”。

所谓“全产业链安全论”,就是认为一国只有掌握了全产业链,国家安全才能高枕无忧。但这个观点存在三个问题:

1.全产业链缺乏经济性。最直接地,让一个能把航母当饺子下的国家同时保留大量劳动密集型服装厂是划不来的。但与后面两个相比,这个已经最不重要了。

2.全产业链未必安全。掌握了全产业链,理论上可以不与外界打交道,或者只打很少的交道,实际上处于一种准脱钩状态。这意味着对抗加剧后,外界下重手时需要考虑的机会成本更小,反而会刺激对抗升级以及更重的手段出现——山姆搞北韩就比搞俄国更敢放开手。

3.全产业链,尤其是希望样样顶尖的全产业链,甚至意味着更不安全。这点或许会引起争议,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的刘培林在《现代化新征程中的新挑战和新问题》有个观点从博弈论角度,如果一国想发展出足以卡全世界脖子的全产业链,那么其他国家为了防止未来被该国卡脖子,只会联合起来在该国发展成功之前卡该国脖子,使该国产业升级走向失败。

那么更合适的产业链安全观是什么呢?掌握某些杀手锏技术,全球顶尖,非我不可,随时可以借此卡别人脖子。如果把均势理论搬到国际产业竞争中,就是互相卡脖子的世界,才是更稳定的世界。

产业链外迁东南亚,不一定是坏事

 

“全产业链安全论”之外,“出口立国”,更是一个根深蒂固的思维惯性。这种惯性基于过去40年我国经济的成功实践,但也暗含一个问题:我国为什么从改开早期至今都如此重视出口?一个关键原因是国内生产的供给无法被国内的需求消化(购买力不够),这在越早期越明显,所以只能借助欧美买家完成供需循环。

换言之,出口本身不是目的,供需之间的正常循环才是。如果国内购买力足够强,强到国内的需求能消化国内的供给,那出口的重要性也会大大降低。实际上,我国出口占GDP的比在2008年以后已经大幅降低。

产业链外迁东南亚,不一定是坏事

 

但在把出口本身作为目的的观念影响下,东南亚的崛起会被认为是给我国增添了众多出口竞争对手,自然会焦虑。

其实,未来我国若要成为更有影响力的世界大国,一定会从出口大国向进口大国转变。黄奇帆在《新时代国际贸易新格局、新特征以及“三零”原则为基础的FTA发展趋势》里对此有很精辟的论述,概括为三点:

1.进口大国意味着市场容量大,足以牵动世界;

2.进口大国往往是国际贸易的定价者;

3.进口大国要么是自己有大量外储,要么本币就是世界货币。

第三点很有意思。既然人民币要努力成为世界货币,那么其他国家总得多持有些人民币吧?如何持有呢?要么是中国增加对外人民币投资和贷款;要么多进口,多增加议价权,条件成熟时直接用人民币结算,让对手方囤更多人民币……无论如何,“出口立国”,一昧追求贸易盈余,并不是中国经济的未来。

目前,市面上经常出现一些“目标”和“观念”上的自相矛盾。比如目标上是希望“不再给欧美人世世代代做衣服做鞋子”,但在观念上却认为“中国必须有人世世代代做衣服做鞋子”;比如目标上希望人民币成为世界货币,但在观念上却希望靠出口把人民币都囤在家里;比如目标上希望做品牌做溢价,但在观念上又看不起说故事的人文学科,仿佛只有上手苦干或者飙出硬核数据才叫踏实…… 

仿佛是,一个已经在2楼的人明明可以向3楼爬,也实际上打算向3楼爬,可身子却不听使唤地往2楼甚至1楼扭。中国早已不是40年前那个中国,甚至已经不是10年前那个中国,但很多人只是用简单粗暴的“强/弱”来理解这些变化,对真正的结构性的变迁却并没有感知。

当然,说了这么多后,可能还是会有朋友觉得我站着说话不腰疼,还是没回答国内产业外迁东南亚后的失业问题。老实说,我确实不知道该怎么办。但我同样也不知道开头那个问题怎么办——如果你是老板,你会宁愿自己亏钱,但为了保住中低端制造业的工人,而继续做么?

  作者 /  奥特快

您的支持是我们坚持下去的动力!

1、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星火智库立场,仅供大家学习参考; 2、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xinghuozhiku.com/181906.html

(0)
上一篇 2022年5月2日 下午1:14
下一篇 2022年5月3日 下午12:21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