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规模攻防作战,为何只有在一方崩溃后,战损比才会飙升? 2022年5月19日 下午12:01 • 城市乡村 作者:熊熊之火 本文转载自:熊熊点兵(ID:XXdianmbing) 我们在谈历史上的战争、战役时,大家对于交战双方的战损兵力数都比较感兴趣。 不过尽管是简单数字的对比,其实里面的学问还真不少,要是搞不清楚基本概念的话,就容易混淆出错了。 比如减员数量,伤亡数量,阵亡数量之间,就有明显的概念不同,而在网上大家讨论的时候,经常就会搞混。 首先说这个减员,总减员包括战斗减员,也包括非战斗减员;我们一般谈论的战斗损失,其实往往指的是战斗减员。 而战斗减员数跟伤亡数、阵亡数又不同,因为战斗减员包括阵亡、负伤、被俘、失踪、投降等分项,而我们平时说的伤亡和阵亡,显然只是其中的一部分。 要是论数量大小关系的话就是减员总数>战斗减员数>战斗伤亡数>阵亡数。 所以大家要是在比对作战中双方损失情况的话,要注意以上几个概念的区分,否则会造成数据对比上的极大问题。 比如在之前电影《长津湖》上映的时候,就有人拿美军陆战1师的战斗阵亡数来对比志愿军第9兵团总的减员数,进而得出非常悬殊的战损比数据,以论证所谓美军超强战力的结论。 但实际上这样的对比就是在混淆概念,因为与志愿军总减员数相对应的是美军参战部队的总减员数,它不仅仅是跟陆战1师作比较,还应加上美军第7师等参战部队的数据。而且,所作对比的数据也应当是美军的总减员数,而非是单纯的战斗阵亡。 如果我们将概念统一,再去对比双方的减员数、战损数,这才会得出相对客观的结论。 当然,有网友也会说了,就算是概念统一的话,在长津湖战役中志愿军的战斗减员数也要超过美英韩军队啊! 其实这本就没什么问题,也不是什么新发现,因为在志愿军第9兵团的战斗统计中,也承认己方战斗伤亡大于美方联军。 美方纪录片中的结论 但是战役的胜利与否不仅仅是看伤亡数量的大小,这一点在美军方面也是承认的,所以美军一直强调的是陆战1师的突围战以及最后的大撤退,它从来没有说自己是长津湖战役的胜利者(西方玩儿文字概念,历来是有一套,比如在最近的马里乌波尔战事中)。 倒是个别网友认为美军陆战1师的伤亡更少些,所以它的战力更强,在网络上将其定义为是胜利者,属于是网络大捷的典范罢了。 这样的说法大家在网上肯定也见过,但我们仔细研究下就知道其不靠谱了。 首先,不是说谁的伤亡少,谁就是胜利者。台儿庄战役时,我国军队的伤亡同样要超过日军,但是这能说明日军打赢了吗?同理,放在长津湖战场上,同样也是如此。 而且,在一些人极度推崇美军陆战1师地面战力的时候,我们不要忘记,志愿军始终只有地面部队参战,美军可是陆海空三军齐上阵的。 单单说一个空中支援的加成,如果陆战1师没有这个“力量倍增器”,它能撑得住吗? 如果仅仅是双方地面部队的对决,那么我军的后勤线将不受美军航空兵的制约,前线的战士们便会得到棉衣、食物、弹药的补给,还可以吃上热食,一线的战斗兵力将会剧增2到3倍,陆战1师还能顶住吗? 而且没有美军航空兵的威胁,志愿军的炮兵部队可以运动上去,105榴弹炮、75山野炮的威力不能说多强,但对着美军狭小的防御圈轰击,它能受得了吗? 如果没有美军航空兵的威胁,志愿军大可以在白天也能集结部队开展攻势,陆战1师还能有喘息时机吗? 反过来说,美军航空兵在限制志愿军战力发挥的同时,却在源源不断地运走该部的伤兵,源源不断地运来弹药和补给,试想陆战1师带着几千名伤员,在粮弹油料极缺的情况下,还能顺利突围吗? 众所周知的水门桥是美军航空兵空投了架桥组件,是美军航空兵不断对我山头阵地进行压制,是美军航空兵对我后续部队不断阻滞,没有这些陆战1师还能突围而出吗? 我们要知道,在大规模的攻防战中,即便在双方技术兵力相当的情况下,攻方在突击阶段都要承受更大的伤亡。但在将敌人的防御圈打破,待其进入到崩溃、撤退阶段后,便可进行收割,以收获极大的战果。 可在长津湖,当敌人最脆弱的时候,我们却难以收割战果。 更明显的是在西线,当美军的防线被割裂,第8集团军司令沃克都死于车祸时,按照国内战争的经验,本该是极大收获战果之时,但还是未能做到。 为什么?最大的因素还是美军航空兵的威胁。美军在溃逃时遗弃了数以千计的坦克、汽车,其航空兵甚至都有余力将其大部炸毁。 我们换个角度想,如果在美军撤退的时候,是志愿军的航空兵将其退路切断,那么美军在战役失败时遭受的减员该会有多么重? 当然,有网友肯定要说了,美军航空兵那也是美军自己的力量,我们当时不具备这个就不应该做这种无意义的假想。 但是这个逻辑如果成立的话,为什么在谈志愿军和美军地面部队战力对比的时候,却又故意去忽视美军航空兵的力量存在呢? 以长津湖战役为例,很多网友一再强调陆战1师地面战力的时候,可曾计算过美军航空兵的存在对双方战力的加成或削弱作用? 如果这些因素不计算,单纯对比说志愿军的战斗伤亡比美军陆战1师多,所以陆战1师的战力更强,那又合适吗? 以自情自报原则来看,长津湖战役时志愿军战斗损失大约2万人左右,美联军方面自报的战斗损失多则1万余人,少则七八千人,双方的实际战损比并不十分夸张。 志愿军在仅有地面部队参战,且遭到严寒大量减员的情况下,以绝对劣势的武器装备,能取得这样的战果,并在战役层面完成了任务,这已经是逆天战力的存在了。 陆战1师在海空支援下的战力并不弱,这也是客观事实,可是它能在完全没有海空支援、没有充足补给的情况下,在出现了大量非战斗减员以至于严重割裂战斗组织的情况下,还能实施进攻,取得对陆海空体系优势的对手作战胜利吗? 这样的假定条件可能并不存在,但我们知道在类似的条件下,美军不投降就已经不错,更别说进攻了。 所以第二次战役后美军为何一撤就是几百里,直接缩回了三八线南?因为美军能真切地感受到,志愿军不是一般的对手。 我们现在看志愿军的对美作战计划,都是要立足于吃掉对方多少建制部队的。当然,美军的现代化战力不俗,我们大的目标大多都难以实现(所以一定要搞现代化)。最后在双方技术水平对比的基础之上,我们将目标放在了营连级目标,这就是“零敲牛皮糖”战术。 志愿军的作战思想,始终都是“攻势思维”,分割穿插的目的是什么?就是要吃掉对方。 有意思的是美军的作战思想,也是“攻势”的,只不过它更偏重于火力杀伤,这也是其体系特点决定的。 我们并非不想火力杀伤,但当时家底就那样,只能是用战法弥补装备的不足,即便是在劣势装备情况下,也要吃饺子。 与我军这种作战相对的是国军的“守势”思维,这种类型的军队不擅进攻,反倒是以防守见长。 但问题是防守本来就把自己摆到了被动挨打的地步,而且防守作战即便获胜,往往也难以追击,更难以消灭对方的建制部队。 以解放战争中的情况来说,国军在开战时是全面进攻的态势,但是它无法整建制地对我军造成打击。反倒是我军采取“存人失地,人地皆存”的战略,集中总体劣势的兵力,形成局部优势的兵力,屡屡打出对国军的围歼战来。 大家如果注意的话会发现,在围歼战中如果单纯看我军跟国军的伤亡数,其实往往是相当的,甚至有时候我们还要伤亡多一些。但仗打完后,双方的战损比却是我方占优。而且计算双方不可恢复性损失,更是大大有利于我。 以著名的孟良崮战役为例,大家都知道我军歼敌数是32000余人,其中毙伤数为13000余人。我军在孟良崮战役中的减员数是12819人,其中伤亡数为11343人。 如果我们单纯对比双方的战斗伤亡,那么只有1比1.15,几乎是相当的;而比较总的战损比则是1比2.67。 但如果是比较不可恢复性减员,那么情况就会有极大的差别。 因为国军被歼灭的部队除了遭阻击伤亡的部分外,大部分都属于整建制被歼,属于不可恢复性损失。而我军的不可恢复性损失为2043名牺牲者,以及9300名伤员中因伤残而无法归队者。 如果考虑到动员解放战士的因素,那么我军实际的战斗人员反倒未必会少,而国军却结结实实损失掉了一个整编师的力量。 这种情况在三大战役中体现得也非常明显,单论双方在战场上的伤亡数,往往差别不会太大,但是战役结束后双方的战损比却相差极大。而且由于动员解放战士的因素,使得我军在三大战役后不仅没有因为伤亡而导致实力下降,反倒会越打越多。 至于为何双方在攻防战中的伤亡数相当其实也很好理解。 因为在当时的作战中,我军基本处于攻势地位,在进攻作战阶段,往往会伤亡偏多一些,但是在割裂了对方的阵地,打破了其防御圈之后,就会进入战果收割阶段,这时候我军伤亡少,敌军伤亡大,就会造成总的战役上敌我伤亡持平或略高略低的情况。 但是由于敌军陷入了总的崩溃,便会抓到大量的俘虏。这样在总的战损统计上,就会大大占优。 所以包围战力求的是全歼,如果仅仅是打成消耗战,那么双方的伤亡就不会拉的很开,甚至攻方有时候还要吃亏。如果对方后来缓过来了,其伤员大部分也会归队,照样还是一支完整的作战力量,这就不好搞了。 我们联系下最近的俄乌战争,对这个会有比较好的理解。 比如在马里乌波尔攻防战,在乌军没有崩溃前双方的伤亡人数相差不会太大。俄方联军占有兵力和火力优势,但乌军同样有工事以及熟悉地利的加成。 可是攻防战进入到乌军撑不住的地步了,第36海军陆战旅崩溃就产生了上千人的俘虏,而现在亚速钢铁厂的乌军也要投降,据俄方战地记者称有2500余人会陆续投降(待确认),这样在马里乌波尔就会有大约4000人的乌军俘虏。 这样的话,双方的战损比,尤其是不可恢复性的战损比就会大大拉开,这才是收获围歼作战的最大战果。但是没有前期的攻击和伤亡消耗做基础,这些乌军会投降吗?那显然也不会。 就现在的顿巴斯战局来说,俄军总体上还处于攻击和消耗阶段。由于俄军具有体系优势,因此在伤亡比上会更占优,但不会有太大的优势。 不过如果乌军出现最后支撑不住而崩溃投降的情况,那么俄军这边就会抓到更多俘虏,这样的话在总的战损比上才会有显著优势。 现在俄乌战局比较有看点的是北顿涅茨克城市群的作战,这个我们有机会再进行分析。 您的支持是我们坚持下去的动力! 1、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星火智库立场,仅供大家学习参考; 2、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xinghuozhiku.com/189323.html 赞 (5) 0 0 生成海报 大国农情|小麦:面食之源 上一篇 2022年5月19日 上午11:33 中国连续4个月减持美国国债,海外资产多元化布局大势所趋 下一篇 2022年5月19日 下午12:02 相关推荐 白纸黑字,早就安排得明明白白——校外培训的灭顶之灾 2021年8月31日 你在蚂蚁森林种的树,被他们压死了? 2023年10月13日 房地产企业是在摆烂吗? 2022年6月3日 冬奥掀起滑雪热:80多年前,曾有一支抗日救国、奋勇杀敌的东北抗联“滑雪队” 2022年2月22日 不必保护我方谷爱凌 2022年2月9日 菲律宾军方终于承认,仁爱礁破船情况不妙,正在按中方预期解体 2023年9月23日 高规格!多位部长奔赴地方督导,透露了什么信号? 2022年8月31日 森林覆盖率54.5%的重庆,缘何没有一支灭火“国家队”? 2022年8月29日 发表回复 请登录后评论...登录后才能评论 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