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它们,日本罕见“一日三惊”

作者:老司机马识途

本文转载自:枢密院十号

对于中国海军航母辽宁舰的行踪,日本防卫省方面一直保持着高度关注,并以每天一次通报的形式发布“中国海军舰艇动向”。

但20日,这个惯例却被打破了——当天防卫省统合幕僚监部一天连发了三条“中国海军舰艇动向”。老司机都可以想象他们的震惊:

“报告,日本周边多个海域都出现中国舰艇行踪,这是怎么回事?”

因为它们,日本罕见“一日三惊”

台媒刊登的让日本“一日三惊”的解放军海军舰艇

首先发布的通告是海上自卫队于19日上午8时左右,在冲绳县宫古岛以北约150公里海域,发现中国海军052D型导弹驱逐舰、054A型导弹护卫舰及903型综合补给舰共3艘舰艇正在航行,并在稍后经冲绳本岛与宫古岛间海域朝南往太平洋航行。 

海上自卫队派出多功能支持舰“天草”号进行跟踪监视。 

第二条通告是海上自卫队接着在19日上午9时左右,于日本鹿儿岛县种子岛东方约100公里海域,发现穿越大隅海峡朝西往东海航行的中国海军电子侦察舰。共同社称,由于这艘电子侦察舰4月20日曾经过日本奄美大岛附近进入太平洋,“过去一个月有可能在太平洋方向活动、侦察日美舰艇动向”,防卫省正在分析电子侦察舰的行动内容。 

海上自卫队训练支持舰“黑部”号及P-1反潜巡逻机随即对其进行警监。 

没想到,第三条通告又来了。海上自卫队于20日上午9时左右,在宫古岛东北方约110公里海域,发现1艘052C型导弹驱逐舰正朝西北方航行,之后行经冲绳本岛与宫古岛间海域,朝东海方向航行。该导弹驱逐舰曾在5月2日被确认从东海南下太平洋。 

这下可好了,刚完成前一天跟踪监视任务的“天草”号又被召唤回来,配合P-3C反潜巡逻机执行新的跟踪监视任务。 

虽然日本“一日三惊”的动作很大,但若仔细分析就能发现,其实是防卫省太敏感了。例如三艘南下的中国海军舰艇,其实是执行第41次亚丁湾护航任务的护航编队,由052D型驱逐舰苏州舰、054A型护卫舰南通舰和综合补给舰巢湖舰组成。它们只是从日本周边附近正常通过。至于20日经过宫古海峡返回东海的052C型驱逐舰,外界猜测很可能是曾跟随辽宁舰出海的护航舰艇之一,是执行完预定任务后返回基地。 

总的来说,防卫省实在是过于大惊小怪了。

不过考虑到当前该海域附近的紧张氛围,日本方面如此神经过敏也不是没有理由的。

日本防卫大臣岸信夫20日在记者会上说,中国海军辽宁舰航母编队从5月上旬以来,已在日本冲绳县南方海域进行超过300次的舰载机起降演练,目前仍停留在台湾以东、冲绳以南海域。岸信夫表示,辽宁舰编队可能是为了提高在远方海空域的作战执行能力,“防卫省将持续关注中国海军动向,做好警戒监视任务”。 

因为它们,日本罕见“一日三惊”

21日首次停靠横须贺的林肯号航母

因为它们,日本罕见“一日三惊”

前一天,“里根”号航母驶离横须贺开始海上巡逻任务

与此同时,美国“里根”号航母于20日正式驶离日本横须贺,出海执行巡逻任务。另一艘美国航母“林肯”号21日首次停靠横须贺,但美军官员表示,靠港目的是补给和船员休息,预计短期内就会出港。 

这意味着除了辽宁舰编队外,日本周边海域就会就会聚集两个美国航母打击群。共同社称,在印太地区“同时有两艘美军航母活动的状况持续”,“可能是考虑到了朝鲜、中国和进攻乌克兰的俄罗斯”。 

此外,日本心心念念的台海方向同样氛围紧张。台湾媒体称,台军20日发布的“实时军事动态”显示,在台当局领导人蔡英文就职6周年之际,解放军共派出5种机种14架次军机进入台湾“西南防空识别区”,“创下本月份架次数第二多的纪录”。 

因为它们,日本罕见“一日三惊”

 

据称,解放军20日共出动空警-500预警机、运-8远干机各1架次,轰-6轰炸机3架次,歼-16战斗机5架次及歼-11战斗机4架次。其规模仅次于5月6日的解放军东部战区“组织海、空、常导等兵力,在台岛以东和西南海空域进行实兵演练”。

岛内媒体注意到,解放军军机20日的活动主要集中在“西南防空识别区”的边角活动,除空警-500和运-8远干机外,几乎都是短近距离折返。“但值得注意的是,5月以来,解放军轰-6分别在5日、6日、7日、19日及20日扰台,共有10架次,创下今年单月最高纪录。根据日本防卫省统合幕僚监部纪录,解放军18日还出动两架次轰-6从北方穿越宫古水道空域进入太平洋,而且每架挂载2枚‘鹰击-12’超音速反舰导弹,推测解放军正试图建立空对舰攻击作战模式”。

1、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星火智库立场,仅供大家学习参考; 2、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xinghuozhiku.com/191093.html

Like (0)
Previous 2022年5月22日 下午1:26
Next 2022年5月23日 下午12:03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Please Login to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