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族出身的罗斯福看不起新富阶层,在他看来,有少数人成了国家经济的掠夺者,美国三分之二的工业掌握在几百个公司手上,由不到5个人管理,而仅有的几个银行掌控着美国的资本流动,他要向财富金字塔尖的富人们和垄断经济命脉的大企业重拳出击。他衣冠楚楚的专业“智囊团”则为他提供了开展行动的理论依据。威斯康星大学校长查尔斯·范海斯的观点受到广泛欢迎,他于1912年出版的《企业集中度与政府管控》一书成了这群人的圣经。书中指出,“集中”本身没有问题,前提是必须有政府“管控”来平衡其发挥的社会作用力。在总统和身边这些革新主义者看来,大量财富集中在少数几个工业资本家手中,必然导致消费需求下降,也会导致全行业失去必要的客户群体。而且,少数人掌控了过度的政治权力也必将危害国家的民主,但如果能以政府监管来中和企业集中度提升的问题,就能把坏事变成好事。罗斯福设想的“5个人”中一定有华尔街最有权势的人物杰克·摩根。摩根体系是美国经济事实上的领导者,约翰·皮尔庞特·摩根创立的摩根金融集团占有全美金融资本的33%,全美保险业的65%,控制了美国铁路的2/3和美国40%以上的工业资产。J.P.摩根 美国金融业巨头这一体系像一只巨型章鱼,它击碎了工业和金融的边界,将触角伸向无数的电力公司、铁路公司、保险公司、大型银行……摩根财团不光富可敌国,也富可救国。约翰·皮尔庞特·摩根的儿子杰克·摩根作为世界上最富有的人,曾以一人之力为一战中的英国筹集了战时资金,又在战后挽救了意大利、德国和奥地利等国的经济。在不少人看来,这样的大企业剥削员工,打破了发展的均衡性,过度攫取了产业和社会的资源,让人们陷于极端的贫富分化。有人研究当时93家合并形成的大型企业,其中有72家控制了其所在行业40%以上的市场份额,有42家掌控了其所在行业70%以上的市场份额。商业过程中的阴暗面也不断被暴露揭发出来,最臭名昭著的是服装业。因为成人工资高,公司拒绝雇用成人,很多家长就让自己的孩子辍学打工。一家衬衣公司里,几乎所有的女工都是孩子,只有3个14岁以上的工人。另一家衬衣厂,打工的男孩需要连续不断地从早上7点工作到下午5点,然后再从下午7点工作到凌晨3点。一位老师看到她的学生离开教室去做苦工后,悲哀地感叹:“人类是唯一大人要求孩子来养活的动物。”激烈的贫富分化也让大众对现状产生了怀疑,罗斯福所珍视的“小人物”占美国人口的95%,他们手中的财富却仅占这个国家总财富的三分之二。如《大萧条启示录》中所说,不光美国,“在一些深陷危机的国家,人们开始对政府长久以来扮演的角色、对老板的态度、对所有那些位高权重的人提出了异议。他们相信正是这些人把他们推向了水深火热之中。人们的耐心正在逐渐消失,他们质疑整个社会体制的公平性,因为资本主义体制是为某些人服务,而不是人们希望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取福利。如果现行体制不能为人们你提供理想的生活,那么他们就会用新的体制来取而代之。”作者:赛尔温·帕克 翻译:陈蔚出版社:电子工业出版社波涛汹涌之中,人们期待罗斯福这样的船长带领劳苦大众渡过激流险滩,而非为少数富人建造一艘救生艇。但对商人阶层而言,罗斯福对商界领军人物和商人阶层的批判显然不是好事。持续的审查与丑化带来了商人的不安与愤怒,也加剧了整个社会的不确定性。年事已高的“汽车大王”亨利·福特一直反对新政的各项改革,拒绝参加蓝鹰计划。J.P.摩根一开始支持罗斯福的新政,他认为新总统是本着解决问题的态度看待问题,尽管“他采取的一些措施可能是错的”,但情况已经很糟糕了,不管什么措施应该都能起到一定作用。但随着新政对自己和商界的扫荡,摩根大失所望。在给朋友的信中,他把罗斯福描述成一个“疯子”,他给报纸写信称,“新政所致力的刺激型经济忽略了一个简单的事实,这也是所有农场孩子都知道的事实,即当水井已经干涸时,抽水泵什么都抽不出来,即使你取来水引一下都不行。”渐渐地,就连罗斯福阵营的不少同僚也开始担心反商业运动会影响社会生产和活力。他们清醒地知道,在公平和效率的天平上,不能只在一端加码。阿道夫·伯利强调,“过去5年中,这个国家没有任何一家企业逃脱了政府的审查,至少遭遇过不同形式的政府攻击……其导致的结果就是企业完全没有生产的动力……所以现在必须让这个群体的人重新找回工作动力”。另一位智囊雷蒙德·莫利称,“我开始质疑,为什么罗斯福还没有意识到,任何一项社会制度的有效性,都取决于其是否损害商业群体的利益”。一位记者则警告罗斯福,“如果商界人士的恐惧情绪不能减轻,那整个国家的经济不可能出现实际的复苏”。当年的就职演说中,罗斯福曾豪迈地宣称,“唯一值得恐惧的只有恐惧本身”。如今,他却为商界带来了一股广泛的恐惧情绪。不少富人的财产在大萧条中迅速缩水,以至隐忍以没。1943年,75岁的摩根去世的时候,税后财产仅有五六百万美元。除了身边亲友,几乎没人悼念他的离去,这位富甲天下的传奇富豪似乎没有在世界上留下任何痕迹。大企业的克星,还有另一位罗斯福总统:西奥多·罗斯福。他被称为老罗斯福,是小罗斯福的远房堂叔,两人颇有渊源。1905年3月,23岁的小罗斯福与时任总统老罗斯福的侄女埃莉诺结婚,总统亲赴婚礼。隆重的婚礼上,小罗斯福发现,大多数人都是因总统而来,由此激发了他从政的决心。1910年,小罗斯福以美国民主党人的身份开始涉足政界。当他把这个决定告诉身为共和党人的总统堂叔时,对方怒骂其为“叛徒”。但在看待和对待大企业的问题上,这叔侄俩无疑站在同一战壕。老罗斯福1905年当选总统后,便发起了激进的改革运动,他下手的对象同样是大企业和商业的阴暗面,当时对商界的管理“细致到要去管理资本家如何烫头发”。他对40多家公司提起诉讼,并解散了牛肉托拉斯、石油托拉斯和烟草托拉斯等。这位“托拉斯爆破手”希望自己成为工业社会中两股最危险力量的调和者:一股力量是无视公众利益,一味追求财富的商人;另一股力量就是因为嫉妒、愤怒等情绪刺激随时可能发生暴乱的普通民众,他宣称,“我相信企业的力量,但我也相信企业必须受到监控和管理,这样企业才能代表整个社会的利益而发挥力量”。如今回望,这两位罗斯福的成就和声望在美国历任总统中都名列前茅。老罗斯福享有美国国会山上“四大总统”塑像之一,他在任内促成了“扒粪运动”和进步主义,这股道德革命的思潮和行动展现了美国社会在贫富分化和道德沦陷下的自我纠错和净化能力。小罗斯福则带领人民度过了萧条和战争。1945年,富兰克林·罗斯福在任上溘然长逝,成为唯一一位连任四届的美国总统,他身后的国家则成了战后侏儒群里的巨人,迎来了高光时刻。但在很多人看来,从底层逻辑和长期维度洞察,真正让美国崛起的力量与阶层,却并非罗斯福叔侄俩这样强力的政治人物,而恰是在他们任上备受打击的企业家。极端分化的社会,需要再平衡,但根本上,拉动美国这架大犁耕出一片繁荣的,不是御手,而是那些在草野间从不安分、从不止步、生生不息的企业家、企业主们。有些人觉得,在大萧条前营造了“虚假繁荣”的柯立芝总统只是过渡人物,是无能之辈。但在与商界的关系上,这位美国总统却别有一份洒脱。他领导国家的方式是无为而治。如果无所事事地过完一天,他会很开心,他常以自己每天工作不超过4小时、睡觉不少于11小时为荣。柯立芝一直认为,企业是社会进步的引擎,政府并没有这个功能。他有一句名言:The business of America is business——美国的事业是商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