毒教材和假核酸

作者:挂挂釉

本文转载自:露脚脖儿(ID:jiaoboer2016)

最近有两个糟心的事,从题目大概也可以看得很清楚。

一个是这些天发酵的毒教材问题,人教社数学课本发现了一些奇怪画风的插图。细节我不再赘述,我相信但凡当家长的,基本上都已经看过并骂过那套不忍卒视的包含但不限于奇怪脸、性暗示、隐私部位、倒挂的国旗等在内的离谱儿元素的组图了。

这套课本已经用了十年,我儿子正好赶上用。

我本来是想找一找是否有留存的课本,因为坦率地讲,我对这套课本的记忆限于2017年我写过一篇文章里截过的一张图——但文章也不是吐槽课本的插图。

彼时我儿子曾经跟我念叨过数学书的插图画得“巨丑”、“人都傻了吧唧”、“下午上数学课看见这些睁不开眼的孩子就格外困”。

我们都还记得当时开了玩笑,说插画的孩子表情动作一看就是数学不太好的样子——除此之外,我并没有特别关注,因为我觉得它到底是人教社的课本,几十年前大家都是用着人教社课本上的学。

毒教材和假核酸   

我儿子数学课本最终没有找到,我搬家装修都丢掉了,一本没留,当然我并不为此感到可惜,因为留下来恐怕除了添堵也不会有其他的感受。

有人说这是审美的倒退,出版社也借着审美一说给了答复,比如要改进画风,比如要提高水平。 

毒教材和假核酸

审美倒退的趋势就我个人来看不能说不存在,但义务教育的课本插图画成这样,绝不在审美倒退的影响范畴内。

在我看来,审美之倒退主要存在于民间——我对民间审美绝没有什么意见,仅仅阐述事实——当代音乐、动画、影视剧、文学作品等关乎审美的文艺类型的段子化、短视频化、急功近利化、流量至上化、粗制滥造化、严重同质化已经相当明显。

但这种全国大部分地区都在使用的、几乎没得选择的、(本应)通过层层选拔千挑万选、出世前会经过严格审核的义务教育阶段课本里的插图,无论如何都应该是精品中的精品。 

而精品在任何文化匮乏的年代,都不至于搞成这样。

纵观市场,极少有其他产品能如同课本一般的毫无竞争就可达到如此高市场占有率,且很少有使用者敢于或会去主动质疑它的权威地位。在大多数人的认知里,任何与它相关的项目,哪怕是纸张、印刷的选择,光入围也已经需要过五关斩六将,何况最后定稿、出版、下印、发行。

所以这种权威出了问题,用审美倒退来说事,恐怕难以让人信服。

毒教材和假核酸   

这几天有人深挖意识形态,我自认在这个层面上我没有足够的水平和信息来源,避免成为无法确认的二手信息批判家,暂不展开,但这里面其他的问题,未必不能说说。

人教社之前出过一款电子设备,前两天事情爆出来后把平台上的这款平板“电脑”的价格撤掉了。

电脑二字我加了引号,是因为这款平板的配置很难用电脑来称呼,一款配备7年前芯片的安卓6.0系统的平板,现在还能卖到将近4000块,肯定不是因为大家偏爱怀旧,它卖的其实还是人教社的教材——这种配置的平板恐怕也只能读读课本。

你还别瞧不起,这款平板自己想买也买不到,需要集中采购,由各地教育部门购买后再分发下去。

不管是课本还是电子设备,这种自信的来源都是因为这是没有任何市场竞争的产品。这是个封闭的圈子。

人教社这种级别的单位爆出这样的问题,其他的“义务教育时期分一杯羹者”自然也规矩不到哪去,这些天里不断有人爆出各种教辅、童书、甚至学校要求购买阅读的书目的内容问题,最夸张的是这两天爆出来的小学二年级教辅书里日本兵背着老太太的图,配文“雷锋做好事”。

毒教材和假核酸

一个行业只要开始混起圈子,乌烟瘴气的事就出来了。

当然教育里的这种混圈子行为绝不限于教材和教辅。

我周围很多朋友都聊到过被要求下载使用过既不好用也没听说过的教育App、软件、平台,或者被要求关注一些所谓的教育服务号。

这些软件或者小程序有不少都挂着广告——挂着广告也就罢了,关键是不好用。 

我有一做互联网朋友在使用了他们家孩子的学校要求注册使用的教育软件后在群里吐槽:“就特么这么一玩意儿,就这种使用体验,别说拿出来给用户,在我组里这种东西敢提上会都得被骂死!” 

我们都知道互联网时代获客即价值的意义,一个软件公司参与过什么“官方”或“名校”的课程,协助完成过什么教育项目,都是可以拿出去吹牛逼和变现的隐形价值,实际上水不水,用过的家长都知道。但事实是,软件公司知道自己水,家长知道软件公司水,软件公司也知道家长知道他们水,但仍然敢拿着这种半成品一样的东西出来水。

因为他们了解一个事实,那就是使用者不能参与遴选过程,更不存在市场竞争。

不管是老师还是家长,作为使用者都无法在事前提出标准和意见,而且可以(不得不)无条件、无底线接受bug,当然即便不接受也无法否决和放弃产品,所以这些水货的制造者们不用担心使用者打一星的评价会造成什么影响,他们明白只需要跑通的那个关键流程,就一马平川了。

就像教材的插图一样。

毒教材和假核酸   

除了跟着全国家长一起糟心的教材外,北京人民还有额外的惊喜:10天里北京有3家核酸检测机构被查,规模都不算小。

违法机构被查当然不是坏事,坏事是很多人这么多天的核酸检测,白捅了。

三个机构弄虚作假的事情被发现都是因为机构检测出了阳性,倒查记录的时候发现数不正常,也就是说采样数和检测数不匹配,对不上。

用虚数简单点表述就是,有的机构每天捅了一百万人的嗓子眼儿,结果可能只检测七十万样本,剩下直接报阴性;有的机构采样的时候是10人一管,手机的样本也都测了,但是是拿俩管仨管塞一块堆儿检的测,准确度大幅降低。

不管什么方法,目的都是为了省钱,省钱肯定是为了多赚钱,结果就是关系到防疫政策走向的核酸检测的结果完全失效——而照此结果制定的防疫政策,很可能跑偏或者被迫延长。

我从5月初北京这波疫情起来到今天,一共做了23次核酸。今天居住地区出了病例,要集中检测三天,明天单位所在区出来病例,接着测三天——不小心因为什么轨迹被弹窗,再加三次。

就我所知,我这种频率属于中规中矩,不算多。很多人一天没落。还有更多的,比如涉及这三家机构的人,要再做三次。

没居家的时候,天天早起半小时先去社区排队把嗓子捅了,大家都是这样早早就出门,所以哪次也得半小时起步,然后再以竞走的速度跑去上班。

居家之后,按照要求每天去社区做检测,孩子也得去,离得近的趁着网课的大课间匆匆忙忙跑过去,来不及的只能在中午午休不到一个半小时的时间饿着肚子排着队先把核酸做了。 

这段时间北京气温已经全面攀上三十度,最高上过三十六度。排队的人晒在太阳下二三十分钟,社区志愿者们站着走着到处维持秩序解答问题,采样的人一身防护服在行军棚里捂着——谁都不怎么好过。这段时间北京人不分老幼大都如此。

结果这三家机构检测的人们,冒着传染风险撅着屁股张大嘴巴啊了十多天捅出来的棉签,要不直接不测,要不几个管混在一起测,白挨一顿捅;

一天腿儿都站僵硬的、扫身份证眼睛都花了的、还要安抚情绪激动人民群众的志愿者们,白折腾;

每天穿着一身防护服,每天重复不知道多少遍的挤、搓、撕、捅、撅、盖、喷,白忙活。

甭管哪个环节的人,有足够的理由骂出声来。

更令人烦躁的是,大家感觉这些机构都是通过了认证的了,现在搞成这样,再不知道该信哪个,开始怀疑那些没有阳性病例检出的检测机构是不是也都这么干过。

核酸检测虽不算高精尖,但大家都认为既然是入了围能干这件事的人,应该经过了筛选,算得上是权威机构,这种关系到健康的活儿,应该有起码的准则和操守。

可惜就像教材的插图一样,有一些事没有按照“应该”发展。

 毒教材和假核酸    

我之所以把这两件事放在一起说,是因为在我看来两件事有一个最大的相似点,那就是在一个封闭的、权威的领域里,诸如教育、医疗这种关系到国计民生的、人们都认为本应该会“层层把关”、严守规则的产业,于是就不怎么设防,反倒更很容易形成风险,让不怀好意的人有机可乘。

权威久了,有些站在权威上的人,认为不会有人提出问题,或者有个把人提出问题不去搭理也没见有什么事儿,开始傲慢起来,胆子就大了起来。

而那些心怀不轨的人,也非常了解这种站在权威上的人的傲慢能产生怎么样的“机会”,会在本应坚守原则的操作上动手动脚,以前偷偷摸摸的事,现在明目张胆就做了。

教材和核酸,一个心理健康,一个生理健康,哪个拿出来都够老百姓喝一壶,让人们也重新领悟了一个不是道理的道理:

不存在市场竞争的地方,可能比哪都乱。

1、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星火智库立场,仅供大家学习参考; 2、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xinghuozhiku.com/194778.html

Like (1)
Previous 2022年5月31日 上午11:10
Next 2022年6月1日 上午11:12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Please Login to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