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年端午,面对十倍之敌,我军凭什么打出“边界全胜时期”?

作者:戴晨

本文转载自:钧正平工作室(ID:jzpgzs)

端午已至,在江西永新的龙源口桥下,一群调皮的鸭子在戏啄水中的鱼儿,忙碌的人们在岸边碎石上淘涤着粽叶,一片祥和的景象很难让人想起过往。

那年端午,面对十倍之敌,我军凭什么打出“边界全胜时期”?

走近桥体,拾级而上,桥身由青砖堆砌而成,虽丛生苔藓,但并未显出半点老态之势。清风拂来,掸去了岁月无意落下的尘埃,手掌轻触扶栏,似乎听到了这桥、这水当年的喧嚣。

将时光拉回到94年前,自朱毛红军在井冈山会师后,湘赣边界的武装力量发生了重大变化,这令国民党当局坐立不安。为了消灭红军有生力量,1928年6月中旬,奉蒋介石之命,湘赣国民党军向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发动了更大规模的“进剿”。

那年端午,面对十倍之敌,我军凭什么打出“边界全胜时期”?

面对逐渐壮大的红军,时任国民党军第九师师长的杨池生似乎并没有将其放在心上,“老朱的打法我晓得,没有什么了不得。”

杨池生的自信并不是没有道理。论兵力,国民党军几近十倍于红军,当时国民党军的总兵力达3万余人,而红军才3000多人;论装备,红军将近一半的部队用的还是梭镖、大刀,而国民党军使用的是步枪、机枪、迫击炮;论状态,红军攻下一城还未休整,便要投入到新的战斗,而国民党军却以逸待劳。在兵力、火力等客观条件如此悬殊的情况下,胜负的结局似乎没有什么悬念。

1928年6月22日,正值端午,湘赣两省的国民党军抵达龙源口一线,想要给红军狠狠一击。第二天,战斗正式打响,敌军疯狂地向我军扑过来。然而,激烈的战斗过后,令所有人诧异的是,红军的战线固若金汤、纹丝不动,而敌军大败、落荒而逃……很多人不禁产生了疑问,红军究竟凭借什么以少胜多、以弱胜强?

说起缘由,不得不提一个小插曲。在开战前的一个月,我军召开了一个连以上干部参加的作战会议,毛泽东同志针对敌大我小、敌强我弱的现实情况,并结合过往战斗,提出了十六字的作战方针:“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很快,我军就在和国民党军的战斗中检验了一次“十六字诀”。

龙源口战斗发起前,毛泽东等同志制订了详细的作战方案,决定采取声东击西的战略战术。由朱德、陈毅、王尔琢率红军主力在主战场新老七溪岭利用地形优势迎敌,其余部队则佯装进攻湖南酃县以牵制敌人。

起初,胜利的天平压倒性地向国民党军倾斜:号称“江西最狠的部队”的国民党军第9师第27团,凭着精良的武器装备猛攻新七溪岭主峰望月亭,并很快占领了红军的前沿有利地形风车口。与此同时,在老七溪岭战场,杨如轩的国民党军第25、26团很快抢占了制高点百步墩,并形成敌俯我仰的不利态势。

要知道,龙源口这块地,山深林密,溪急谷深,涧窄墩陡,地势险要,谁抢占了制高点谁就掌握了战场的主动权,此刻的红军已经没有任何退路。怎么办?战场上容不得一刻停留,红军前线总指挥朱德立马组织红军战士们发起冲锋,夺回了风车口,暂时稳住了战场态势。

那年端午,面对十倍之敌,我军凭什么打出“边界全胜时期”?

晌午过后,毒辣的太阳与交战双方玩起了心理战,连续战斗数十小时的国民党军早已疲惫不堪,放松了警惕。

而战斗的转折点往往就在悄无声息中产生,红军迅速抓住战机,突然发起进攻,攻占了制高点百步墩。还在打盹的国民党军听到枪响后,甚至连枪支都忘记拿起来,便衣衫不整、慌乱不堪地逃至山下。在屡屡受挫之后,他们早已没了打下去的意愿,面对红军的围追堵截,迅速向四处溃散而去。

失去策应的国民党军第27团已成孤立态势,料知胜算不大,纷纷向龙源口溃逃,可谁知,红28团早已等候多时。

下午3时左右,战斗在龙源口石桥一带画上了句号。

尔后,毛泽东同志在《井冈山的斗争》中对龙源口大捷给予了高度评价:“六月二十三日龙源口(永新宁冈交界)一战,第四次击破江西敌人之后,我区有宁冈、永新、莲花三个全县,吉安、安福各一小部,遂川北部、酃县东南部,是为边界全盛时期。”也正是这场战斗,正式宣告了国民党军第四次“进剿”计划以失败而告终,也是毛泽东军事思想的又一次生动体现与升华。革命的“星星之火”正乘风起势,向全国席卷开来。

龙源口战斗过后,一首歌谣便在当地传唱开来:“五月里来是端阳,七溪岭下摆战场。不费红军三分力,打败江西两只羊(杨)。”细细读来,装备落后的红军并没有被国民党军全面压制,反而拥有“全面优势”,战场形势的迅速转换着实让人惊叹不已。

那年端午,面对十倍之敌,我军凭什么打出“边界全胜时期”?

也难怪,国民党将领在回忆录《围追堵截红军长征亲历记》中也有不少困惑:为什么一拥而上的国军明明“优势在我”,却永远围不死、堵不住红军?

诚然,国民党军拥有强大的武器装备和巨大的兵力优势,按常规套路来看,面对装备奇缺、弹药不足的红军,没有不胜的道理。但装备、兵力并不是决定战争最后走向的关键性因素,抛开战斗精神与军民互助等条件,红军的战略战术在作战过程中也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红军指战员们能够以“十六字诀”为引领,将地形优势、兵力编配发挥到极致,从而将敌我优势迅速转换。

那年端午,面对十倍之敌,我军凭什么打出“边界全胜时期”?

龙源口大捷虽不是“十六字诀”的第一次现实运用,但却是井冈山斗争时期以少胜多的典型代表。战斗过程中,国民党军兵力虽多,但一旦遭受打击便士气低落、身心疲惫,而我军却能充分利用地形优势和民众力量,将“十六字诀”贯穿战斗全过程,迅速抓住战机,并最终取得胜利。

而正是我军将士敢打敢拼,浴血奋战,勇于付出和牺牲,才取得了一个个大捷,迎来了新中国的建立和中华民族的崛起,换来了今天来之不易的山河无恙、国泰民安。


您的支持是我们坚持下去的动力!

1、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星火智库立场,仅供大家学习参考; 2、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xinghuozhiku.com/196186.html

(1)
上一篇 2022年6月4日 上午11:56
下一篇 2022年6月4日 下午12:50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