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载自:乌鸦校尉(ID:CaptainWuya)
在现代国际关系中,国际权力是彰显一个国家地位的重要因素,也是评价该国国力强弱的一个重要标准。
以知名国际关系学家,哈佛大学名誉教授约瑟夫·奈的说法,国际权力一般可以分成软权力、硬权力两个部分,前者主要是该国在民族文化、价值观、意识形态,以及国际形象、基层动员力及政治制度等非物质、无形的因素,对他国族群有一定的吸引甚至同化能力。
而后者就好理解了,即军事、经济及科技等物质、有形类别,可以对敌对势力起到威慑和诱降的作用。
但是,一个国家的军事威慑力往往会因为空间距离的客观因素而大打折扣,想想看,当一国的利益距本土万里之遥,中间相隔万水千山,这些天然地理的客观阻隔让这些利益的维护成本呈几何增长。
日俄战争时期沙俄波罗的海舰队横跨数万里远征,中途没有补给点,减员严重
如果想抵消在地缘上的劣势,就必须将本国硬实力突破地理阻碍进行有效投射,通俗来讲,就是一个拥有独立主权的国家可以突破地缘劣势,将包括军事力量在内的硬实力投射到相对应的地点,以此达到经济、政治目的的行为,这种行为被称为军事投射力。
著名地缘战略学家尼古拉斯·斯皮克曼是如此评价军事投射力的:一国在世界上的地理位置对于该国的安全起到基础性作用。它决定并影响了所有其他因素,因为一国的地理位置决定了其气候,气候又影响了一国经济结构;地理位置还决定了一国潜在敌人和盟友,甚至还决定了该国在集体安全体系中的作用。投射力彰显了一国力量的机动性,分为陆上、海上和空中机动性。
路上机动性主要依靠铁路、公路以及相对应的交通工具,包括火车、汽车等;海上机动性则需要拥有战斗力强大的舰艇,同时要对重要的港口、水道进行有效控制;而空中机动性则需要拥有高科技的间谍卫星、战机和导弹等。
一般来说,两国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海军相对强大的一方会拥有更强的军事投射力,而空军力量更强的一方,则会进一步占据投射优势,而进攻性力量也比防御性力量投射力强,这也是国际军售中对于进攻性武器限制更多的根本原因。
一国如果想让最大程度增加投射力,在世界各处建立军事基地无疑是一个很好的选择。
按照战略学家的理论公式,一国的投射力=投射强度(硬权力构成要素+软权力构成要素)×权力机动性÷投射距离。
而海外军事基地,无疑能大大压缩“投射距离”,使本国“投射力”最大化。尽管随着科技的发展,洲际弹道导弹和远程战略轰炸机、航母编队也能提升一国的远程攻击能力,但无论其速度和续航时间提高多少,也比不过离目标最近的军事基地来得迅速。
这也是为什么,一个国家海外军事基地密集度越高,驻军越多,其军事投射力自然而然就越强。
因为如前面所说的公式,投射力的大小与地缘距离成反比,与投射强度成正比。
相较于其他国家的军区管辖范围基本都在主权范围内,美国的六大军事司令部责任区覆盖全球,这就需要极强的军事投射能力,毕竟想当明白“世界警察”也得能及时“出警”才行。
若回望历史,美国对海外军事基地“远程投射”的热衷也不是一开始就有的,但随着其国力和全球利益的迅速扩大,美军把自家基地布满全球的过程,显得是那样的“顺理成章”。
1
作为资本主义世界的后起之秀,美国拥有着其他国家难以匹敌的地缘优势条件,不仅土地肥沃、资源丰富,更拥有“东西临两洋、南北无强国”的条件,因此,美国有相当长的时间对美洲之外的事务兴趣不大,国内孤立主义思潮盛行。
那会的美国国内主流观点甚至这么认为:海外军事基地是欧洲殖民者海外侵略扩张的工具,美利坚作为超越传统大国的新型民主国家、自由乐土,必须要着眼于道德制高点。
因此,美国从独立战争结束到南北战争爆发前夕近100年时间里,扩张目标还集中于北美,对外部世界则缺乏进取心。
直到南北战争结束,北方工业资本主义扩展全美,美国从19世纪70年代起开始了飞跃式的发展,到了1894年之际,美国已经是世界头号工业生产大国,经济和军事实力也取得了巨大进步。
19世纪美国工业
同时,美国基本荡平了土著印第安人的反抗,并让曾经广袤蛮荒的西部领土得到有效开发,这一系列成就也让美国的目光转向了更广阔的世界。
也就是由此开始,美军势力终于正式跨出北美大陆,开始在世界范围内同老牌欧洲列强们展开竞争。
一开始,美国主要是沿着对中国、日本及朝鲜的贸易线路进行扩张,包括对日本历史影响重大的“黑船事件”就是在这期间发生的,为了保障舰队在跨越广阔的太平洋时的安全,美军先是在1857-1858年吞并了贾维斯、贝克、豪兰等岛屿作为运煤站。
1867年占领了中途岛,1884年通过武力威慑夏威夷王国,美国在夏威夷群岛中的瓦胡岛南岸的克劳山脉和怀阿奈山脉之间平原的最低处建立起军事基地,也就是赫赫有名的珍珠港。
美国这一系列操作不可避免地和其他列强发生冲突,西班牙就是第一个拦路虎。
1898年2月15日,美国赴古巴护侨的军舰“缅因号”爆炸,美国遂以此为借口在两个多月后发动对西班牙的战争,并通过《巴黎和约》将原西班牙殖民地古巴、关岛、波多黎各、夏威夷群岛及菲律宾悉数控制,并在当地建立起军事基地,正式开启了美国海外驻军的第一步。
在这第一批军事基地中,美国在古巴和菲律宾群岛屯以重兵,因为这两处不仅有重要的军事价值,也是种植大量经济作物的沃土,还是向南美、亚洲扩张势力的桥头堡,可谓进可攻退可守。
需要说明的是,说服当时的美国总统西奥多·罗斯福发动这场战争的一个关键性人物,是阿尔弗雷德·塞耶·马汉,美国知名的战略理论家、海军历史学家。
马汉提出了著名的海权论:海上航道主导权能够决定一个国家乃至整个世界的未来命运,美国国土所处的地理位置决定了美国天生就适合全球扩张,建立起稳固的秩序。
马汉著作《海权论》
同时期,西奥多·罗斯福开始尝试对“门罗主义”进行修正,将原本的国土防卫诠释为:美国有义务让全世界感受其影响力,美国参与世界各国的事务是为了更好地维护国家利益。
就这样,马汉提供的理论基础+老罗斯福政治主张让美国正式走向世界舞台,也为美国日后不断发展海军提供了政治理论基础。
美西战争后,美国又在1903年获得了修造巴拿马运河的权利,并顺势以保护运河区的名义在附近兴建了许多军事基地,美军基地正式在南美洲扎根。
不过,当时美军对于海外基地建设持谨慎态度,并为此下达了专门的指导意见:只有存在美国经济、政治利益的区域才能考虑设立军事基地,驻军数量也不宜太多,并且要取得当地政府同意,且支付相应的租金。
在这个思想指导下,美国到一战前夕虽已建成当时世界第二大海军,但其海外军事基地只设立在菲律宾、夏威夷等太平洋群岛,数量和质量上都远低于其他老牌殖民国家。
直到一战爆发,欧洲列强互相攻伐,元气大伤,远在大洋另一端的美国看到了机会。
一开始,美国国内的依旧“孤立主义”思潮依然高涨,不论是国会还是民间普遍都对欧洲战事兴趣乏然。
对此,时任总统威尔逊敏锐地意识到一点:美国走向世界的机会到了。
为了让民众改变“孤立主义”思想,他决心要用一套理论让广大美国人打开“格局”。
威尔逊宣称:美国人信奉的“普世价值”和人类社会是共通的,美国的价值观传播出去才能让世界和平,美国是维护世界和平的基石。
此外,威尔逊一再从“格局”和“道德”角度出发,立起所谓“理想主义”大旗,让越来越多的美国人相信,美国放弃“孤立主义”是对世界和平的“负责”,美军征战海外是为全人类的和平福祉奋斗。
一战美国征兵海报
越来越多的美国人接受了威尔逊这套话术,美国也终于在1918年赶上了一战的末班车。
从1918年3月到11月间,美国派出470万人次的远征军远赴欧洲帮助英法等协约国作战,付出了近12万人阵亡,20多万人负伤的代价。
美国远征军赴欧参战
美国参战虽晚,却取得了丰厚的回报,不仅从经济击垮了自身崛起最危险的对手——德国,同时还让老牌殖民帝国英、法的力量大幅度削弱,使其无力再对美国的海外利益进行有效阻挠。
美国还由此获得了丰富的海外大规模作战经验,也为之后在全球广泛建立军事基地提供了实践基础。
此外,美国在一战后也开始着重培养海外基地建设人才,时任西点大学校长的麦大帅加大了外语和社科人文课程的比重,并新增世界地理、国际关系、海外作战等课程,美军中懂得各国事务、国情、语言的专门人才大幅度增加。
不过,由于当时大英依然是“日不落帝国”,瘦死的骆驼比马大,美国不得不在1922年签署《五国海军条约》时同意受到节制,这使得美国海外军事基地建设速度放缓,一直到1938年才达到14个,主要分布在部分加勒比海和太平洋岛屿上,比日本都差很多。
不过,美国依然通过维护其资本利益,在巴拿马、海地、多米尼加等地临时驻屯过部队,但影响有限。
直到二战全面爆发之际,美国国内“孤立主义”依然有较大市场,迟迟没有下定参战决心。
1941年12月,日军偷袭珍珠港后,美国的“孤立主义”思想终于被彻底抛弃,尤其是在“反法西斯”的巨大道义光环加持下,美国各界普遍认为,美国有义务插手世界事务,维护和平。
从战争初期开始,小罗斯福政府就落实了“西半球防御”战略指导思想,将南北美洲、大西洋的战略通道纳入美国势力范围,同时通过和英国签署《驱逐舰换基地协定》,以援助英军二手海军装备为代价,轻松取得了在加勒比海地区的各英国殖民地驻军的权利,包括牙买加、百慕大群岛、巴哈马群岛等。
在亚太地区,美国则通过正面战场的胜利,武力夺取了大量原日本委任统治的太平洋岛屿作为基地,这使得美国驻外基地急剧膨胀,到战后更是将势力深入到原轴心国本土等区域,基地总数超过2000多处,涉及国家100余个,达到鼎盛状态。
2
随着二战的结束,由于意识形态分歧和国家利益矛盾,东西方的战时联盟瓦解,加上大量基地都以战争为目的,继续维持下去损耗人力、财力成本过高。
但另一方面,由于美苏关系恶化,双方因意识形态问题爆发冷战,美国内部也有不少声音认为需要保持大量与潜在敌人足够接近的海外基地以及长期驻扎海外的军队形成“前沿态势”,可对美国本土起到防御作用。
在经过一番讨论后,美国政府内部达成共识:美国依然需要大量基地,以维护世界和平。
不过,著名地理学家尼尔·史密斯的解读恐怕更接近事实:美国没有英法那样遍布世界的殖民地,只能通过分布在世界各战略要地的军事基地才能保护美国的全球经济利益,限制未来的军事冲突,确保美国可以顺利进入各地的市场。
二战后美国的军事基地规划是如此实施的,他们首先关闭了大量原战时基地,到了1949年甚至将中东、南亚和非洲的基地全部放弃。
二战刚刚结束后的美国复员军人
但借着同苏联争霸的契机,加上许多国家政府出于对共产主义意识形态的恐惧,态度纷纷180度大转弯,开始主动邀请美国驻军。
此外,美国还拉拢了许多新兴独立国家,通过经济和政治支持等条件,获得了在当地建造军事设施的权利。
但随着在朝鲜和越南的两场意识形态战争受挫,美军海外基地在1967年达到顶点后,再度放弃了大片基地,数量和规模一直维持在朝鲜战争前的水平直至今日。
1975年,美军撤离设立在南越芽庄的军事基地
可以说,除非爆发大规模战争,美国的每一座军事基地扩张都是有着相应的考量,也就是以本土为辐射点,东西南北四个方向、十余个基地群的总体布局,基地遍布除南极洲外的世界六大洲、四大洋,以实现其控制战略要点、维护其全球战略利益的目标。
这使得美国获得了无与伦比的战略优势。
比如在亚太地区,尽管美国本土远在西半球,可其在关岛、冲绳、日本和韩国的军事基地,使得美国对万里之遥的西太平洋有着极强的干涉掌控能力,并拥有强大的威慑力和话语权。
驻日美军
冷战结束后,美国的军事压力减轻,却基本没有减少海外基地的规模,理由在1990年美国《国家安全战略报告》中说得相当冠冕堂皇。
报告指出,美国的国家利益包括:
(1)维护美国作为自由独立国家的生存安全;
(2)促进美国经济的稳健增长;
(3)维护稳定与安全的世界,促进自由、人权与民主制度;
(4)与盟友保持健康的合作关系。
同时,美国海外基地还为军火销售发挥重大作用。
最近几十年来,美国在中东、亚太地区推销了大量军火商品,超过其总军火外贸的50%以上,仅中东就达到41%。
驻科威特美军
通过在中东的军事基地部署,世界级军火巨头、全球最大的国防工业承包商洛克希德·马丁公司,美国最大的军用订货承包商及军事电信供应商通用动力公司、美国航母承建商亨廷顿英格尔斯工业公司(HII),雷达及军舰制造商诺斯洛普·格鲁曼公司等,都在中东地区实现了重要的军火利益。
其中2014年7月,美国和卡塔尔签署了超过110亿美元的军售合同,其中就包括了雷蛇、洛马和波音。
而随着俄罗斯、中国的军事装备在中东越发受到青睐,美国也利用在中东各国的军事基地增强了和所在国的军事训练,并将销售军事装备大部分都和美国标准相对接,这样使得其中不少军事科技落后的国家要保养维修装备,只能依赖美军基地人员。
这使得美式装备至今都是海湾各国军队的绝对首选。
驻沙特美军和沙特军队举行会晤
除了军火贸易外,美军基地还强力维护了美国在当地的普通经贸和投资利益,其中典型的例子就是二战结束前,美国通过民间的泛美航空公司秘密取得了在拉美修建军事基地的权利。
泛美修建的近50个海上、陆上基地不仅为美军提供了战时能够快速扩张的军事基地,泛美的民间公司身份也成为了美国保护商业利益的重要由头。
在中东,美军基地也带动了美国企业参与当地基建和投资,比如埃及的新首都和以色列地中海—红海天然气项目。
更重要的是,美军基地的存在也对所在国的美国企业、美国侨民安全起到了很大的保护作用,使得美国在当地的经贸利益可以安稳存在,很少有当地势力能够挑战。
同时,尽管美军基地始终不能杜绝美国军人犯罪问题,但基地定期和所在国民间进行包括“慈善”、“义工”等友好交流,或多或少也能抵消部分负面效应,同时也借机收集了当地民间情报,某种程度上,也维持了美国在文化领域的霸权。
驻韩美军年年搞赠送蜂窝煤活动,拉近美韩“亲善”
除了上述在经贸、软实力方面的作用外,美军基地在军事层面上的优越性更是突出。
美军内部出版的《反暴乱战争的理论与实践》指出:海外驻军比部署在国内的军队机动性更强,驻扎当地的驻军更了解当地情况,而从本土临时派往战场的军队往往不具备这一优势。同时,部署和海外的军事基地也为大批本土后续力量提供养精蓄锐的场所,这也是为什么说提前部署的海外力量是美国能打胜仗的前提;21世纪后,国际危机爆发的大规模战事的地区,往往都是美国没有实现部署海外基地的地区。
虽然随着现代军事科技的发展,战斗机、轰炸机以及航母、核动力潜艇、导弹等武器的活动、火力打击半径大幅度提高,但地理距离差距无法填平就意味着容易丧失战机。
比如1990年和2003年针对伊拉克的战争中,大批美军能够在中东集结数十万力量,同时为其他参战的数十个盟国部队提供后勤保障,都离不开美国在沙特等海湾国家的基地。
假如美军没这些基地做跳板,而是直接从美国本土或者中东以外的地方调兵劳师远征,势必会付出更大代价。
2003年,在科威特集结的大批美军
而在1999年科索沃战争期间,美国B-2从本土密苏里的怀特曼基地起飞轰炸南联盟时,往返距离长达30个小时,往返超过16000公里。
到了2001年入侵阿富汗之际,美国已经将B-2转移到印度洋的迪戈加西亚基地部署,往返时间缩短了一半多,往返里程降到9600公里;过了几年后,美军将B-2部署到海湾地区基地,往返距离更是降到了仅2200公里,仅消耗不到4小时,作战效能和成本大幅度降低。
无独有偶,美国在中亚吉尔吉斯斯坦取得了玛纳斯空军基地的使用权后,也极大降低了向阿富汗运输军火、后勤物资的难度和成本,安全性得到很大提高。
可以说,从“9·11”事件之后,美国用实践证明了,在总体外交中,海外基地确实是重要推手,基地规模的大小更是能直接影响国家硬权力,反之亦然。
也正是因为尝尽了海外基地的甜头,哪怕自己作用成百上千个海外基地,却对包括盟国在内的其他国家建立海外基地横加指责。
中国援柬埔寨云壤海军基地升级改造项目奠基仪式
美国从1776年宣布独立到现在的 246年中,从一个软弱、孤立的年轻国家成长为全球霸主,海外基地及驻军既是这一扩张过程的产物,也是其维护全球霸权的重要支撑。
这一切对美国来说,发生得“自然而然”。但“美国例外论”,咱们恐怕不能认可吧。
参考资料:
李坡、朱启超、张煌:《美军海外基地的源起与发展》
孙德刚:《论海外军事基地对部署国权力的影响》、《美国海外军事基地部署的四个维度——以大中东地区为例》
杨敏 刘毅:《美国海外军事基地的扩张与调整 》
李子昊:《美国获取海外军事基地的法律方式探析》
杨敏:《二战后美国海外军事基地 及驻军协定探析》
李因才:《霸权之锚——美国海外军事基地巡视》
王天泽、齐文哲、海军:《海外军事基地运输投送保障探讨 》
黄建国 :《军事软实力理论》
约瑟夫·奈:《硬权力与软权力》
阿尔弗雷德·塞耶·马汉:《海权论》
知乎:吴兴威VVL、地球知识局
Alexander Cooley: Base Politics: Democratic Change and the U.S. Military Overseas
The Peace time Use of Foreign Military Installations Under Modern International Law: By John Woodliffe
U.S.Department of Defense,”Sustaining U.S.Global Leadership:Priorities for 21st Century Defense,” January,2012
1、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星火智库立场,仅供大家学习参考; 2、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xinghuozhiku.com/20624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