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载自:玉渊谭天(ID:yuyuantantian)
全球紧急时刻,三场由中国主办的重磅会议接连召开。
6月22日晚,举行的是2022年金砖国家工商论坛。
通过线上线下参会的金砖国家经贸部长、驻华使节和工商界代表,有约1000人。
6月23日晚,举行的是金砖国家领导人第十四次会晤。
南非总统拉马福萨、巴西总统博索纳罗、俄罗斯总统普京、印度总理莫迪出席。金砖五国,面积占全球26%,人口占42%,经济总量占25%。
6月24日晚,举行的是全球发展高层对话会。
这场会,与会国领导人共有18位。而这些国家,不少都是区域组织今年的轮值主席国和候任轮值主席国。
三场会,格局越来越大,名副其实是面向全世界召开的盛会。
眼下的世界,正处在十字路口。三场会,习近平主席反复提及的两个关键词,是“全球安全倡议”和“全球发展倡议”。
“安全”“发展”两个词,一共被提及了143次。
读懂这四个字,也就读懂了这个巨变的时代。
22日晚,习近平主席在金砖国家工商论坛开幕式上发表主旨演讲。
开篇宏阔,一上来,就提出了一个摆在我们面前的时代之问:
世界向何处去?和平还是战争?发展还是衰退?开放还是封闭?合作还是对抗?
这个问题,在过去几年,一直是习近平主席思考的问题。
2017年年初,世界经济低迷不振,逆全球化暗流涌动,一些发达国家开始颐指气使,相互指责,习近平主席在世界经济论坛年会开幕式上,面向全球,首次提出“世界怎么了、我们怎么办”的“世界之问”。
第二天,他又来到联合国日内瓦总部,再次提到“世界之问”:“这是整个世界都在思考的问题,也是我一直在思考的问题。”
时代之问,来自时代之变。
2017年,中国同样是金砖国家轮值主席国。2017年至今,在金砖国家领导人会晤上,习近平主席都会给出自己对国际形势的新判断。两个细节:
——最早只提及治理赤字、信任赤字、发展赤字,后来又提出和平赤字;
——“不稳定不确定因素”的前缀从“明显上升”变为“层出不穷”。
与之对应的,是动荡再起,是人类发展指数30年来首次下降。和平蒙尘,发展受阻,共识破碎。
时代之问,呼唤时代担当。
从2017年至今的金砖国家领导人会晤上,习近平主席四次提到“担当”一词。在6月23日晚金砖国家领导人第十四次会晤中,他又提到,金砖国家要勇于担当、勇于作为,为世界注入积极、稳定、建设性力量。
为什么是中国,为什么在金砖?
人类历史上,每一个大国崛起寻求的都是争霸和战争。
只有中国,这么大一个国家,这么多人口,从积贫积弱到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没有靠对外军事扩张和殖民掠夺,而是靠人民勤劳、维护和平。
中国从未主动挑起过一场战争,从未侵略过别国一寸土地,是全世界在和平与安全问题上纪录最好的大国。
中国,本身就是和平发展的样本。
中国有资格提出“全球安全倡议”“全球发展倡议”,而且也提得正当时。
在金砖这个场合,着重强调,也别有深意。
金砖,最初是一个投资概念,现在已经成为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的代表和平台。而发展中国家,始终都是和平与发展的最坚定捍卫者,也一直力求自主掌握本国命运。
回首历史,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世界格局同样处在十字路口。那个时候二战结束,殖民地人民普遍觉醒,许多国家的目标是争取独立,然而冷战开启,世界又陷入阵营对抗和局部冲突。
发展中国家对和平发展的渴望从未如此迫切。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1955年,在没有西方殖民国家参加的情况下讨论亚非国家人民切身利益的首次国际会议——万隆会议召开。
29个亚非国家和地区的代表与会,最终形成了“团结、友谊、合作”的万隆精神。
习近平主席曾经说过,新形势下,万隆精神仍然具有强大生命力。我们要大力弘扬万隆精神,不断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
今时往日,不变的是独立自主的愿望,变化的是发展中国家已经真正成为一股崛起的力量。
金砖正是发展中国家开始真正自主掌握自身命运的载体。中国,一直在引领金砖成为参与全球治理、回答时代之问的更重要平台。
2017年,习近平主席审时度势,在金砖历史上,首次提出了“金砖+”的概念:“金砖合作的意义已超出五国范畴,承载着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乃至整个国际社会的期望。”
此后,金砖国家新开发银行,相继吸纳阿联酋、乌拉圭、孟加拉国和埃及加入。
刚刚由习近平主席落锤通过的《金砖国家领导人第十四次会晤北京宣言》,也首次明确:支持通过讨论推进金砖国家扩员进程。
阿根廷领导人早就宣布,希望能加入金砖。埃及驻华大使最近也说,埃及与金砖各国都有良好的双边关系,金砖能够汇聚更多发展中国家的能量,去实现一个美好愿景。
这个美好愿景,在《金砖国家领导人第十四次会晤北京宣言》里也已经鲜明体现:“和平”提到了16次,“发展”提到了89次。
一个值得注意的细节是,金砖三场活动中,习近平主席的前两次讲话,都首先提到和平,并着重提及了“全球安全倡议”。
为何仍要以和平为先?
习近平主席早就说过,这100多年全人类的共同愿望,就是和平。然而,这项任务至今远远没有完成。
和平赤字,何解?
在讲话中,习近平主席提出了自己的思考:
迷信实力地位,扩张军事联盟,以牺牲别国安全谋求自身安全,必然会陷入安全困境。
一些国家力图扩大军事同盟谋求绝对安全,胁迫别国选边站队制造阵营对抗,漠视别国权益大搞唯我独尊。
理解这个判断,知名政治学者郑永年从历史维度给出了自己的分析:
我们对世界政治的长周期的变化一定要有足够的心理准备。1875年到1914年,一战以前,世界上也经历了三四十年的全球化,但这没有阻止一战二战的爆发。二战后建立了新的世界秩序,但这个秩序并不完美,冷战把世界一分为二。现在冷战思维复活,世界又陷入了新的乱局。
概言之,正是冷战思维的阴魂在对和平持续侵扰。中国的解决方案,早已徐徐铺就。
冷战一开始,处在两大强权中间地带的发展中国家就被迫处在了动荡中央。
1955年,美国专门成立“巴格达条约组织”,妄图连接北约与亚太地区的军事同盟,形成了一个以美国为首的、包围发展中国家的军事同盟网络。
尽管亚非国家被推向了对抗的前沿,但和平之愿不可挡。
中国代表团甚至突破死亡威胁的阻力出席万隆会议,并在会场,发表了震撼世界的演讲。“中国代表团是来求团结而不是来吵架的。”中国是要“求同”而不是“立异”。
最终,大会形成的《公报》吸收了中国建议,形成了和平共处、友好合作十项原则。
60多年后,和平仍是需要坚守的底线,但贸易战、信息战层出不穷,安全成了这个时代的上限。与时俱进,习近平主席提出了中国的新方案——全球安全倡议。
从2014年开始,中国就已经系统考虑让全球安全秩序远离冷战思维,出发点,也是亚洲。那一年,习近平主席首次提出积极倡导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亚洲安全观。
彼时,一些国家谋求垄断亚洲地区安全事务,并自居为亚洲安全的“最终担保者”。
此后,习近平主席在多个重要场合多次阐释中国的全球安全观。今年4月的博鳌亚洲论坛上,习近平主席首次提出全球安全倡议。
中国一直是全球安全的倡议者,也是践行者。
对话而不对抗:中国坚持通过对话谈判解决争端,已同14个邻国中的12个以和平方式彻底解决陆地边界问题。
结伴而不结盟:中国从来不搞代理人战争,不参加或组建任何军事集团。
共赢而非零和:中国始终坚定维护联合国宪章宗旨和原则,中国也是全球1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最大贸易伙伴。
全球安全倡议,在金砖平台上汇聚起更紧密的正义之声。
——就在本次金砖国家领导人会晤前2个月,金砖国家围绕乌克兰问题阐明立场,支持俄乌持续对话和谈判;
——金砖国家领导人会晤前1个月,金砖国家外长会召开,达成求和平的重要共识;
——尽管金砖国家政治制度迥然不同,但作为金砖国家共识的《北京宣言》105次提到“合作”。
实际上,金砖机制本身也开创了人类历史上的一个“第一”: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大国集体性崛起旨在寻求和平、合作的目标。
对比而言,美国学者丹尼·罗德里克曾经这样评价美国主导的全球秩序,美国设计的“基于规则的国际秩序”往往主要反映的并非小国愿望,而是美国商业和政策精英的利益,当国际规则与这些利益相违背,美国就会拒绝参与。而这正是全球不少动荡之源。
全球安全倡议,这一穿透时空的判断与政治远见,真正在给世界和平和合作筑牢基底。
6月24日晚,习近平主席主持召开了首次全球发展高层对话会。这场发展中国家作为主角的会,格外隆重。
谭主了解到,会前不少国家踊跃报名,希望参会。最终的发言代表,代表的是区域,也是全球。
为什么发展,被中国置于前所未有的战略高度?
先谋于局、后谋于略,略从局出。“发展”二字,是解决一切问题的总钥匙。
站在以人类计的高度,习近平主席早在2015年联合国发展峰会上指出,对各国人民而言,发展寄托着生存和希望,象征着尊严和权利。
也正是那次峰会上,各国领导人一致通过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提出了到2030年在全世界所有人口中消除极端贫困的目标……
眼下,议程推进过半,发展问题在国际议程中日益被边缘化。在本次金砖活动前,中国专门发布了一份《全球发展报告》,报告当中提到了几个关键结论:
——2020年,全球极端贫困人口20多年来首次上升;
——2021年,53个国家或地区约1.93亿人面临粮食危机甚至更严重的粮食问题;
——发达经济体超过75%的人口接种了至少一剂新冠疫苗,而低收入国家这一数字仅为8%。
至暗时刻、历史关头,习近平主席站在全人类福祉的高度,于2021年9月,在联合国提出全球发展倡议,将发展置于全球宏观政策框架突出位置。
相对应的,却是一些国家政策趋向的“内顾”。
对这个词,参与撰写《全球发展报告》的中国国际发展知识中心副主任蒋希蘅告诉谭主:
“内顾”是指保护主义和单边主义抬头,对商品、服务、技术、人员跨境流动施加更多限制;部分发达国家实施“制造业回流”“再工业化”等经济再平衡战略,加剧了产业链供应链的本土化、分散化、区域化……“内顾”趋势将直接对全球造成负面溢出效应。
高下,立判。
全球发展倡议一经提出,就得到了100多个国家的支持,50多个国家加入中方在联合国平台成立的“全球发展倡议之友小组”。
而过去三天,金砖活动的三场会,习近平主席三次重申“全球发展倡议”。
发展一直都是金砖的底色。金砖国家正在成为全球发展的加速器,同样也在成为反映全球发展广度的载体。
从体量看,2001年金砖概念问世之时,金砖国家GDP总和仅占全球8%,而2021年,已经增长到23%。
从速度看,2021年金砖国家实际GDP同比增长高于全球2.1个百分点。金砖国家对世界经济增长贡献率超过50%。
从动能看,金砖国家团结合作底色正在释放更多潜能。2021年,仅中国与其他金砖国家之间的双边贸易总额就达到4904亿美元,比2020年增长39.2%。
全球发展的广度,不囿于一国一域。
这也是为什么习近平主席在提出全球发展倡议后,念兹在兹这个倡议是向全世界开放的公共产品,中国愿努力不让任何一个国家掉队。
以人类计,计的更是全球发展的长度。
全球发展始终是一个历史问题,也是一个现实问题。中国始终在不同阶段,面对不同问题,顺势而为,给出新的中国方案。
全球发展倡议之前,中国提出的另一个全球公共产品是“一带一路”倡议,目前,共建“一带一路”大家庭成员达到了180个。
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将使相关国家760万人摆脱极端贫困、3200万人摆脱中度贫困,将使参与国贸易最高增长9.7%。
以人类计,更要考虑全球发展的深度。
习近平主席在会上,同样频繁提及的词,是“绿色”,是“科技革命”,是“数字化转型”。
发展不只等同于摆脱贫困、产业转移,还有可持续,还有繁荣普惠。
以人民之心为心、以天下之利为利。这是中国的天下观,也是中国的世界观。
新使命、新定位,源自于对时与势的深刻洞察。
曾参与习近平总书记主持的专家座谈会的郑永年给谭主分享:
之所以出现全球乱局、世界危机,是因为好的国际公共产品太少,坏的国际公共产品太多。我们需要新的行动体,来支撑和重塑世界秩序。中国和金砖既有能力,也有意愿。
以金砖为坐标,世界正在团结,正在凝聚。
金砖,从最早的四国,到五国,到“金砖+”,再到全球发展高层对话会,已经成为践行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样本和载体。
5年之前,习近平总书记在联合国日内瓦总部,面向全球,提出了这一代政治家应有的担当,宣示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实现共赢共享的中国方案。
在瑞士联邦大厦穹顶上,刻着一段拉丁文铭文,“人人为我,我为人人”。提到这段铭文,习近平主席说:
“我们要为当代人着想,还要为子孙后代负责。”
中国始终以天下计,以未来计,以人类计。谁为历史负责,历史终会为谁记上一笔。
1、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星火智库立场,仅供大家学习参考; 2、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xinghuozhiku.com/20634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