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载自:地球知识局(ID:diqiuzhishiju)
作者:真果少年糕
6月以来,我国南方多地遭遇洪水,多地提升防汛等级,开展救援工作。但是,发生洪水的不止我国,还有中南半岛上的柬埔寨。
6月10日至11日,柬埔寨首都金边多地发生洪水。强降雨和强风导致多处道路淹水,车辆熄火,广告牌损毁,并造成人员受伤。柬埔寨国家灾害管理委员会发言人表示,此次降水导致金边部分街道水位达111毫米,创历史新高。
大暴雨加上不太完善的城市下水系统
导致大水漫灌,倒灌商铺,阻碍交通
(图:Facebook)▼
除了强降雨外,造成此次洪灾的“凶手”,还有位于金边西北部的东南亚第一大淡水湖——洞里萨湖。这个大湖的水量,具有分明的季节性变化,雨季时水位迅速上涨,淹没周边地区。洞里萨湖对于湄公河流域的水资源循环调控,具有重要作用,是当之无愧的“柬埔寨之心”。
洞里萨湖位于柬埔寨西北部,毗邻吴哥窑
上千年来,不断的滋养着这片土地上的定居者▼
湄公河上的蓄水库
提到湄公河,人们的脑海中便不由充斥着暴力、毒品、非法犯罪等令人闻风丧胆的场景。然而,抛开影视作品给它渲染的死亡印象,湄公河本身,却给东南亚这片土地带来了无尽生机。
金三角不止有凶悍的毒枭,也有逐水而居的朴实渔民
一年之中,他们会随着雨季和旱季的交替迁移5-6次
(鳞次栉比的渔排与高脚屋 图:壹图网)▼
发源于我国青海玉树藏族自治州杂多县的湄公河,全长4350千米,流经中、老、缅、泰、柬、越六国,最终于越南胡志明市南端的湄公河三角洲,汇入南海。这条跨国河流,养育着流域6000多万人,是东南亚多国的主动脉。
湄公河是东南亚第一长河且弯道较多
流经面积广,但支流大多短小▼
湄公河的河道交错,支流众多,沿岸分布有大大小小的湖泊。而被誉为“柬埔寨心脏”的洞里萨湖,就是其中最显眼的那个。
洞里萨湖(Tonlé Sap)位于柬埔寨西部的湄公河下游盆地,由湄公河的一级支流洞里萨河形成。湖泊下游经洞里萨河,在金边汇入湄公河干流。在洞里萨湖流域,围绕着马德望、暹粒、菩萨、磅通等多座柬埔寨主要城市。
城市临水而建,民众临水而居
既为水源,又有渔获,还能嬉水寻乐(图2:壹图网)▼
受热带季风气候影响,湄公河各月的流量差异较大,造成洞里萨湖的水量也呈现出明显的季节性分布。
每年6月至10月的雨季,降水增加,湄公河上游来水量暴涨,占全年水量的约70%。拥有较大势能的河水,经洞里萨河倒灌至洞里萨湖中。届时,洞里萨湖的水位可达10米深,表面积也由旱季的2500到3000平方公里,增加至约1.6万平方公里,和北京市的面积差不多。
充满律动的洞里萨湖,无愧于“柬埔寨心脏”之名,对地区水资源起到了循环调控作用。雨季时,洞里萨湖能储蓄水量,让下游金边免遭洪水侵扰;旱季时,又能对湄公河三角洲进行水量补充。而流域的动态变化,也为鱼类的洄游提供了有利条件。
“旱的时候旱死,涝的时候涝死”的典型案例
旱时能接纳湄公河的水入湖,水多时也能反转补充湄公河的水量▼
每年雨季初期,湄公河中的鱼卵和小鱼,会随洪水倒灌入洞里萨湖中。而随着雨季末期洪水位的下降,在洞里萨湖中吃饱喝足的鱼儿们,又会洄游到湄公河之中。在高峰期,洞里萨湖流域的洄游规模可达到一小时200万条。
因此,洞里萨湖也有“东南亚最丰富的内陆渔场”之美称。而湖中的鱼类资源,也成为维持周围人们生存的基本来源。
从小就掌握“靠水吃水”的基本技能
(图:壹图网)▼
丰富的渔业资源
洞里萨湖是柬埔寨最大,世界第四的内陆淡水渔业高产区,年捕捞量达76.7万吨,约占该国总渔业产量的60%。洞里萨湖内有197种鱼类,包括世界上最大的淡水鱼之一——湄公河巨型鲶鱼。这种大鱼体长可达2.4到3米,重量能更是有110到230公斤,既可食用也可炼油。
有没有一种可能,这个鲶鱼是奔波儿灞的原型?
(图:壹图网)▼
除了湄公河巨型鲶鱼,湖中含有丰富蛋白质的鱼类,被腌制成鱼干、制作成鱼酱或是直接鲜食,占到柬埔寨全国人口蛋白质总摄入量的40%到70%,让洞里萨湖成为哺育1672万柬埔寨人民当之无愧的“母亲湖”。
柬埔寨货币的名称是瑞尔,就是一种常见的小鲢鱼的名字
由此可看出鱼类在当地经济中的重要性 (图:壹图网)▼
对于生活在洞里萨湖周围的200多万渔民来说,这座大湖更是他们的生计保障。而对于一些没有土地资源,无法进行农业种植,世代生活在水上木屋中的渔民来说,洞里萨湖中的渔业资源更是他们的命根。然而,就是这个鱼类资源的富集之地,如今也面临过度捕捞、环境退化、气候变化等多重压力。
洞里萨湖每年水产产量年际变化,过度捕捞现状
鱼越抓越小,也越抓越少 ▼
20世纪90年代中期,洞里萨湖的日捕鱼量能超过500吨。而如今,洞里萨湖的捕捞量却逐年减少,这让从前靠湖吃饭的人民手足无措。除了数量外,鱼的种类也不断减少。在洞里萨湖记录的197种鱼类中,已有16种生存受到威胁。
根据IUCN的定义,这16种物种囊括了3类
(头像旁为拉丁学名)▼
为了维持洞里萨湖鱼类多样性和丰富度,柬埔寨在洞里萨湖渔业生态上下了诸多功夫。2000年,柬埔寨开始推行渔业政策改革,将56%的渔场转换为社区渔业。2012年,柬埔寨政府废除了百年以来的私人渔场系统,并正式将商业捕鱼场从洞里萨湖全部移除,以保育区和社区渔场的形式进行管理和保护。
作为湄公河另一重要意义上的发源地
洞里萨湖的生态意义重大(图:shutterstock)▼
目前,洞里萨湖上的渔业分为三种类型:小规模、自给自足的渔业、中型有执照的渔业以及大型渔场渔业。其中,小型渔场可全年捕捞,而大中型渔场则只能在捕鱼期内捕捞。
不同规模的渔场由于捕获力不同、要按需分配捕鱼期
(图:shutterstock)▼
如今,以平等入渔、渔业配额、统一渔业执照、渔业资源保护和减船计划为五大原则的共同渔业政策(CFP)和可持续生计方式(SLA),被认为是小型渔业管理的主流方法。柬埔寨政府也在努力向该方法靠拢,让洞里萨湖及其流域中的淡水渔业资源,发挥出最大效益。
使用木棹结网的人工捕鱼方式,既传统又颇具匠人精神
(图:壹图网)▼
除了完全依靠大自然的手工捕鱼,近年来,以人类为主导的水产养殖业,也让部分因捕捞量下降面临生存危机的渔民,找到了新出路。在过去20年间,柬埔寨的水产养殖业翻了20多倍。仅从2014年到2019年,柬埔寨水产养殖产品总量就增长了两倍,首次突破30万吨。
不光养鱼、近年来柬埔寨还发现鳄鱼养殖这一新财路
鳄鱼农场除了能提供皮革以外,也为当地旅游业做出贡献
(图:shutterstock)▼
洞里萨湖流域的很多渔民逐渐向渔业养殖转型。然而,由于养殖鱼的市场价格是淡水鱼的一半,加上柬埔寨相对落后的水产养殖设备和技术,也让很多想要转型的渔民畏首畏尾。可见,在商业化水产养殖体系的建设上,柬埔寨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除了渔业,围绕洞里萨湖种植的水稻,也是柬埔寨人饭桌上必不可少的食物来源。
随着稻香河流尽情奔跑(图:壹图网)▼
日益缺水的农业
根据地形条件,柬埔寨农业可被划分为四个主要区域,即北部山地、中部平原、南部海岸和洞里萨湖区。得益于适宜的条件,水稻是柬埔寨重要的农作物,被誉为这片土地上的“白色黄金”。
从产品质量方面,柬埔寨优质的茉莉香米(jasminerice)
连续多年荣获The Rice Trader评选的“世界最佳大米奖”
(图:shutterstock)▼
在洞里萨湖区,水稻种植类型分为深水稻、低洼水稻和旱季水稻。其中,低洼水稻主要种植在城市和国道附近靠雨水灌溉的洪泛平原地区。旱季水稻是该区域产量最高的水稻品种。然而,这种稻谷却只占到洞里萨湖水稻种植的很小一部分,主要受益者也是有足够灌溉资源的富农。
旱稻的耕种需要勤打理、人力成本一高产量自然高
(图:wiki)▼
对于贫困的农户来说,能广泛种植的深水稻才是他们的生存命脉。受湄公河季节性洪水的侵扰,洞里萨湖每年都有几个月的时间被淹没,为深水稻种植提供了有利条件。
与种植普通稻谷需要关注灌溉、日照、肥料等因素不同,深水稻能在洞里萨湖区周围自由生长,靠天吃饭。水位上涨的时间和速度,是影响深水稻作物密度和成活率的关键因素。深水稻中有一种浮水稻,在雨季时,喜水的它们生长迅速,在半米到3米的水深中每天可生长20厘米。不出一个月,便能长到5米高。
种深水稻只需秧子一插,大水一淹,剩下的就不用管了
(图:壹图网)▼
除了湖区周围,从洞里萨湖中流出的桑克河(Sangke River)等支流,为邻湖马德望省农户的农业种植提供了灌溉来源。然而,由于上游水坝修建和全球气候变化影响,洞里萨湖水量不断减少,现有的运河和灌溉沟渠中已没有充足的水流用来浇灌水稻。农户们只得自费购买冲水泵进行灌溉,农作物的产量更是一年不如一年。
淹没上游许多当地村庄的同时还使下游面临用水短缺
水坝工程不是总能受到民众欢迎的(图:Flickr)▼
如今,湄公河上游不断修建的水坝,让洞里萨湖流域逐渐失去了湄公河季节性洪水脉冲,也让越来越多稻田丧失了活力。
居住在临湖马德望省的农户称,以前洞里萨湖流域水量充沛,即使是每年10月到来年4月的旱季,水稻也能正常产收。如今,由于水量减少,在旱季只能种植芒果等需水量较少的作物,卖不上价钱不说,产量也逐年走低。
柬埔寨在湄公河流域中就处于偏下游
上游的大坝越来越多,奈何无计可施
(老挝沙耶武里水电站 图:壹图网)▼
农业的不景气,让洞里萨湖流域大量农村人口向城市迁移。很多之前从事农业、渔业生产的人,被迫离开洞里萨湖,到首都金边、邻国泰国等地另谋出路。劳动力的减少,给洞里萨湖流域的农业发展,蒙上了越来越沉重的阴影。
比如去当修大坝的农民工,矛盾与解决方案闭环了
(图:壹图网)▼
1990年代初期,柬埔寨全国大约有80%的劳动力从事以水稻种植为主的农业活动。据世界银行统计,在过去近30年里,尽管柬埔寨农业GDP总量不断增长,但农业在总GDP中的占比已从约50%下降至30%左右,逐渐被日益增长的旅游业、服装业、建筑业等二三产业所替代。
城镇化终于也把它野蛮的触手伸到了洞里萨湖渔民的家园
(图:Flickr)▼
几个世纪以来,稻田、河流、湖泊、森林支撑着一代代柬埔寨人的繁衍生息。时至今日,传统的渔业和农业,仍是大多数柬埔寨人的主要收入来源。
对柬埔寨人来说,有丰富自然资源的洞里萨湖,既是他们的救命稻草,也是制约其紧靠资源发展,不进行技术创新的症结所在。
靠山吃山,靠水吃水
在坐享其成的资源陷阱中,有多少人能安逸求存呢?
(图:shutterstock)▼
要想改变洞里萨湖的现状,就得改变柬埔寨农业、渔业“靠天吃饭”的现状。只有在科学发展和多方合作下,才能让洞里萨湖这颗“柬埔寨之心”,不停止跳动。
参考文献:
1. https://en.wikipedia.org/wiki/Tonl%C3%A9_Sap
2. https://en.wikipedia.org/wiki/Mekong
3. https://www.thethirdpole.net/en/livelihoods/cambodian-farmers-can-no-longer-rely-on-tonle-sap-lake/
4. Seng, R. (2017). Livelihoods in the changing Tonle Sap: past, present and future (Doctoral dissertation, Université Paul Sabatier-Toulouse III).
5. https://www.voacambodia.com/a/cambodia-s-fish-catch-numbers-don-t-add-up-for-fishers/6354788.html
6. Varis, O., Kummu, M., Keskinen, M., Sarkkula, J., Koponen, J., Heinonen, U., & Makkonen, K. (2006). Tonle Sap Lake, Cambodia: Nature’s affluence meets human poverty. New York: United Nations Human Development Report.
*本文内容为作者提供,不代表地球知识局立场
1、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星火智库立场,仅供大家学习参考; 2、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xinghuozhiku.com/20770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