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幕上的秀场:美军为何到处打人还能摆出正气凛然的姿势?

作者:赵恺

本文转载自:国家人文历史(ID:gjrwls)

银幕上的秀场:美军为何到处打人还能摆出正气凛然的姿势?

从《巴顿将军》《壮志凌云》到“美国队长”,在美式文化产品中,美军被频繁塑造成“英雄”,而美军的对手几乎必然是十恶不赦的坏蛋。比如《星球大战》系列中,邪恶的维德勋爵一方服装是普鲁士风格;电子游戏《红色警报》中,苏联一方的各种设定也十分残忍……从好莱坞电影到硅谷的电子游戏,美国借助强大的娱乐工业向全世界人民灌输美军的英雄形象。

银幕上的秀场:美军为何到处打人还能摆出正气凛然的姿势?

 《星球大战》中的帝国军官军服。来源/电影《星球大战》截图

被改写的过去:好莱坞电影扭曲历史

军事题材是美国电影的重要制片对象。在不断地试错中,好莱坞逐渐找到了此类军事历史题材中“美式英雄+乱世男女”的“流量密码”。只要观众对这两大元素产生共鸣和共情,那么剩下的时代背景、是非曲直便可以随意编排甚至公然夹带私货,比较经典的例子当属1960年约翰·韦恩自导自演的《边城英烈传》。

《边城英烈传》的历史背景是美墨战争前夕的一场边境冲突——阿拉莫攻防战。历史上,美国趁着墨西哥政局动荡而怂恿得克萨斯地区的美国移民发动武装暴动。1836年3月2日,在美国的一手策划下,得克萨斯宣布独立,建立了傀儡国家“孤星共和国”。来自美国田纳西州的山姆·休斯敦将军,当选为孤星共和国首任总统。

为了维护自身主权和领土完整,墨西哥出动六千人的军队北上平叛。1836年3月6日,墨西哥军队包围美国移民据守的小城阿拉莫。本应挺身而出的休斯敦却打着北上接应美国援军的旗号溜之大吉,只剩下26岁的塔拉维斯少尉与冒险家鲍文和克拉克,带领不到两百人的民兵武装守城。

银幕上的秀场:美军为何到处打人还能摆出正气凛然的姿势?
影片中的山姆·休斯敦将军。来源/电影《边城英烈传》截图

经过13天交战,墨西哥军队成功占领阿拉莫。墨西哥维护主权的行动,经过电影的“妙笔生花”,变成了衬托美军自由意志下勇气和牺牲精神的反派行径。这场小规模的战斗被多次拍成电影,除了《边城英烈传》,还有2004年丹尼斯·奎德主演的《围城13天:阿拉莫战役》。

‍‍‍‍‍‍‍‍‍‍‍‍‍‍‍‍‍‍‍‍‍
银幕上的秀场:美军为何到处打人还能摆出正气凛然的姿势?
来源/电影《围城13天:阿拉莫战役》截图‍‍‍‍‍‍‍‍‍‍‍‍‍‍‍‍‍‍‍‍‍
这些电影中,美军方面的塔拉维斯少尉等可谓足智多谋,与之相比,来犯的墨西哥军队则是形象丑陋、举止猥琐。如果仅仅通过银幕形象去了解这段历史,很容易得出墨西哥军阀十恶不赦、美国人是受害者的结论。可真实历史明明是美国吞并了墨西哥的大片领土!得克萨斯州缘何从墨西哥独立?到底是谁侵略了谁?这些实打实的历史问题很少有人去关心。这种好莱坞式的“历史虚无主义”随着娱乐工业的行销,让全世界的观众在电影院里被潜移默化地影响到,认定了主人公美国一方是正义的英雄,他们的敌人无比的残忍和邪恶。
 

主角与配角:好莱坞独特的二战史观

美国电影选材广泛,几乎涵盖了“上下两百多年”中全部美国历史,其中美国参与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短短几年,更是极受好莱坞关注。究其原因,无非是二战直接奠定了美国在当今国际政治格局的地位。掌握了对二战进程的解释权,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也就掌握了对今天国际政治格局的解释权。

为了长期垄断对二战历史进程的解释权,好莱坞以一种极其功利的心态编排战争中的盟友和敌方,如冷战开始后为了拉拢德国和日本参与对俄罗斯和中国的围堵,好莱坞不断在影视剧中为纳粹德国和昭和军阀涂脂抹粉,而在战争中与之并肩作战的中国和苏联却逐渐被选择性遗忘。

战争期间,中美共同对日作战。当时,米高梅电影公司根据美国作家赛珍珠的同名小说改编出品了反映中国抗日战争敌后战场的《龙种》。然而,战争结束后,中美逐渐分道扬镳,此后数十年中,美国银幕上再无中国参与抗战的元素。

银幕上的秀场:美军为何到处打人还能摆出正气凛然的姿势?
来源/电影《龙种》截图

美军在二战战场上的霸屏,让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发挥重要作用的苏联和中国逐渐被西方世界遗忘,好像是美军一家打败了整个轴心国。与此同时,反映苏德战场的电影《兵临城下》,虽然将镜头对准了苏联军队,但影片中对苏军的描写仍然是模式化的——一群被驱赶着送死的没有经过良好训练的士兵,对自己人冷酷无情的督战队和心怀恶意只会搞政治的政委,处处是无谓的牺牲、无能的指挥。这些电影对二战中苏联军队的丑化,可见一斑。

银幕上的秀场:美军为何到处打人还能摆出正气凛然的姿势?

来源/电影《兵临城下》截图

走出越战谷底:好莱坞与美军走到了一起

20世纪80年代,尚未走出越战阴霾的美军,在美国老百姓眼里形象不佳,当兵是件令年轻人丢脸的事。美国军方利用好莱坞为自己打气,在军方的大力协助下,正处于“颜值巅峰”的汤姆·克鲁斯主演了《壮志凌云》中的主人公——美国海军飞行员麦德林,电影中还出现了5个中队的现役F-14战斗机与8名现役飞行员,以及“突击者”号、“企业”号与“卡尔·文森”号航空母舰。如此下血本地拍摄,让这部电影一度红遍全球,不仅为美国海军航空兵解决了“招飞”问题,更在全世界面前树立了美军飞行员风流潇洒的银幕形象。

银幕上的秀场:美军为何到处打人还能摆出正气凛然的姿势?
片中的汤姆·克鲁斯。来源/电影《壮志凌云》剧照

《壮志凌云》之后,美军入侵了巴拿马,又主导了第一次海湾战争。一系列的大获全胜令其真正走出了越战阴影,美军在西方世界又成了战无不胜的象征。在伊拉克战争和阿富汗战争初期,美军势如破竹,但之后陷入了久拖不决的治安战中,处境不利。但好莱坞依旧不遗余力地转换视角,为美军在舆论上“脱困”。如2010年一举斩获奥斯卡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最佳剧本等6项大奖的《拆弹部队》,核心思想便是将美国对伊拉克的侵略和控制,描绘成了一场文明拯救愚昧的“武装扶贫”。

通过在奥斯卡颁奖典礼上对《拆弹部队》的吹嘘和褒奖,好莱坞很快收获了千金买骨的奇效。在此后的数年中,如《美国狙击手》《12勇士》等反映美军在“反恐战争”中“英勇”表现的电影不断涌现。美军摇身一变,又成了文明正义的“天使”,打击“恶霸”、救助弱势群体的“好人”。

银幕上的秀场:美军为何到处打人还能摆出正气凛然的姿势?
影片中的美军与当地少年。来源/电影《拆弹部队》截图

美军通过电影审查机制,严格控制电影中出现军队的负面内容和影像。军方不满意的情节、角色等也必须进行调整,否则国防部将拒绝提供任何支持。随着战争电影的制作越来越大,拍军事题材不但要有钱,还需要军队支持场地和装备。拍摄《变形金刚2》时,剧组在白沙导弹试验场拍摄长达两个多月。军队直接动用了10架战机、10辆悍马、2辆坦克和跳伞队。在美国国防部娱乐媒体办公室网站上,可以查到各类武器装备平台的租用价格。租用一架E-4B空中指挥飞机的价格7.2万美元/小时;一架B-1B远程轰炸机的价格为50529美元/小时;一架AH-64武装攻击直升机的租用价格为11306美元/小时;一架F-16C战斗机的租用价格为10181美元/小时。在军方的支持下,大量美军最新现役武器、基地纷纷出现在好莱坞电影中,成为军方的形象广告。电影《壮志凌云》被称为“美国海军有史以来最贵的征兵广告宣传片”,《变形金刚2》则又向前迈了一步:在大洋中看守威震天的是SSN-754“托皮卡”号洛杉矶级核动力攻击潜艇;运送擎天柱尸体的是CH-47支奴干中型运输直升机;最后出现的B1-B枪骑兵轰炸机,该机一次几乎全灭了霸天虎,近20种武器华丽登场,俨然一场浓妆艳抹的武器秀。

银幕上的秀场:美军为何到处打人还能摆出正气凛然的姿势?
片中出现的美军战斗机。来源/电影《变形金刚2》截图

美国军方的影响下,好莱坞悄悄在电影中注入了政治目的:塑造英雄角色的同时,也在塑造着美军的虚幻形象。

潜移默化:超级英雄和电子游戏的渗透

在电影中,美军被塑造成保卫地球的主要力量,屡屡大战外星人。如电影《独立日》中,失去了能量护盾的外星飞碟,机动性能还不如美军F-18型战斗机。在电影《超级战舰》之中,外星文明跨越光年尺度降临地球的太空母舰也扛不住“密苏里”级战列舰那406毫米的“老炮”一击。在动漫版本中战力完全碾压人类军队的变形金刚,在大银幕上也不是美军特种兵的对手。甚至连刀枪不入的合体金刚“大力神”也被美军以电磁炮远程轰杀,可谓是“打遍宇宙无敌手”。只是在哥斯拉一类的超强生物面前,美军才稍逊风骚,被打得毫无还手之力。不过,考虑到美国在正规军之外还有诸多如“神盾局”一类的秘密机构、大量身怀异能的民间人士,区区几只哥斯拉和“泰坦”显然也掀不起什么风浪。这些好莱坞科幻片和超级英雄电影,表面上似乎与美军关系不大,但实际上,电影中的主人公往往是美军的代表或化身,比如帅气的肌肉男美国队长,普通观众在观影后不知不觉便成了美军的“忠粉”。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美国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渗透不再局限于电影、电视剧等传统领域,电子游戏在一定程度上也扮演着美军的“文化输出”角色。

1999年,美国陆军成立了“美国陆军政府应用办公室”,聘请了游戏业内的高手来编写供美军和其他政府机构使用的模拟训练软件,这一办公室被视为美军首个电子游戏“工厂”。美军发现,电子游戏是一种绝佳的形象宣传手段。因为美军在国内总是完不成征兵限额,21世纪初,出于征兵目的,美军花了600多万美元开发了游戏《美国陆军》以宣传陆军形象。游戏公司只有在游戏里刻画美军的良好形象才能获得支持,否则就会遭到打击。在《荣誉勋章》《近距离作战》这些以二战为背景的电子游戏中,美军被塑造成反法西斯独裁的斗士、被侵略国家的解放者,激发了玩家对美国军队的“敬仰之情”。
不过,最值得一提的是曾经很火的《红色警戒》系列。《红色警戒》全名为《命令与征服:红色警戒》,从属于《命令与征服》系列。1996年,美国著名游戏公司发行这款游戏,最初在WIN95上运行,游戏启动程序名为“RA95.exe”,因此也被玩家称为“红警95”。
《红色警戒》的故事背景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爱因斯坦发明了时光机器,回到了过去,干预了年轻时阿道夫·希特勒的存在并成功将他抹去,改写了历史。然而,事情并没有那么简单,因为正史中希特勒所领导的纳粹德国不复存在,导致苏联急速扩张,俨然成为另一个“法西斯国家”。在游戏中,美、英、法、德被迫组成盟军来对抗苏联。这一历史设定,把在反法西斯战争中贡献和牺牲极大的苏联,塑造成一个比纳粹德国还要邪恶的存在,用心不可谓不险恶。

《红色警戒》系列对许多玩家都是一款能铭记于心的“RTS”(即时战略)游戏,甚至可能是其“RTS”启蒙之作。游戏主线内容围绕着红(苏联为首)、蓝美国为首)双方之间的对抗展开。虽然游戏本身十分经典,但不可否认从游戏的名字到其中的人物及武器设定,都具有鲜明的意识形态色彩。比如,红色(苏联)一方被设定为利用核废渣改造武器以及制造控制他人心理的变种人“尤里”的邪恶势力。

美国前国务卿杜勒斯曾说:“如果我们教会苏联的年轻人唱我们的歌曲并随之舞蹈,那我们迟早将教会他们按照我们需要他们采取的方法思考问题。”

伊拉克战争开始后不久,美军就提出 “文化中心战”,认为文化是影响战争胜负的深层次因素,甚至比火力杀伤更有威力,因此要重视利用媒体和文艺形式,通过结成军事同盟、了解对手意图、赢得对方民众支持等方式,取得战争胜利。这种套路匹配文化工业和媒体集团的支持,屡试不爽。美军与好莱坞电影公司以及游戏公司的结盟,利用文化工业的产品掩盖了美国其实是二战以来实施战争最多的国家的真相,利用英雄偶像掩盖了战争的残忍,正如影评人劳伦斯·斯维德所说:“好莱坞电影是美军最有力的辩护媒体。”

参考文献:
[1]《美国文化与外交》世界知识出版社,王晓德著,2000年3月
[2]《美国电影艺术史》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蔡卫、 游飞著,2009年10月。
[3]《 从电脑游戏红色警戒看美国的文化渗透》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4年3月刊、作者:韩源。

[4]胶片中的美军与“掌镜者”好莱坞,耿桂珍、章岩,《军营文化天地》2015年4月

[5]电子游戏:网络时代美军战略传播利器,宋伟琳、牟珊,《军营文化天地》2015年11月

 

银幕上的秀场:美军为何到处打人还能摆出正气凛然的姿势?

 

END
作者 | 赵恺

您的支持是我们坚持下去的动力!

1、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星火智库立场,仅供大家学习参考; 2、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xinghuozhiku.com/208580.html

(0)
上一篇 2022年7月1日 上午11:13
下一篇 2022年7月1日 上午11:38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