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石:怎样用不打仗的方式削弱美军?

作者:云石

本文转载自:云石(ID:yunshi911)

随着中美对抗的长期化和激烈化,中美爆发战争——至少是军事冲突,这种可能性确实在增加。台海、南海,东亚甚乃至印太,未来随着中国地缘影响力的逐步扩张,中美交火的可能性也会不断增大。所以,如何击败美军,就成为我们必须要考虑的事情。
当然,核战争大概率是不会的——毕竟无论是中国还是美国,都承受不了同归于尽的下场;何况中美即便开战,争的也不过是对方现有本土之外的地盘,所以也犯不着用核战这种极端形式。既然如此,常规战争,就将成为中美遭遇在无法调和的矛盾后,一决胜负的关键。
云石:怎样用不打仗的方式削弱美军?
那么,怎样才能确保常规战争中的胜利?暴躁点的朋友,可能会说直接干就完了。
这话听着有点意气。不过客观的说,搁到如今这环境,其实也不完全是莽夫之言。毕竟中美现在的常规武器装备方面已经不存在明显代差——美国整体上是还领先一些,但这种差距属于量级,而非质级。但论重工业体系和规模,中国已经远强于产业空心化的美国。而我们都知道,军工本身是建立在常规工业体系基础上的,真要进入战时,常规重工业转军工并不困难。中国在重工业体系和规模方面有远超美国的产业链基础和人才人力储备,技术方面也落后有限,这意味着中国军事工业的潜力其实是强于美国的,所以真爆发战争,在不存在代差的情况下,技术方面的些许落后,完全可以凭借数量规模方面的优势加以弥补。
从这个角度来说,今天的中国,实际上是具备了跟美国打常规战争的能力的——双方都爆兵的情况下,玩到最后美国真不一定能玩过我们。
不过,话又说回来,战争终究不是解决问题的好方式。且不说战争涉及综合国力的考量——单凭中国工业体系的规模和完整度优势,并不能确保在持久消耗中一定拼过美国。就算能,这种玩法也是两败俱伤——这无疑不是我们所需要的。最好的方式,还是构建强大的军事优势,进而成功威慑对手,迫使其因为明知不敌,而主动在政治和军事上让步——这也就是所谓的不战而屈人之兵。
那么,怎样才能做到不战而屈人之兵?关于这一点,最根本的就是中美国力逆转。毕竟国力决定军力,如果中国国力继续发展,自然还可以下更多的饺子;如果美国国力衰了,那它自然也无力维持这十几艘航母的庞大武装规模——双方军力自然会逐渐逆转。
不过,这个是从宏观整体角度来说的,着眼于国力对军力的间接影响。这种影响,主要体现在中国政府或者美国国会对军工的拨款数额和政策扶持力度;而除此之外,决定中美军力对比的,还有微观具体层面的影响——也就是军工体系的自身造血功能。
在自身造血功能方面,中美算是各有优势:美国的优势在于开源——受益于国际影响力,美式装备,尤其是大家伙的市场,无疑比中国要广阔;而中国的优势在于节流——生产成本低,而且腐败程度低于美国——虽然没人敢说中国军工体系没有腐败,但至少不敢为了搞钱而在关键研发生产方面偷工减料。
所以,美式开源与中式节流,谁产生的正效益更大,谁就能在未来中美军力比拼中获得更大的优势。
 
当然,开源这方面,美国的优势中短期内中国是赶不上的——毕竟这是由双方的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决定。虽然从趋势上看,中国在国力和影响力方面肯定会逐渐追赶美国,但距离赶上,尤其是在对军工的影响力方面超越美国,这个距离还很遥远——毕竟中国就算玩成了一带一路,有了一票信任咱们的兄弟,他们也大多是穷国,购买力跟美国的那帮欧日韩盟约完全不在一个档次。
所以,我们只能在节流方面下功夫。而要想通过节流,对冲掉美国的现有领先,以及在开源方面的长期性优势,虽然这个也不是不可以做到。但毕竟耗费的时间太长。最重要的是,这种单纯埋头苦干的路线,是建立在国力发展促进军力发展的常规逻辑基础上的;而我们更期待的是通过军力反超,反过来来助推我们的国力和地缘影响力扩张——也就是军力发展反促国力发展。
既然如此,那光埋头苦干,降低成本提高效率就不够了。除了咱们自己提升,还得想办法把美国的军工体系拉下来——不仅要拉下它的造血功能,甚至要进一步,争取把它的生产能力乃至技术能力拉下来。
关于这一点,大家可能觉得有些不可思议——咱们能把自己做好就不错了,想要美国军事衰落,那还是得由他们自己瞎折腾——比如6000块买个咖啡壶什么的,哪轮得到咱们去祸害?
但现实和大家想的并不一样。实际上,壮大自身军事力量,与加速美国军事衰落,这二者是不冲突的,而且是我们正在做的。
我们首先以海军为例。大家都知道,美国12艘航母,而且都是核动力——这听起来确实挺牛掰。但如果从服役年限来看,服役年限在30年内的,只有6艘,20年内的只有3艘;最老的尼米兹号还是1975年服役的——都已经是快50年的老古董了!
云石:怎样用不打仗的方式削弱美军?
这个是很有问题的。毕竟军舰也都是有服役年限的,且不说武器,信号,电控这些会过时,最重要的是设计理念,这都是建立在50年前的战争形态基础上的。50年间,人类战争形态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你拿50年前构思的航母来应付今日的现代化战争,这玩意真的好使吗?
当然,大家会说,人家也会改造升级。但再怎么改造升级,它也有先天限制在——就像瓦良格变辽宁舰,那改造升级算是够彻底了吧,但先天结构的局限性摆在那儿,你再怎么折腾,它的战斗力依然在现代化航母中吊尾巴。
当然,辽宁舰我们本来就主要是当训练舰用的,当初改造它只是为了学习下航母的基本构造,顺带解决有和无的问题,所以明知落后点也无所谓。等学习掌握了后,后面的这两艘——山东舰、福建舰,每一艘较之前都有巨大的提升。尤其是福建舰,这种提升更是质级的。
但尼米兹不一样,它是当主战航母用的。而且最关键的是尼米兹并不只有这一艘,作为一个级别,尼米兹级总共造了10艘——最近的布什号是2009年服役。这意味着直到2009年,美国航母依然使用的是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设计理念。
这就有点落后了吧?
当然,美国也知道落后了,所以在20058月开工建设第一艘福特级航母,并于20177月正式服役。
而福特级,毛病更是一大堆。最著名,也是最重要的电磁弹射的问题这就不说了,先进拦阻壮志、双波段雷达等核心技术也是毛病一大堆。这直接导致福特号在某些中国军迷口中成了废品。
当然,废品这个说法确实夸张,但从其表现来看,说福特级是半拉子产品,远不能发挥其设计性能,这个确实还是不过分。而一个很多军迷没有注意到的问题是,就这么个半拉子产品,首舰福特号从2005年开建到2017年下水,足足用了12年!第二艘福特级“肯尼迪”号2011年开建,到现在11年过去了,结果还没服役,反倒传出了要把它的零件拆解下来用以维修福特号的奇葩消息。
12年和11年以上,这就是美国最近两艘新型航母——还是半拉子工程,开工到服役的年限。而反观中国呢?山东舰2013年底开工,2019年年底入列服役 福建舰2015年开工,2022年下水,分别只用了6年和7年——其中福建舰还是为了等电磁弹射研发生产进度,才多耽搁了一年,不然正常情况下去年就可以下水。
当然,你可以说美国军舰更大,技术更先进。但美国毕竟是近百年的航母制造底蕴,中国玩这个满打满算也就20年。而且论技术先进,除了核动力这一条中国暂时没有,其他的从福建舰来看比美国也差不多——甚至很多关键技术还超过。何况美国核动力都已经玩了半个世纪了,已经十分成熟,这项技术并不是导致美国航母建造时间缓慢的原因。
何况,美国造舰缓慢还不止航母。美国最新型的驱逐舰朱姆沃尔特号于200810月开始建造,201610月服役,用时8年。第二艘该级别的“迈克尔·蒙苏尔”20099月开工,20191月服役,用时接近10年。
第一艘更快,第二艘居然用时更长,之后第三艘已经建造了10年了,现在还没造完。
不光是新型的朱姆沃尔特级越造越慢,技术成熟的传统型号就算是成熟的“伯克利”级驱逐舰也是如此。上世纪九十年代,伯克利级驱逐舰从下水到服役要一年半左右,比如II型的最后一艘“波特号”199711月下水,19993月服役,用时16个月。到了2009年“威廉·P·劳伦斯号”这个IIA型,用时19个月。而到了2016年下水的“保罗·伊格内修斯号“从下水到服役用了32个月。
不光是建造时间长,成本也挺高——朱姆沃尔特号驱逐舰一艘价格高达46亿美元,福特号从开工到服役也花了129亿——还是个半拉子。这样的造价,跟中国同类同级军舰比,简直是天价中的天价!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又慢又贵?答案就在下面这份排名中:
2019年世界造船业排名:
第一:2348CGT
第二:韩国2167CGT
第三:日本1624CGT
第四:意大利52.7CGT
第十:巴西14.3CGT
注意,第四到第十,这其中没有美国。也就是说 美国基本上没有民用造船业。
而这只是2019年的数据,到2022,中国的优势进一步明显。据中国船舶工业行业协会预测,2022年我国造船完工量将超过4000万载重吨。在这份新出炉的成绩单上,造船完工量、新接订单量、手持订单量中国船舶企业分别占世界总量的50%左右,继续保持全球第一。
看了这个,大致就能明白美国海军舰船为什么这么水了。军工体系并不是独立存在的,而是建立在重工业体系之上。随着产业链外移,美国民用造船业已经不复存在。
当然,民用的没有了,但军工还是保存着的。但没有了民用造船业,意味着军用造船厂所依赖的整条产业链配套没有了,技术工人和工程师也十分紧缺,技术水平也和熟练度也会受影响。这种情况下,美国军舰制造质次价高耗时长,自然也就在情理之中。
而中国呢?则是越造越快,越造越便宜,越造性能越高。美国把民用造船业转移出去,其中相当一部分兜兜转转,到了我们手里,让我们的造船业规模已经逼近全球半壁江山,优势还在不断扩大,这套强大的民用产业链,大大降低了军工的生产配套成本,提供了大量的熟练工人和技术人员,不仅给我们提供了大量就业,税收,提供了一整套的造船重工业体系;当我们发展军工造船时,也能借其便利,事半功倍。
这就是中国海军下饺子,疯狂追赶美国海军的本钱所在!也是美国海军越来越麻烦的原因所在。造船产业链的转移,夯实了中国船舶军工的基础,挖空了美国船舶军工的基石,最终结果航海新军的中国海军突飞猛进,而百年海上霸主的美国海军,却不得不陷入后劲不足的窘境。
而现在,中国则希望把海军的路径,复制在空军建设上。航空工业和船舶工业不同,这个资金和技术更加密集,利润足够高,再加上美国本身航空业发达,市场容量足够大,所以以波音为代表的美国航空工业并没有转移,反而越做越大,成为美国重工业和高端制造业最后的堡垒。
当然,虽然产业没有转移,但由于美国的体系化腐败,以及金融资本的强势渗透,美国航空工业的衰败也初见端倪。不过即便如此,我们也不能将希望寄托在美国人自身的不争气上。所以,依托自己的庞大市场和技术、资金积累,打造航空产业链,就成为必须。
云石:怎样用不打仗的方式削弱美军?
这就是C919产生的军事逻辑。民用航空工业的形成,可以增强产业链完整度,摊薄其成本,这样就可以为军用航空体系的发展提供基础。与此同时,一旦民用航空体系成熟,它可以侵蚀波音的全球市场——进而削弱其造血功能。一旦波音在中国这个全球主要市场,且是最具潜力市场的份额被逐渐清空,甚至在美欧中之外的其他区域市场也被中国飞机侵夺,其造血能力就会越来越稀薄,进而加剧其衰退。
虽然仗着本土以及嫡系盟国的庞大需求,美国民用航空不大可能重蹈造船业的覆辙,但只要能削弱一部分,叠加美国体系化腐败和金融资本渗透,其整个产业链的效率和成本也会大幅抬升。当产业链不行了,美国军机制造,也会在一定程度上重蹈军舰建造的故事——成本抬升、BUG增多、制造成本延长,进而最终影响到其战力维持和提升。
这就是用不打仗的方式,削弱美军的逻辑。现代军事博弈,具体到硬实力层面,就是科技和工业的双重比拼。科技攻关是一方面,但工业制造,同样十分重要。在不存在明显代差的情况下,谁家能够快速、廉价的制造低故障率的军工产品,谁就能在硬实力方面获得优势。
中国国力和影响力大幅超越美国尚需时日,科技方面大幅超越美国更非非中短期内可以做到。但在当下以及不久的将来,我们在这两项中实现跟美国的大致同代,完全具备可能性。在综合实力和科技能实现跟美国的大致平级的情况下,依托民用工业产业链的规模和性价比,壮大自己的同时削弱美国军事力量的基础,构建出质级差距的军力规模优势,以此压过美国建立在同等代差下的些许技术优势,这个在逻辑上的可通的,在现实中更是可行的。
只要实现这一步,中美在军事方面的攻守之势,就会发生逆转。中国军队,就不再是为了阻遏美国威胁我们利益而生的被动防御性存在,而有可能成为我们主动施压美国,逼其妥协吐出部分既得利益的又一个进击性筹码。而这,也是在第四次科技革命爆发,技术推动军事形态根本性升级之前,中国军队反超美军的最合理路径。是不打仗而削弱美军,摧毁美国全球霸权军事基础的最科学打开方式。

您的支持是我们坚持下去的动力!

1、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星火智库立场,仅供大家学习参考; 2、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xinghuozhiku.com/210675.html

(1)
上一篇 2022年7月6日 上午11:53
下一篇 2022年7月6日 下午12:03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