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航母、舰艇都不是‘宅男’,目标是远洋远空”

作者:李强 刘煊尊

本文转载自:环球网(ID:huanqiu-com)

境外媒体热炒中国军舰绕航日本,中国专家:我们的目标是远洋远空
中国海军舰艇最近在日本周边和钓鱼岛附近的活动引发境外媒体高度关注。中国军事专家张学峰表示,中国海军相关活动属于正常的演训活动,符合国际法,有关方面不必过度反应。军事专家宋忠平表示,绕日本航行不是我们的目标,我们的目标是远洋远空。

"我们航母、舰艇都不是‘宅男’,目标是远洋远空”

日方发布的中国军舰画面

当地时间7月5日,日本防卫省统合幕僚监部发布通报称,当天凌晨4时左右,日本海上自卫队发现一艘中国海军“东调”级电子侦察船(舷号794),在宫古岛东北约120公里海域向西北方向航行,驶向东海。该通报称,该船于6月12日经对马岛驶向日本海,并于6月16日穿过北海道和本州岛之间的津轻海峡向东航行。6月26日,该船在东京都伊豆群岛八丈岛东北约90公里的海域被确认,之后向西穿过伊豆群岛御藏岛与八丈岛之间的海域。这是中国海军舰船首次公开在御藏岛和八丈岛之间航行。按照日方的信息,中国电子侦察船基本完成绕日本列岛一圈的航行,并先后穿越对马海峡、津轻海峡和宫古海峡,其中还走了以前没有走过的航线。

中国海军电子侦察船很可能不是单独行动。据日方之前通报,除了电子侦察船外,6月13日,由拉萨舰(舷号102)、成都舰(舷号120)和“东平湖”号综合补给舰(舷号902)组成的中国海军驱逐舰编队穿航对马海峡进入日本海训练。根据公开资料,拉萨舰属于055型万吨驱逐舰,成都舰是052D型导弹驱逐舰。根据日方通报,在进行几天的训练和巡航后,6月16日到17日,两艘驱逐舰穿过北海道与萨哈林岛之间的宗谷海峡,而补给舰和侦察船则穿过津轻海峡进入太平洋。之后,驱逐舰编队经北海道近海南下进入太平洋一侧,6月20日10时左右在千叶县东南约220公里海域朝西南方向航行。6月29日晚,拉萨舰、成都舰和“东平湖”号补给舰编队,在宫古岛东北130公里的海域向西北方向航行,之后穿过宫古海峡进入东海。同样绕行日本列岛一周。

除了绕航日本以外,中国海军还出现在钓鱼岛毗连区内。据美国海军协会网站5日报道,日本防卫相岸信夫说,周一7时44分左右,一艘中国海军护卫舰经过钓鱼岛毗连区。这标志着中国船只第4次进入钓鱼岛毗连区,此前曾在2016年、2018年和上个月出现过这种情况。报道称,国际法允许任何国家的船只,包括军舰,在沿海国家的毗连水域航行,除非它们威胁到该国的安全。

此外,一艘俄罗斯海军护卫舰周一也在钓鱼岛的毗连区域航行。在周二的新闻发布会上,内阁官房长官松野博一表示,俄罗斯舰船有可能在该地区躲避台风。据共同社6日报道,日本防卫省统合幕僚监部5日发布消息称,俄罗斯海军护卫舰、驱逐舰和补给舰各1艘已驶离钓鱼岛附近并沿东海北上。3艘舰船北上之际,在钓鱼岛的毗连区航行。共同社援引防卫省统合幕僚监部5日的消息称,俄罗斯海军3艘舰艇已驶离钓鱼岛附近并沿东海北上。

中国军事专家张学峰6日接受《环球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中国海军舰艇在相关海域的行动,属于正常演训活动,符合国际法以及各国的军事实践,有关国家不必过度反应。实际上,各国军事训练在五六月开始都变得更加频繁,这是北半球的共同规律,和天气以及训练节奏有关系。日本海上自卫队在6月开启了“印太巡航”,美国则在西太组织了“勇敢之盾”演习,并于6月29日开始拉开“环太平洋-2022”演习的序幕。而据美国《星条旗报》5日报道,美国空军的6架F-35A隐形战斗机周二抵达韩国,并计划与韩国F-35进行首次训练演习。

军事专家宋忠平6日对《环球时报》记者表示,日本周边海域算不上远海,只能算是中国舰艇在中国近海附近活动。绕日本航行不是我们的目标,我们的目标是远洋远空。中国的军舰绕日航行是因为日本这个国家地理位置比较特殊,中国舰艇东出太平洋、出岛链,需要通过日本周边的这些水道和海峡。

宋忠平表示,我们的航母、大型水面舰艇,它们都不是“宅男”,都不可能只停留在近海活动,一定会到远洋远海活动。如果把中国航母和大型水面舰艇只定义在围绕日本区域采取什么样的威慑行动,那就小看中国海空军的发展了。我们未来是要在远海远空执行多种警巡、战训与作战任务,不管日本以及外界怎么炒作,我们的既定方针不变,战略也不会变,当然战术会灵活多样。对于外界的一些杂音中国不要太在意,只要坚定自己的发展目标、强军目标,维护中国的国家主权、安全和发展利益,这才是我们最大的关注点。

1、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星火智库立场,仅供大家学习参考; 2、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xinghuozhiku.com/211556.html

Like (0)
Previous 2022年7月8日 上午11:46
Next 2022年7月8日 上午11:58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Please Login to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