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反转!中企拿回跨国联姻主动权

本文转载自: 观察者网(ID:guanchacn)

► 文  科工力量专栏作者 王一鸣

随着全球化的深入,一国品牌选择与海外巨头合作并不鲜见。不过,跨国“联姻”的结局并不总是甜蜜的,尤其是对中国品牌而言,曾几何时,很多选择与海外巨头合作的中国品牌最终走向了沉寂。商业世界联姻失败的原因是什么?那些成功的联姻背后又有怎样的要素呢?

消失的天府可乐

在一众中外联姻的失败案例中,天府可乐可能是最早出名的。这款1981年研发成功,次年上市的可乐产品一度风靡全国,甚至打入国宴名单,当过国宴饮料。最火的时候,天府可乐占据了中国75%的市场,每年向北京运送可乐的火车皮超过了120辆,是当时中国市场可乐第一品牌。

天府可乐的成功吸引了外资的目光,1994年,天府可乐与跨国饮料巨头百事可乐开始合资。合资后天府可乐的市场表现开始急转直下,市场份额从75%降到了不足1%,市面上几乎看不到天府可乐的产品,天府可乐集团累计最高亏损达7000万元,债务高达1.4亿元。2009年,天府可乐集团开始着手向百事“索回”品牌,虽然最后在2013年夺回了商标。但当2016年宣布品牌复出时,天府可乐已经在市面上消失了近20年。

在那个年代,类似的案例不在少数。一度在饮料市场消失的中国品牌就有七八家,其中不乏天府可乐、北冰洋这样的中国名牌。日化行业更是重灾区,美加净、小护士、大宝等中国名牌同样逐渐消失;洗涤用品中也有3家年产超8万吨的洗衣粉厂由于合资消失了;制造业中,我国著名电熨斗品牌红心也在和跨国公司合资热潮中,就此雪藏。

为何这些中外联姻都失败了?究其原因,这些企业虽然分属行业不同,却都“一厢情愿”地认为外资合作可以帮忙壮大品牌,缺乏合作经验。自身的实力相比跨国巨头又较为弱小,对于合作后企业前进的方向也没有头绪,决策中只能唯外资马首是瞻,毫无话语权和决策权可言。结果合作后跨国公司获得了本土品牌的市场和渠道,中国企业自己却从市场上慢慢消失了。

失败的跨国巨头

当然,这种跨国联姻走向失败的例子并非中国独有,甚至有时两个实力相仿的海外巨头联手合作,也会大败亏输。徕卡与夏普合作造手机就是个很好的例子。

大反转!中企拿回跨国联姻主动权

乍一看,这桩合作相当完美,一边是以“严谨”著称的德国相机巨头,另一边则是以“工匠精神”著称的日本手机品牌,背后还有代工界巨无霸富士康撑腰,应该万无一失了吧?可事实却并非如此。

2021年6月,这款以徕卡创始人的名字命名,顶着徕卡经典可乐标的Leitz Phone 1上市了。新机从外包装到机型信息,全都写满徕卡,镜头保护盖都是满满的“徕卡味”。配置上也相当不俗,有着骁龙888、1英寸CMOS等一众顶级硬件加持,堪称一款水桶机。可它的实际表现却让人大跌眼镜。

大家发现,虽然有着诸多硬件加持、徕卡光环附身,但新机的成片效果并不出色。此外,其巨大的镜头模组中只有一个镜头,拍照全靠数码变焦裁切,合作双方在影像软件方面的优化也堪称灾难,这款主打影像的手机,实拍效果根本无法与当时市场上的主流智能手机相比。

“强强联手”为什么也失败了?原来这款手机,与其说是双方合作的结晶,倒不如说是夏普Aquos R6的魔改款,徕卡和夏普的技术实力并没有在这款产品上深度融合。

徕卡虽然是光学巨头,但现在的移动影像世界已经有了算法的深刻影响,徕卡既没有直接从事过手机镜头硬件的制造,也没有在移动影像算法方面有过专门的研究;夏普在数字影像领域的积累同样不深厚,没办法直接运用徕卡的技术来提升手机的影像能力。因此双方合作的新机虽然堆砌了一大堆一流硬件,但双方各持己见,缺乏明确的产品定义牵引,成品更像是一个“强扭的瓜”,挂了徕卡的大名也是白搭。

现在我们不妨总结下跨国合作的两大症结,一是自身的商业经验、品牌实力相比于国际大牌尚有差距,在合作中很难拥有平等地位,更不要说占据主动,很容易被优势的外国品牌单方面榨取;二是自主研发能力和技术积累还不够,即使得到合作方的技术加持,也会“消化不良”,难以取得一加一大于二的理想效果。

“打铁还需自身硬”

时过境迁,在过去几十年里,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在全球化大潮的历练下百炼成钢、越来越强。大疆就是很好的例子。作为消费级无人机市场的开拓者,它在技术上源源不断地投入确保它始终在产品上超越对手。早在2017年,大疆就拥有了1500人的研发团队;到2020年底,大疆在国内就申请了5577件发明专利和实用新型专利Lightbridge传输系统、自诊断软件、新型云台、可折叠携带等一众技术的突破,让大疆在行业内一骑绝尘。

大疆的出色表现也引起了传统相机巨头哈苏的重视,2015年双方共同宣布,大疆对后者进行战略投资,成为少数股东并建立战略伙伴关系。2017年,更是传出了大疆收购哈苏的消息。虽然两者的关系一直暧昧不清,但外界有不少人已经将大疆看作了哈苏的真正主人,大疆近些年推出的产品中我们也能看到越来越多哈苏的影子。毫无疑问,在这两者的合作中,大疆才是真正的主导者。

除了大疆,比亚迪也用实力为自己赢来了海外合作伙伴的尊重。7月5日,比亚迪宣布与汽车经销商集团Louwman合作,后者将在荷兰市场为消费者提供比亚迪新能源汽车产品。为何欧洲汽车经销商愿为比亚迪折腰?这自然也是看中了比亚迪的实力:比亚迪在三电技术上的实力早已是人尽皆知,今年上半年,更是凭借64.1万辆车的销量,力压特斯拉,夺得全球第一。正是这些实打实的成绩,帮比亚迪赢得了合作伙伴的尊重。

同样的故事也发生在消费电子行业,另一家中国智能制造企业小米,同样用自身实力赢得了合作伙伴。长久以来,小米一直注重人才吸纳和技术开发。2022年一季度,小米研发支出达到35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16.0%。未来五年,小米集团的研发投入还将超过1000亿元。截至 2022年3⽉31⽇,小米的全球专利授权数超过2.6万件,全球专利申请数超过5.3万件,小米手机和丰富的米家生态链产品,目前在全球100多个国家和地区让几亿用户享受着科技带来的智能生活。

大反转!中企拿回跨国联姻主动权

但小米并不满足于此。两年前,在“技术为本、性价比为纲、做最酷的产品”的基础上,小米正式启动高端化战略,开始从“性能优先”走向“体验优先”。这不仅仅是产品理念的转变,更体现了小米做好高端产品的决心和蜕变。在技术革新和高端化战略持续推动下,今年一季度,小米全球智能手机ASP同比增长14.1%,高端智能手机全球出货量近400万台。

仅以影像领域为例,小米影像团队目前已实现全球研发布局,拥有4个国际研发中心、5个国内研发中心 ,汇聚了相机、AI算法、软件、芯片等领域的3000多名优秀工程师。截止2022年Q1,小米在影像领域申请专利超过2400件,已授权专利数达980件。

硬实力出众的小米也成为了国际知名品牌关注的焦点,这其中就包括百年影像品牌徕卡。2022年,徕卡主动找到小米,提出合作意愿,双方在移动影像上达成战略合作。今年7月4日,小米宣布启动影像战略升级,并拿出了双方合作后的首发作品——小米12S系列。这一系列作品一扫徕卡在与夏普合作时代的颓势,被认为是首次在手机上实现原汁原味的徕卡影像体验,是性能及影像体验的全面脱胎换骨。

在这次合作中,小米提供对移动摄影的深刻理解、专业技术和丰富经验,徕卡则提供了百年摄影的审美和光学技术积淀。正是双方影像能力的全面融合,才有了小米12S系列的诞生,也开启移动影像发展的新时代。

事实上,在小米12S系列上,这种深度融合的现象不仅出现在徕卡身上。比如,小米12S Ultra上首发的索尼IMX989一英寸图形传感器,同样是由小米和索尼联合研发,小米深度参与了规格定义和部分设计及验证工作。小米创始人雷军甚至表示,在小米首发后,会将IMX989开放给国内同行使用,共同推动移动影像的进步。

不难发现,通过携手徕卡、高通、索尼等国际科技企业,小米正在“自研创新+联合研发”的双引擎驱动驱动下高速前进;与此同时,一众国际巨头同样在和小米的合作中抓住了由中国品牌引领的移动数字时代,双方真正实现了“双赢”。

从大疆、比亚迪、小米等例子中我们可以看到,中国企业的发展已经从做大规模、追求盈利转向创新引领、建立国际话语权,高质量发展的步伐越走越稳健。在“打铁已经自身硬”的加持下,他们也由此拿回了“跨国联姻”的主动权。而这也是中国企业在全球竞争的舞台上,敢于和外国企业联合发展的真正底气。世界还是那个世界,却需要重新认识中国企业,重新认识中国了,在这个时代,中国可以信心十足地对西方喊出一句:“这次,你们听我的!”


您的支持是我们坚持下去的动力!

1、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星火智库立场,仅供大家学习参考; 2、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xinghuozhiku.com/213457.html

(1)
上一篇 2022年7月12日 下午2:14
下一篇 2022年7月12日 下午2:18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