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载自:乌鸦校尉(ID:CaptainWuya)
很多中国人喜欢把高考比作没有硝烟的战争。
2022年的高考已经结束将近一个月了,空气中温热的火药味还没有散尽,随着高考成绩的陆续公布,很多人又嗅到了一丝血腥的味道——这片已经足够惨烈的战场上,似乎出现了“雇佣兵”的身影。
引起轰动的是一张在网络上广为流传的喜报,广东省茂名化州市青鸟实验学校在鲜红的喜报上表示,“热烈祝贺2022年我校全炫宇高考总分694分,勇夺茂名市第一名”。
更吸引眼球的是下面(传播者)对全炫宇的介绍,称此人:
2020年高中毕业考上北大,2021年湛江麻章民校复读考上北大,2022年化州民校又复读,再考上北大,赚状元钱,奖励金额累计200万元。
三年转三次学,次次考上北大,状元奖金累积拿了200万,算下来一年收入将近70万,全炫宇同学因此被网友戏称为“高考雇佣兵”。
对比一提,2021年中国薪酬指数研究机构发布《2021全国高校毕业生薪酬指数排行榜》,其中北京大学毕业生平均薪酬为10690元,名列全国第三。还没有入学,全同学就已经在收入上超过了众多学长学姐,已经不是赢在起跑线上,简直是赢在起跑线外。
面子最挂不住的还是北大。6月28日,北京大学党委宣传部一名接电人员表示,不管对高考大省,还是其他省份,录取名额都是很宝贵的,如果真是“职业考生”的情况,“我们一般不太可能再给他发录取的offer(录取通知)”。
至少从目前各方的反应来看,这并不是一个无中生有的网络神话。
1
搜索湛江日报公众号,能够找到2020年8月18日推送的一篇喜报,里面提到湛江市北大附属实验中学(湛江北附)的全炫宇被北京大学录取。
文章里甚至还有全炫宇同学讲解高考心得的视频。
而到了2021年1月,湛江北附公众号又发了一篇喜报,汇报自己在当年取得的成绩,其中提到全炫宇和其他两名同学被清华和北大录取。
也就是说,2020、2021年全炫宇确实连续在湛江北附(后改名为湛江市博雅学校)参加两次高考,并且都被北大录取了,实力的确是又高又硬。
到了这里,“高考”是有了,“雇佣兵”在哪里?
在衡水中学实验中学。
登录该校的官方网站,输入“全炫宇”三个字,一共能找到3篇文章。
从这三篇文章里,可以勾勒出全炫宇在衡水中学实验中学的经历:2020年9月8日,他代表905班在成人教育月暨规范月启动仪式大会发言,向同学们讲述梦想的重要性;2020年12月15日,他被评选为905班学习之星;2021年3月,他又出现在第一学期的三好学生名单中。
频繁出现在衡水中学实验中学表彰中的全炫宇,却在随后的2021年高考后登上了湛江北附的喜报,所以网上流传出一种说法,全炫宇是湛北附中花了100万从衡水“买”回来的,相当于用这100万给本校换一个北大高考名额。
当然,全同学到底算不算“高考雇佣兵”还不好说,毕竟广东教育考试院新闻发言人回应时也表示:根据目前了解到的情况,其符合招考政策,“只要有广东身份证就可以在广东参加高考”。
但更重要的是,这次事件表明,围绕着高考状元形成的隐秘利益链在长达几十年的时间里,不仅没有消失,反而在不断发展壮大。而只有在每年高考时,人们才能隐约窥到其庞大身影的一鳞半爪。
2
单单从网传的全炫宇同学奖金数额中,我们已经能感受到这个链条上的利益有多庞大。
全炫宇的同学在接受采访时透露,在湛江北附报名复读时,会有老师跟学生签订合同,内容明码标价:考上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奖励100万元,考上北京大学医学部50万元。
而全炫宇今年高考所在的化州市青鸟实验学校,在2022年5月15日发布的招生简章中表示,本校“高中毕业考取清华北大的学子可获得百万奖学金”。
除了这些民办中学,很多公立中学同样加入了对高考状元的争夺。
2013年,有人向媒体爆料称,江西广丰县公办高中广丰中学近几年来,一直采取不正当手段,用钱“购买”已考上大学的优质生源,劝他们复读,冲击来年的高考状元。
根据爆料人的描述,丰县2013年的理科状元方杰(化名)以及前一年的理科状元都被广丰中学劝服并花钱请回来,而广丰中学每年用于“购买”这些尖子复读生的支出超过100万元。
方杰的父母承认学校确实给了他们一笔钱,“但肯定没有网上传的那么多”。而广丰中学的校长表示,学校前后给了方家两次钱,“第一次6万,第二次4万,一共10万元,主要来自校友和热心人士捐助的助学基金”。
对于方家来说,10万元已经是一笔巨款。当地的人均年收入只有4000元,而方杰的父亲因为事故高位截瘫,不仅花光了积蓄,还欠下了大量外债,更别提大学四年的学费了,“他们家固定的收入只有低保,每月才180元”。
这笔钱算不算对贫困学生的资助,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另一位正在广丰中学复读的学生说:“谁会愿意花十几万去‘买’一个成绩平平的考生?即使你家很困难。”
虽然状元们选择复读各有各的原因,学校们追捧状元的原因却几乎千篇一律:名气。
如果一个学校愿意花100万“买”一名高考状元,那么他们获得的好处肯定远不止100万。2015年福建三明市的理科状元出现在三明一中,三明一中池老师告诉记者,一个省级状元,有可能为学校带来高达百万元的直接经济利益。
这还只是“直接”经济利益。
无论是公立高中还是民办高校,生源永远是他们考虑的第一件事,而生源的好坏往往跟学校的升学率密不可分,但如果你的学校能够出现一名高考状元,哪怕你的升学率再拉胯,依然能够吸引到源源不断的新生。
因为高考状元的强大号召力,产生了一个说法:学校出一个状元,三年不愁生源。
实际上,三年的说法太保守了,吉林大学附属中学2012年产生了吉林省文科状元,这让学校随后几年的招生变得轻而易举,“很多春城老百姓知道我们还是因为这个。这么好的成绩说明生源和教学质量都是非常好的,对初中升高中招生非常有好处。”
高考状元之所以能够带来生源,是因为能够吸引考生,更准确的说,是吸引考生家长。
而对于公立学校来说,校长和老师要获得上级部门的支持、经济奖励、荣誉甚至升迁,都需要想方设法提高成绩。比如2009年,四川省巴中市政府明确表示奖励当年该省理科高考状元董伟的母校100万元。
不过,跟民办中学不同,公立高中在面对生源诱惑的同时,还要面对上级部门的压力。
2012年教师节,中部某县城教育局长甚至提出,要对高考成绩在全市同类学校中倒数的高中校长实行末位淘汰制。校长们转头就把这些压力传递给了老师。
我们可以从该县2013年的中考激励方案中感受一下学校的压力:
“对2013年中考结算成绩垫底的学校和个人给予如下诫勉:一是文化课总分均分全县倒数第一的校长和分管校长予以全县通报批评,该年度学校和校长、分管校长个人不予评先评优晋职晋级。二是文化课总分均分全县占位与2012年同比下降6位及6位以上的,原则上校长停职。三是单科校平均分全县倒数后三位的学校,全县通报批评。”
如果你是校长,你会怎么选?
这些年来,随着教育部和各省陆续出台政策,规定不得用升学指标对学校和老师进行考核,这种情况也在逐渐改善,但数十年的惯性不会在一夜之间消失。
县教育局的做法则更好理解,因为县政府不仅掌握着他们的教育经费投入和人事任免,而且上级教育局也会对他们的工作进行考核,想要获得奖励和晋升,最简单的办法就是出一个高考状元。
这种追求从教育系统内部逐渐溢出到社会各层,毕竟很多人都清楚,家长在高考投资上,能够做到怎样癫狂的地步。
癫狂的需求导致癫狂的供给,其中路子最野的当属“深圳市五子牛服饰有限公司”,他们跟多名2009年高考状元签订代言协议,推出了“贴身侍卫牌内裤”。
随内裤还附赠一份19页的《夺冠秘笈》,印着这些高考状元的学习心得、成长经历、学习各科目的“秘诀”、课外辅导书推荐等内容,并被编辑成“道德经”、“内功”、“独门招式”、“暗器”等章节。
图源见水印
想象力没这么狂野的机构,主要通过教辅资料赚钱,而想要卖资料,同样需要高考状元的名头。
2015年,刘嘉森以673分的成绩考入北京大学中文系,成为当年全国高考衡水中学文科状元,河北省第二。高考放榜后,一名已经离职正在准备做教辅出版的高中老教师联系上他,购买了他的高中笔记。
2016年中,这位老师成了华版文化传播有限公司的老板,他找到刘嘉森,说自己根据状元笔记制作的教辅产品“成了”,请刘嘉森帮忙演讲,报酬是“可以覆盖学费和生活费”的数万元。
“成了”到底代表多大的利益,没有人能说清楚,只不过合约满一年后,刘嘉森主动向公司提出,希望工资能够与图书销售额挂钩,2021年,他称自己已经赚到了近两百万元。
3
现在这根链条上已经出现了考生、家长、全国的高中、各地方教育部门以及铺天盖地的辅导机构和私人公司,而经常被忽略的,则是接收高考考生的各个大学。
早在2004年,教育部就在制定的《2004年全国高校统一招生考试工作宣传提纲》中,禁止宣传高考状元。到了2009年,全国各地教育部门均例行发布禁止宣传炒作状元的规定。
后来,各地甚至开始暂时屏蔽高考前几十名考生的成绩。广东在2012年开始屏蔽全省前10名的成绩,随后又逐渐扩大到20名、50名,今年北京也开始屏蔽全市前20名的成绩。
问题是,这些措施丝毫没有影响到各个大学招生办获得各省的高考排名。
2017年陕西省咸阳市文科状元是从辅导机构和老师那里得知自己排名的,而2016年高考江西省文科第8名自己都不知道,北大是怎么知道自己排名的,就像有考生说的那样,“全省排名我自己都查不到,但他们(清北招生组)都知道”。
很多时候,这些名单都是该省考试院直接提供给大学的,“但最近几年教育部严令,这种行为也少了”。
招生人员这么努力,自然是因为相应的奖励丰厚。2018年发布的《浙江大学招生与就业工作先进集体及先进个人评奖办法》中,提出设立招生工作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奖,最多分别能获得20000元和10000元。
而大学之所以对高考状元和前几名这么积极,原因还是一样——稳赚不赔。
我国的高等教育在相当长的时间里都是免费的,虽然1985年高校就开始计划外招生,实行收费双轨制,对部分自费生、委培生和定向生收取学费,但自费生的数量很少。
招生收费制度在1992年之后才开始大规模推广,当年国家教委联合有关部门发出了《关于进一步完善普通高等学校收费制度的通知》,随后学杂费占教育成本的比例由1992年的4.34%跃升为1993年的12. 12%。
如果你在1992年入学,只需要象征性地交150元学费,而两年后,这个数字涨到了2000元。
1994年,原国家教委下发文件,不再按照国家任务招生计划和调节性计划分别划定录取分数线,实行统一录取分数和收费标准。
一同取消的,还有国家对大学生就业的统一分配。
既然国家允许各个大学对学生收费,自然不可能再像从前一样,使用国家财政对高校的各项花费大包大揽,换句话说:你们要自己想办法赚钱。
现在中国大学的收入主要包括一般公共预算财政拨款、事业收入、政府性基金预算拨款以及其他收入,不过政府性基金预算拨款基本上可以忽略不计。
以75所教育部直属高校为例,2021年清华大学获得了43.65亿财政拨款,只占其当年总预算的13.76%,北京大学获得了44.61亿财政拨款,只占总预算的20.16%。这75所大学中,有40多所高校财政拨款收入预算占收入总预算的比例不超过3成。
而2021年清华大学的事业性收入是126亿元,几乎是财政拨款的3倍,北京大学的事业性收入则是80.1亿元,虽然比不上清华,也差不多是财政拨款的2倍。北京中医药大学近一半的收入预算都来自于事业收入,占比49.65%。上海交通大学、东南大学、西南财经大学、上海财经大学事业收入均占4成以上。
而事业性收入最主要的来源,一个是学费及培训收入,一个是科研收入。无论是哪一个,都直接跟高校的生源质量和数量挂钩。
为了吸引最有价值的考生,2019年6月23日,浙江大学甚至宣布,全省前100名考生报考浙大,将会获得50万元对外交流奖学金,含20万元新生奖学金;全省前300名考生报考浙大,将获得20万元额度的对外交流奖学金。
结果这个大手笔第二天就被教育部给紧急叫停。
50万看起来多吗?假设浙江省前300名全部都报考浙大,按这个标准,浙大一共需要发放9000万奖学金,而在2019年浙江大学预算中,事业性收入的金额是65.7亿。
4
事实上,如果把眼光放得更加久远一点,对高考状元的追捧也不是一开始就这么狂热的。
空军专家张鸿元1977年以张家口、河北省理科第一名的成绩考入清华大学,当时他工作的工厂给他举办了一个欢送大会,并送给他一个水杯、一个饭盒,还有一个用旧车座皮做的挎包,理由是:“为咱厂工人争了光!”
当时对高考状元的庆祝,更多的是这种各地自发组织的表彰性活动,而不是全国大范围的狂热追捧。
变化悄然发生。
1992年10月,《人民日报》在第3版刊登了《国家教委负责人答本报和中国教育报记者问欢迎各界支持教育不赞成重奖“高考状元”》,提到“‘片面追求升学率’现在已转化为‘片面追求高分数’”。从那时直到如今,高考状元的争论每年都不会缺席。
这几乎跟大学双轨制等一系列改革同步发生,教育的市场化正在如火如荼推进。
随着大学开始收费,政府不再对大学生进行分配,这一系列变化让中国考生和家庭在上大学时承担的风险更大、投入更多、获得的回报更加不确定,自然要死死盯着高考排名和分数。
为什么状元炒作难以禁绝,甚至会出现“高考雇佣兵”这种怪胎?因为全国的家长、考生到高中、大学,这个链条上几乎每一个成员都有充分的理由和动力去追求高考状元。
在这根链条中,考生看起来似乎是最风光的角色,但又是最无关紧要的人,如果根本就没有战场和雇主,哪里来的雇佣兵。
只要链条上每一个环节还能通过状元们撬动更大的利益,对于状元的追求和炒作就不会停止。
就算不让他们宣传状元,他们也会宣传自己种出来的硕大“芒果”。
参考资料:
中国新闻周刊:《学校高价抢夺优秀复读生源 形成“复读利益链”》
南方周末:《藏不住的状元郎:谁在炒作高考尖子生?》
陈德胜:《约束下的变通:县域政府教育治理——以中部某县为例》
小时新闻:《考生全炫宇三考北大获奖200万?小时连线复读同学:不认可全炫宇是“职业考生”》
全现在:《从“小镇做题家”到“小镇演讲家”》
陈志文:《清华的317亿经费到底是谁给的?》
1、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星火智库立场,仅供大家学习参考; 2、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xinghuozhiku.com/21362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