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菜刀不能拍蒜,但能拍脸

作者:候知健

本文转载自:世界知识局(ID:sjzhishiju)

最近,广州的王女士在使用张小泉“龙雀斩切两用刀”菜刀拍蒜时,刀身整体断裂。

在这一次不算稀奇的事故中,小泉公司却在把小事搞大的路上越走越远

先是客服回应这把刀不能用于拍蒜,总经理又出面说中国人切菜方法不对,甚至还得到了双立人、苏泊尔、爱仕达等公司“菜刀不能拍蒜”的响应。

现在,女子用张小泉拍蒜刀断伤手缝了4针,张小泉发布断刀征集令却遭群嘲,还有多家菜刀品牌,直播拍大蒜、拍鹅卵石、砍木头、切钢管……

中国菜刀不能拍蒜,但能拍脸

〓 引发轩然大波的拍蒜断刀

不怪大家反应激烈,张小泉的操作太让人怀疑人生了:

作为中国人,用菜刀拍蒜也有错?难道我们要失去拍蒜自由了吗?

 

中国菜刀不能拍蒜,但能拍脸

连大蒜都拍不了,还敢叫自己中式菜刀?

在中式厨房中,绝对不能没有灵魂食材蒜末。

用刀身直接将蒜子拍破或者压碎,频率极高的操作。

这么一来,既能削弱给大蒜去皮的难度,也能减轻厨房小白及家庭主妇的负担

但凡在中国境内,针对中餐人群推出的菜刀,不论其硬度高低,都必须保证拍蒜时不存在断刀的风险,这是最基本的安全底线。

中国菜刀不能拍蒜,但能拍脸

〓 张小泉总经理认为中式菜刀不应用来拍蒜,进一步激化了风波

这一要求丝毫不过分,在技术和成本上也早就能实现了。
到底是菜刀有问题,还是人拍蒜不行,得先从菜刀结构身上盘一盘。
拿老式菜刀来讲,旧时代钢铁冶炼水平有限,传统菜刀通常使用夹钢结构,硬钢在中间作为锋刃,柔软的熟铁包裹住刀刃打造成刀身。俗语所说“好钢用在刀刃上”,就是由此而来。
在这种刀具上,少见到因为拍蒜而断裂的案例。
中国菜刀不能拍蒜,但能拍脸
在钢材性能突飞猛进、成本低廉到不可思议的今天,由于夹钢结构易生锈,工艺复杂,多数菜刀已经不这么用了。       
现代中式菜刀,一般是一体式结构,从非常大的一块钢板中,通过冲压或者切割形成大致形状,只需要简单的热处理和打磨,就能得到刀坯。
相较于夹钢刀,这种结构非常有利于降低大规模生产成本,已经成为市场上的主流选择。

中国菜刀不能拍蒜,但能拍脸

〓 现代主流钢材的性能对于家庭厨房刀具来说早就严重过剩了

请时刻记住,人作为动物所拥有的爆发力量,只能用弱得可笑来形容。

菜刀说到底就是一块,通常是2-4毫米厚,全长30-40厘米内,开了锋刃的异形钢板。

相对于钢材能达到的强度、韧性,面对上面种菜刀结构,果只是为挥舞了几下,就在碰撞中拍断,那么问题一定出在钢板上,而不是人的身上。

现代中式菜刀,动不动就能卖到七八百块钱,这溢价已经超乎常理的高。

作为大规模批量化制造的产品,一些重量在380-500g左右的现代中式菜刀,如果按吨计算,价值高达160-210万元;即使是扣除冲压、热处理、打磨等工艺成本,也至少相当于一百多万人民币一吨钢材。

多数常见种类的毒品,远卖不到这个利润水平。

即使是人类在钢材料领域,最高水平应用的航空制造行业中,最新一代飞机研发上,笔者都没见过这么值钱的钢材。

中国菜刀不能拍蒜,但能拍脸

〓 F-35C,注意它的起落架。这类舰载机要以20-30吨的重量,以每小时两百多公里的速度砸在甲板上好几千次而结构不损坏。什么高级菜刀的钢材,值得比它的核心结构原料还贵几十倍?

随手一例,美国广泛用于先进舰载战斗机,核心结构的AF1410高合金超高强度钢材,又强壮又坚硬又韧性极好,还不生锈。

这种钢材原料的普遍价格,每吨不到3900美元(折合人民币不到2.7万)

一把菜刀,哪怕不是七八百元的高端产品,而是99块的普通产品,按重量算原料钱,依然比飞机用的最先进钢材还贵上三四十倍?

就这,拍个蒜,居然还会断?

在并非个例的情况下,依然有专业人士出面表态,貌似认真实则离谱地,分析菜刀的钢材成分,表示拍蒜断刀情有可原,实在是令人大受震撼。

中国菜刀不能拍蒜,但能拍脸

敢承诺拍蒜自由,到底在掩盖什么?

在张小泉之后,有多家厨具企业表示菜刀不能拍蒜。

可见菜刀韧性低、抗冲击能力差,并不是品牌个例,而是常见通病。

中式菜刀出现普遍性横拍断刀,在机械加工业里非常矛盾。

毕竟菜刀不过是洒洒水般简单、技术最成熟的机械加工制品,出现这类问题的根本原因只有两个:成本过度克扣,品质管理不严。

好菜刀是什么样呢?

起码硬度要够,刀刃才能耐磨损,久切不钝;韧性要好,刀口的锋刃即使是砍到骨头一类的硬物也不容易崩口,大力横拍也不会断裂;刀身要不容易生锈,避免刀具需要频繁清理上油,保证清洁卫生,原料不易沾染异味。

但这些要求经常是自我矛盾的,比如追求过高的硬度,往往就会使刀具变得易脆易断。

这就要求厂家,必须使用牌号性能达标、合格品质的原料,并在关键的热处理工艺上精确到位,而这些都需要花大笔钱来解决

中国菜刀不能拍蒜,但能拍脸

〓 市场上有大量号称使用440C钢材的刀具,但真正能达标的不知能占几成

菜刀制造商一开始,会面对两个选择,那就是使用贵价原料还是平价原料。

拥有贵价钢材原料的优秀厂家,产品一致性很强。

它在名义宣称自家产品有些什么成分,那实际上,产品成分的确会非常接近宣称指标,两者间差距非常小。

而出价特别低的厂商,实际产品成分就很可能和营销的差别大。

比如镍一类的昂贵元素添加不足,而且每一个批次的材料成分都不太一样。那么,用这些原料造出来的菜刀,必然在硬度和韧性上不一样。

如果菜刀制造方,一开始就使用了低价原料,想造出好菜刀无疑是天方夜谭。

能不能得到合格的菜刀,热处理这种工艺环节也极为重要。

热处理做得好,刀具在硬度和韧性之间能取得最佳平衡,耐用还好打磨。做的不好,要么硬度差,不耐用爱卷刃;要么韧性差,爱崩口,爱一拍就断。

中国菜刀不能拍蒜,但能拍脸

〓 传统武术中有一些装神弄鬼的骗术,其中有一类是徒手断钢的表演。核心原理就是通过热处理使钢铁变得极易脆断,可以被拳脚直接打断

而想要做好热处理,每一步环节都需要用钱养起来。

比如设备状态要好,要能够准确探测和调节温度;负责操作的工人师傅不仅要有经验和能力,还要有耐心和责任心;每一个批次的原材料,都要仔细测定实际成分,然后通过试验调整出热处理方案。

随着不断压缩成本,比如设备到期了不维护,所有原材料只有一个热处理方案,工人师傅工资低劳动时间还长,在实际操作中,加温时间和温度高低随心情而定。

最终,菜刀的品质就会参差百态。

中国菜刀不能拍蒜,但能拍脸

〓 钢件放入热处理槽里极速冷却

对于做厨具的企业来说,只切菜不拍蒜的顾客,才是他们最喜欢的好顾客。

面对这类顾客,刀具只要往硬了做,就能显得又锋利又耐用,还可以大幅度溢价卖个天价。

即使是出于压缩成本,导致刀具韧性差等缺陷,顾客在使用中根本感受不到。

关键就在这里,在拍蒜断刀之后,张小泉的高管发声表态,认为中国人不该有用刀拍蒜的习惯,并得到其它厨具企业响应。

也许连他们自己都不知道,之前到底卖出去的高端溢价刀具中,有多少是韧性不佳、可能在拍蒜过程中断裂的产品。

一旦他们承诺了拍蒜自由,恰好网上又出现大规模的断刀视频,这对于品牌将会是灾难性打击。

中国菜刀不能拍蒜,但能拍脸

张小泉拍蒜惊奇后遗症

如今,一把中式好菜刀,早已超脱了工具的作用。

在商铺小老板手里,它是安家立命的本事,在现代家庭中,它是链接彼此的纽带。

很多人印象中的“中国厨师一把菜刀走天下”,其实是非常严重的误解。

比如最极端的情况,在分解动物、剔骨削肉的过程中,需要刀刃轻松穿透皮肤、脂肪层、肌肉,顺着骨头缝隙灵活转动,才能“以无厚入有间游刃而有余焉”,这种剔骨刀,就必须细长而前端尖锐。

中国菜刀不能拍蒜,但能拍脸

〓 平时多观察肉摊和商业厨房,不难发现专业屠夫和厨师其实会使用多种刀具

如果非换成最常见的菜刀,结果就是刀刃刺不进去也游不开,极大影响分解效率和切割效果,而且刀刃会损伤的很快。

别人用多种专业刀具配合,一天能处理几头猪的量,做完不算很疲劳,而且骨肉分割干净利落卖相喜人,买肉或者点菜的顾客表示心满意足。

你只用片刀去处理,可能一天搞不好一头猪的肉,人都累死了,骨肉分割的边缘还参差不齐切得和狗啃的一样,顾客要么转头就走,要么花钱骂娘。

中国菜刀不能拍蒜,但能拍脸

〓 电影《饮食男女》在中式厨艺展示上考证非常讲究,并邀请了名厨作为替身演员,这是镜头出现的多种刀具

以前,一套不同大小、形制的完整刀具,是很多屠夫、厨师一生中最宝贵的资产,轻易都不会让别人触碰。

而在中式烹饪中,要处理的何止是肉类?尤其是一些本身就是炫耀刀功和摆盘设计的中高端菜肴,没有针对性刀具的配合使用,根本出不了合格品。

即便对在家下厨的普通人来说,选用合适的工具,意义也同等重要。

现代社会节奏太快,压力太大,留给个人生活的时间和精力太少了。

如果一顿饭做下来需要1、2个小时,做完了从脖子到腰都是酸痛不堪的,生活就会变得极其痛苦。

大部分普通人,分不清片刀和斩骨刀,用片刀斩骨头,刀卷了刃崩了口,手腕还容易扭,原料处理的难看又没口感。

中国菜刀不能拍蒜,但能拍脸

〓 从结构上讲,瓜果刨等工具,都是典型的特化厨房刀具

如果用优秀厨具,起码能节约时间、减少体力劳动,改善个人的身心健康跟家庭关系。

反之,不合格的厨具,给使用者带来的疲劳和烦躁,往往会转化为对家庭成员的不耐烦和攻击情绪。

而一把中式菜刀,如果连拍蒜都做不到,甚至还有断刀的严重安全隐患。

这样的产品,还不如直接抛弃掉。

说到底,市面上能出现拍蒜会断的菜刀,原因也很简单。

纯粹是一些厂商为了止损和避免付出更高成本,试图对消费者进行洗脑操作的结果。

基于历史背景,国内很长时间没有成熟的市场环境中,这让菜刀这种技术上很简单的日用品,一度处于劣币驱逐良币的糟糕状态。

而同时代打进国内市场的进口品牌,却依靠品质保证和营销模式,让国内消费者找到了稳定易得的渠道,即使是价格昂贵,他们能买到质量可靠的商品。

这就是为什么很多70后、80后,总是显得宁愿交“智商税”,也要“崇洋媚外”的原因之一。

而在90后和00后成长起来的时代,国内工业体系和市场监管体系已经得到了巨大的改善,他们更渴求归属和认同。

近十几年来,以“良心国货”为典型口号的本土企业,之所以能把爱国营销做的特别成功,正是因为他们抓准了这一时代脉搏。

说真的,在靠着爱国情结诱导消费者之后,国货厂商是不是也该学会上进。

现在钱已经赚得盆满钵满了,对消费者的服务诚意,和产品研发和质量控制能力,可不可以再进步一点点呢


您的支持是我们坚持下去的动力!

1、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星火智库立场,仅供大家学习参考; 2、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xinghuozhiku.com/219227.html

(0)
上一篇 2022年7月25日 上午11:40
下一篇 2022年7月25日 上午11:58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