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打仗有多厉害?24岁的他第一次指挥就打了出神入化的一战

作者:公子小羽

本文转载自:栩然说(ID:xuranshuo)

毛泽东打仗有多厉害?24岁的他第一次指挥就打了出神入化的一战

文 | 栩然  陶叔

发布 | 栩然说(ID:xuranshuo)

1

1917年的秋末。

11月中旬,天气已经颇有点冷了。

深夜里的长沙城外,一群学生们隐藏在黑暗中,默默地注视着山底下的一群军队。

这支军队原属北洋军阀旗下,被称为“北军”

当时的中国境内,军阀混战,谁有枪有人,谁就可以称王。

袁世凯死后,北洋军阀段祺瑞在枪杆子的支持下,出任国务总理。

按理说,袁世凯已经死了,段祺瑞打的也是民国旗号,就应该恢复被袁世凯取消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和国会。

但你要知道,人不可能有那么高的觉悟。

特别是这些民国军阀们。

其所有目的就是:抢钱、抢人、抢地盘。

所以,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段祺瑞假装自己啥都不知道,坚决不恢复什么法、什么会。

孙中山怒而在广东成立军政府,武装“护法”,孙中山的部队由南往北进攻,所以称为“南军”。

之后,段祺瑞下台,北军溃败。

其中的一支,就是长沙附近原本驻扎的北洋军阀的部队。

11月18日,原本驻扎在湘潭和株洲一带的溃散北军,沿着衡宝铁路向着长沙败退。

而这时候,原本驻扎长沙的傅良佐部已经跑了,南军又还没有入驻。

这支溃散的部队因为还没有摸清长沙城的虚实,就在长沙城南郊徘徊。

而此时的毛泽东,正在湖南省第一师范学校读书。

他们的一师,就在叛军进入长沙城的路上。

北洋军阀部队的作风平时就不怎么样,何况是叛军。

在部队待过的毛泽东,自然心里十分清楚。

如果放任这支叛军进入一师或者进入长沙城,无疑都将是一场难以想象的灾难。

更可怕的是,虽然说是叛军,但这支叛军建制良好,足有三千人。

面对这生死攸关的时刻,学校准备动员学生们疏散。

而毛泽东提出了不同意,决定要组织学生抵抗。

而他能动员的人手,只有200人左右。

200人对3000人,用后来蒋介石的话说:

优势在我。

毛泽东打仗有多厉害?24岁的他第一次指挥就打了出神入化的一战

2

这不是开玩笑。

按正常道理,200人对3000人,怎么样都不可能赢。

你如果这样想,是正常的,但也注定了永远也不可能有大的突破。

因为你没有看透本质。

但毛泽东不这样想。

因为战争里,除了人数,更重要的还有两样东西:策略和人心。

战争,不是黑社会斗殴,不是单挑群挑,而是要组织一群人用尽一切方法去打败另一群人。

人数、装备,这些其实都是外因。

只有人心和策略才是内因。

否则蒋介石后来的几百万部队、美式装备就不会被长征后只有几万人、小米加步枪的人民军队打败。

虽然这个时候的毛泽东还没有看过多少军事书籍,没有过实际的军事斗争经验,也没有系统地去总结和梳理过打仗的方法。

但无疑,他已经凭借着多年来的学习训练,直觉地发现了战争的本质。

战争不是一群人斗殴,而是人心和策略之间的比拼。

所以,毛泽东准备亲自去看看人心。

毛泽东探听了很多消息,自己也亲自跑到附近的山头去看了看。

发现这个部队很奇怪,按理说长沙城已经近在咫尺了,应该一鼓作气冲进去的。

但这支部队反而在城外的一个村子里驻扎了下来,而且到处抢农民的饭吃。

毛泽东得出了一个结论:这支部队的军心已经涣散了。

他们在害怕,既害怕长沙城已经被南军攻破,自己“自投罗网”,也怕进去就被包了饺子,所以随时准备跑路。

这样的部队,只要打击他们的军心,根本不足惧。

毛泽东心里有数了。

毛泽东打仗有多厉害?24岁的他第一次指挥就打了出神入化的一战

3

我前面说了,战争的关键其实就是人心和策略。

而策略又是和人心密切相关的。

毛泽东基于观察,很快制定了策略。

总共分三步:

第一步,找人。他先把学生中胆子大、有过一定训练的人组织了200多人。这里一定要注意,这些学生也不是临时叫来的。

想一想,如果你从来没有经历过这些,让你去面对溃军,还是200人对3000人,你敢吗?

很可能,这些学生兵比溃军还先崩溃。

所以,这里有个很多人都忽视的点。

一师里有很多学生,平时就在接受军事训练。

1916年10月,经一师校长呈报湖南省整张兼督军,在学校里创建了“学生课外志愿军”,平时要参加军训,学习军事学术,还要锻炼体能。

全校设一个营,下面再设两个连,每个连三个排,每个排三个班,每个班14人,已经有269人的建制了。

所以,后来毛泽东组织的学生兵很多来自于这群“志愿军“,他们在溃军来之前,已经训练了一年了。

人找来了,枪呢?

有,木枪。

这是学生课外志愿军平时训练用的。

但这些枪拿来吓吓小朋友还可以,要真和部队打仗,别把对方笑死了。

所以毛泽东果断决定去借枪,他找到附近的警察所,凭借着手头“两百多人的兵力”以及对溃军情况的详细掌握,说服借来了二十多个持枪的警察。

现在毛泽东手里已经有200多个拿木枪的学生军和20多个拿真枪的警察。

而对面是三千多个有枪有子弹的溃军。

这仗怎么打?

毛泽东打仗有多厉害?24岁的他第一次指挥就打了出神入化的一战

4

战场上可以不讲武德,用尽阴谋诡计才是正道,除非实力碾压,否则打仗只会一股子冲的,最后只能是头破血流。

这就是策略的重要性,200多人对3000人,硬拼自然只能失败。

所以第二步,毛泽东把学生和警察进行混编,共分为3队,每队都有数十人和几个带真枪的警察。

其余的人拿着木枪带着鞭炮、煤油桶、盆子等埋伏在学校附近的妙高峰和几个山头上,对叛军形成合围之势。

到了傍晚,溃军沿着铁路向长沙城移动,毛泽东看到溃军已经离布防的山头不远了,就让警察在山顶鸣枪,学生往煤油桶里放爆竹,又到处打亮火光。

毛泽东打仗有多厉害?24岁的他第一次指挥就打了出神入化的一战

一时间枪声大作,数百人硬是造出了上千人,且合围的效果。

毛泽东又让这些人齐声大喊:傅良佐(北军的督军)跑了,桂军(南军)的部队已经进城了,缴枪没事。

这些叛军本就已经像惊弓之鸟,人心惶惶,根本不敢抵抗,毛泽东带人和他们交涉后,把他们的枪缴了,安排他们露宿在一师的操场上。

5

危机似乎是解除了,但其实并没有。

这群叛军虽然被解除了武装,又被吓破了胆,但还是有三千人,而且更重要的是,这些人下一步怎么办?

就地解散?

这群人没钱没吃的,就地解散可能会就地当土匪,那时候局面就控制不住了。

而且,毕竟毛泽东他们是虚张声势,并不是真的有那么多的部队,一旦这些溃兵稳定了心神,起了疑心,就更不好办了。

多一天,就多一分危险。

怎么办?

所以就有了第三步,发钱,让他们回家。

但问题又来了,哪里来的钱?

毛泽东他们都是学生,当然没钱。

警察和政府也没有钱。

这年头谁有钱?

有钱人有钱,商人有钱。

谁有钱让谁出。

所以,毛泽东又找到了商会。

当然,商会也不是傻的,我虽然有钱,但凭啥让我出钱啊?

毛泽东当时说了什么,今天已经查不到了。

但以毛泽东对人心的掌握,他一定是给了一个他们无法拒绝的理由。

比如,你要是不出钱,我就让溃军去你家露宿,顺便帮你看家护院,找找私房钱之类的话。

所以,最后商会很快凑齐了一大笔钱。

毛泽东带人把这些钱第二天就带到操场,现场给所有的溃军发了,让他们回家。

就这样,毛泽东率领200多名手无寸铁的学生志愿军,“全歼”了3000多全副武装的北洋军,还收缴了3000多条枪。

整场战斗,没一人死。

这是有资料可查的,毛泽东真正意义上的,第一次参与军事斗争(之前退学当兵并没有真正参与打仗)。

后来他自己也说过:搞军事,那才是第一次呢!

多说一句,毛泽东之前在学生志愿军里其实职务并不高,只是一个上士文书,而在这件事后,被校长直接提拔成了一连连长。

第二年的4月,南北军阀再次混战,因为有了之前的经历,校长直接授权毛泽东组织警备队护校,带着大家巡逻,保证了正常的上课纪律。

为了纪念这件事,校长还专门让人给学生军拍了照片留念,并在照片上题词:戊午上期,本校教职员学生弦歌不辍,几不知有兵祸。

这张照片至今仍陈列在湖南一师毛泽东纪念馆里。

6

10年后,已经是共产党政治局候补委员的毛泽东秘密回到湖南,准备发动秋收起义。

这时的毛泽东,为党工作已经整整6年,从事过许多不同类型的工作,却唯独没指挥过军事。

秋收起义,成了毛泽东在离开一师后,第一次领导的军事斗争。

但最初安排毛泽东搞起义,并不是真要他带着队伍冲锋,而是让他把握政治方向,真正负责打仗的另有其人。

中央安排的秋收起义队伍,除了工人农民组成的纠察队和义勇队,还有一支正规军——国民革命军第二方面军总指挥部警卫团。

这些队伍共同组成工农革命军第一师,总指挥是黄埔二期的卢德铭,师长是同期的余洒度,另外核心骨干陈浩、伍中豪、张宗逊、陈伯均等也是黄埔出身,共有黄埔生23人。

可以看出,虽然比不上南昌起义时把大半个家底都押上的豪华阵容,秋收起义队伍里也是有着不少军事人才的。

这些专业人才成绩如何呢?

不怎么样。

接连吃败仗,不仅没实现预定的打长沙目标,在退往井冈山路上还遭遇突袭,总指挥卢德铭因此牺牲。

胜败乃兵家常事,更可怕的是人心散了,队伍就不好带了。

卢德铭牺牲以后,本应由师长余洒度指挥,但此人不服毛泽东和前委的领导,后来还带着一名黄埔生脱队,一走了之。

接替余洒度的是陈浩。他更是离谱,和另两名黄埔生密谋带兵投敌。幸亏及时察觉,毛泽东果断下令,枪决了这三名叛徒。

等到好不容易把部队拉上井冈山,已经由原来的五千锐减到不足千人,黄埔生则已折损10名。

开局打成这样,就快删号重练了。

此时只剩下两种选择,要么收摊,及时止损;要么亲自下场,带着部队硬扛。

毛泽东不是一个会放弃的人,他要亲自抓军事。

但亲自下场,又容易踩两种坑。

第一个坑,是领导本身懂专业,陷到技术细节里去。对谁都不满意,只能自己盯着干。这样的领导不是领导,不过一个工头而已。

第二个坑,是领导非本专业,觉得自己该懂点专业。于是从最基础学起,成功把员工学成师父。这样的领导也不是领导,只是一个好学生。

踩这两种坑的,都是摆错了自己的层次。

毛泽东非军事专业,踩不上第一个坑,但他也不会踩第二个坑。

他要亲自抓军事,但是抓的层次与别人不同。

该抓什么样的层次呢?

对于这个问题,历史上曾经发生过一段对话。对话的双方是刘邦与韩信。

刘邦问韩信:“你觉得我能带多少兵?”

韩信说:“你最多能带10万。过了这个数,肯定出事。”

刘邦又问:“你能带多少?”

韩信说:“我就不一样了,我是多多益善,上不封顶。”

对了,忘了交待一下,这段对话发生在刘邦怀疑韩信要造反,亲自设局把他从封地绑票回长安的路上。

所以,刘邦啐了韩信一口:“你都被我抓了,还在这吹呢!”

韩信嘿嘿一笑:“我话还没说完呢。你虽然不善带兵,却善于带将,要不我也就不会被你抓住了。”(陛下不能将兵,而善将将,此乃言之所以为陛下禽也。)

这段话里,韩信就把军事上的层次之分说得很明白。

军事专业人才,他们的层次是带好兵,搞好打仗层面的事。而在这之上,需要有人带好将,搞好拢人心方面的事。

之前秋收起义队伍接连吃败仗,就是因为带将的工作没抓好。

而毛泽东通过三湾改编、支部建在连上,解决了党领导军队的问题,本质上也就解决了怎么自上而下带将的问题。

但有了这些还不够,因为军队的根本还是要打胜仗。

在总结之前的胜负教训之后,毛泽东悟出了两条:

第一条,打仗跟做买卖一样,赚钱就来,亏本不干。因此,选择目标就得欺软怕硬,有把握打得过再下死手。

第二条,明显打不过,就要果断跑,但不是瞎跑。

要向井冈山以前的山大王朱聋子学习,他的经验是“不要会打仗,只要会打圈儿”。强敌来了,先领他转几个圈子,等他晕头转向暴露出弱点以后,就抓准狠打。

这就是后来常说的“运动战”与“游击战”。

第三次反“围剿”以后,毛泽东有很长时间失去了军队指挥权,红军逐渐放弃了这套战法。

到第五次反“围剿”时,在共产国际顾问李德的指挥下,红军跟敌人硬碰硬进行阵地拼杀,连战连败,最终丢失了中央苏区根据地,被迫长征。

而在遵义会议后,毛泽东重新出山,“四渡赤水出奇兵”,成功甩掉敌人逃出生天,靠的还是运动战打大圈。

1939年,国共已经再次合作,承担统战工作的叶剑英受命开展一项奇怪的任务:给国民党军传授游击战。

这是毛泽东主动向蒋介石提出的建议,以游击战减轻正面战场压力,缓解国军节节败退的局面。

听到这个消息,国民党方面乐坏了:

正愁找不着对你们游击战的破解办法呢,你们主动来教,学会以后就不怕了。

等到游击干部训练班开课,这帮国民党的军官却傻眼了:课程设置里除了教授游击战略、战术外,还有几乎一半的政治教育,讲中共的群众工作搞法,动员老百姓,组织基层政权,开展土地革命……

真要照着这么搞,那还是国民党的军队吗?

有阴谋,一定有阴谋。

一直盯着讲课内容的蒋介石亲信汤恩伯勃然大怒,找叶剑英大吵一架:退!退!退!

后来,虽然政治教育课照开,但是学生们私下都被严格要求绝不能被中共“蛊惑”。

这么一来,他们学游击战,就只学了个半吊子。

这半吊子游击战,效果如何呢?

训练班结束后,国民党军派出大量部队,效仿八路军深入敌后,试图建立游击区。最高峰时,敌后战场的国民党部队有近60个师,加上地方武装,兵力接近100万。

但这些部队没过两三年就陆续失败。有的越打越少散架了,有的被日寇包围后投降成了伪军,有的专心跟中共搞摩擦被消灭。到1943年总共就剩下2、3万人。

为什么国民党学不会游击战?

因为他们自以为是把游击战与群众工作割裂开,但它们是拆不得的。

游击战不是军队单独就能完成的战法。没有根据地老百姓的支持,战损得不到补充,敌人来了没人报信,躲到山里就有带路党要你的身子换金条……

而要得到老百姓支持,就必须为他们谋利益,这是土地革命的必要性;要让老百姓有能力支持,就必须把他们组织起来,这是基层政权建设的必要性。

失去了群众的支持,军队是不可能游击起来的。

所谓“军民鱼水情”,那是深入肺腑的经验总结。

游击战与群众工作有机结合,共同构成了一个强大的系统 —— 人民战争。

人民战争是毛泽东军事思想的核心内容,充分运用依靠人民、为了人民的人民战争,是共产党最终战胜国民党的决定性因素。

作为原本的军事外行,毛泽东能够领悟出人民战争的真谛,在于他是以政治家的眼界来思考军事问题。

毛泽东曾经说过,他的战略战术无密可保,甚至他还主动教给敌人。

你们只管学,要学就得学全套,不学全学不会,学会就成了共产党,一起为人民服务!

——

多说一点。

很多人都奇怪,毛泽东明明之前并没有真正打过仗,也没有正经读过什么军事的书,他那异乎寻常的军事本领到底从何而来?

抛开天赋之类的东西。

根本在于:他抓住了战争的本质和规律,利用其超强的实践能力将其熟练应用。

这是军校里教再多也不一定能学会的东西。

毛泽东的《矛盾论》里面,有一句让人醍醐灌顶的话:

“两军相争,一胜一败,所以胜败,皆决于内因。”

毛泽东有个习惯,无论研究什么问题,都要从最根本开始说起,比如那句最经典的“动其心者,当具有大本之源”。

这就是找出“本源”的好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就会变得如此简单。

革命是如此,战争也是如此。

毛泽东透过一切现象抓住了战争的本质,再从这个本质探究战争的规律,然后为己所用,针对现实制定了各种战略与战术。

所以我们可以从毛选中多次看到他一次次的预言战争的发展,事实也一次次的证明了他的正确。

这样一套体系加实践,安有战而不胜的道理?

透过表象看本质,抓住本质找规律,运用规律改变世界。

这句话是毛泽东从马克思那里学会的,并且一次次在毛选里重复,也是毛泽东最希望中国人民学会的一点。

1、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星火智库立场,仅供大家学习参考; 2、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xinghuozhiku.com/221339.html

Like (2)
Previous 2022年7月30日 下午12:35
Next 2022年7月30日 下午12:46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Please Login to Comment